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澳门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首届珠澳文化论坛”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珠海、澳门明清时期的水陆交通

胡根[1]

在历史上,澳门和珠海同属香山县,香山县不仅是中国政府直接管理澳门的地区行政中心,也是中外开展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枢纽。三地之中,虽以澳门的商业化程度较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地缘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关系,澳门和珠海两地近代的水陆交通相辅相成,甚至是互相依存,关系非常密切。

在明代,香山县即为广州府海上交通出外通衢的西翼,有着重要的地位。史料显示,葡萄牙人来澳门之前,曾经在珠海的岛屿居住过一段时间。陈仁锡《皇明世法录》载称:“广东省会,襟江带海。其东出海,由虎头门,而虎头门之东为南头,省会之门户也。其西出海,则为崖门,崖门之西为广海卫。而香山澳在省会西南,夷人住泊于此。”[2]

嘉靖八年(1529),香山地区多个港口如浪白、十字门、蚝镜,被开辟为对外贸易港口,这些港口被统称为“香山澳”。这时,葡萄牙人混杂在其他外国商人中进入香山澳贸易。嘉靖十四年(1535),夷商贿赂备倭指挥黄庆,将正德年间曾置于电白的对外贸易舶口移至蚝镜澳。嘉靖三十三年(1554),葡萄牙船长索萨(又译苏沙)与广东海道副使达成协议,允许包括葡商在内的各国商人前往广州及其他地方经商,其中也包括澳门。嘉靖三十六年(1557),葡萄牙人在中国政府默许下正式由浪白向澳门迁居。[3]

至明中叶,香山县境内与邻县村镇的水上交通网络皆已形成。据《嘉靖香山县志》卷一载,“广州渡,二相往来,俱发自石岐,通于广州”;“顺德渡,发自石岐,通于顺德之碧鉴”;“江门渡,发自石岐,通于新会之江门”;“高沙渡,发自石岐,通于(新会之)高沙”;“大榄渡,发自石岐,通于大榄村”。[4]

澳门和珠海处于海上交通的便利位置,尤其是澳门开埠之后,中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并向外辐射,对中国沿海和内陆各省、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的文化影响都很大。

1870年代中期至1890年代初,随着博彩业的合法化,澳门的旅游业迅速发展。从省城广州、邻近地区及香港等地赴澳门的旅客相当多,原来比较落后的交通条件,已经难以适应博彩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主要由华商投资的水路客货运和公路建设项目,乃逐渐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