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求湖北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对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提出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2014年5月和11月提出以新常态来概括当前中国经济的新特征,并将之上升到战略高度。这一认识正在对宏观政策、经济转型升级等重大问题产生方向性、决定性的影响。
1.中国经济新常态特征与蕴含的机遇
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这一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2015年中国贡献全球经济增量的1/3。即使是6%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中央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2015年,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1.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第四,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简言之,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2.中国经济新常态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开放
新常态还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开放的力度。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人,特别是来自企业家,来自企业家精神。激发市场活力就是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更多地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企业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创新拓宽道路。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把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我们致力于发挥创新驱动的原动力作用,更多支持创新型企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尽快形成新增长点和驱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致力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包括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致力于建立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推动在今年启动亚太自由贸易区进程,制定亚太经合组织推动实现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要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和创业政策,推动人民收入持续提高。要建设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总之,正在推行中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湖北经济新常态迫切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新常态是经济发展规律作用下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的自然表现。新常态的基本特点一是“新”,即新变化、新特征、新态势,需要我们以新思维积极把握;二是“常”,即将在一定时间内长期存在,需要我们主动适应,以新的状态适应。结合省情实际,湖北经济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增速新常态
改革开放30多年间,湖北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与全国相同,湖北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GDP增速从2010年的14.8%逐年降至2015年的7.9%,并呈现两个亮点:一是增速总体保持高于全国、高于东部,中部引领的态势;二是主要指标在全国逆势进位,呈现“弯道超越”的特征。
2.结构新常态
近十年以来,湖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区域经济呈现多点支撑、趋向协调的发展态势,发展气场增强。但与全国相同,湖北过度依靠投资、三大产业中过度依靠工业、收入分配上过度向资本倾斜等结构性矛盾突出。与此同时,湖北省经济还存在“三块短板”:区域结构上,武汉市“一城独大”,城市首位度之高全国少有,县域经济总体偏弱;产业结构上,服务业比重低于全国8个百分点,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任务重,国有企业比重偏大;需求结构上,经济外向度不高,低于全国36个百分点。这种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打造经济升级版已成必然。
3.动力新常态
全球化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低成本竞争力逐步削弱或消失,必须增强开放红利、人才红利、创新红利和核心竞争力,适应国际竞争新态势、新规则。对湖北而言,资金、土地等传统要素正进入“紧平衡”状态,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等“短板”突出。通过制度创新,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市场,拓展市场配置资源空间;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把科教优势转为创新优势,从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成为湖北可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
4.开放新常态
市场化程度、开放度偏低,目前仍然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强调主动布局,强调内外平衡,是增强湖北内生增长动力,解决经济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必然要求。一是在对外贸易上由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从货物贸易为主转向更加注重服务贸易;二是在国(省)际投资上由“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三是在开放载体上,突破传统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自由贸易园(港)区为重点探索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四是在地域上,由沿海开放为主转向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并重,扩大内陆开放;五是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战略,维护和发展开放型经济,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积极参与者和利益攸关者。
5.调控新常态
经济增长速度的自然减速将考验社会的承受底线,结构调整必然带来旧有存量的牺牲和经济利益的重新调整,加之国际经济处于新旧秩序转移期,国内面临加快实现中国梦、打造经济升级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多重任务,湖北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困难等长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建成支点、走在前列”任务艰巨而紧迫,新常态下各种矛盾冲突和风险事件会更加频繁和多元化。因而,“宏观政策稳、微观政策活、社会政策兜底”,区间管理,定向调控,精准发力等成为湖北宏观调控的常态化思路和方式。建立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行动框架,在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时,更加注重机遇细分、区域细分、行业细分、政策细分,更加体现湖北省情实际和阶段性发展特征,既保持战略规划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增强灵活性、精准性、操作性势在必行。
(三)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是湖北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进入新阶段,面对新常态,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与全面深化改革相伴而行的是中国新一轮的开放战略,上海自贸区建设、京津冀一体化、打造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新一轮开放战略不仅将进一步提升沿海开放水平,也是国家内陆开放的重大战略布局。
大战略带来大机遇。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使湖北进入新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对外开放战略拓展了湖北省的外部发展空间,“长江经济带”则在内部启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面对湖北五个新常态蕴含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倒逼改革,加速形成湖北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将湖北建设成为东西双向开放交会点,成为湖北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走在中部区域前列,早日实现“五个湖北”的宏伟蓝图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