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纵横谈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流行范围很广。它的作品,都是出自劳动人民——特别是勤劳聪慧的农村妇女之手。因而风格淳朴,情趣盎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气质、理想和情操,反映了劳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深为广大群众喜爱,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到目前,这种艺术形式,已被运用到电影动画、装饰绘画、舞台美术、书籍装帧、包装装潢、商品广告以及陶瓷、印染、邮票等领域的创作设计中,大大超出了原有的应用范围,有着相当广阔的发展远景。由于民间剪纸强烈的民族特点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日后国际文化交往中,它必将能够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因此,整理、研究、扶植、发展民间剪纸艺术,防止某些背离民族传统、单纯追求绘画效果的偏向,已成为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
一、剪纸的源流
“剪纸”,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进行艺术加工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
考察剪纸的起源以及它与其他传统工艺美术的关系,应从“剪”或“刻”这种工艺手段和与“纸”的概念的演变谈起。
在较薄的物质材料上剪刻花纹,始见于2011年四川省金沙村遗址出土的商周时期《四鸟绕日金箔饰》——此物类似今日之剪纸(图1)。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有银箔刻花装饰品。西汉年间制作的金银饰片,其精美的程度,已经具备了剪纸的功力。(图2)至于说到“纸”,至少在汉代“纸”与丝织品在概念上是不分的——所谓“古之纸,即缣帛”(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用缣帛者谓之纸”(范晔《后汉书·蔡伦传》)。
图1
图2
有史料记载并能见到实物的剪纸,出现在晋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又说,“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贴‘宜春’二字。”这里所说的“彩”,即色绢。把色绢和金箔“剪”“镂”成“人”形(或剪为“燕”形),就是今日所说的剪纸。只不过当时的剪纸并不把“纸”作为唯一的加工对象而已。在新疆高昌故址出土的北朝时期(386—581)《对马》《对猴》(图3)等五朵团花,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剪纸。
图3
剪纸的产生与发展,与古代的风俗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宋代之前,剪纸主要是作为迎春的装饰品,与立春这个时令有关。唐代李商隐在《人日》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历代诗话》云:当时,每年立春时节“镂金作胜”“剪彩为人”的风俗,从宫廷到庶民,都是非常盛行的。唐中宗景龙三年元日,登清晖阁遇雪,因宗楚客诗云“蓬莱雪作山”,“赐金彩人胜”。次年立春,赐诸臣“彩花”(该书70页)。故孙思邈《千金月令》曰:“唐制,立春赐三省官,彩胜各有差。”段成式《酉阳杂俎》也写道:“立春日,土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在民间,也“剪彩为春皤簪首”(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之“春场”)。
到了宋代,我们从梅尧臣的“缀条花剪彩”、范成大的“剪彩宜春胜”等诗句中,不难看出荆楚遗风仍然很盛。据史料记载,当时已出现了专门的剪纸艺人。例如:有人“剪字作米元章字体”,非常“逼真”;有人“用泥金纸剪成,兼及花草翎毛,贴于黑色油纸扇,俨如挥写而成”(宋代俞曲园《茶香室丛钞》)。在“旧都天街有剪诸色花样者,极精妙”(周密《志雅堂杂钞》)。严州《建德县志》也云:“林文耀字綗斋,幼即工书,中年失明,乃剪纸为字,势飞动若龙蛇,点画不差毫发,室人装潢成轴,易薪米以自给,人称之曰林剪。”
明朝时,“以乌金纸剪为蛱蝶,朱粉点染。以小铜丝缠缀针上,旁施柏叶。迎春元日,冶游者插之巾帽。”(王船山《姜斋先生诗文集》之“杂物赞”)
除迎春外,劳动人民在剪纸中,还寄托了追求幸福生活的炽热的感情。相传元朝时,“吴俗久雨后,闺阁中有剪纸为女形,手持一帚,悬檐下以祈晴,谓之‘扫晴娘’。”(清代赵翼《陔余丛考》卷三十三)盼望风调雨顺,祈求五谷丰登。
此外,民间剪纸的发展,与古代的迷信活动有关。早在魏晋之时,祭祀鬼神,“始有纸钱。”(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稍后,“南齐东昏侯,剪纸为钱,以代束帛。”(宋代戴埴《鼠璞》)唐明皇时,“用纸马以祀鬼神。”(《新知录》)五代时,“吴越钱王于行吉之日……城外百户,不张锦缎,皆用彩纸人马以代之。”(《武林梵志》)到了宋朝,“台、温人病署,巫者戴纸花高帽,执纸雕龙虎彩旗,以为驱邪。”(明代龚鲁言《草心楼笔记》)
民间剪纸的创作,是农村妇女发挥才智、表达感情、美化生活的重要手段,在精神生活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比如:浙江“永康、浦江等地农村,过去有一个风俗,妇女出嫁时,必须学会一手刺绣和剪纸,新娘子对刺绣、剪纸的手法越高明,男方越瞧得起,女的在夫家也越觉得体面”(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浙江民间剪纸集》前言)。到了东北,也是这样。吉林省“过去满族姑娘出嫁时,新媳妇必须剪些纸花粘贴在柜奁妆镜或窗心被阁上,作为洞房点缀之用。谁家的媳妇或闺女窗花剪得巧,不但能在村前村后博得啧啧的夸赞,同时也必然受到婆家的宠爱”(吉林省群众艺术馆编《吉林民间剪纸》前言)。
民间剪纸是这样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加上制作简便,所以源远流长,传布很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传统风格。再者,中国幅员辽阔,从南粤水乡到长白山麓,从渤海之滨到河西走廊,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生活习俗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剪纸的传统风格与地方特色
风格的淳朴美,手法的简洁美,构图的装饰美,造型的意象美,色彩的明快美,是我国民间剪纸的五大特色。
民间剪纸风格淳朴,是因为它的作品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像民歌一样,从内容到形式,健康、明朗,有着浓厚的乡土气。
民间剪纸手法简洁,是因为它在剪、刻过程中,必须减少构成要素,力求单纯化,以便适应制作上的要求。
至于在构图中所体现的形式美的法则,在造型中以形写神、刻意夸张的表现方法,在色彩中单纯明艳的配置手段,无不具有中国特色。
这些特色,与笔者所见所闻的外国剪纸,是迥然不同的。
这里所说的外国剪纸,除对折剪纸、彩色拼镶剪纸外,主要是指流行于欧洲和日本的剪影画。这种剪影画,大多作风写实,运用影像造型居多,一般不注重内部结构的刻画,并不具备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五大特色。(图4)
图4
中国民间剪纸,除有共同风格外,各地区的剪纸,又都各放异彩。比如:广东的剪纸,以佛山、饶平等地的铜衬料、铜写料著称于世;浙江的剪纸,以金华、浦江一带的戏曲窗花为人所知;河北的剪纸,以蔚县的“点彩”争娇斗妍;贵州的剪纸,以台江县苗族特有的民族风格独树一帜。
总的来看,民间剪纸从西北到江南,大体上可以分为南、北两大风格流派:即所谓西北“天真浑厚”,江南“玲珑剔透”。西北的剪纸,倾向于粗犷朴拙;江南的剪纸,多为精巧秀丽。
当然,这只是个一般性的说法。就是在一省之内,剪纸的风格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
在广东,潮州的剪纸纤纤秀美,佛山的剪纸金碧辉煌,南雄的剪纸单纯大方。
在浙江,金华的剪纸富丽雍容,乐清的剪纸雅致精细,瑞安、平阳的剪纸刚健豪放。
在宁夏,盐池的剪纸注重线的变化,其作风接近浙江之浦江;固原的剪纸虚实对比强烈,显得古朴与庄重。
在江苏,南京剪纸粗中有细,宜兴剪纸挺劲工整。
在陕西,富平剪纸多用“月牙”形,三原剪纸爱用“锯齿”形。
在吉林,吉林市的剪纸惯用长线造型,大多表现儿童和仕女;扶余的剪纸线条粗壮,爱以骑射为内容。
三、剪纸的种类
民间剪纸,应用于劳动人民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品种极多,花色万千。以实用目的分,大体上可归为三类。
(一)美化室内环境
1.窗花
为烘托节日气氛,广大农村春节前在窗子上张贴的剪纸,谓之“窗花”(图5)。为适应一般窗格的尺寸,窗花的幅面都不太大:小者几厘米,大者十几厘米。窗花的制作,非常注重镂空后的明度效果。窗花的格式,有独幅的,作为窗格的适合纹样单独张贴;有多幅的,大多采用成套的风俗题材;也有角花,贴在窗格四角。窗花的题材特别广泛:飞禽走兽、花卉草虫、吉祥图案、风景人物,应有尽有。贴窗花的时令,随着民族的不同,也不尽相同。比如吉林境内的满族人在仲秋贴窗花,但仍取吉庆之意。
图5
2.墙花
贴在室内墙上的剪纸,叫“墙花”。在北方,墙花经常装饰火炕周围,因而也叫“炕围花”。墙花的尺寸多在25厘米左右,比窗花略大。有单色的,有彩色的,彩色的又可分为点色、衬色、分色多种。墙花的题材,多为神话、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与墙花相近的有“灶花”。过去每逢农历腊月二十三,农村有“祭灶”的习俗。为祈祷岁岁平安,常在“祭灶”时张贴“灶花”。灶花的题材,多取与“祭灶”活动有关的吉祥内容,如瑞雪丰年,年年有余等等。
3.门笺
又称“门彩”,清末时也叫“斋牒”。是在春节时挂在门额上的一种剪纸。有单色,有多色,外轮廓较宽,形如锦旗。其图案多为吉祥文字,如“风调雨顺”“岁岁平安”等等;下衬规则的几何纹样。此外,还有“挂钱”,是“门笺”的一种。它是把若干彩笺连起来作为一套,中刻连钱纹,悬挂在房梁或墙上,与现在节日里张挂的纸拉花极为相似。
4.顶棚花
在农村,室内天花板多用秫秸秆为架,再用白纸糊成棚状,俗称“顶棚”。贴在顶棚上的大幅剪纸,叫“顶棚花”。顶棚花多在春节和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里张贴。顶棚花的布置方法是:把大团花贴在顶棚中央,在顶棚四隅衬以角花。顶棚花——包括团花和角花,大多采用折剪对称式。在题材上,以“金鱼闹莲”“福寿双全”等吉祥内容以及几何、花草图形为多。河南省陕县、灵县一带的顶棚花,朴素大方,惹人喜爱;陕西关中一带的顶棚花,虚实对比强烈,颇为生动。
(二)烘托喜庆气氛的
1.喜花
嫁娶时在生活日用品上装点的剪纸,谓之“喜花”。喜花的题材,强调生机盎然,吉祥如意,喜气洋洋。表现形式,灵活多样。南京的喜花,外轮廓多用规整的花朵或几何形,轮廓内剪、刻《鸳鸯戏水》《仙鹤长寿》《欢天喜地》等纹样,内外两形相互重合,别具一格。
2.礼花
在喜庆日子向亲友赠送的礼品上所贴的剪纸,叫“礼花”。为达到祝愿对方生活幸福、美化礼品的目的,礼花多用吉祥图案的题材,对称严整的构图。有些地区,比如江浙一带,人们经常把礼花当作窗花贴在窗上(据文献记载,此种习俗早从明代就已开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礼花”和“窗花”,具有相通的含义。
3.供花
在祭祀时或节日里用来装点祭品、供品的剪纸,叫“供花”。“供花”作为民间习俗的一部分,过去农村中比较常见。例如广东潮州一带,农村妇女每逢节日大摆供品,结合供品巧剪供花,以此显示才华。“供花”的题材,多取吉祥之意。也有的与供品的内容相似:如在鱼类的供品上装点鱼形供花;在鸡类供品上张贴凤形供花;在糕点供品上陈放稞形供花。供花在今天,随着移风易俗,已经基本消失。
4.灯花
年节、婚嫁等喜庆的日子,在灯笼上贴的剪纸,叫“灯花”。贴在宫灯、纱灯、笼式灯上的灯花,均为整齐、对称的适合纹样;贴在走马灯上的灯花,以无边框的多种戏曲人物为多。
(三)专做刺绣底样的
1.鞋花
做鞋帮刺绣底样的剪纸,叫“鞋花”。鞋花,一种是装饰在鞋帮上的疏而满的适合纹样;另—种是施以鞋头的局部性纹样——如虎头鞋。鞋花的主要题材,多花鸟草虫。
2.肚兜花
是在小孩肚兜上进行刺绣的底样。目前西北、华北等地的农村中尚有流行。肚兜花的题材,有吉祥图案、花卉翎毛等。
3.枕头花
过去农村中习惯使用长方形枕头,在其两端用于刺绣的底样,称为“枕头花”。枕头花多是正方形,也有长方形和梯形的。它的题材惯取吉祥之意,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富贵牡丹》等等。枕头花与其他刺绣底样一样,要求适形疏朗,虚实得当。
4.衣袖花
是袖口部位的刺绣底样。贵州苗族的衣袖花非常有名。呈长方形,长宽比例大多为三比二。在表现形式上,有对称的、放射的、求心的、连续的,结构大方,淳朴豪放。其题材有花鸟、鱼虫、走兽、几何图案等。(图6)
图6
上述剪纸种类,只是反映了一个大体的轮廓,其实远远不止于此。比如作为刺绣底样的,就还有围嘴花、衣领花、帽花、背带花、围腰花等等。因为表现形式与题材内容多有共同之处,不再一一例举。
四、剪纸的题材
民间剪纸的题材非常广泛,它来自民间,表现民间,与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密切相关。它质朴、单纯、健康、率真,毫无矫饰之感。归纳起来,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人物
人物题材,在剪纸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以表现农村中日常风俗以及戏曲人物、民间传说等为多见。
1.表现日常风俗题材
全是农村中喜闻乐见的人和事。比如反映生产活动的,有《纺织》《卖柴》《养鸡》《骆驼商旅》《骡车》《马车》等等;表现日常生活的,有《儿童捉鸟》《牧童》《读书》《小孩骑羊》《兄弟互助》《走娘家》《走亲家》等等。这类题材,多见于北方剪纸中。(图7)
图7
2.戏曲人物题材
大多反映英雄人物和历史故事的主题。作者在这些作品中,讴歌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对那些深受劳动人民爱戴的民族英雄,有正气、刚直不阿、忧国忧民的历史人物,表示了崇敬的心情;也对那些卖国求荣的败类,进行了有力的鞭挞。上述题材,绝大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爱和憎,具有强烈的人民性。
这类题材,大多选自当地的地方戏曲。在北方,主要受到京剧的影响;在汉中,主要受到皮影的影响;在广州,主要受到粤剧的影响;在浙江,主要受到婺剧的影响。
各地区的戏曲题材,在表现手法上也不尽相同。比如:
河北省,以蔚县王老赏的作品为代表。所刻戏曲题材,以阴线为主,大多通过单个人物来表现。动势较大而且凝练,多做正面形象的刻画。从影像看,具有较强的雕塑感。这类作品,一般地讲没有特定情节,画面上没有边框和背景。比如《芦花荡:张飞》《昆仑关:狄青》等,就是具有上述特点的好作品。
陕西省,以宜川、富平、朝邑等县的剪纸为代表。这些地区的戏曲剪纸,有简单的道具,大多通过组合人物表现一定的情节。因受当地皮影的影响,人物的形象近乎皮影,以阳刻为主,多做正侧面的刻画。该地区的戏曲剪纸也没有边框和背景。如《过五关:关羽》《击鼓骂曹:祢衡》《秦琼卖马:秦琼》《教子读书》等。
介于河北省、陕西省之间的山西省,在风格上受到了两省强烈的影响。比如祁县、广灵、绛县的戏曲人物剪纸,在动态上近于河北,在剪刻手法上类似陕西,除简单道具外,没有边框和背景。
广东戏曲剪纸,以潮州老艺人江根和的作品最为有名。他所剪刻的戏曲人物有道具,有背景,但没边框。善以人物的组合表现一定的情节,并用连环图画的形式再现情节的发展过程。如他的《西厢记》则由《听琴》《跳墙》《拷红》《长亭别》等多幅作品组成。
浙江省戏曲窗花,主要特点是情景交融,注重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在画面上以阴刻表现人物,阳刻表现背景,各种物象的配置虚实得当,有着规整的外框,强调画面的完整性。作品的外框有圆形、方形、六边形、海棠形、屏风形、窝角形等等。比如在《空城计》中,以诸葛亮大开城门、在城楼上抚琴饮酒、悠然自得的神情,与司马懿在城外皱眉耸肩、踌躇不前、疑诈而被诈的戏剧性冲突,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而那圆形紧凑的构图,更加有助于这种气氛的表达。此外,虽说戏曲窗花主要是用来美化生活,大多直接表现正面人物,但也有时让反面人物出现在画面上受到正义的谴责。比如在《精忠记:疯僧扫秦》中,通过秦桧害死岳飞后去庙中烧香,被装疯的和尚痛骂的情景,表示了人们的爱憎感情。
江苏省宜兴芮金富,他刻制的戏曲窗花,外框有四方连续图案花边;花边之内的画面,在手法上近于明代的木版年画——场面之大,加工之细,独具一格。《狮子楼》是其代表作。
3.民间传说的题材
与戏曲窗花一样,这类题材在农村中很受欢迎。比如《鹊桥相会》《白蛇传》《天女散花》《八仙过海》《嫦娥奔月》《孙悟空借扇》等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内容。在表现形式上,多与当地的戏曲窗花相同。
(二)花鸟虫鱼
这类题材,为人们所熟知,为人们所喜爱。除作为窗花、礼花等欣赏品外,也多作为跹花、帽花、衣角花、衣袖花等多种刺绣的底样,应用范围极广。
1.花鸟题材
“花”的题材,主要是花、果等内容。“花”有牡丹、梅花、兰草、竹子、菊花等;“果”有石榴、桃子、佛手等。上述题材,大多寓意某种品格或者吉祥的意义。例如:牡丹象征富贵,梅、兰、竹、菊象征气节,荷花象征着高洁,桃子意味着长寿,石榴意味着多子。
“鸟”的题材,如同花卉题材一样,多以其寓意的内容为人所爱。如:喜鹊象征着喜讯,鸳鸯象征着爱情,仙鹤象征着长寿,鸽子象征和平,老鹰象征着强悍、威猛。此外,还有美丽的孔雀,活跃的小鸟以及想象中的祥瑞珍禽——凤凰等。
“花鸟”题材,把花与鸟的形象巧妙地组织在同一幅剪纸中,在窗花和刺绣中广为应用。如《凤凰牡丹》《仙鹤长寿》《鹤与桃》等。“家禽”在鸟类题材中可算一大分支,占有很大比重。饲养鸡、鸭、鹅是农村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类剪纸恰恰是上述生产活动的一个缩影。作者从中寄托了质朴深厚的感情。比如养鸡题材流行地区之广泛,成、雏形象之可爱,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鱼虫题材
“鱼”类题材,其谐音“馀”是和“富”的概念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广大贫苦农民在过去谋求生存条件、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在鱼类题材中,主要是金鱼和鲤鱼。金鱼是取谐音“金馀”之意。
在“草虫”中,主要蝴蝶、蝈蝈、蚂蚱等。多用于刺绣的底样。
(三)走兽
在这类题材中,最为常见的有威猛健壮的老虎,活泼玲珑的狮子,俊秀俏丽的小鹿,灵巧顽皮的猴子;此外,还有兔子、松鼠等。
上述题材,有的表现了动物的特征与习性,有的赋予了一定的寓意和象征性,都以其浓郁的传统风格见长,深为广大群众欢迎。
在走兽题材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家畜的表现。家畜题材与家禽题材一样,同样表达了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家畜题材,有牛、马、羊、猪、骆驼等;此外,还有猫和狗。这些题材都从侧面展现了农村中生产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生动的情景。
(四)吉祥图案
吉祥图案,是采用谐音、象征、隐喻的手法,把文字、花鸟、动物、器皿等形象,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所构成的图案。这类图案,托物寄情,概括力强,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思想。比如:把松与鹤组织在一起,象征着长寿,名曰《松鹤延年》;把大象和万年青组织在一起,象征着更新起始,名曰《万象更新》;把喜鹊和梅花组织在一起,象征着喜悦,名曰《喜上眉梢》;把蝙蝠、桃子、双钱组织在一起,象征着多福、多寿,名曰《福寿双全》;把莲花和鲤鱼组织在一起,以莲谐“连”音,以鱼谐“馀”音,称之《连年有余》。吉祥图案,多以具象的画面表达抽象的含义,反映了作者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图8)
图8
另一方面,在吉祥图案中,通过对动、植物的刻画,洋溢着无限的生机,表现了一定的生活情趣,使人感到亲切自然。因而这类题材的剪纸,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
五、剪纸的表现形式
民间剪纸,包括剪纸和刻纸。因为剪也好,刻也好,尽管所用的工具不同,可艺术加工的物质材料相同,作品的实用功能相同,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也很相近——有时还在一件作品中剪、刻并用,所以人们通常习惯于把剪纸作为剪纸、刻纸的统称。
半个世纪以来,又有撕纸图案的出现;近年来撕纸有了发展,涌现了较好的动物、人物等作品。撕纸,是民间剪纸的派生物,与剪纸相比,制作手法不同,艺术风格各异。这里只是提及一下,不在文中叙述。
剪纸的表现形式大致可归纳为:
(一)单色剪纸
单色剪纸,流行全国各地,数量最多,最富有剪纸的特色,是民间剪纸的正宗。除刺绣底样皆用白色之外,美化室内环境以及烘托喜庆气氛的剪纸,多以红色为主。此外,也有黑、褐、绿等颜色。单色剪纸犹如黑白版画,虚实对比强烈,黑白明快醒目,作风单纯大方,感染力极强。
(二)点色剪纸
“点”色,即染色的意思。点色剪纸,流行于河北、山西、福建等省,以河北蔚县最为有名。当地的剪纸,采用极易吸水而且很薄的连史纸,以十几张至二三十张为一叠,用特制的小尖刀刻出。为了便于点色,多以阴刻为主。染色的颜料,为不含胶、不带粉质的“品色”,染色时加点酒,为的是帮助颜色退晕和渗透。每叠剪纸,一次染出。点色剪纸,色彩强烈明艳,是北方农村深受喜爱的装饰品。
(三)分色剪纸
在一幅剪纸中,不同物象以不同色纸剪出或刻出,叫“分色剪纸”。比如:《鸳鸯戏水》,鸳鸯是红的,水是绿的;《狮子舞绣球》,狮子是黑的,绣球是红的。这类剪纸,常见于浙江、山东沿海一带。
分色剪纸的剪、刻方法,多把所需的色纸叠在一起按画稿剪、刻出来,而后根据构图与分色的需要组合画面。在彩色上,不能过多,以两三种为宜;色彩的配置,要充分考虑到与构图中各种物象的形状、大小、位置的关系。
(四)衬色剪纸
在单色剪纸下衬以色纸,这种剪纸,叫“衬色剪纸”。衬色剪纸可分为整体衬色与局部分色相衬两种。广东佛山的衬色剪纸属于后者。这类剪纸,为显示衬色效果,多用小刀在特制的铜箔、银箔或纸上刻以阳纹,而后再根据各部位的轮廓衬以不同的色纸。当地用铜箔刻成的称为“铜衬料”;用银箔刻成的称为“银衬料”;用纸刻成的称为“纸衬料”。各种“衬料”,用色夸张,金碧辉煌,热烈奔放。
(五)绘色剪纸
用金、银、黑等色纸张刻成单色剪纸,在其下衬以白纸,而后再在白色衬纸上用色粉绘制细部,这样的剪纸,叫“绘色剪纸”。绘色剪纸,俗称“铜写料”,风格古朴华丽,盛产于广东佛山市。这种剪纸,把剪、绘融为一体,较一般剪纸,另有一番意趣。
此外,还有一种绘色剪纸:不用衬纸,而是直接在剪纸上勾绘细部。作风文雅,产于山东胶东一带。
六、剪纸的创作方法
剪纸,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较好地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在一些优秀作品中,可以明显地使人感受到汉代的气势与古拙,魏晋的气韵与传神。虽然这些佳作多是出自不为世人所知的农村妇女或者某些艺人之手,但其所具有的美学价值确实是很高的。笔者研究民间剪纸的创作方法,眼下并不具备总结各地作者创作经验的条件,只好通过对于某些作品的比较、分析,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图
剪纸的构图,洗练,紧凑,严整。为适应工艺制作,它要求画面极力单纯化:注重强化主要物象和特征,强调明确的结构关系,避免层次重叠,各种物象相呼相应。
研究剪纸的构图,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构成画面的结构线,或最大的几何形。
比如:陕西的《雄鸡》,它的结构线是一条张力很大的“S”形,犹如汉代画像砖中的骏马,从那饱满的胸部,收缩的腹部,矮矮的双脚以及高翘的尾巴上,获得了夸张的力感,显现了雄鸡的壮与美。河北蔚县王老赏的《昆仑关:狄青》,如同京剧中武将的亮相:他右手持刀,左手撑开,双脚“丁”字步叉立,整个造型呈“X”形,再加上挺出的胸膛,扭动的头部,摆动的背旗,更加突出了上述的特征。这种“X”形结构线,充分显示了狄青的剽悍与威猛。浙江永康剪纸《二度梅》,表现了唐朝梅良玉的未婚妻陈杏元,反对坏人把她献给番邦而投水自杀时,正在水中漂流的场面。贯穿整个画幅、连续反向折曲的花栏所形成的结构线,给人一种压抑感,有力地烘托了陈杏元无比悲愤的心情。陕西关中剪纸顶棚花《葫芦》,是经两次折叠剪成的。在圆形构图中均齐排列的四只葫芦呈“十”字向心状,这条结构线是组成这幅优美图案的结构基础。
其次,就要研究画面的安排。
1.平面处理
把画面上所要表现的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空间——有长、宽、高的立体形象,转化为不占据立体空间——只有长、宽的平面形象,叫“平面处理”。平面处理要求画面结构单纯,任何形象都需平摆、并置,相互配合得当;近、中、远三景同处于同一平面上,没有近大远小的变化。例如,广东始兴县李富勤刻制的《小孩背带面装饰》(图9)、山东剪纸《金鱼戏莲》、宁夏剪纸《梅花鹿》、陕西剪纸《抓髻娃娃》,都是较好的范例。
图9
此外,浙江永康等地的戏曲窗花,在表现建筑、家具等具有方位的物象时,常常刻出建筑或家具的顶面与侧面,给人一种立体空间的印象,但其上面的装饰以及其他物象,仍做平面处理,整个画面,没有焦点透视的变化。如正八边形的《二堂舍子》,室内墙壁结构线倾斜的走向,椅子的顶面,呈现了立体空间感,但是这些斜线皆与相应的外部边框平行,因而减弱了透视的感觉。在室内装饰上,所有窗子、隔扇上的花格,地面上的花砖,全为平面处理,所以画面仍然保持了平面的效果。前面所述的《空城计》《精忠记:疯僧扫秦》《二度梅》,都是如此。
2.虚实处理
在剪纸中,轮廓线具有这样的性质:凡是被它圈起来的部分就醒目,被它圈在外边的部分就不醒自。醒目的部分叫作“实”,不醒目的部分叫作“虚”。另一方面,剪、刻后留下的部分,一般地显得“实”;而空白部分,一般地显得“虚”。研究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剪纸的“虚实处理”。
虚实处理总的原则是:要使作品和谐、明快、强烈、醒目。
剪纸的虚实关系,与画面的安排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
在轮廓线包围之中的物象显得实在,轮廓线包围之外的物象显得虚。陕西吴堡剪纸《花鸟》,小鸟黑黑的头颈被花、叶形成的弧形围了起来,处于较大空白之中,与其他部位比,显得非常醒目。
在层层开光的剪纸中,属于中心开光的物象显得实,外层的开光显得虚。(见浙江乐清剪纸《双鱼》)
形象越完整就越显得实,形象越细碎就越显得虚。浙江乐清剪纸《图案》,中心开光里的蜻蜓形象概括,处于空白之中,黑白对比强烈,显得实;第二层开光全系精细纤巧的几何纹样,呈现一片平和的灰调子,显得虚。
构成基本形和结构线的主要物象显得实,起陪衬作用的次要物象显得虚。(见陕西关中顶棚花《葫芦》)
被弧形包围的点景物象显得实,构成弧形的物象显得虚。陕西绥德《灯笼》中的蜡烛,是被灯笼边框包围起来的点景物象,显得实;其他部位显得虚。
黑白对比强烈的物象显得实,黑白对比弱的物象显得虚,上述《灯笼》,就是一例。
阴刻的物象显得实,阳刻的物象显得虚。浙江永康、浦江的戏曲窗花,多是如此。
居中、下位置的形象显得实,居边角位置的形象显得虚。如陕西岐山烟格子,金鱼纹样居稍下位置,显得实;花蕾和叶子居边角位置,显得虚。
上述诸例,只是一般的规律。只要虚实配合得当,创作时仍可千变万化,不必为其所囿。另外值得提及的是:剪纸中的空白,并不单纯是被剪掉的部分,它本身也是构成画面的不可缺少的成分,是使得相邻物象相互适应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万万不可忽视。
3.时空处理
民间剪纸的构图,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以把不同时间的物象,情节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归纳在一幅画面上。
把不同时间、地点的物象归纳在一幅画面上,“一形与另一形相重合”,是经常采用的方法。
一形与另一形相重合,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在有边框的剪纸中,除鞋花、衣袖花等刺绣底样的边框多有特定格式外,其他如窗花、喜花等剪纸的边框,多呈各种非常规则的几何形、花形或果形。通常习惯于在这样的边框之内,表现人物、走兽、花鸟鱼虫等内容。比如:在对折的石榴形中表现鲤鱼跳龙门,在对折的荷花中表现比翼双飞,在对折的柿子形中表现小鸟等等。(见河南习度金剪的《柿子》)
二是在无边框的剪纸中,大多强调作者情感的表达。常见的形式有:
在形象中表现自身所处的环境。例如在金鱼腹部装饰莲花,表示鱼游水中。
在物象中表现自身的群化。如在大猫身上装饰小猫,在老虎身上装饰小虎,可以增加生活的情趣。例如陕西安塞高金爱所剪《爱虎》(图10)。
图10
在物象中表现作者的体验和联想。例如在立鸟的身上装饰飞鸟,可以表示鸟的飞翔;在鸡的身上装饰小兔,容易使人联想到作者对家禽、家畜怜爱的心情(见陕西的《雄鸡》);在羊的身上装饰“未”字,意在表现十二属相;在猪的身上装饰“八宝”,可以使人想起在民间流传很广的“八仙”的故事等。
民间剪纸在一幅作品中表现有情节发展过程的故事时,大多采用“层层开光”的方法。
“层层开光”的方法,一般都在“中心开光”,表现故事的情节中心;在“外层开光”,用自然景物把画面隔开后表现不同的情节。中心开光与外层开光在情节上彼此呼应,表现出故事的连续性。例如浙江萧山的《西厢记》(图11),就是一件很好的作品;乐清《双鱼》,也是与之较为相似的一例。
图11
(二)造型
民间剪纸的造型,从不照抄自然形象,偏重于抒发作者的感受。
民间剪纸的造型方法,主要是:
1.强调特征
某些擅于剪纸的农村妇女,对于所表现的物象,有着深入的观察。一剪下去,随即成形,不仅特征突出,而且非常生动。人物剪纸,注重男女老幼、文武忠奸的区别;表现文武,又都强调文长、武短的身段比例。剪制松树,着眼于“枝干卷曲叶如针”的刻画。江苏扬州刻制的各种花卉,强化形状与结构上的特征,赋予韵律感,每每取得了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民间剪纸,无论人物、花卉还是鸟兽,在动态的刻画上,无不力求朴实自然,刻意传神。因而,表现各种物象的动态,要求符合自身的运动规律,选择能够夸张大型的动态角度,同时动作要清晰,要有能够揭示精神状态的主要动态线。在动势的表现上,要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态大时要有稳定感,动态小时要有动势感。河北王老赏刻制的戏曲人物,多以凝练的动势,表现人物的性情。山西的剪纸《钟馗》,前倾的身形,扭动的躯干,充满张力的四肢,凝聚着无限的力量,有力地表现了“吃鬼大王”的典型特征。
民间剪纸,非常讲究外形美,运用影像的效果表现画面的气势。在浙江、山西等地戏曲窗花中,阴刻人物影像的好坏,对于表达作品的主题,刻画人物的性格,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处理影像效果,一是要注意所表现的物象外轮廓必须明确;二是要选择能够充分表现物象特征的角度。各地剪纸对于所表现的物象多做侧面形象的刻画,就是为了显现物象的结构和特征,有一个较好的影像效果。例如甘肃所剪《山羊》,就是很好的一例。
2.概括简化
民间剪纸在创作中对自然形象删繁就简,是为了提炼本质的特征。民间剪纸长于表达健康向上的情绪,使人观之喜气洋洋,思之心情舒畅;从不表现颓废没落的感情。为什么好多地区的剪纸全爱表现吉祥如意的内容,就是这个道理。
删繁就简,要抓住最动人的特征。这就是:
强调造型的完整性——完整的形,统一的形,最容易引起视觉上的反应,因而民间剪纸极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强调造型的单纯性——单纯的形,较之复杂的形更容易被认识,形象越单纯,越能使人发生共鸣,产生联想。
造型的完整性与单纯性,是民间剪纸概括手法的一大特征。
要刻画主要的细节,以少胜多,扩大最动人的局部形象。比如小鹿身上的梅花纹,苹果树上的苹果,服饰上的纹样,大多以寥寥几组或几个来代表全貌,这种“人工美”的形象,要比自然形象更完美,更生动。
要把不整齐的东西组织得整整齐齐,把不匀称的东西组织得匀称起来,使自然形态的物象秩序化。比如鸟类的羽毛、走兽的斑纹、衣纹的组合,都存在着渐大渐小、渐长渐短、渐增渐减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民间剪纸中,多用整齐的弧线、清晰的平行线、规则性的“点”以及“锯齿”“月牙”等特定的手法来表现。通过“规整”,能使物象的特征更加表面化,更加明显。例如陕西的《飞鸟》,就是其例。
3.夸张变形
在反映客观物象真实感的基础上,抓住便于装饰的因素对物象加以夸张变形,这是民间剪纸常用的浪漫手法。所谓“夸张”,是指对物象特征的强化;而“变形”,则是夸张后的结果。比如在马背上剪出翅膀(图12),把武将的身高表现为三四个头长,全都反映了创作的理想化。夸张变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写形和传神,突出作品的主题。
夸张变形,要抓住形象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是指形象的特征部分,优美部分。为了夸张这些部分,大多改变造型的比例,强化动态和神情。比如:表现金鱼,多夸张眼大、腰细、尾长等特点;表现凤凰、孔雀,多在美丽的尾部做文章。在人物剪纸中,多夸张最能反映本身特征的头部的比例,使之头与身之比达到1:5——如若仔细研究,北方人物剪纸有时较之南方人物剪纸头部显得更大,头与身的比例竟然接近1:3。如陕西剪纸《过五关:关羽》《秦琼卖马:秦琼》《越国:伍子胥》,都是如此。
图12
夸张变形,可以使用“共用形”。“共用形”,是指一个形象的某些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其他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部分,是由相同的形重合而成。采用这种方法创作的剪纸,虽然在物象结构上并不具备自然形态的真实感,但是对象的基本特征却不会因此丧失或削弱;它使相关的物象彼此依存,共同构成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幻觉的形象,完成由客观形象到联想形象的转化。以“共用形”夸张变形,在民间剪纸中很为常见。例如:浙江永康剪纸《三鱼戏水》(图13),三条鱼的头部重合为一,使得三条鱼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它们各自摆动着尾巴,好像游嬉于荷叶、莲花之中,又像腾跃于涓涓水纹之上,完全打破了空间的局限性。河北蔚县剪纸《老虎》,两只虎身共用四只脚和一个头;河南陕县所剪的《柿子》,两只鸟共用一个躯干。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形象虽以客观物象为依据,但却是作者主观意识所做的视觉的表达,完全超越了自然的形态,带有一定的幻想因素。
图13
“一形与另一形相重合”,这是民间剪纸经常采用的另一种夸张变形的方法。这种方法,本文在构图部分的时空处理中,已经叙述过。概括起来这就是:在有边框的剪纸中,以比较抽象的造型为边框,与装饰其内的物象相重合。在无边框的剪纸中,以一种物象为主体,与装饰其内的其他物象相重合。
此外,“一形与另一形相重合”的方法,在民间剪纸中还有第三种表现形式——形象本身的转向重合。陕西安塞县《老虎》(图14),造型古朴,手法概括,在剪出虎头侧面影像的同时,转向九十度,又剪出虎头正面的五官;侧面形象与正面形象相重合,构成了一种幻觉的形象。这种幻觉的形象,使得主观与客观、现实与虚构巧妙地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视觉艺术的吸引力。
图14
(三)色彩
民间剪纸,以单色为主。单色剪纸,没有色相变化,以宜于烘托节日气氛的红色纸张剪、刻者为多。在彩色剪纸中,诸如前述,有点色、分色、衬色、绘色等多种。它们的用色特点是:对比强烈,光感明快,色泽鲜艳,效果丰富。以河北蔚县和广东佛山为例:北方剪纸用色多不含胶、粉,不施金、银,颜色明艳、清新、质朴;南方剪纸多用含胶的粉色,惯以金箔、银箔刻制图形的主体,用色华丽。彩色剪纸常用的色彩有:大红、桃红、杏黄、淡绿、深绿、淡蓝、青莲、群青等。许多剪纸艺人,在用色上各有自己的专长。比如王老赏用色,阿英同志曾称赞说:“鲜明绚烂,层次清晰,调和匀称。他用色不多,但变化无穷。最精妙的,且具有中国水印木刻的深浅浓淡、烘托对比的特点”,他的剪纸,“鲜明而不刺激,绚烂而又雅致,象征着中和的性格。”(《王老赏的戏曲窗花》)
(四)剪法
剪法是构成剪纸形式美感的重要手段。在剪纸中,“月牙”“锯齿”等特殊的装饰手法,疏密得当、处处相连的构图安排,都是由剪法决定的。纵观各地窗花剪纸,剪法大抵有三种:
1.折叠剪法
折叠或多层折叠的剪法,适用于剪制图案性的作品。以这种方法剪制的作品,外部轮廓严整,内部花纹匀称,装饰性很强(图15)。
图15
2.阴、阳剪法
“阴剪”,或为“阴刻”,以剪、刻后的空白显示形象。“阳剪”或为“阳刻”,以剪、刻后的纸面显示形象(图16)。为了保持画面的完整性,阴剪时要“剪剪相断”,阳剪时要“剪剪相连”。“剪剪相断”,就是以剪刻后的空白显示形象时,构成形象的点、线、面不要连通一气,而是彼此相断,“意”到“剪”不到,否则相通的部分相互脱落;“剪剪相连”,就是以剪刻后的纸面显示形象时,构成形象的点、线、面要相互连结,不能剪断。
图16
运用阳剪手法剪、刻的作品,十分重视“线”的表现力。以“线”表现结构,区分空间,表现物象的质感、量感、运动感,用“线”的疏密开合以及各种曲线、直线的平行处理,增强画面的节奏感、韵律感。广东潮阳县剪制的《薛丁山·樊梨花》《双童戏枪》,都是以阳剪的手法剪制的佳作。
以阴剪手法表现形象时,大多注重影像的刻画。也可以说,大多注意外形的阳剪效果。阴剪线条与阳剪线条一样,都以平行处理手法增强画面的装饰性。山西剪纸《福寿延年》坐帐花,就是一幅有着阳剪外形、在形体内施以阴剪纹饰的极好的范例。(图17)
图17
为了追求丰富的艺术效果,在许多作品中,经常同时运用阴、阳剪法。有的以阴剪为主,阳剪为辅;有的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阴、阳剪法并用的作品,多以阴剪手法表现主要物象或主要部位,以阳剪手法表现次要物象或次要部位。浙江的戏曲人物,山东的花果草虫,都是如此。
3.剪、刺并用
这种剪纸,多见于贵州台江县苗族自治区。它以剪纸的影像表现物象的大型,以针或刀尖刺出内部的纹饰和结构。这种剪纸,多为刺绣的底样。
(本文系1984年展望出版社出版的《年画与剪纸》一书剪纸部分,有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