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安田:再说一下常规工作和非常规工作的区别。这个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关。区分常规和非常规工作的想法,和马克思的最开始的想法是不是很接近呢?
柯恩:是的。未来常规工作将被剥夺,好似机械、机器人一样,重复同样工作的劳动者处于被剥夺工作的状态。和马克思最初想的仅仅夺走生产的商品不同,今天也剥夺每个人的技能。因此,在工厂进行流水线作业时,资本家需要忘掉是活生生的人在工作这一因素。
例如,1968年的五月革命(以巴黎学生运动开端,扩大到整个法国,甚至波及很多国家的大众运动,成为戴高乐总统下台的契机)中,资本主义制度受到最多非议的就是这个问题。学生、工人们反对将劳动者机器化,使人只会重复劳动。讽刺的是,直到现在这种反对意见还不被重视。而这样的重复工作因为科技进步渐渐消失。
现在,追求创新成为人们的义务,每个人都必须有创新思维才能生活下去。“不想成为机器人,想成为真实的自我”的愿望和“要么创新要么死亡”其实是两件不同的事情。如果像安田先生那样借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应该说现在是榨取创新思维的剩余价值,即只不过是从榨取体力变为榨取脑力而已。
然而,如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备的话,我认为这种转化反而是人心所向的。我们已从榨取劳动价值转为榨取创新思维的社会,不仅压力会越来越大,剩余的创新思维也会像工业时代一样,达到最大限度。但是,如果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话,人们就可以对这种榨取说不。
安田:即使利润的源泉发生变化,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还是一致的。
柯恩:是的。常规工作被榨取的是体力,现在榨取的则是创新能力,即脑力。某种意义上说,是进了一步。但是,都有同样的矛盾问题,同处于一种极端的状况罢了。
现在总体的社会情况只有在未来才能完全理解。1968年5月前后,工业社会已发展到极限这种认识是正确的。然而,预测从工业社会走出来就是永远的和平年代的想法却是错误的。当时的人们不知道,消费社会是可以存续的。
正如凯恩斯20世纪30年代所暗示的那样,如果不需要劳动,社会将会变质。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这一代,不仅在日本,也在法国、美国等国都发出了时代最强音,认定他们自身的使命是构建后物质主义。而且当时的人们也都这样认为,但事实又如何呢?
其实,现在社会各种经济问题依旧存在。当今,要进入后物质主义世界所要求的是能提高生产率、有创新能力、战胜夺去常规工作的机器。我们刚从工业化走出,就又步入了AI化,只能说是紧张感倍增。
今天,我们并非从经济社会转型到后经济社会,而应说是处于前所未有的被经济规则所支配的社会。我们正在一点点接近人类社会的真相,可是其带给我们的只有巨大的失望和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