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王维“尝至招国坊庾敬休宅,见屋壁有画《按乐图》,维孰视而笑。或问其故。维答曰:‘此所奏曲适到霓裳羽衣第三叠第一拍也。’好事者集乐工验之,无一差者”。由此不难看出,此图作者对所画物象,是何等的熟悉。王维之所以“孰视而笑”,是因为在画家的笔下,其象物势,皆出自然,画得合情入理,非常有趣。所以说,画家只有熟悉生活,并对素材加以概括和升华,才能够创作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进而完美地表达作品的主题。如果画家不熟悉生活,那么所画的作品,也绝不会产生能够使人“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畅神”的艺术效果。
对于画家,不论标榜什么风格流派,都要熟悉所画的物象,捕捉住现实生活的底蕴,这是使作品获得生命力的先决条件,而不是一句无足轻重的废话。除此之外,在创作中任何捷径都是没有的。明代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写道:“……黄子久(元代大画家)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篠中坐,意态忽忽,人莫测其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他竟是这样沉酣于自然之中,所以他的画能够“沉郁变化,几与造化争神奇”。这些话,将画家必须深入生活的道理,讲得再明白不过了。
然而,时下有些美术家,在拜金主义、好骛虚名思想的驱使下,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观念,似乎已经非常淡薄了。艺术平庸、内容苍白、欺世媚俗之作,随处可见。例如:
一、有的毫无生活气息的几笔乱涂胡抹,便以“新文人画”自诩。
其实,被后人称之为“文人画家”的元代的倪云林,其艺术观点主要是以“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可我们从时下某些“新文人画”中,既看不到文人的“逸笔”,也领略不到文人的“逸气”,更谈不上是如何反映了时代的脉搏和韵律。所谓“新”,好像只不过是心态浮躁的代名词而已。
二、忙于在模仿古人、洋人,拼贴照片或者裁剪他人作品中讨生活,格调低俗。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美术家创作的“源头”,就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唯有把握住这个“源头”,才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来。
(原载《美术向导》199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