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湖北对外开放:机遇与应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直面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挑战,切实厘清湖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思路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湖北企业竞争力和外向性面临巨大挑战

1.政治矛盾与社会动荡隐忧

从全球层面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美国谋求世界霸权地位带来了挑战,不排除美国会在一定时期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设置障碍。巨大的资源价值和地缘价值使丝绸之路沿线的中亚地区渐趋成为大国利益和国际资本激烈角逐的核心地带,加之中亚里海地区历来是多个文明交汇地带,民族众多、信仰不一,被视为“种族的大熔炉”和“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可能会对中国在这一区域大市场的能源合作、通道建设、经济份额以及安全利益构成威胁,继而影响湖北与这些地区的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

2.跨区域协作难度较大

中亚各国处于向市场经济和后工业社会演进的转型阶段,且经济规模差别很大,教育程度不均(详见“专题一”)。中亚各国发展趋向于依赖自然资源禀赋,而非通过工业化来累积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等,继而难以实现后续的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一旦自然资源陷入枯竭,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就会凸显,并容易引发更为复杂的政治矛盾和社会动荡。加之中亚各国技术标准不一,管理体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经常随意变更以及对外政策缺乏连贯性和一致性,这使得地区贸易与投资便利性不高、规范和协调方面合作难度较大。除此之外,缺乏合理的货币结算方式和场所等问题是跨地区经贸合作最迫切、最难解决的问题。中亚国家的边境基础设施老化和不足、物流成本及壁垒较高、资金短缺、铁路轨距不符合国际标准及海关效率等对发展跨区域贸易合作也形成严重制约。

3.物流基础薄弱加大地理距离引致的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

“丝绸之路经济带”具备广阔的资源开放空间,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整个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人们居住较为分散、城市规模不大、人才资源不足,从而限制了湖北在更大程度和更高水平上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尽管湖北位居中部之中,处于国内市场枢纽、扩大内需前沿位置,但“汉新欧”因为种种原因尚未实现常态化运营,以长江干流为主的综合交通走廊亦未形成,与大规模开放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物流基础设施不足,这成为湖北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制约因素。

4.各省域争夺“经济带”开放红利,易诱发恶性竞争

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省竞相出台建设方案并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已呈群雄逐鹿之势。如果陷入各自为战的局面,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参见表2、“专题二”)。例如,在享有国家众多优惠政策的同时,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等多省份均瞄准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产业布局有某种程度的趋同;再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铁路运输大动脉——渝新欧、汉新欧、郑欧国际,3条“新丝绸之路”国际货运专列线路高度重合、竞争激烈——都是西出新疆阿拉山口,途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以捷克或德国为终点,八成以上的线路完全重合。

表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区市战略思路及具体举措对比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二)湖北企业发展尚存在一些软肋

1.发展的“软”环境亟待改善

湖北在发展软环境方面还比较滞后。一是开放意识不足。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大开放,大发展;越开放,越发展。我省地处内陆,发展不够加上开放不足是省情最大的实际,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二是政府管理和服务有待改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够,与发达省份相比,行政审批事项多、手续复杂。一些部门“人难找、事难办、脸难看”的“三难”现象仍然突出,“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三乱”问题屡禁不止,不同程度地损害了湖北的形象和长远利益。三是市场化经济体制发育不健全。由于历史的原因,湖北国有经济占比较高,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干预较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亟待提高。创业氛围和环境不优,市场主体不多、不大、不强。中介服务业发展不完善,还不能满足市场对中介服务的需求。四是人文环境有待完善。湖北是文化大省,荆楚文化内涵丰富、优秀灿烂,但也存在君子固穷、小富即安的“内陆意识”,“一锤子买卖”的“码头文化”,以及重眼前、轻长远的“小聪明”,不利于创新创业和亲商悦商。

2.产业结构与资源配置匹配程度不高

产业结构是资源配置的具体载体,产业结构优化要充分体现区域资源禀赋特征。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主要标志是与地区的资源结构相匹配,能够较为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和发挥相应优势,保证资源不断被投入效益最高的产业中去,有利于资源保护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湖北现行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发挥资源比较优势还不够,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当前供需结构性失衡,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的合理化程度不高,致使能源资源约束长期化。在向东开放的格局下,来自发达地区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体制和高端模式的压力强大,湖北难以有效缓解这些约束。在扩大向西开放的背景下,湖北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以实现资源配置与产业发展匹配方面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更为灵活的空间。

3.经济外向性程度比较低,对外贸易制约因素多

湖北对外贸易逆差较大,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经济发展模式处于基本内向型运行格局。(1)2015年湖北省进出口总额位列全国第15名,在四川、重庆、广西等中西部省市之后。(2)湖北省对外贸易依存度低,2015年仅为9.61%。(3)外贸企业实力不强。截至2015年底,湖北省进行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的企业超过1家,但有出口实绩的企业仅3815家;其中,出口值排名前20位的企业共出口690.6亿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38%。(4)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欧美和日本,多元化程度低。不仅如此,湖北还缺乏适应内陆开放、向中亚开放的各类人才,能了解中亚地区文化、语言及经贸状况的人才存在很大缺口,从而形成了湖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人才制约。

(三)鼓励湖北企业走出去需要创新思路

湖北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紧紧围绕立足自身实际,统筹省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注重把加快国际区域合作与转变省内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相结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积极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新优势,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贸合作,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推动湖北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确立一个基点: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战略交汇点”

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总体部署,抓住国家扩大向西开放的战略机遇,按照“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总体要求,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导、贸易先行、投资跟进”的基本原则,结合湖北区域的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加强宏观规划、政策支持、产业定位和指导服务,以建设武汉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构建欧亚立体大通道为基础,以建立交流平台和健全合作机制为保障,以文化旅游合作为先导,以商贸物流、先进制造、科技教育、现代农业等领域为重点,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和国家的全方位合作。

通过高效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合理的引导,加快湖北企业“走出去”步伐,实现湖北外向型经济超常发展,将湖北打造成“东西双向开放的战略交汇点”、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创新的重要支点,形成“双翼助力促腾飞”的开放谋发展局面。

2.明确三大目标:服务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速度换挡总目标

在新的开放格局以及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加大湖北企业“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坚持绿色发展和多元支撑,坚持开放共赢和普惠共享,在拓展经贸往来、优化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提高创新能力,有效提升湖北在全国的开放度排名,打造湖北经济增长的新高地。到2020年,基本实现湖北“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国家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国家战略枢纽的定位,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速度换挡的战略目标。

经济转型——推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生产方式由高耗低效向低耗高效转变,产业链由低端扩张向高端延伸转变。

产业升级——促进特色产业扩大规模绿色发展、新兴产业争先进位跨越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化发展。

速度换挡——放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平稳增长。

具体目标主要包括:

——到2016年,湖北与中亚西亚国家进出口总额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20%以上;到2020年,湖北对外贸易依存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培植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建成10个优势特色突出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10个面向中亚西亚及欧洲市场的生产基地、加工贸易基地。

——建成一批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工厂(保税仓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快申报建设武汉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武汉新港为主体的国内综合运输中转集散基地,形成向西开放的物流基地。

——加快武汉建设服务于西部、面向中西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步伐,进一步提升武汉城市圈、宜昌、十堰、荆州等城市群的产业支撑能力,促进产业聚集发展,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湖北优势产业高端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地区,全省产业对接资金到位额年均增长20%,积极筹办向西开放招商平台。

3.协调六个关系:连接改革开放的各项重点工作

一是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的关系。在科学研判向东开放进程中湖北的得与失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向西开放的重点和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基本秉承了向东开放的基本思路,对于湖北来讲向东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基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构想开启了向西开放的新大幕,向西开放是湖北对外开放的新征程。一方面,向东开放的基础要进一步夯实,程度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向西开放要抢抓机遇,长远谋划。

二是“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的关系。检测、评估“十二五”规划并据以部署和编制“十三五”规划,是确保实现湖北企业向西开放目标实现的重要政府行为与历史责任。“十二五”规划将于2015年结束,“十三五”规划即将着手编制,为了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十三五”规划既要延续“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又应充分考虑我国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以及经济增长的新常态现实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缺。

三是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体现市场在加快湖北企业走出去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更好发挥政府有效引导的作用。政府仍须营造稳定的市场环境,强化保障市场良好运行所需的各项制度,培养人力资本以适应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的要求,更加突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管理、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对外合作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

四是产业和企业的关系。要根据湖北自身的优势和产业基础,统一规划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基本运行态势,并制定相应的产业引导政策,更多鼓励企业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形成企业自主决策、相互竞争的局面。政府需要根据湖北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愿景,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培育、扶植骨干外向型企业,提高其国际化经营能力,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由省内优势到国内优势、由贸易优势向对外投资优势的转变。

五是湖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的关系。湖北与国内段各省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既是竞争者,又是合作者。在加强与沿线各省区经贸往来的同时,要务实推进区域合作,加快同周边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基础设施、人员等多方面的跨省区经济联动,形成全方位交流合作。

六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选择双向开放和非对称发展的策略,在前期湖北“引进来”为先导所确立的比较优势下,独立走出去,实现更大范围的对外开放。近期主要是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好西部、中西亚各国资源,进一步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政府主动为企业“走出去”和吸引“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及地区来湖北开展贸易、投资活动搭建互利共赢的交流合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