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历程、成效及评估
(一)建设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成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正式拉开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的大幕。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1年),初始发育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改革和价格改革的带动下,我国农业生产力迅速恢复,农村个体经营和集贸市场首先放开,农副产品商品化开始起步,其他商品市场也开始萌芽;与此同时,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化改革也有所推进。截至1991年,除部分城镇居民和军队供油实行统销外,其余农副产品均由市场销售,国家进行计划管理的商品和生产资料都大幅减少;初步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共存的多元市场主体格局;市场价格调节商品和服务的范围大大扩展;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开始形成;金融机构多元化、利率与汇率政策调控框架逐步形成。
第二阶段(1992—2012年),纵深推进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党的十四大报告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截至2012年,我国各类市场加速向纵深发展,在市场规则、运行机制、法律制度等方面也加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资本市场改革步伐显著加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已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框架;基本实现了计划价格体制向市场价格体制转型;市场竞争的规则更加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机制逐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已初步确立;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各类资本市场成为我国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融通和资源配置功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健全完善阶段。经过35年的发展,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在这一时期,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商品和要素流动更加自由,市场规模持续扩展;市场决定价格的范围大幅拓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现代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商品市场体系和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体系都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二)发展成效
1.市场主体结构优化效率提升
一是市场主体结构趋于合理,企业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协同发展格局初步形成。2018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国有、民营、港澳台和外商企业资产所占比例分别为52%、29%和19%,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29%、58%和13%。国企逐渐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初步形成,市场竞争力、带动力不断增强。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结构已覆盖多数国有及民营企业,各类市场主体的公司治理水平逐步提升。
二是市场主体经营效率提升,竞争力增强。在2018年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分别占据了榜单的第二、三、四名,前50名中来自我国内地的企业就有11家。民营企业竞争力、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出现了一批行业龙头、独角兽企业,28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之列。
三是多种类、多形态、多层次的交易平台体系基本形成。我国已形成包括消费品交易平台、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股票和债券交易平台、产权交易平台、劳动力市场交易平台、土地流转平台等众多市场平台。从形态上来看,既有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平台,也有实物交易和衍生品交易平台,还有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平台。依托全国性大型交易平台,我国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逐渐增强。
2.商品市场层次丰富模式创新
一是多层次、多类别的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由现货市场、中远期市场和期货市场、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组成的多类别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成功构建。京东、天猫、渤海商品交易所、寿光果蔬交易所、天津贵金属交易所等万亿级现货交易平台相继建立,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交易规模国际领先,对国际市场价格形成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二是现代化的市场组织体系和交易方式初步形成。商品市场的信息化水平日益提升,商品实现就近配送、商流和物流信息的有效对接,大幅降低了物流成本。商品市场在交易品种、交易方式、制度规则、商业模式方面不断创新,开展了竞价交易、挂牌交易、中远期交易、现货递延交易等各种交易模式。
3.要素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增强
一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所增强。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重逐年提高,我国股票和债券市场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市场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在国内股市、债市、期货市场中参与程度逐步提升。
二是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土地承包经营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等基础性制度安排[1],以及土地出让金制度、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和出租等措施对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缓解城镇用地紧张、助推我国城镇化进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三是劳动力市场机制改革释放了“人口红利”。各地逐步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部分地区放宽落户条件,居住证制度不断改进[2],提升了劳动力城乡及区域流动性,1978年至2017年,城镇化率平均每年增加1.015个百分点,促进了我国“人口红利”的形成[3]。
四是科技体制改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技术市场稳步发展,技术转移机制持续优化,提高了知识生产、传播和更新的质量与速度,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资本化和产业化。
4.市场运行机制不断优化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价格机制基本建立。市场在商品和服务价格形成以及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机制基本确立。截至2019年,竞争性领域和环节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几乎完全放开,政府管理价格的比重已不足3%。形成以价格法为核心的价格法律体系。价格调控转变为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二是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初步确立。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多部委相继印发文件,明确了公平竞争审查的总体要求、审查对象、方式、标准,竞争政策在我国经济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
5.制度体制不断改进
一是市场主体权利保障机制得到改进。中央出台了相关文件,加强对产权和企业家精神的保护,为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提供了保障。
二是改革持续深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加快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大幅削减行政审批事项、企业投资核准项目,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改革商事制度。
三是监管等保障体系不断优化,市场运行更加有序。2018年机构改革后,新组建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志着我国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同时,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也稳步推进,市场化退出机制开始建立。
(三)定量评估及预测
以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例[4],从市场体系建设进程和目标出发,选择表征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四大目标的经济指标,按照“经济指标—目标指数—分项指数—总指数”的步骤分步合成,来构建现代市场体系成熟度总指数,对我国市场体系建设进程量化评估。同时,根据未来我国建设市场体系的总体部署和战略目标,综合运用情景模拟和趋势外推方法,设定了基准、次乐观和乐观三种情景,对我国2020年至2035年的市场体系成熟度总指数进行了预测。
1.对市场体系建设进程的定量评估
对我国市场体系建设进程量化评估的结果显示,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呈现出一些独特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市场体系成熟度总指数呈上升态势,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市场体系建设是在一个非常低的起点上起步,这使改革开放早期市场体系建设的边际效益非常明显,市场体系成熟度总指数增长较快。随着市场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挑战越来越多,市场发展的边际效益有所下降,市场体系成熟度总指数增速开始放缓。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功实现经济体制的顺利转换,市场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市场体系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均呈现出显著增强趋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本态势已经确立,我国市场体系深入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现代化程度显著提升。相比1978年的0.037 6,2019年,我国市场体系成熟度总指数达到0.755 6,表明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
各类市场体系均在不断完善,但成熟度指数高低不同。由于不同市场建设的步伐和难易程度有所不同,出现了商品市场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体系成熟度指数始终都高于资本市场体系成熟度指数,且商品市场体系成熟度指数在绝大多数年份高于劳动力市场体系成熟度指数的现象。
各类市场都对市场体系现代化作出贡献,但贡献度各有不同。1978年至2019年,市场体系成熟度总指数中,商品市场体系成熟度指数的贡献率高于同期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的贡献率,分阶段来看,1978年至1991年以及1992年至2012年两个时期,商品市场体系成熟度指数的贡献率都要高于同期劳动力和资本市场体系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成熟度指数的贡献在第一阶段大于资本市场体系成熟度指数的贡献,但在第二阶段小于后者,这显示出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进程在加快。2013年以来,商品市场体系成熟度指数的贡献低于劳动力市场体系成熟度指数和资本市场体系成熟度指数,同时,劳动力市场成熟度指数的贡献大幅上升。金融危机后,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更加审慎,因此其对整个市场体系建设的贡献并没有出现跳跃式增加,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的稳步推进则填补了商品市场体系建设明显放缓的空缺,贡献了市场体系成熟度总指数增长的最大份额。
2.对市场体系成熟度总指数的预测
研究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预计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我国市场体系成熟度总指数分别达到0.764 7、0.772 4和0.780 1,到2035年我国市场体系现代化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更加扎实的市场基础。
次乐观情景下,预计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我国市场体系成熟度总指数分别达到0.773 9、0.789 5和0.805 4,分别较2019年提高0.018 3、0.039 9、0.049 8,到2030年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达到更高的水平。
乐观情景下,预计到2025年、2030年和2035年,我国市场体系成熟度总指数分别达到0.783 2、0.807 0和0.831 5,分别较2019年提高0.027 6、0.051 4和0.075 9,到2025年我国基本建成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求的现代市场体系,此后,高水平高质量市场体系在高平台基础上向更高端迈进,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