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训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说饪

“饪”是古代熟食的总名,又是生熟程度的标准。《礼记·文王世子》和《论语·乡党》都有“失饪”之说,“失饪”即“失生熟之节”,也就是食物煮得不熟或过熟,不合标准。古代祭祀时,煮肉要煮得恰到好处,祭肉生熟程度大致有四等,“腥”是全生,“爓”(qián)是半生半熟,“糜”是过熟,熟而不过,称作“饪”。“腥”与“爓”都可入祭,然而至于饔,也就是到了厨房里,供人的膳食时,就必须合乎“饪”,所以《论语》说:“失饪不食。”这说起来是个礼法,但也颇符合饮食科学:不熟,一难消化,二不卫生;过熟,一失鲜美,二失营养。熟食讲究不可失饪,实在是咱们祖先早有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

“饪”字是古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词,它的同源字很多,都跟“熟”义有关。“饪”的异体字作“腍”。《仪礼·聘礼》说:“唯羹饪筮一尸。”注说:“古文饪作腍。”《诗经·小雅·楚茨传》:“亨(烹),饪之也。”《经典释文》说:“饪,本作腍。”由“腍”生出另一个孳乳字“稔”(rěn),意思是稻谷成熟。因为中原农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所以“稔”又引申为“年”。《左传·襄公廿七年》:“不及五稔。”《国语·晋语》:“鲜不五稔。”“五稔”就是五年。“稔”有时也写“饪”,二字同源通用。“饪”还有一个同源字,就是“胹”(ér),“胹”也是用火熟肉,《方言》说:“胹,熟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曰胹。”它的字音是因为方言而略有变化,但从古音看,与“饪”仍很接近。《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一个极端暴虐的君主晋灵公,因为“宰夫(按:厨师)胹熊蹯(fān)不熟”,便“杀之,置诸畚(běn),使妇人载以过朝”,“胹熊蹯”就是炖熊掌。由此看来,“饪”为古代熟食的总名,并与“烹”连用成为现代熟食的总名,是源渊已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