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惯性思维:那些莫名其妙的烦恼都是因为脑子不转弯
【测试】每个人都有思维定式,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一群高中生来到医院体检,大家排着队,叽叽喳喳、嘻嘻哈哈,就像春游一样。一位毫无表情的牙医例行公事地检查着。“下一个,坐,张嘴。”不知道从哪一位同学开始,牙医多说了一个词“转过来”:“下一个,坐,转过来,张嘴。”
很快,排在队伍中的“刺头王”察觉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之前有一位同学坐错了方向,背对着牙医坐下了,所以牙医才会多说了一个词“转过来”。后面紧跟着的同学看见了,稍微犹豫了一下,也背对着坐下了,牙医同样说了一句“转过来”,之后便继续检查。
从这里开始,所有人都背对着牙医坐下,牙医只能每一次都让学生们转过来:“下一个,坐,转过来,张嘴。”牙医继续例行公事,但如果他站起来跟后面所有的学生大声说一句“后面的同学进来之后请面向我坐下”,也就不用这样麻烦了。
轮到“刺头王”检查了,虽然没有弄明白为什么大家都要背对着牙医坐下来,但是秉承“不捣蛋不成活”的精神,他自然要与众不同,正对着牙医坐下来。正在电脑上登记信息的牙医连看都没看他一眼,直接说道:“下一个,坐,转过来,张嘴。”
在这个小故事中,很多学生都犯了从众思维定式的错误,因为看到前面的人这样做,便本能地跟着效仿,完全没有考虑到事情的合理性。而故事中作为成年人的医生,独立思考能力明显强于学生,但是在面对琐碎的工作时,也便机械地重复:“下一个,坐,转过来,张嘴。”
在心理学中,思维定式也被称为“惯性思维”,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每个人都有特定的思考习惯,绝大多数人都会形成思维定式,尤其是基于过往的成功经验,在遇到问题时,很容易陷入之前的思考习惯,而一旦无法解决问题,就会产生焦虑情绪。这时就需要跳出之前的认知,根据外部的隐含信息重新思考。
举个例子更容易理解。
两个人同时来到河边,看到一条小船停靠在岸边,他们打算乘坐这只小船过河。这只小船太小了,一次只能容纳一个人。但这两个人还是顺利到达了对岸,请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很多人看到这个问题,脑海中都会形成这样的画面:
大多数人想到的情况
很显然,在这些人的认知前提之下,这两个人是不可能到达对岸的。因为一个人坐船到对岸之后,另一个人就无法坐船了,除非这只小船自己又漂了回来,而且正好漂到第二个人所在的地方,但这样的可能性极小。
当原有的思维方式无法解决问题时,就会产生焦虑。解决方法就是调整思考习惯,我们需要跳出之前的认知模式。比如,例子中说“两个人同时来到河边”,但并没有说是“同一个岸边”,也就是说可能是下图这样的:
可能的另一种情况
即两个人分别处于河的两岸,他们也是同时来的。这样当一个人坐船过河之后,另一个人自然也可以坐船顺利到达对岸。
这样一来,我们的认知就进行了如下调整:
认知调整前后的对比
每个人都有思维定式,只不过受其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要想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并不容易。不信?试着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职工运动会,胖子李总今天的状态十分神勇,在第一圈的时候竟然超过了第二名“瘦猴”,请问这时李总是第几名?
(2)比赛来到第二圈,胖子李总的真实水平显现出来了,第一圈发力过猛,现在跑不动了。这时公司老板莅临现场,李总拼了,超过了最后一名,请问这时李总是第几名?
(3)有一名水平高超的厨师,将一个盘子里的红豆与一个盘子里的绿豆放入锅中翻炒,其间不停翻炒,出锅的时候众食客一阵惊呼,只见绿豆全部在盘子的一边,而红豆则全部在盘子的另一边。请问怎么会这样?
(4)一个哑巴去买梳子,他向店主做了一个梳头的动作,顺利购买了梳子;随即又来了一个盲人,他打算买牙刷,请问他应该怎么做?
上面一共4道题,你试着回答看看。如果你之前不知道答案,或者说没有做过同类题,那么答对3道题就说明很不错了。大多数人应该可以答对1—2道题,如果你一道题都没有答对,那么说明你的思维定式较严重,生活中你可能会因此遇到一些烦恼。
接下来,看看答案跟你预想的是否一样呢?
(1)还是第二名。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第一名”,这就是一种思维定式。超过了第二名,只不过是取代了第二名的位置,并没有超过第一名。所以李总排在第二名。
(2)面对这个问题,大家依然很容易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随口说出“倒数第二名”,这个答案也是错的。“超过了最后一名”,仔细读一遍,怎么可能?那个人已经是最后一名了,如果李总在他后面,应该李总是最后一名。如果李总是最后一名,他怎么超过自己?
(3)许多人看到这个问题第一反应是:“不可能!”从常规思维角度出发,确实不可能,然而如果能够跳出思维定式,其实还是有可能的。比如,一共只有是两颗豆子,一颗红豆,一颗绿豆。
(4)看到这个问题,许多人肯定会说:“当然是做一个刷牙的动作!”何必呢?直接跟店主说买牙刷不就行了,他是盲人,不是哑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