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瑞“游牧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 游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游牧业的商品化生产,必然依赖专业分工,必然依赖社会服务,综其大要约六项。

(一)商贸服务: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包括文化用品)的供应与活畜、畜产品的收购。

(二)科技服务:兽疫防治、牲畜育种、草原改良、恶劣气象预报与灾害预防。

(三)文化教育服务:小学教育、成人教育(识字、扫盲、读报)、电视、电影放映、民间歌舞演出。

(四)医药卫生服务:防疫注射、助产接生、常见病医治、职业病康复、危病急救与机动车迅速护送(市、镇)医院。

(五)邮电通信服务。

(六)机动车运输服务。

做好上述六项工作的关键:1.各单位都得在(春秋、夏、冬)三地村址设置网点,修建固定房屋、设施,配备专人驻守,游牧区必须定点随时营业,切不可搞集市贸易。2.六项专业人员最好出自本村牧户。3.学期、学制应适应游牧业生产,忙时不学,闲时多学。4.商贸中:①恢复国营主渠道作用,克服现有“龙多不治水”的弊端。②购进游牧民适用商品,不进销由城市排出的次品、低劣品、烈性酒与香烟。③编制牧民需货计划,按计划保证供应。在保证主要日用必需品得到供应的同时,还要注意保证零碎价低物品的供应。④在定点供应的同时,还可送货上门,征求意见。⑤切实组织加工生产游牧民特需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这在新疆一直极少),如搭裢(不是提包、背包)、马鞍(需木制、铁制,塑料制不行;化纤肚带无弹性不行,猪皮鞍垫穆斯林忌用)、望远镜、电筒、电池、点灯煤油、火柴、高腰宽头鞋(不要塑料凉鞋)、各色条绒布、白纱布、帆布、针、线、纽扣、颜料(染毛用)、化纤袋、绳索等。5.要恢复合作医疗制度,村村设医备药。6.用政府和村民共同出钱的方式,解决好医生、邮递员等人员的报酬问题。

游牧民昔日买卖东西,通常都是采取三种途径:一是本人骑马、牵驼去邻近县镇(常日定点营业,无集市),二是由部落选派代表或自己托亲邻去较远的商贸地点(政府指定),三是通过进山的商贩(多是外族)交换。前两种,一般在秋后,而第三种多在青黄不接的春季。商贩必食宿(部落)头人房子,贿赂其代为赊销商品并为之担保。一般是贷款折为羊只,春赊秋还,赊小还大,物贵畜贱,赊中加利(把小羊养成大羊),导致牧民双重吃亏。定点便于游牧民随时交易,而不像农民在集市——日地两定。因为牧民只出售季节性牲畜产品,相互间并无交换,只须跟杂货商店打交道,且牧放是日夜不可间断的劳动,牧者不易离畜赶集。所以,游牧区搞集市贸易,必使游牧民搬迁,众户聚牧,或使许多人脱产,极不利于草原的平衡合理利用和趁时(都在夏秋季)割草储料过冬防灾。游牧民的“祸在冬春,根在夏秋”,正是此理。

近年来,供销社把原来只对牧区服务的体制改为面向全县,包括原来由商业部门服务的市镇。原牧区供销组织改为个人承包,随之出现个体小商,多为机车户。这样供销社担子轻了,得利多了,而牧民买东西难了,吃亏多了。原因是这些个体小商贩,包括供销社承包户,为利竞争,只考虑贩卖价大、利厚、畅销、易运的东西,而不管牧民生活必需的难运、零碎、利薄的物品。

80年代中期的改革,使游牧区的商店数目多了,但实际上供应差了。由于牲畜折价归私、集体经济组织解体,过去由供销社代办的粮食、饲料供应,现在得由牧户自己解决。国家粮食部门为了自己的经济效益,网点尽可能少、里程尽可能短,而居住分散、僻远、路道崎岖坎坷的牧民为了购买口粮,吃尽了苦头。那些“送粮到户”、“收购到户”、“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使游牧民安心、专心生产”的口号,由于脱离牧区社会实际,几乎都落空了。所以,在强调游牧民进行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同时,按规定品种、数量,保证游牧人畜用粮,是政府游牧业服务系统中最重要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