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救亡图存的呐喊——抗战歌曲
每一个不平凡的年代都有无愧于那个时代的音乐作品。在抗日战争期间,广大的音乐工作者本着抗日救国的责任感,创造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从这些优秀的作品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些曾经战斗在烽火年代的一大批卓有成就的音乐工作者,在险恶的环境中披荆斩棘、开拓前进,以勇敢的笔触谱写了时代的战歌,激励了人民的斗志,召唤了千百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汇聚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中。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遵循大众化、民族化、时代化原则而创作,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鼓舞人民群众英勇抗战的精神武器,而且对以后的中国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即将迎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不由得会想起那些曾经激励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一首首历史歌曲。
20世纪30年代正值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的蓬勃发展时期,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怒潮。从“一年年的国土沦丧”到“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挽救民族危亡”的口号成了当时音乐创作的时代主题。音乐工作者的爱国良知被唤醒了,激励着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反映中华民族不愿做亡国奴的呼声。他们以其凄惨、悲壮、激昂的音调唤起了全国民众对侵略者的仇恨,激励着中华民族抗日救亡的精神。
《抗敌歌》与《游击队之歌》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势力步步深入,民族危亡迫在眉睫。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供职于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著名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黄自,满怀激情,创作了大量的抗日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他的爱国思想与热情,深深地鼓舞了中华儿女的抗日斗志,被广大劳动人民广泛传唱,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抗敌歌》、《旗正飘飘》、《九一八》和《热血歌》等。
《抗敌歌》是抗战史上最早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在歌词的开头用了“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来呼唤民众抗敌意识的觉醒。抗战全面爆发后,黄自创作了《热血歌》(吴宗海词),发出了“四万万同胞啊,洒着你的热血去除强暴”,“拼着你的热血去争光荣”的呼声。黄自曾满怀激情地说:“现在我写抗敌歌曲,希望不久再能写庆祝抗战胜利的歌曲。”不幸的是,《热血歌》竟成其绝唱。1938年,爱国抗战歌咏活动的倡导者黄自英年早逝,未能亲眼看到抗战的胜利。但从《抗敌歌》到《热血歌》却生动地体现了爱国主义音乐家黄自的创作与祖国、民族生死存亡的命运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传承黄自抗战情怀的著名音乐人是贺绿汀。贺绿汀说:“黄自比我小一岁,可是他是我的老师。”黄自和贺绿汀的师生关系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当时我国音乐界正处于各种思潮、学说、风格流派的论辩中,黄自与贺绿汀相继崛起乐坛,一方面恪守共同的美学原则,形成近似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又随时代发展和个人经历的不同,演化出相异。贺绿汀的歌曲在抗日战争期间流传海内外,至今仍是音乐会和歌咏活动中的传唱曲目,如《垦春泥》《嘉陵江上》《游击队之歌》。
《游击队之歌》(贺绿汀词曲)是他于1937年随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巡回演出途中,通过对我军游击战略的感受和理解写出的经典之作。1938年,这首歌在山西洪洞县八路军高级将领会议上献给了八路军全体将士,受到了朱德、刘伯承、贺龙、任弼时等人的一致赞扬,并从此在全国军民中得到广泛的流传。这首经典之作不仅使广大军民在艺术愉悦中得到激励和鼓舞,还成为专业及业余文艺团体重唱、合唱水平得以提高的最好教材之一。
《义勇军进行曲》与《黄河大合唱》
当中华民族面临内外交困,中国人民备受凌辱和压迫的时候,聂耳发起了“新兴音乐运动”,他用音乐所传达的激情鼓舞人民直面压迫,奋起反抗,激励中华民族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在严峻的民族危机面前,以反映劳苦大众现实生活的“左翼”音乐运动在“左联”等文化组织的影响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音乐舞台上。“左翼”音乐运动的参与者才华横溢,又精力充沛,大多出身于社会底层,了解民间疾苦,具有更为强烈的救亡意愿,聂耳就是这一批音乐家中的杰出代表。他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以号召性的激越形象与散文诗长短相间的句法相交融,表现了万众一心、前仆后继的不屈精神。这首作品不仅在20世纪40年代就因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的演唱而蜚声世界,而且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已经成了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
作为无产阶级音乐家的聂耳,音乐是他忠于祖国人民锋利的武器,但不幸的是,聂耳仅仅走过23个春秋,英年早逝。聂耳一生共创作37首乐曲,其中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的歌曲占有很大比重。除《义勇军进行曲》外,聂耳的代表作品还有《毕业歌》《前进歌》《大路歌》《开路先锋》《码头工人歌》《新女性》《飞花歌》《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告别南洋》《梅娘曲》《卖报歌》,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及民族器乐曲《翠湖春晓》《金蛇狂舞》等。聂耳的生命是短暂的,却也是光辉的。作为新一代音乐的开创者与领导者,聂耳倾其一生为了革命事业而努力,他艰苦卓绝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造诣,探索着眼于未来而落实于人民群众的新型风格。他的自由洒脱正是劳动人民内心的真实写照,他的付出奠定了他日后在中国现代史上坚实的地位,他音乐中颂扬的出发点和回归点都是出于心系国家心念人民的高尚情怀。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充分肯定聂耳等人所开创的革命音乐道路的重要意义,一直继承并发展救亡音乐的道路,创造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感人的民族风格和富有独创性的音乐作品,其艺术特色非常鲜明,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历史贡献。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到苏州、南京、洛阳等地进行救亡文艺宣传工作,最后来到当时的抗日救亡文艺宣传工作中心武汉。在武汉,他与张曙等组织起几十个歌咏队,举办了许多歌咏大会,组织歌咏大游行,深入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
1938年11月,冼星海到达延安。没过几天,日本飞机突然来轰炸,他刚走出房门,炸弹就从天上掉了下来,他赶忙卧倒,炸弹便在他面前炸响。他幸运地躲过了这次劫难,亲身感受到了日寇的残暴,这也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真实的感受。
当时延安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条件很差,仅有的一架钢琴,后来被日本飞机给炸了,少数几把小提琴还是个人带来的,其他就是一些民族乐器。在音乐创作资源紧缺的条件下,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创作热情。在延安,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个宏愿:用音乐表现中华民族的苦难、挣扎和奋斗,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表述并发挥创作灵感的必然结果。
1938年10月,诗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过黄河,奔赴山西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当他见到黄河的惊涛骇浪,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不禁被这大自然的奇观惊呆了。万山丛中游击健儿的抗敌英姿,更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心弦。在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诗人开始酝酿创作一部长篇朗诵诗。不久,光未然因行军时不慎摔伤,回延安住院治疗。冼星海与他在上海时就认识,得知消息后前去看望。见面后光未然谈起创作朗诵诗的构想,冼星海听后十分兴奋,希望光未然把它写成歌词。诗人和作曲家的创作热情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躺在病床上,一连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诗句,经人协助笔录,终于完成了《黄河吟》,这也就是后来《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敌演剧队第三队在延安的一个宽大的窑洞里举行晚会,光未然和冼星海都应邀参加。光未然带病一气呵成地朗诵了自己的这部新作。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这将是中国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为你们赶出来!”冼星海于3月26日开始了大合唱的创作,到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仅用了六天时间!这虽然还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为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河大合唱》创作完成后,在冼星海的帮助和辅导下,经过十余天的排练,于1939年4月13日首演,由抗敌演剧队第三队演唱,邬析零指挥。紧接着,从4月25日起,冼星海又连续十次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合唱队员从开始的60多人,陆续增加到100多人。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余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激动地连声说“好”。同年7月8日,周恩来也观看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并亲笔给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以后,延安凡遇到重大的晚会,《黄河大合唱》都是主要节目。
《黄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统一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并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1940年,刘良模把《黄河大合唱》的乐谱带到了美国,1943年普林斯顿大学合唱团用英文首次在美国演唱。从此,《黄河大合唱》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广泛传唱,成为中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直到今天,《黄河大合唱》以及据其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仍是国内外音乐舞台上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
《黄河大合唱》的问世,对抗日民族解放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郭沫若在《黄河大合唱》的序中写道:“《黄河大合唱》是抗战中所产生的最成功的一个新型歌曲。音节的雄壮而多变化,使原有富于情感的词句,就像风暴中的浪涛一样,震撼人的心魄。”
冼星海开创了表现我国人民革命斗争并具有民族特点的大合唱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及时代性,特别是《黄河大合唱》等不朽名作,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大激发和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的士气和斗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音乐至今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对振奋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大刀进行曲》与《八路军进行曲》
在中国抗战歌曲的经典之作中,还有一首传唱至今的优秀作品,这就是麦新作词作曲,记载了抗战光荣历史的《大刀进行曲》。
早在1933年3月,宋哲元率领的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就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那时,二十九军武器装备低劣,粮饷不足,但官兵的爱国热忱高涨。军长宋哲元提出建立大刀队,自造大刀。负责训练的副军长佟麟阁,亲临北平聘请具有爱国思想的武术名家李尧臣当教练。李尧臣为二十九军编了一套实战性强,可作刀劈,可当剑刺的刀法。在长城喜峰口阵地,这支大刀队在苦战两天后,夜袭日寇驻地。当时的旅长赵登禹身先士卒,鬼子在睡梦中被砍头、剁腹,被手榴弹炸死,我军大获全胜,给了武器精良的敌寇最沉重的打击,取得了九一八后中国军队抗日的首次胜利,二十九军也成为闻名中外的“抗日英雄部队”。日本鬼子称,那是九一八侵华以来,“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刀队的胜利,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也鼓舞了年仅23岁的作曲家麦新,1937年一气呵成谱写了《大刀进行曲》的词曲。这首歌曲以威风凛凛的抗战将士的身姿描绘为开端,表现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的斗争精神,并与卢沟桥一起成为了抗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大刀队誓死保卫家国,何等壮烈。一首英勇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唱出了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消灭敌人的心声。麦新为抗战文化运动写下了不朽的一笔。那时,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大刀进行曲》的,尤其是那句歌词“冲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真是妇孺皆知。
《大刀进行曲》创作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是一首诞生在中华民族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炮火声中的时代战歌,麦新的创作,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从此,成千上万的有志青年唱着这支歌参军入伍,走向抗日前线。上海沦陷后,手无寸铁的学生面对日本宪兵,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走向街头发起募捐,为前方将士赶制大刀。在台儿庄,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血战,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不时传来《大刀进行曲》的雄壮歌声。这首歌不仅伴随了八年抗日战争,而且奠定了抗日歌曲特有的凝聚苦难与力量的雄浑风格。它与《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名曲一起,成为了最典型的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一批优秀抗战歌曲诞生的同时,大批的青年知识分子和艺术工作者加入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军政大学、延安部队艺术学校、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部队干部班也培养出许多音乐专门人才,使我军拥有了一支数量可观的专业创作队伍。他们在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和“为兵服务”口号的鼓舞下,深入战争最前线,创作出许多流传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作品。
在这些题材广泛的作品中,有歌颂和拥戴我党我军及其领袖人物的优秀歌曲,如《跟着共产党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合唱《东方红》《朱德将军》等;宣扬我军宗旨、展现我军雄姿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炮兵进行曲》《我们的铁骑兵》等;反映我军征战生活的《露营之歌》《行军小唱》《反扫荡》《进军曲》等。
其中,《八路军进行曲》(公木词、郑律成曲)是《八路军大合唱》中最著名的一首。歌曲从宏大的“向前,向前,向前”的号召开始,通过威武雄壮的进行曲节奏,以号角式音调讴歌了人民军队的蒸蒸日上,以朗诵音调抒发了战地豪情,并以排山倒海的气势结束全曲。作品以精湛的表现手法集中表现了人民军队豪壮的军威,具有一往无前的力量,可以说是我军军歌走向成熟的象征。《八路军大合唱》曾于1941年8月荣获毛泽东、周恩来等捐助的“五四青年奖金委员会”颁布的音乐类甲等奖。解放战争时期,这首歌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7月25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它被正式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由曹火星创作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是诞生于抗战时期的优秀歌曲。
出北京城,向西南100多公里,就到了位于深山中的房山区霞云岭乡堂上村。1943年10月,就是在这里,19岁的曹火星创作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朴实的歌词、滚烫的旋律,表达出抗战时期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鼓舞和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前进,这首歌曲也被誉为“颂党第一歌”。
据堂上村的老人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写好后,开始只是在村里十几个儿童团员中传唱,后来才流行于全国各地。
1943年的冬天,各县的干部和农、青、妇等群众团体的干部集中在冀察专区,参加一年一度的冬训学习班。在干训班里,大家听到唱这首歌都觉得很好,便提出来要学唱。于是,曹火星第一次正式在干训班上教唱这首歌。当时他还印了歌片发给大家。冬训班结束后,干部们都学会唱了。大家回到各县各地后又把这首歌教给当地的群众。这首歌就这样很快在平西的广大群众中流传开了。
这首歌首先在晋察冀解放区流传开来,随后各个抗日根据地都唱起来,深得广大工农兵的喜爱。1943年,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歌词中有一句歌词“坚持抗战六年多”,1944年大家唱这首歌时,群众自动改成了“坚持抗战七年多”,1945年又改成“坚持抗战八年多”。
1945年8月24日,新华广播电台首次播音就翻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革命歌曲。随着解放大军进军的步伐,这首歌就像长了翅膀,从地方传到部队,从晋察冀传到冀中冀东,东北解放又传到华北,大军南下又传遍全中国。
曹火星把自己对党的热爱和对历史实践的亲身感受,化作无穷的力量,谱写出反映人民心声和时代真理的最强音,这不仅是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重大贡献,同时对于坚定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信念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发自内心的歌声是跨越历史长河的共鸣,是印证沧桑巨变的时代强音。它将让人们永远牢记中国共产党的英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必将世世代代永远传扬。
当时的抗战歌曲作品《忘不了》《北淇村》等控诉了日寇的暴行;《骂阎锡山》《反投降小调》等揭露了国民党投降派和敌特汉奸的罪恶。在瓦解敌伪军方面,有《枪口朝天放》《炮楼谣》等“政治攻势”的成功之作;也有缅怀英雄先烈的《白求恩大夫挽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狼牙山五壮士》《王禾小唱》《晋察冀小姑娘》等催人泪下的名篇;也有《罗炳辉射击手》《李勇变成千百万》等对英模人物的由衷赞叹。还有一部分作品真实反映了根据地的建设和生活,如,作为时代象征的《延安颂》,娓娓动人的《沂蒙小调》,斗志昂扬的《团结就是力量》,充满喜悦的《解放区的天》等;在反映拥军爱民和支援抗战方面,有《八路好》《黄桥烧饼歌》《拥军花鼓》等热情洋溢的经典之作;在欢庆胜利之际,则有《打个胜仗哈哈哈》《胜利鼓舞》等欢欣鼓舞的作品。这些产生和流传于抗日根据地的歌曲塑造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丰富多彩的根据地生活——以时代性与民族特征相结合,以政治性与生活化相结合,以专业性与群众需求相结合,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记录。
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为了民族救亡”是时代的主旋律。抗日救亡歌曲就是一个民族在危亡之际所发出的呐喊,是民众的心声,是时代的最强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力量。成千上万首抗日救亡歌曲对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歌曲中那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激励了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华儿女,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中国人民赴汤蹈火,英勇作战。这些充满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在今天仍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翻开抗日战争的壮丽画卷,那炮火连天的烽火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那些代表着中华民族之魂的抗日歌曲却流传至今。这些充满时代特色的音乐作品喊出了近百年国人积压在心底的、被侵略、受压迫的愤怒激情和争取胜利的吼声!历史的屈辱不能被遗忘,民族的呐喊响彻云霄,将中国的历史、民族的记忆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