高质量就业的动态评价与协同治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高质量就业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经济下行与新科技革命双重背景下就业压力日趋增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一直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就业矛盾更加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民生的基础保障。就业是稳定之基,就业稳,收入就稳,消费就稳,经济基本面才能稳,社会稳定才有坚实的基础,在“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中,中央把“稳就业”置于“六稳”之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优先政策被首次置于宏观政策层面,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为宏观调控三大政策,就业不仅是优先目标,而且已成为安国之策,是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实现了宏观目标与调控政策的统一,就业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前我国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下行背景下我国就业压力增大。新科技革命的快速进步与数字经济的迅猛崛起所产生的创造性破坏效应,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传统行业与产业中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使就业极化现象日益凸显,深刻影响着就业的数量与质量。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政府工作报告定位于“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凸显,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加”。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1 361万人、调查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的较低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3.8%,为10年来的新低,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但从国际大环境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增加了经济下行的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人口红利”渐渐消失;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见图1-1);就业区域性结构矛盾与就业群体能力结构矛盾日益加剧,“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80后、90后农民工对就业有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本质量偏低且主动适应能力不强,加上人工智能的冲击,为大量低质量劳动者带来失业风险的冲击。多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增大了就业压力,需要政府从宏观政策层面给予更多的调整。

图1-1 2001—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及增长率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断革新传统产业,催生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深刻塑造着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改变着就业结构形态。科技的快速进步与数字经济的迅猛崛起所产生的创造性破坏效应,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传统行业与产业中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使就业极化现象日益凸显,深刻影响着就业的数量与质量。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了自动化的快速发展,使“机器换人”的速度和广度日益加深,系统性社会风险急剧增加。新科技革命彻底变革了传统福特主义的经济组织方式,经济生产要素组织特点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稳定性、大规模标准化、科层制为特征的福特主义组织方式,向知识技能为本、学习创新型、流动性、多元化、灵活性、网络化、人性化等后福特主义组织方式转变。在边际重要性上,经济效率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具有高度适应性能力、学习创新精神,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技能型的劳动力。新科技革命对劳动就业的数量与质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高质量就业面临的突出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等新任务、新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广大劳动者的心声。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劳动力的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高质量就业和辛勤劳动提高收入,是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主要途径。作为就业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就业质量,其好坏对就业数量有直接的影响。此外,就业质量的代际遗传容易引发贫困问题,不利于社会的稳定。现有研究更多是从产业结构、就业弹性、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等角度针对如何降低失业率和扩大就业数量,这些研究都忽略了对就业质量的研究。不能单纯地通过对就业数量的关注来解决就业问题,应该转向对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关注,从而创造更多的高质量的就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失业率上升和就业质量的下降也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国政府的焦点也从对宏观就业的总体扩张转为对就业质量全面的提升上来。高质量就业,不仅是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之一,也是破解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就业总量问题的重要渠道(2)。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高消耗、低附加值的产业逐步萎缩,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快速崛起,高质量发展必然创造出大量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急需大量的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由低质量就业向高质量就业转变。高质量就业可有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生产方式现代化,促进现代经济体系的形成,带来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当前我国实现高质量就业面临以下严峻挑战:一是我国就业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持续保持增长趋势,就业总量不减,加之科技的发展,可能导致就业岗位的减少。二是传统就业服务虽然在解决就业数量问题等方面卓有成效,但服务理念、服务手段等仍相对落后,缺少解决就业质量问题的经验,也缺乏大幅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做法。三是就业歧视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阻碍了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创新创业中最活跃因素——人的潜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四是高质量就业还未能实现全体劳动者收入的同步性提升,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现代化等方面的作用发挥不够。五是劳资矛盾日益凸显,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以及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成为就业质量综合治理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六是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创新能力还远不能适应新产业的迫切需求,与当前的产业升级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匹配现象,难以满足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求,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突出的挑战。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僵化的教育体制使得“一些新兴发展行业所需人才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一些专业人才明显过剩……造成用人单位找不到满意的人才,而高校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种两难局面”。产业结构的变动通常源于经济的内部,其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更加的灵活,而人才培养机制往往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高校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是因为高校毕业生储备的知识并不能随社会的需要迅速作出调整,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失业,人才资源的浪费(3)。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向广度与深度拓展,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与体制变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负面影响日趋加剧。萨缪尔森(1967)在他的著作《经济学》中指出,只要经济持续增长,就业就会自发地持续增长。(4)然而,经济持续增长带动良好就业的规律在我国没有很好地体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均衡,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的不均衡。(5)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高层次的智力对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面临着突出的挑战。

三、高质量就业的分析框架

本书针对上述挑战,围绕着高质量就业,专题探讨如下紧密相连的系列问题。

第一,产业转型升级与就业质量作用机理的阐述和分析。具体而言,在阐明就业质量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统计,推演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就业质量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就业质量评价及追踪预警研究的研究框架,为接下来的就业质量有效评价与测度奠定基础。

第二,就业质量的有效评价与测度问题。具体而言,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如何变化?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建?就业质量如何评价?产业差异、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对就业质量有何影响?这些问题亟待深度的学理研究跟进。

第三,针对大学毕业生这一重要群体,运用所建构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就业质量评价的实证研究,探讨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与现实状况。

第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为有效对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进行预警,集成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解释结构模型与网络层次分析法三种方法,构建集成DEMATEL-ISM-ANP的指标辨识方法,获得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预警指标,建立大学生就业质量追踪预警体系。

第五,基于A省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库,对A省劳动力就业质量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以A省为例,深入探讨劳动就业质量提升普遍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六,在上述理论与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高质量就业视角下就业质量提升路径与对策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子问题:如何提高从业人员对就业岗位的贡献度及就业满意度?如何构建顺应高质量就业发展趋势的和谐劳动关系?如何创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劳动力市场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

本书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就业质量现实问题出发,综合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劳动过程理论、劳动市场分割理论等探求就业演变趋势,甄别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毕业3~5年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探讨大学毕业生总体和分群体就业质量状况。以此为基础,运用物元分析法构建集成DEMATEL-ISM-ANP的指标辨识方法,遴选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预警指标,建立大学生就业质量追踪预警体系。以A省为例,通过大规模抽样调查,建立劳动力就业失业状况数据库,深入探讨劳动力就业质量提升普遍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综合运用规范分析、系统分析等方法,提出我国高质量就业的协同治理路径和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