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澳门教堂与绘画的奉献
尽管很多西方传教士画家只是途经澳门,但是,在澳门美术的萌芽时期,他们曾经起了重要作用。早期赴远东的传教士中既有非常专业的画家,也有艺术品的携带与传播者。他们为澳门美术的兴起、为推动西方美术的东传作出了一定的努力。[14]究其根源,早年一些传教士途经澳门,为等待入华竟有寓居澳门十余年的,17世纪以后又因为教难、健康等原因,一些人长期居住澳门,而往返于欧洲或东亚各国的传教士也通常为航班的到来在澳门等待数月。[15]
大约16世纪末,耶稣会远东巡视特使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就意识到日本大名封建纷争更迭的危险,认为迫切需要在足够安全的地点准备一处远东传教士的避难所,作为收容受迫害者或进行培训的场所。由于果阿太遥远,马六甲太易遭受战祸,于是就将它定在澳门。经罗马主教同意,他于1594年在澳门创建了一所公学,这即是澳门最早的西方式学院——圣保禄学院。[16]澳门作为天主教会在远东的基地,修建教堂、制作雕塑与绘制大量的耶稣生平油画就成为途经此地的传教士必不可少的任务。同时,在澳门天主教美术的发展中,一些本地生长的澳门人入教之后,在艺术方面也颇有成就。
最早到达澳门的画家是意大利神父尼阁老(Nicola),他1560年出生于那不勒斯的诺拉镇,1582年8月7日与利玛窦(Matteo Ricci)一起抵达澳门,当时他们随身都带有铜版画,大都是意大利著名油画的复制品。尼阁老在学习中文、为将来的传教作准备的同时,为大三巴教堂(即圣保禄教堂)作《救世主》油画一幅。1583年7月,尼阁老到日本长崎开办耶稣会美术学校。他精通油画、湿壁画、铜版画及粉笔画,还为丰后神学院作壁画,他画的耶稣像经利玛窦之手赠送给万历皇帝。由于日本教案,1614年尼阁老与许多日本天主教教徒一起返回澳门。在那里,他继续从事绘画,还创办了一所西方美术学校。直至1624年去世之前,尼阁老还指导倪雅谷描绘沙勿略的肖像。[17]尼阁老在日本与澳门的耶稣会美术学校培养了一批具有西洋绘画基础的修士画家。
在尼阁老培养的修士画家中有两位重要的修士画家对澳门美术有贡献,他们分别是倪雅谷和游文辉。倪雅谷,字一诚,西名Jacpues Niva,1579年生于日本,其父亲是中国人,母亲为日本人,他早年在日本肥西有马耶稣会学校接受教育。1600年澳门教堂失火,次年他作为“传教区的画师而到达澳门”,[18]作过两幅大画。接着于1602年与李玛诺同来北京。倪雅谷为北京小型教堂绘制的《圣母抱耶稣像》得到了众人的称赞,他的画“最精,非其他修士所能及”。[19]1606年,倪雅谷返回澳门,为新建的圣保禄教堂作画。据说绘在木板上的《圣弥额尔大天神》是他的作品,成为澳门早期油画的标记,画中“圣母”脸庞的明暗与体积都表现得极好,许多部位施以金线,服装用了平涂的手法,体现了东方人初学西洋画技的特色。另一组早期油画描绘了圣方济各生活的四个片断:《受洗》,《决策》,《野外讲道》,《受五伤印》。[20]这些油画体现了早期澳门修士画家的艺术水准,虽然与当时欧洲的油画水平相去甚远,但是人体结构、明暗关系以及西洋构图等已经熟练把握。1610年之后他再次来到北京,为利玛窦的墓室作装饰,帮助李应试制作《两仪玄览图》。由于内地教案,后来他再次返回澳门,于1638年10月26日在澳门逝世。
游文辉,字含朴,西名Manuel Pereira Yeou,1575年出生在澳门一个基督教信徒的家庭。澳门是西方传教士正式登上大陆之前曾经苦心经营的一块土地。他的父辈这一代信徒属于中国最早的天主教教徒。他于1593~1598年去日本,在耶稣会士所办的学校里得到包括绘画在内各种课程的训练。[21]后来在利玛窦的要求下,游文辉经澳门到内地协助传教。他为利玛窦带来传教用的铜版耶稣像,后来被出版家程大利作为插图编入《程氏墨苑》。利玛窦逝世于1610年,当时游文辉也在北京为教堂作画,大家都恳求游文辉画一幅利玛窦的肖像。[22]这就是至今仍保存在罗马耶稣会总部的那幅油画《利玛窦像》,这幅画构图既饱满又简练,显示出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从色彩角度看,青灰色的背景与带紫色的衣袍产生微妙的对比,将红色的耶稣会徽章与带暖调子的脸衬托出来,使画面具有一种既庄严又有活力的效果,反映了青年画家高超的西洋技法能力。1617年南京礼部尚书沈確等人发动教案,游文辉一度返回澳门避难,至1623年才离开。期间正好是圣保禄教堂兴建之时,作为一名有造诣的青年画家,他应该为此教堂的装饰作过奉献。他于1628年来到杭州,1633年在杭州去世。
前面已经讲到,在澳门学院作画的传教士的任务涉及为本地作画以及将完成的作品送到其他教区。澳门早期的绘画当数宗教油画及风俗画为多,这与西洋教堂展示的壁画有关。当时,信徒每周第七日要做礼拜,“至期男女分投诸寺,长跪听僧演说”。那些教堂均有耶稣的“诞生图、被难图、飞升图”,用以说明“耶稣行教至一国,国人裸而缚之十字架,钉其手及四肢,三日苏,飞还本国。更越四十日而上升”[23]的圣经故事。教堂所绘的连续性壁画,本意是对不懂西洋文字的教徒进行启蒙,而实际起了普及西洋画的作用。人们面对西洋画技感叹:“所奉曰天母,名玛利亚,貌如少女,抱一婴儿,曰天主耶稣。衣非缝制,自顶被体。皆采饰平画,障以琉璃,望之如塑。”此外,还有吸收了西洋画法的油画风俗画,表现一些“关于葡萄牙人和教友。有的画是一些男人,腰上带着剑,手里拿着念珠;在另一些画上,是一些人在祈祷,而一些人在旁边吵架;还有的画是男女混在一起”。[24]看来,在澳门创作的题材比较广泛的基督教作品,奠定了此后300年中国西洋风美术的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早年澳门各天主教堂年中均要主持几次奉耶稣像出游活动,常常引来邻近县区如顺德、新会、东莞、南海等地的老百姓,对昔日的香山——如今的珠海地区有相当影响是毫无疑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