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湖北对外开放:机遇与应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贸易牵引、产业推动、企业跟进、金融助力,最大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红利

(一)多管齐下,繁荣湖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商贸往来

1.以展会为抓手,提升双边贸易品质

充分利用亚欧博览会、西博会、兰洽会、哈萨克中国商品展、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经贸交流平台,帮助湖北企业寻找更多商机。主办好华创会、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汽车博览会、机博会等定点武汉的博览会,改进活动方式,把组织大型活动与采取小分队专业招商、专业化招商、一对一洽谈结合起来。发挥湖北在钢铁、石化、汽车、食品、机电和制造、高新技术产品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积极组织我省企业参展办展,大力开拓中亚市场,扩大我省优势产品出口。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协调发展。鼓励企业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动主要企业在经济带沿线交通枢纽建立仓储物流基地和分拨中心,进一步完善区域营销网络。

2.以需求为导向,促进矿产资源合作开发

“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矿产资源储量可观,而湖北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低,供求矛盾突出。在矿产资源开发合作方面,湖北已有一批具备比较优势的设计咨询和工程企业,如十五冶、大冶有色、中冶武勘等,特别是大冶有色通过新疆子公司已经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了矿产开发项目。因此,要把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优势与中亚各国实际结合,鼓励、引导、支持有条件企业发挥比较优势,赴相关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合作,构建一批境外资源供给基地。

3.以传统优势为基础,提高对外承揽质量

湖北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具备一定实力,多年来,在中亚市场业绩显著。要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大量需求,鼓励和引导具备实力和条件的大型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探索采用以BOT(建设—经营—移交)、PPP(公私合营)等投融资方式承揽境外大型电力工程和大型基建工程、工业、通信、矿产资源项目,适时采取以“工程换资源”等多种方式合作开发。以实现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力要素的自由合理配置为原则,以实力型企业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纽带,跨行业打造湖北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联合舰队,采取多种推介方式,将“湖北建筑”整体推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工程市场,承揽“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内附加值高、影响大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工程,增强带动大型成套设备、大型装备和相关材料出口的能力。

4.以活动为平台,推动双边洽谈合作机制常态化

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驻外经商机构、中资企业商协会及外方投资促进机构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各方在信息、资源和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建立与其联系合作的常态机制,积极搭建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对接合作活动,引导湖北企业开拓当地市场。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发挥省领导出访带动效应,结合当地实际,有针对性地举办经贸推介洽谈活动,寻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机会。

(二)点轴结合,沿“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推进产业网络化布局

“经济带”是一种依托交通干线和主要河流形成的、以中心城市的城镇密集区为战略支点、具有综合性经济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的条带性区域增长极。故宜以“汉新欧”国际货运班列为轴,选取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托核心城市或城市群形成增长极,通过交通网络将之连接成线,开成“点轴”系统,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为湖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网络布局奠定基础。

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应发挥比较优势,注重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互补,立足资源禀赋,发挥双方比较优势,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把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攻方向。

1.以产业结构升级为主线,打造三次产业协调西进的格局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湖北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互补性、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目的所在。要根据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产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实施湖北境外投资“双重工程”,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引导产业向创新驱动型、绿色经济型、智能融合型、生产服务型等经济转型,提高产业集约化、品牌化、信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可持续性和关联带动能力。

一是重视相关产品、产业领域合作,对于湖北与中亚国家同构同质的产品(如能源、石化),可通过提供服务的方式寻求合作,对于有特色的差异性产品,如民用装备制造、轻工产品,可以通过发展贸易的方式进行合作。二是加强投资领域合作,采取资本输出、产品进口的合作模式,这既符合湖北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发展资源型加工制造业的环境容量有限等省情,也有利于推进中亚国家工业化发展。三是要增进服务领域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提供贸易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外事领事服务等。如建立能源交易服务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光伏产业研发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研发设计与技术咨询基地、“丝绸之路经济带”开发银行等。

第一产业农业的产品要强调“优”与“特”,立足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消费习惯需求,充分发挥咸宁茶叶对丝绸之路的悠久影响力,打响“茶马古道源头”品牌,重点抓好赤壁、崇阳、通城、咸安、通山等县(市、区)边销茶板块,鄂西高山种薯优势生产区、鄂西低山粮加饲产业区、平原菜用加工马铃薯产业区和鄂东南丘陵特色商品马铃薯板块,随县、远安、房县、保康、广水、钟祥、新洲、公安等县市食用菌板块,以巴东、长阳、秭归、兴山、夷陵、点军、当阳、宜都、枝江、松滋、东宝等县(市、区)为核心示范区的优质柑橘板块,以及以丹江口市、郧县为核心示范区的宽皮柑橘板块,切实加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的培育力度,在特色、规模、技术上进行突破,提升特色农业的外向发展能力,增强农产品的加工出口能力。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湖北省农业“走出去”部门联席会议的共建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援外项目支持,借助新老援外项目平台带动农业人才、技术和资金走出国门,参与中亚农业市场的开发。鼓励成立民间农产品中亚开拓商会,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以“基地+公司+农户”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抱团开拓中亚市场。大力推行农业部“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品牌认证、HACCP认证、GAP认证和农产品名牌评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以名特优新农产品为重点,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建立完善农产品品牌认证奖励机制,培育和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谋划、打造、宣传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产品,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的出口型龙头企业。通过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整体提升湖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形成在中亚市场乃至整个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二产业要注重在扩大经贸总量中调整优化结构,充分发挥湖北在汽车、钢铁、建筑、石化、食品、电子信息、纺织、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伏等方面的优势,着眼于产业链的延伸及工业配套能力的增强,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及地区提供技术援助、开展投资合作。一方面,准确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湖北科技科教优势,瞄准产业前沿,以市场重大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要抓好智能装备、软件和集成电路、新材料、循环经济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海洋装备、北斗导航、航天设备、新能源等十大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湖北具有较强市场拓展能力的汽车及零部件、钢铁、建材、机械制造等行业投资中亚市场,推动水泥、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企业实施产能境外转移。(1)汽车产业重点是拓展重型半挂牵引车、机场专用车、油田专用车、工程施工车、市政作业车、高等级公路养护车和满足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用汽车市场及汽车零部件市场。(2)钢铁产业则通过大力发展钢材精深加工,实现与中亚各国的对接。(3)石油化工、建材、光伏等企业主要通过项目对接、国际直接投资等方式进入中亚市场。(4)采掘业要加快推动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合理布局境外资源能源生产,在拓展市场份额的同时,反哺湖北经济发展。(5)大型成套装备制造企业侧重发展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促进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柔性和精益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方面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中亚国家境内大量公路、铁路、机场、石油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对基础设施建设、房建等项目需求旺盛,但其自身财政支付困难,项目建设主要依靠贷款和各类外来资金,湖北企业应有选择地介入、谨慎跟进、深入调研、稳妥推进。

第三产业服务业要发挥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引擎作用。一要以服务贸易为载体,大力发展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大力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办好湖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展会,积极搭建新的国际经贸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能源、资源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二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各专业市场交易信息平台,建成覆盖中亚和内地、功能齐全的物流信息网络,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在商贸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加快布局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能力强的现代物流枢纽、基地和中心及现代物流企业,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联运等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国际现代物流业发展,完善区域性国际营销网络,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欧亚现代物流网络一体化发展,使湖北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的现代物流中心和现代物流大通道。三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黄金旅游环线,将武汉打造成亚欧大陆航空网络中转中心和客流集散地,进一步放宽跨国旅游限制,大力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观光旅游。

2.以旅游、教育产业为先导,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人文交流

发挥旅游、教育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引导和示范作用,积极推进在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发挥湖北科教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与中亚各国大学的合作研究与联合办学,发起并落实湖北与中亚国家双向10万学生流动计划,与中亚国家共建友好城市,举办传统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企业商会、行业协会、各类民间社团组织与丝绸之路沿线的相关组织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增进互信与理解。

3.以项目为依托,壮大湖北境外产业集群

在充分考察当地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及竞争态势的基础上,以依托大型优势企业、上下游产业中小企业联动的模式,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市场,加快出口基地建设,打造光电子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利用集群优势,发挥互补协同效应,降低投资成本,规避风险,增强竞争力。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内湖北优势产业大额投资带动作用,有效整合产业技术、产业资本、人才储备、产业链和配套链等资源,以产业集聚及产业链配套带动上下游产业借船出海,共同抵抗风险。

要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和项目的发酵作用,例如,依托华新水泥塔吉克斯坦年产100万吨水泥项目和后期工程,积极引导湖北建材行业及上下游企业配套投资,集群“走出去”,共同拓展相关国家市场。通过“双重工程”持续、滚动的重点培育工作,在各个优势产业领域形成既有骨干企业为龙头,又有中小企业配套,有梯度、有宽度的境外投资企业集群。

4.以“飞地经济”模式为载体,强力推进产业园建设

目前,国家战略的取向是优先发展北丝绸之路。为了跨区域实现无缝衔接,以最少的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湖北可以考虑与新疆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利用新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的“口岸”优势,以及新疆与中亚各国拥有相似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消费结构,具有与八国交界的优良地缘优势,即以新疆为跳板,拓展与中亚各国的产业合作。目前,要充分运作对口帮扶新疆博州阿拉山口的有利条件,以“飞地模式”建设共享的国际产业园区,促进双方产业与投资,打造跨国产业链。具体方式为:由湖北、新疆共建特色产业园区,将之培育为示范产业园。在合作模式上,由新疆提供土地,湖北提供资金、技术,并负责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双方依据协议对园区的运营和税收收入按比例分成。

在此基础上,积极发展与宁夏、甘肃等西部沿边省份合作,充分利用其对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辐射通道,支持湖北企业将具有比较优势、市场饱和、出口利润低、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到西部沿边省份,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线前移。

(三)运筹帷幄,全面提升西进鄂企竞争力

1.以市场调研为基础,不断拓展丝路新商机

在以亚欧博览会、西博会、兰洽会、哈萨克中国商品展、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经贸交流平台帮助湖北企业寻找商机的同时,由省委、省政府定期下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别研究项目,就《“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贸投资环境发展及展望》这一主题,逐年发布研究报告,帮助企业全面掌握中亚西亚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发展状况。培养一批中亚西亚商务人才,建立西进商务信息平台,为企业走向中亚西亚提供商务咨询服务。鼓励企业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市场细分及开拓,针对其国家政策、地理特征、气候条件、使用习惯等做出相应对策,投放适应其市场需求的产品,以优质的产品、良好的服务、合理的价格赢得消费者的信任,继而全面推进湖北企业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贸、旅游、能源、交通、金融及信息等领域的合作。

2.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打造西进科技创新高地

技术创新是企业西进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之一。在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施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工程,以企业为主导打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西进科技新高地。支持湖北企业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市场需求建立研发基地,支持面向中亚西亚国家开发更具竞争力的光伏产品,支持生物制药企业建立维(吾尔族)药研发基地,支持以量大面广和基础设施项目急需的高性能材料为突破口,提升湖北新材料企业创新能力。先进制造企业围绕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服务网络化,着力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新能源企业重点围绕中亚西亚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的太阳能、风能技术创新,通过关键技术突破,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农业重点围绕茶叶、柑橘、马铃薯、食用菌新品种选育,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制与产业化。支持企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利用湖北优势科技产品和服务,开展国际创新合作。鼓励“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跨国公司在湖北设立研发机构。

3.以产业链为脉络,组建西进湖北企业联盟

充分发挥湖北光通信、光伏、建材等产业链较为完整的优势,以骨干企业带领中、小、微企业,“抱团”走出去,积极展开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地区经贸与投资与合作,共同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市场。以产业链为脉络,以集产、研、展、销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企业基地或产业园为平台组建西进湖北企业联盟,开辟“精细化分工、产业链整合、团队合作”新商业模式,搭建一个帮助企业与当地税务、法律等对接的平台,打消中小企业可能由于资金、税务等壁垒而不敢单个走出去的顾虑,有效壮大湖北“走出去”的企业队伍,切实提升湖北国际化发展水平和开放型经济的核心竞争力,积极、主动参与全球资源配置。

4.以提升开放度为目标,培育外向型龙头企业

依托“双重工程”平台,选择具备跨国企业雏形的湖北企业纳入计划予以重点扶持,大力培育能够进入全球跨国采购体系的经营主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如武钢、三环汽车、湖北电力公司等大型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营销中心和经贸合作区,开展境外资源收购与合作开发、国际劳务合作、国际工程承包。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型企业,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提高国内母体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完善支持企业“走出去”的总体协调机制,在资金筹措、外汇审核、人员进出、货物通关、检验检疫、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便捷高效的境内支撑体系,在领事保护、风险防范、信息沟通、政府协调等方面建立境外服务体系。

充分发挥湖北长江经济带人才密集、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促进科研、勘测、设计、施工等优势企业中建三局、葛洲坝集团、大桥局、铁四院、中南电力设计院等的内联外合,更多地承揽包括勘测、设计、施工等项目内容的大型国际工程,带动湖北长江经济带技术、成套设备、原材料的出口和劳务输出。

加大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壮大对外劳务合作经营企业队伍,培育对外劳务合作经营龙头企业。积极拓展外派劳务市场,建立外派劳务基地,打造“湖北海员”等劳务品牌,扩大纺织服装业、农业、建筑业、运输业等领域劳务外派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