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诱发机制研究:基于汇率和贸易摩擦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史演变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1979年改革开放后逐步兴起的。其前身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以及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总结起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初步发展阶段(1991年以前)、稳定发展阶段(1992~2000年)和快速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

(一)初步发展阶段(1991年以前)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开始对外经济技术援助,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国际政治和外交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的对外援助,为改革开放以后兴起的中国企业海外经营建立了重要的市场联系,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中国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投资,是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1979~199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总体来看,发展较为缓慢。而且,中国的海外投资是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进行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大型的贸易集团和综合性集团。投资业务以辅助贸易为主,多为海外代表处或合资企业。非贸易性企业的投资大多集中于餐饮、建筑工程、金融保险、咨询服务等行业。

据统计,1979~1985年,中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共计189家,总投资额2.98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为1.97亿美元。海外投资企业分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以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为主。1986~1991年,中国共新增境外非贸易性企业819家,平均每年新批准137家。从中方累计投资额看,1985年为1.77亿美元,1991年为13.95亿美元,6年间海外投资额增长6.9倍。

与前6年相比,这后6年境外投资的特点是:跨国经营领域逐步多元化,海外投资企业数量开始呈现增长态势;海外投资的地域分布扩大,由过去的45个国家和地区扩展到90个;对外投资主体由原来的专业外贸公司和各省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向多行业的生产企业、集团企业转变。

(二)稳定发展阶段(1992~2000年)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我国的市场格局逐渐由商品短缺转向商品过剩,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战略调整。国内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通过企业的海外经营更好地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任务。

1992~2000年,一批行业排头兵和优秀企业(包括民营或民营资本参股的大型企业)陆续到境外办厂,积极尝试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如三九集团、小天鹅电器公司、TCL、海尔、天狮集团等。大批民营企业的加盟,改变了投资主体的组成结构,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出现新的亮点。其中,建立海外营销战略联盟集体“走出去”是一个重要特征。例如,青岛市几十家大型集团联合,共在海外建立生产型工厂36家,贸易公司近百家,形成了生产厂家、贸易公司、工程公司一体化的跨国经营团队。境外投资覆盖39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市场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方面促进了青岛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部件的出口,另一方面,为青岛企业融入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统计数据看,截至2000年底,中国累计设立的海外企业达到6298家(不含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113.6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为75.7亿美元。地域分布遍及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境外加工贸易类投资带动出口的成效显著。据统计,此类企业可带动年均10亿美元的原材料和零配件出口。

(三)快速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

这一阶段以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鼓励企业开展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意见》为标志,并成为稍后形成的我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前兆。2000年中央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2001年中国加入WTO,极大调动了中国各类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积极性。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投资数量最大、投资水平最高的一个时期。

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迅速增长。据外经贸部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2.54万家,分布于全球184个国家(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达到6604.8亿美元。2001~201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69亿美元猛增至1078.4亿美元,增长接近15倍。图2-1给出1993~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可以清楚把握和比较20世纪90年代(第二阶段)与21世纪以来(第三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变化趋势。

图2-1 1993~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资料来源:1993~200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02~2013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