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充分认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战略赋予湖北的新机遇和湖北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凸显了湖北在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以对外贸易为例,曾创造过多项全国第一。1980年8月湖北省出口商品展销会在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举行,这是中国在美国举办的第一次展览;2015年进出口额达2838.4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高出全国平均14.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6。但是,相对于全国对外贸易平均水平和对外贸易发达省份而言,湖北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对外开放在高度、宽度和深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开启了“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的新战略,开放布局正向内陆纵深推进。湖北“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地理位置、“长江经济带”主干段的开放态势高度吻合。当丝绸之路遇上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催生湖北改革开放的新机遇,湖北已经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成了东西双向开放的战略交汇点、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协同创新的重要支点。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使湖北直接收获市场份额和开放红利
“丝绸之路经济带”源于“古丝绸之路”,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该经济带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叠加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战略基础。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外段主要包括中亚五国。这些国家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深处,远离海洋,绿洲农业较为发达,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铬、铜、铅锌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属较典型的初级产品类型,即输出棉花、能源、金属等,输入工业制成品,人均生产总值稍高于亚洲平均值。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沿线地区除四川、陕西、重庆外,也大多以倚重资源的初级产品形态为主。从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湖北经济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亚五国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为湖北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资源互通:有利于提升湖北对外开放水平
中亚五国及西北的新疆等地资源丰富,而湖北矿产资源相对短缺。资源密集型国家要避免资源的诅咒,必须去发展除了资源以外的非资源行业,这就为我们通过贸易和投资促进各自经济得以更快发展、通过技术知识转移和传播提升产业结构以实现互利共赢奠定了基础。中亚五国在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比较薄弱,经济结构也很单一,而湖北在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方面不仅积累了丰富经验,更拥有中铁大桥局、邮科院、烽火科技、长江通信等科研生产实力雄厚的机构或企业。湖北可通过增加对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及对这些国家的产业转移,促进其基础设施改善与经济结构调整,也有利于推动湖北对外投资增长和自身经济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同时,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基础设施和工业技术相对薄弱,而湖北乃至整个中国内陆对这些资源有大量需求。
2.产业互利:有助于促进湖北产业结构升级
湖北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钢铁冶金、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等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其中茶叶、白酒两大产业独具特色,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亦逐年上升,与以农牧业、资源型产业为主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城市有较强的互补性(参见表1)。中亚各国目前正处于基础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对钢铁、水泥、矿产开发、汽车、通信、装备制造等湖北优势产业有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中亚国家的地理位置以及广袤的土地亦有助于湖北光伏产品输出。湖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优势产业高端对接,不仅可帮助资源密集型国家破解资源诅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自身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仅如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必然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湖北产业结构优化。
表1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优势产业比较
续表
3.市场互补:为湖北先进制造业提供了广阔市场
高速发展中的中亚国家对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机械设备等制造业产品有着巨大需求(详见“专题一”),而湖北的优势装备企业也有“走出去”的需求,这为双方的互利合作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湖北装备制造业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竞进提质、效速兼取”的工作总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关于加快全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行动方案》,认真抓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行动”、高端装备制造“引领行动”、重大技术装备“集成行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培育行动”和机械基础件“夯实行动”,产业升级取得了积极成效。而中亚各国当前正面临产业结构及工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涉及进口生产线和零部件以及科技成果和人才,这将给湖北发展高端装备提供广阔的市场。
4.文化互动:有助于夯实互利共赢的合作基础
经济发展必然与文化繁荣相辅相成。文化是贸易交流合作的第一壁垒,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湖北作为文化教育大省,长期以来接纳各国人才交流学习,其中不乏中亚五国的留学生,哈萨克斯坦总理马西莫夫就曾在武汉大学留学三年。我省可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交流,积极了解各国文化,从而为经贸交流打开文化壁垒。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的持续推进为未来湖北与中亚诸国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详见“专题四”),特别是基于突破西方制裁封锁等各种原因,俄罗斯对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接受度进一步提高,必将对与其一衣带水且曾为一体的中亚诸国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三)改革开放以来,湖北逐步形成了向西开放的独特优势
1.地理区位上:东西双向开放战略交汇点的定位
湖北地处华中之中,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省会武汉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汉新欧及通过郑州、重庆、成都对接郑新欧、渝新欧、蓉新欧,京广线、汉丹线、西宁线三线交会奠定了武汉全国重要铁路枢纽的地位,保宜、京珠、汉十、随岳高速公路与107、316、312国道贯通全境,武汉新港、荆江组合港、三峡枢纽港与长江黄金水道相配合,使得武汉坐拥“铁水联运、江海直达”的综合交通优势,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
在国家新一轮开放战略的地理版图中,湖北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地区之一,又分别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西南两条线的起点地区陕西省、重庆市接壤,在保证经长江将商品运往东南沿海地区,再经太平洋通过海运把商品销往欧美的江海联运模式以外,还能够通过陆地打开欧洲贸易的大门。西北方向上经陕西、甘肃等地区至新疆,可进入亚欧大陆桥腹地,西南方则借道重庆、四川至云南,进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此外,还可联合湖南长沙对接广西,借助北部湾开发、中国东盟合作等机制,进入东南亚市场。一肩挑“两带”,极大扩展湖北省的贸易版图,为湖北经济提供了新的引擎。
2.产业布局上:中亚国家发展亟须的第二产业极具竞争力
湖北产业体系门类逐步齐全、布局逐步合理。(1)农业基础地位日益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高。2015年湖北省粮食产量突破540亿斤,比历史最高年份1997年高出13.78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取得历史性突破;水稻、油菜、蔬菜、生猪、水产品等多种农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食用菌、蜂蜜、鸡蛋、淡水小龙虾、河蟹等农产品出口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湖北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连续20年保持全国第一位。(2)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2015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1532.63亿元,增长8.5%。制造业增长9.5%,快于规上工业0.9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2.5%,快于规上工业3.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0.9%。全年规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44123.2亿元,增长7.6%。产品销售率为97.3%,实现出口交货值1931.2亿元,增长8.7%。全省千亿元产业增加到17个,较上年增加3个。全年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33.09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金融、信息、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增强。
2015年,湖北省三次产业结构加快向更优形态演进;千亿元以上产业由7个增加到17个,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向万亿元迈进;武汉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宜昌、襄阳双双超过3300亿元,过千亿元的市由3个增加到10个;新的增长动力加快孕育生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万亿元,居中部第一位。2015年,湖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1.2∶45.7∶43.1,以武钢、鄂钢、冶钢为主体的钢铁产业群,东风、富康、三环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龙头企业以及武汉及周边汽车零部件“环状”聚集区、“十襄随”汽车零部件“带状”聚集区和“荆荆宜”汽车零部件“三角状”聚集区,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能源环保、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机电一体化、高科技农业竞相发展的“中国光谷”,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三峡新材、长利玻璃、武汉明达、荆州亿钧等建材企业,当阳建筑陶瓷工业园、宜都卫生陶瓷工业园、通山大理石、鄂州金刚石刀具、黄冈工业窑炉等产业集群,以及中建三局、中铁大桥局、中铁十一局、中交二航局等大型骨干建筑企业,科技水平和研发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述优势行业必将是支撑湖北“走出去”战略成功实施的基石。
3.对外劳务合作上:“西进”经验比较丰富且氛围业已形成
目前,湖北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2015年,湖北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14.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2.3亿美元,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连续3年分别保持在100亿美元和50亿美元以上的高位,其中新签合同额居全国第三位,完成营业额居全国第七位,“走出去”足迹遍布全球120余个国家和地区。从产业类别来看,电力、交通等行业优势明显,农业、境外资源开发成为亮点。
湖北省省会武汉更是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在积极开展密集调研、探讨实施规划的同时,组织了湖北·哈萨克斯坦经贸投资推介会、万里茶道·阿拉木图——湖北羊楼洞青砖茶品鉴会,成立了湖北国际合作(中亚)工作站,促进大冶有色、炎帝科技、咸宁羊楼洞、华坤工贸、湖北中青旅等骨干企业与哈萨克斯坦有关企业的合作。加之前期湖北能源、宜化、兴发等企业已率先向西拓展生产基地,东风汽车、洁丽雅、安琪酵母等也建立了加工基地,武钢、烽火科技、葛洲坝工程局等已将产业、技术和服务打入西向市场,这些企业的先行先试,无疑为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度与广度。
4.人力资源配置上:科教、科研实力雄厚
湖北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23所,各类科学研究和开发机构1500多个,建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1个,省级以上科技型企业孵化器49个,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108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1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5028.94亿元。其中,“四上”高新技术产业(下同)完成增加值4946.79亿元,增长10.9%。全年全省高新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4337.75亿元,增长12.0%,快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4个百分点。全省高新技术服务业完成增加值609.04亿元,增长3.8%。另外,湖北有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区,120家省级开发区,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