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历史(十):东亚的开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家族和个人

东亚社会与欧洲社会的另一个区别是,前者将家族视作社会的单元,而后者则将个人视作社会的单元。换言之,在东亚社会里个人的独立自主性是不充分的,个人被囊括于家族之中,而在欧洲社会里个人的独立自主性得到彰显。

在欧洲社会,古罗马也有着与中国颇为相似的家族构成,实行家父长制,中世纪的封建时代有继承封建特权和家产的家族,但文艺复兴后,随着个人独立自主性的发展,作为社会构成单元的家族的重要程度逐渐降低,转而开始强调个人的平等。

而东亚社会直到最近为止,家族一直都是社会构成的单元。个人作为家族的一员从属于家族,受家族支配。

东亚社会的家族之所以能作为社会单元延存至今,主要是因为水田耕作式农耕的需要。如前所述,东亚的水田耕作所需要的集约型技术,由父兄向下面的子弟传授。故,家族对于子弟来说是学习农耕技术的学校,经验丰富的父兄是他们的老师。此外,由于在耕种和收获时期必须集中劳动力,家族也是为这个时期储存所需劳动力的场所。

如此,在东亚,由于家族向来对水田耕作来说非常重要,而且儒教强调家族伦理和祖先崇拜,再加上家族一直被政治性的“邻保组织”所利用,东亚社会的家族式社会结构得以存续至今。

在以家族为社会结构单元的东亚社会中,理所当然重视作为家族基础的血缘关系。但因东亚还是与故乡土地密不可分的农耕社会,所以同乡观念也很强。也就是说,他们只信赖有血缘关系、同乡地缘关系的人,且只对他们感到亲近。而不同血缘、不同乡里的人则被视为外人、异乡人,遭到排斥。

在如此重视血缘和地缘的东亚社会里,政治、社会、经济等所有组织多由具有血缘、地缘关系的人组成。而不由血缘或地缘关系组成的团体则通常靠歃血为盟、交杯换盏的方式结成父子、兄弟关系以加强团结。即使不采取这种方式,也会借用家族关系来阐释内部关系,从而强化组织和联系,密切彼此关系。比如,将君臣关系看作父子关系,称国民是皇帝或天皇的赤子。日本有种说法是:日本民族是以天皇家为本家的一个大家族。

维系以家族为单元的社会关系,当然离不开家族孝悌伦理,即要为父亲或者身处父权地位的人献身并服从其命令,同时也要尊敬年长者,听从其吩咐和指示。

在具有这样关系的社会中,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难以培育。人们倾向于用情绪来处理所有问题,而厌恶理性的追究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因此理性精神难以萌芽。另外,所有个体都拥有这一社会家族关系中的不平等身份,所以不可能实现平等。当然,社会本身也不可能产生个人平等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