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为本:华为和阿里的HRBP价值创造三层十二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节 HRBP的使命是“成就业务”

HRBP的初心是紧贴业务,提供综合性的HR解决方案来解决业务问题,从而促进业务成功。对于HRBP而言,最基本也最核心的是有一颗成就业务的心,也就是有把自己当作“业务”而非“职能”的担当,即当责。为此,HRBP需要权衡多方客户的利益,并始终把重心放在成就业务上。和传统的HR不同,HRBP必须要深潜业务一线,洞悉需求本质,根据客观实际提供定制化的HR解决方案以解决特定的问题,并用基层的实际效果来检验成果。

初心与当责:首要的是有一颗成就业务的心

HRBP成就业务的心体现为当责

不少行业资深专家认为,HRBP能否做出价值,最终归为两个要素:一是能否深入业务洞察客户需求,二是能否以专业能力创造价值。HRBP经常面临极复杂的全局性问题,既需要智慧也需要勇敢,既消耗脑力、体力也消耗心力。上述两个要素中的关键字“能否”,既表达出能力问题,也体现出意愿和驱动力问题。意愿来自信心,信心来自能力。扎实而出众的能力固然难得,但使命带来的担当更加可贵。

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已将HR从早期的纯粹执行者变成了中期的专业人员,以及现在的业务伙伴。业务伙伴要从专业走向成业,HRBP首要的是有一颗成就业务的心。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方向如图2-2所示。

图2-2 人力资源管理的演进方向

成就业务的心让HRBP定位成业务而非职能。职能负责,业务当责;负责是承担起基本的责任,而当责是主动承担、当仁不让。定位决定地位,定位激发当责;HRBP在很多组织里被定义为“二把手”,事实上我更愿意称之为组织中分管人力资源工作的“一把手”。HRBP要像“一把手”一样去前瞻和从全局思考问题,像“一把手”一样去排除万难,争取胜利。HRBP只有在和业务搭档一起决策的时候才退回“二把手”。

当责的HRBP在工作中具有强烈的使命感,承担起所负责业务单元人力资本增值的责任,坚持业务导向、交付和服务导向、结果导向,不是只做例行的或上级交代的偏执行的事情,不认为把本来该做好的工作做得不出纰漏就应该获得高绩效。

当责是高绩效文化的真谛和终极目标。他们深入一线,识别客户真正需求;他们不简单僵化执行政策,而是用心识别、激励真正的奋斗者;他们提出自己的洞见,面对质疑,能够挺身而出,勇敢坚持原则;他们面临压力,主动拓展,历经磨砺,拿到结果。当责需要“三远三近”:离领导远,离会议远,离听取汇报远;离客户现场和业务现场近,离同仁和周边协同近,离员工工作和思想动态近。

HRBP作为组织机制的架构师,不仅个人在意识层面敢于当责,在能力层面善于当责,也需要在组织层面营造人人当责的氛围,促使整个组织把业务做好,把队伍带好,最终把客户服务好。

HRBP是否当责的灵魂三问

检阅HRBP是否当责最重要的是从业务出发,看业务结果。直击是否当责的灵魂拷问有三个。

  • 拷问一:你做的这些工作,就事论事,单点结果怎么样?
  • 拷问二:这项工作解决了什么问题?
  • 拷问三:你解决了这个问题,那又怎么样呢?然后呢?

灵魂三问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如果从正向逻辑来看,HRBP成就业务的“局”就显现出来了。三个拷问背后隐藏的核心如下。

  • 拷问三隐藏的核心:你的业务领域的未来趋势是什么?你的逻辑大图是什么?
  • 拷问二隐藏的核心:在这个大图里,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你的策略和抓手是什么?
  • 拷问一隐藏的核心:你通过什么关键举措解决了这些核心问题?解决的结果怎么样?

To B或To C:令人纠结的客户选择

人力资源体系的六大客户群体

华为、阿里的文化和价值观中都谈到“以客户为中心”“客户第一”,那么HRBP的客户是谁呢?这是每个组织中人力资源体系都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也是每个HRBP经常会提出来探讨的一个话题。HRBP的一大挑战就是客户太多了,在有些场景下客户彼此间的价值主张还存在冲突和矛盾。人力资源体系的客户群体及其价值主张如图2-3所示。

图2-3 人力资源体系的六大客户群体及其价值主张

HRBP经常被问起或探讨这个话题,并非他们不知道纸面上客户的定义,而是他们一定是在现实中遇到了复杂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HRBP要想剥茧抽丝找到好的解题办法,是需要从“客户是谁”这个源头问题出发来梳理思路的。人力资源工作中的很多挑战其实都源于要在冲突和矛盾中权衡、取舍、决策,从“道”上说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从具体落地场景来看并非易事。HRBP无法做到左右逢源,倒是经常会显得左右不讨好,因此容易陷入焦虑和纠结之中。纠结是最耗能的事情,但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To B或To C源自HRBP内心的基本假设

人力资源体系的六大客户群体可归纳为To G、To O、To B、To C。HRBP经常遇到的场景是To B和To C的权衡较量,有时是要解决冲突与矛盾,有时是要决定自己的精力分配。为此,我比较过华为和阿里的HRBP在人力资源工作上的异同,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投入精力的分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两者差异的表象是话语体系、词汇逻辑、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定位和思维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风格。风格没有优劣,但都是工作在自己惯性的延长线上,既是一种舒适区,又源自他们对人力资源的基本假设的差异。

人的聚合有三层:个体、群体、组织。人力资源诞生之初更多是为了解决人的个体问题,后来开始加入关系和连接,研究并解决群体和组织的问题,如图2-4所示。

图2-4 To B或To C源自HRBP内心的基本假设

有的HRBP主要精力分配在个体和群体层面,关注的是To C的人力资源工作。他们的基本假设是,人是人力资源工作的源头,人是组织里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关注人,围绕并聚焦于人开展工作。To C风格的HRBP关注个体,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在与人的沟通上。他们总能敏锐地捕捉每位员工的情绪异动,掌握其思想动态,从而帮助其解决问题。他们能够花费整个下午的时间与员工喝咖啡、聊天,或者在园区里无主题地散步交流。他们是员工的知心朋友。

有的HRBP主要精力分配在组织层面,关注的是To B的人力资源工作。他们的基本假设是,生产关系是一个组织生产力最关键的制约和促进因素,因此要关注组织,围绕并聚焦于组织生产关系开展工作。他们信奉“即使是石墨,也会因关系结构改变而变成钻石”。To B风格的HRBP关注组织,时间和精力大部分用在思考组织的职责定位和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关键角色的责权利、组织间的协同配合关系。他们甚至会与质量运营部门合作,或者协助业务流程负责人来设计优化流程。他们也会花费时间在员工的沟通上。除了关注员工之外,他们更多会“带着目的和主题”,希望在沟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启发、建议。他们是业务搭档的得力助手。

To C和To B都是HRBP需要分配精力的工作维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因个人特质、能力和经验不同,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建议To B风格的HRBP不要过多地想用机制去解决个体的问题,To C风格的HRBP也不要过多地想用“聊”去解决组织问题,所有的HRBP都要能够用职业化心态、用感性去看待问题,用理性去分析和解决问题。HRBP在这两个工作维度没有明显的短板即可,如果有,可以修炼改进,也可以通过团队分工来打配合。HRBP关注的工作结果也是两类:一是To C的培育更好的人;二是To B的搭平台、建机制,构建更好的组织能力。

组织的探针:深潜一线闭环问题的工作作风

三支柱模型诞生之前,人力资源工作常被诟病的地方在于“HR与业务两张皮”“衙门高高不接地气”。HRBP把“支部建在连上”,脚沾泥手沾土,从而让HR体系有了更多的烟火气。HRBP深潜一线业务现场,成为组织的探针,建立起组织的神经系统,并现场解决问题。“一线”并非完全指代组织架构中的最基层组织和区域化的分支机构,也指代业务活动直接发生的一切地方。

深潜一线的HRBP需要关注公司政策和例行工作在基层落地的实际效果,解决政策和方案在基层水土不服的问题,探测组织的温度。基础性工作需要夯实并持续累积进步,这些工作未必瞩目,却是组织运作之基,需要保持在高水平状态,不能有短板或缺位,更不能有错误。基础性工作同时需要积累、总结,不断提升效率和效果。HRBP可以从三个抓手来推进工作在基层的落实,一是从遗留问题来跟踪闭环人力资源的工作,二是以人力资源评估报告来驱动各业务部门闭环工作,三是以重点项目的阶段性回顾审视(Review)来驱动业务战役与人力资源工作的协同闭环。

深潜一线的HRBP还需要主动发掘工作机会,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个体。机会从问题和麻烦中来,HRBP需要对现象和问题保持敏感,在一些看似“熟视无睹”的日常现象背后找突破,比如员工经常性的加班和“救火”现象、人才获取难却不断流失的现象。HRBP不能放过基层的每一个抱怨,不能忽视业务主管的每一个呼声,这些都是潜在的工作机会点。同时,HRBP需要理解多做一些事情的目的是让业务团队的工作更简化、更快速、更聚焦,不能因为自主发掘工作机会反而增加了业务团队的负担。如果HRBP总能够针对业务痛点找到解决方案,让问题闭环,那么工作将更具成效。

度量的悖论:HRBP的交付件和作品观

评估HRBP的工作成效是管理的一大难题

“没有度量就没有管理,没有管理就没有结果。”然而HR的工作成效就很难度量,HRBP的工作更是如此。比如有人说招聘是人力资源工作中比较容易度量的工作了,从级别看质量,从HC看数量。这个说法对于招聘COE而言,虽然不十分精准,但有一定的可度量和可比较性。但是对于HRBP的招聘工作,我们就不能这么简单地度量了,因为HRBP工作的源头和结果都要归结到业务。对于HRBP而言,招聘只是其补充或提升组织能力的一个途径。HRBP使用3B方法(Build,构建;Borrow,借用;Buy,购买)中的任何一个途径或组合都要进行综合考量,最终也要以是否消除了组织能力差距为衡量标准,而如何衡量是否消除了组织能力差距,要看起初的业务目标是否达成。

为了尽可能地度量和评估HRBP的工作成效,有一些企业陷入了度量的泥潭,希望实现一个完美建模的HR数据看板(如绩效管理满意度、组织氛围活力值、人才到岗率、人才流失率等);也有一些企业采用最简单粗暴的做法,将业务是否成功作为HRBP工作成效的衡量。两种极端都不可取,度量的泥潭显而易见,但将业务结果和HRBP工作成效的评价深度绑定也是一种管理上的懒惰,因为我们通常无法鉴别出HRBP的工作成效与业务的最终结果之间的关联度。业务成功了,HRBP是否为此提供了独特的价值?业务失败了,HRBP是否就没有为业务注入价值?业务成功或失败的要素归因繁多,有的业务是“插根扁担都开花”,搭档的HRBP可能因此而躺赢;有的业务是“洗盐碱地”,搭档的HRBP可能已经帮助其“从非常差变成了比较差”或者使其“软着陆地走向失败”。

还有一些企业寄希望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从同行互评和员工访谈中得到关于HRBP工作成效的评估。这种做法作为一种补充是可以采纳的,但如果权重过大也是不够客观公正的,因为每位HRBP支撑的业务都有其独特性,当期需要的解题方案也并不相同,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加之HRBP客户的多样性,客户的权重也很难确定。

通过HRBP绩效导向来牵引取得预期结果

对HRBP进行数据化的、绝对公正的评价,即使对于华为和阿里也是一大难题。所幸的是,我们知道公正的评价并不因量化而显得更加客观,每个组织都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了一套自己适用的衡量方法,虽有“漏洞”,但也切合组织的实际需求。更重要的是,这对HRBP形成了一种导向和牵引。

比如某组织对HRBP工作形成了三个导向和三个结果。三个导向是结果导向、经营导向、组织导向。结果导向是明确HRBP为业务团队的什么结果负责;经营导向是有主动经营的意识和行为,通过流程、机制、工作平台来驱动庞大的组织运转,而不是一件件事、一个个人的纯粹单点的推动;组织导向是凡事有策划、凡事有组织、凡事有结果,不因个体而阻滞工作的开展,使得组织健康有序地运行。三个结果是业务结果、HR度量看板、HRBP品牌和口碑。业务结果和HR度量看板如上文所述。HRBP品牌和口碑则是在解决业务问题之余,借船出海,能够有HR解决方案创新和实践的总结,以便充实HR的组织资产和提升HR的组织能力。

对于HRBP工作的过程度量和结果衡量,所有的方法都没有对错,只有恰逢其时和恰逢其势。

HRBP应关注核心交付件并树立作品观

我认为HRBP要区分手头的过程性工作和结果性工作,衡量HRBP工作的标准就是业务结果,所以HRBP要找到影响业务结果的人力资源的关键交付件。比如软件能力是一个业务结果,工程师文化是形成业务结果的一个内核要素,是人力资源的关键管理对象。软件能力提升的工作可以由业务主管来负责,但工程师文化必须由HRBP来负责,因为工程师文化涉及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离开了这个价值链,人力资源就没有价值了;HRBP工作在工程师文化上,但关键的交付件还是最终的软件能力。再比如人才结构是一个业务结果,人才争夺战是一个过程性的措施。业务主管可能不太关注人才争夺战中的细节,但他会特别关注人才结构。HRBP工作在人才争夺战上,但关键的交付件还是组织最终的人才结构。

从品牌口碑出发,HRBP要有作品观。你雕刻的作品是什么?这是对HRBP提出的终极问题。

什么可以称为作品?作品是一件经过不断切磋琢磨、反复咀嚼淬炼以致日臻完善之后存留下的独立而完整的东西。它在日常工作和交流中适时出现,动人心弦。你可以观察、欣赏、把玩其中的立意、构思、过程、细节,如同欣赏一幅字画或一件瓷器。

什么可以称为HRBP的作品?HRBP的作品可以有很多种类,比如基于对HR专业的理解和掌握,解决了一个单点的小问题,并总结出来的Tip(提示)和Trap(陷阱);或是一个综合性的HR解决方案,里面彰显了HRBP对问题的本质洞察、深度思考和一般归纳;或是一个越来越好的人;或是一个充满活力、能打胜仗的组织等。对于作品观,HRBP需要具有匠心精神,对一个单点问题的处理不仅要取得好的结果,还要能够归纳出一般方法。不是见招拆招、“乱拳打死老师傅”,而是“有章法、有机制”地形成组织能力和流程机制,让组织脱离自己也能够继续运转。

HRBP雕刻作品要历经四个层面

HRBP想要雕刻好作品,必须以终为始、知行合一。有的HRBP经常处于做了某件事或某个动作的层面,离核心交付件和作品还有不小的距离。雕刻作品一般会经历四个层面,每个层面带来不同的结果,如图2-5所示。

图2-5 HRBP雕刻作品要历经四个层面

  • “我想”层面:一般是有想法没行动。如果是头脑风暴或漫谈规划,这个层面是合适的;但如果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件工作一直停留在“我想”层面,那么HRBP会被认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比如新员工已经入职三个月,你还在说“我想采用双导师制,以便于在新员工的业务工作和文化适应上两手抓”。
  • “我做了”层面:一般是有行动没结果。如果是在整体结果较好的前提下,这个层面是合适的,因为这属于补充细节,描述结果背后采取了何种策略和行动。但如果没有达到整体结果,还停留在“我做了”层面,那么HRBP会被认为只关注动作而不关注结果。业务搭档会认为你的定位仍然停留在“职能”上,你是站在外围敲边鼓的,而不是并肩作战的。更糟糕的情况是,如果整体有负向的结果,HRBP会被认为是在“甩锅找理由”。
  • “我做到”层面:一般是有行动有结果。至此,HRBP算是到了一个比较不错的层面,既有过程也有结果。正因为HRBP的工作弹性较大且很难度量,能够以核心交付件的思维来考虑工作的产出,必定会受到业务搭档的认可。核心交付件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不是过程动作,而是从业务结果一端向人力资源一端“回看”核心关注,至于回看的深度依具体情境而有所不同。比如一次招聘的核心交付件是符合期望的入职候选人,全年招聘的核心交付件是符合预期的人才结构,一次战略规划的核心交付件是一份最终达成共识的文件,一个绩效管理周期的核心交付件是管理有素的主管、专业精进的员工、以结果为导向的高绩效组织,一个领导力研讨班的核心交付件是满足了业务需求的干部队伍。
  • “我做好”层面:不仅有行动、有结果,还通过雕琢打磨形成了作品。如同作品会被传播一样,HRBP的作品沉淀在组织中,持续发挥价值,历久弥新。温情只可解决个体问题,机制才能解决组织问题。HRBP工作中最好的作品是通过“搭平台、建机制”而带来的结果和价值,因为这意味着不仅取得了当期结果,还推进了组织能力的提升,助力业务持续打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