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笔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愚公移山:父权的理所当然

希望父母们明白,你们的孩子是个独立的人,有血肉、有情绪、有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而不是个木头做的替身傀儡,用丝线驱动着,去完成你们自己的心愿。

1

从第一次看到《愚公移山》开始,这个故事就让我非常不舒服。

课本里说,这个寓言故事是赞扬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品格。问题在于,愚公不仅是自己在坚持,他还绑架了所有的子孙,要求他们必须重复同一种人生。

当他让年轻人只能按照他的意志活着的时候,“河曲智叟亡以应”。

所谓智叟,徒有其名。

为什么会无言以对呢?人的一生按照长辈的喜好安排,竟是理所当然的吗?

不仅智叟没有回应,故事里的儿孙也没有任何存在感,仿佛只是几个听从愚公意志的傀儡,而不是活生生的有想法的人。

当《愚公移山》的故事成为家喻户晓的寓言,以这个故事流传之广,无数老师、家长和小朋友竟然都默认了故事的合理性,而没有人察觉已然如此明显的问题。

在我们的文化里,默认父权的不可置疑,还真是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

2

几年前校招的时候,遇见过一个建筑学专业的应届研究生。

在整个交流过程中,他一直很犹豫,迟疑着皱眉的表情一直挂在他的脸上,说是回去考虑考虑。

毕竟是一流院校的研究生,所以几天后他拒绝我的时候,我并不是很意外。

但让我意外的是他接下来的话:“不去贵公司的原因,是我决定考哲学博士,已经联系上导师了。”

当时我瞪大了眼睛,虽然也见过跨专业考博的,可这跨度也太大了吧。

所有反常的事情,都有背后的原因。

当年这位同学高考结束后打算填报哲学系,结果遭到父母的激烈反对。他的父亲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对建筑行业非常认可,于是强迫他填报了建筑专业。

“哲学?你告诉我出来能干吗?”

在父亲疾言厉色的威逼之下,他强忍着怨恨听从了父亲的安排。接下来的四年,每一个苦读的夜晚,他心里都强忍着不甘和愤怒。

不对,是七年。因为建筑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更好,他又在父母的威逼下接受了研究生的保送。

在名校里得到保送的名额,这位同学的优秀和努力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这个专业他不喜欢。或者用他当时的话说,是“非常讨厌”。

我知道现实点看,建筑学专业的就业面和薪水的确比哲学更好。可是就跟爱情一样,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相处了七年还是不喜欢,没办法。

如今他名校研究生毕业,各家企业抢着要,他的父母也非常满意。

而当他意识到自己走出校园后的余生,依然必须继续从事建筑行业的时候,多年的怨恨和不甘终于爆发。他终于决定,将过往七年起早贪黑、悬梁刺股的努力全部丢弃,重新开始。

心痛吗?是人都会心痛吧。

可这才是他原本该走的路。这不是另一条路,只是误入歧途后的返航。

故事里的这位同学,勇敢地回到了自己的轨道。

而那些一直没有勇气和亲人说“不”的人呢?他们之后的人生会如何?

这些在错误的道路上被迫浪费的青春和汗水,又该由谁来承担责任呢?

希望这个故事能够被干涉孩子专业选择的家长看到。

其实我很好奇,家长是否知道他们的干涉,会让孩子接下来四年的每一节课都陷入痛苦——又或者他们知道,但是并不在意?

这位父亲,或者说这一类的长辈,就是典型的当代“愚公”。

“愚公”们有一个固定的画像:

绝对固执,无法说服,拒绝沟通,拒绝换位思考,把蛮横当毅力,把无理当自信。并且就像《愚公移山》的寓意那样,自以为这一切都是因为自己“有毅力”“有自信”“立场坚定”,自我感觉极为良好。

其实毅力本身并不是一个不好的性格。相反,一个人认定了一件事然后拼尽全力去完成它,无论方向是否正确,结果是否成功,都会令人敬佩。

但是,一个人的观念和选择,能且只能指导自己的人生。

无论毅力或者任何所谓的优良品质,都不是绑架他人自由的借口,更不是绑架他人后还自鸣得意的理由。

像上文的例子那样,因为自己在某个行业的成功,就无视子女的意志强行让子女投身同一行业的,是其中一种情况。

还有另一种情况,家长对某个行业凭着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便把圆梦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

我的父亲属于那种电视里一播军事新闻就打鸡血,满口念叨着××和××必有一战的男人。

他对军旅生涯有着强烈的痴迷,于是在我求职的那段时间,他竭力说服我去边防站服役——边防站正好也非常“稳定”,完美符合他的所有标准。

我知道自己的性格不适合部队,拒绝了很多次,结果是一场又一场的争吵。

这种干涉比之前那种情况更为荒诞——前文那位父亲至少自己是个工程师,了解这个行业的工作内容和前景;而我的父亲没有踏进过军营一次,仅仅凭着一些屏幕上的热血画面和军事论坛的帖子,就笃定这一定是孩子最好的人生选择。

身边这样的“愚公”也不少,父母在逼迫子女选择某个专业,或者进入某个行业的时候,往往对那个专业和行业并没有亲身的了解,只是因为周围人都这么说,就跟着一起说。

又或者他们其实也不在意孩子能不能闯出一番事业,只是要个稳定的好名声,好在牌桌前炫耀炫耀。

举个比较普遍的例子,逼着子女考编制的长辈里,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体制内工作的诸多枷锁和酸甜苦辣,又有多少人只是听别人说体制内工作轻松而且名声好听的?

事实上,我认识的好几个公务员,几乎每个周末都没有空闲,接到单位电话的最晚纪录是凌晨四点。所谓“5+2”“白加黑”,已经成了很多公务员的标配。

很多家长自己都没看清的道路,自己都没搞清楚的处境,却逼着子女踏进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们的依据,全部都来自“听说”。

于是无数年轻人被逼上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在最好的年纪死气沉沉。

有句话说,叫醒自己的不是闹钟,是梦想。这句话是否过于浮夸姑且不论。

但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学业和工作让他在每一个清晨都不想睁开双眼,在每一个夜晚都痛恨刚刚过去的一天,那么他在这个领域一定寸步难行。

一个人是无法为了自己厌恶的事情奋斗的。

如果逼上梁山后,子女的结局注定是一事无成,那么家长的“为你好”又是从何说起呢?

希望那些长辈们明白,你们的孩子是个独立的人,是有血肉、有情绪、有自己人生价值的人。

他们不是个木头做的替身傀儡,用丝线驱动着去完成你们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