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日本企业的飞跃反驳了波特的理论
不过,波特的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即使我们通过五力分析知道了哪个市场更容易赚到钱,但要想进入这个市场却并非易事。这个行业为什么能持续赚钱?先不提成本或技术上的因素,主要原因可能就在于多数企业原本就很难在该行业中分得一杯羹。如果自家企业也不过是众多“无法进入该行业的企业”之一,对那些行业中的幸运儿们只有羡慕的份的话,再怎么做五力分析也是徒劳的。
而且通过历史我们也了解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出现了很多无法用波特理论解释的企业成功案例。
那一时期,丰田、本田等日本汽车厂商开始在美国开展本地化生产,并正式进军美国汽车市场。当时的美国汽车市场已处于饱和状态且成长性很低,大部分市场份额已被福特、通用、克莱斯勒等强大的竞争对手们占据了。虽然日本的汽车厂商当时已经开始向美国市场出口产品,但从企业规模来说,与美国的竞争对手们还是存在着几十倍的差距,这种状况下它们在与零售网络议价时自然也就没什么话语权。
不管是从PPM,还是从波特五力分析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不容乐观的状态,但正如我们已知的,日本汽车厂商在那之后成功蚕食了美国汽车市场,其状况之激烈甚至到达了导致日美贸易摩擦这一外交事件的程度。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介相机厂商佳能公司成功打入商用复印机市场的案例,而在那之前,富士施乐公司凭借高市场占有率和大量专利项目等优势长期统治着这一市场。这也不属于波特所推崇的商业模式,然而事实上佳能公司却大获成功。
那么,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波特理论的局限性呢?
答案就在下一节即将出场的另一大经营战略理论中,它的关注点与波特理论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