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以及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同仇敌忾,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来抵抗日寇的侵略,他们的爱国激情汹涌澎湃。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用了仅仅四个月时间就占领了东北三省,3000万同胞饱受沦为亡国奴的痛苦滋味。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斗志,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率先举起了抗日的旗帜,开展灵活巧妙的游击战法,先后涌现出东北义勇军等各种抗日武装。当时,置身于抗日战争洪流的广大文化工作者也挺身而出,以各种形式谴责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他们以创作、演出等形式呼吁全民总动员,同时也热情歌颂了抗战将士的爱国奉献精神,抗日文化运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
抗战开始后,文学工作者纷纷活跃起来。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不少作家投身抗战洪流后,写下了他们在创造历程中最坚实的代表作。广大文学工作者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冒着生命的危险写下了许多反映战时人民生活,战场上将士浴血奋战的篇章,他们积极投身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中,创作出的作品不论从题材、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和之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在宣传抗日、弘扬民族精神这方面,抗战戏剧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七七事变后,在上海上百人参与演出的大型话剧《保卫卢沟桥》,场面宏大,气势昂扬,传达了人民誓死抗敌的心声,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意志。上海沦陷后,戏剧界人士迅速组成了13个抗日救亡演剧队,除少数几个留沪坚持对敌斗争外,多数都奔赴祖国各地宣传抗日,创造了许多短小而通俗的演剧形式,使得戏剧同广大民众结合在一起。抗战戏剧通过反映战争现实,改编历史剧,或改革旧剧的方法来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宣传效力,在众多抗战文艺形式中,脱颖而出,发挥了自身的优势。
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也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也纷纷开展起来。抗战歌曲以不同角度、不同创作手法、不同歌曲体裁唤起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唤醒了中国人民,并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精神力量。如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由麦新创作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大刀进行曲》,贺绿汀所作的《游击队之歌》,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作品都是出自抗战时期。随着抗战歌曲的大量涌现,许多歌咏团体也纷纷成立,用歌声来唤醒人民抗战的热情。无论是前线还是后方,抗战歌曲到处传唱,以音乐独有的形式抒发人民的心声。
抗战爆发后,北平、上海等地沦陷,中国出版事业损失重大,出版业被彻底地遏制下来。随着战争时局的变化和战火的蔓延,出版业经历着一次次浩劫。但出版业的工作者不为艰难所屈服,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配合各种文化事业,对抗战作出难能可贵的贡献。在国难当头的危亡时刻,出版业的内迁,保证了战时广大人民群众抗战精神食粮的供应,对宣传抗日并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随着文化界各种抗日救亡活动的开展,各种文化团体的建立,抗日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历时之长,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的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