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好企业读书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读书不是刚需,很多员工没有阅读习惯怎么办

“读书不是刚需,很多员工没有阅读习惯”,这是各家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只要做企业读书会,就肯定会碰到这个问题。其实,你不用太焦虑,因为作为负责员工阅读这件事的主角,很多人都很焦虑。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为你分享几个有意思的数据。在员工普遍学历比较高、以大学本科为主的企业中,无须任何阅读干预和影响,一直保持阅读习惯的员工大概在5%左右,占比并不高。这是否跟你认为的差不多?

当企业开始组织阅读活动、为员工提供阅读能力培训,通过各种方式持续营造企业内部的阅读文化氛围,一两年之后,这个数据可以达到20%~30%。在系统运营读书会三年之后,你才可能看到数据达到30%~50%的长期稳定状态。但是,一旦读书会停止运营,数据又会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这就是在企业内部建立读书会的时候,普遍面临的问题。

它反映出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员工的阅读兴趣普遍不够强烈

书不是生活必需品。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功利性的目标,如更高的薪酬、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房子,而阅读的价值是无形的、偏精神层面的,不能直接帮助我们实现那些功利性的目标,所以我们需要那些快速见效的东西。这就造成了我们很难建立阅读与现实的直接连接,对阅读的渴望和兴趣并不强烈。

2.员工的阅读习惯普遍需要找回

我们需要了解,人们并不是有时间就能静下心来读书。现在有太多娱乐消遣类的App,它们夺走了人们的注意力,阅读在个人精力的争夺战中很难赢。即使拿起一本书,能翻几页,不一会儿,你就会放下它去玩手机了。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尽管上了十几年学,读了十几年书,但很多人的阅读习惯还是丧失了,需要重新找回。

3.员工的阅读能力需要重新培养

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另外一个真相,并不是一个人认识字就具备快速阅读或者精读的能力。快速阅读需要搭建知识框架、提炼要点,总结归纳关键信息,它需要专注力、理解力、归纳力、记忆力和思考力一起发挥作用。人们对文字反复品味才能体会到文字之美,才能悟出文字背后的智慧,这就是精读。这两种不同的阅读能力又都需要长期培养。员工阅读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系统培养。

4.企业阅读氛围有待长期营造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企业组织策划了各种形式的线上阅读活动。在居家办公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一家企业向我咨询读书会如何运营,尤其是线上阅读活动如何策划。由此可见,那时候对读书会的需求多么强劲。现在回过头去看,很多企业推广阅读没多久,工作一常态化,大家马上全身心投入工作,读书会也恢复了原状。企业并没有持续推广全员阅读。这也说明,企业对全员阅读的价值没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即使有深刻的认识,迫于生存压力,还是更注重时效性的效益目标。

上面我们一起分析了“读书不是刚需,很多员工没有阅读习惯”背后深层次的问题。作为企业读书会的推动者,你需要清楚自己面临的这些基本情况,在推广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尽量将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才培养需求和员工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结合起来。

现在,我们重点聊一聊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养成

坦率地说,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并不容易,要帮助员工找回阅读习惯,或者培养阅读习惯,需要科学设计,从习惯养成的本质出发。

社会上有很多阅读打卡类型的活动,你或者你所在的企业之前也许就组织过阅读打卡活动,如21天或者100天培养阅读习惯。这种类型的项目特别多。这样的阅读打卡活动帮助你或者你的同事培养出阅读习惯了吗?如果没有,那你觉得多久才能培养出员工的阅读习惯?培养一个新习惯,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呢?我喜欢刨根问底,为找到这个问题比较可信的答案,我读了大量关于脑科学的书。我特别想知道习惯养成的真实逻辑,以及它的神经学原理是什么。最终,我在一本书中了解到,新习惯的大脑回路形成通常需要144天左右。

大多数商业项目偏重计算产品的投入产出比,不一定真正追求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或者实现目标。例如,帮人们培养阅读习惯,这并不一定是它的核心诉求。事实上,只有当你的习惯没有养成的时候,你才是它的有价值的潜在客户。有时候,商业价值与用户价值是背道而驰的,此时产品就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做一个权衡。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多久才能帮助员工培养出相对稳定的阅读习惯。

了解了习惯养成的原理,还需要了解习惯养成的步骤,才能有效帮助员工养成阅读习惯。

我把阅读习惯养成的步骤概括为四步:这四步就是“玩阅读—趣阅读—浅阅读—深阅读”。你也可以将这四步理解为培养阅读能力的四个过程:“有趣地读书—读有趣的书—读无趣的书—无趣地读书。”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遵循这个逻辑,成人的阅读习惯也可以跟孩子一起来培养。

提到阅读可以“玩”,很多人会觉得我是在故弄玄虚。你不要着急,先听我分析。

我提到的这个“玩”,并不是阅读娱乐化,而是阅读心态轻松化。很多人会质疑:“我给你一套《资治通鉴》,你给我玩玩看!”这就有点较真的意思了。吴承恩的《西游记》被凯叔讲得通俗易懂,原文却文白间杂,成人读也未必顺畅,念给孩子听更难懂了。考据严谨的《中国通史》被漫画家解读得亦庄亦谐,很多人也就有兴趣去翻一翻了。可能这不太符合大家对读书的理解,但这就是当下真实的阅读现状。

1.玩阅读——有趣地读书

这个阶段,我称之为“玩阅读”,主要跟阅读的形式和内容有关。如果一定要对应阅读的某种形式,那就是碎片化阅读。这个环节适合已经常年不读书或者一年读几本书的人,也就是基本已经丢失了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人。没有阅读兴趣的人,就像一个阅读的“抑郁症患者”,已经对阅读这件事情提不起任何的兴趣了,一想起来甚至有几分嫌弃或者厌倦。

如果我们意识到网络信息不能代替阅读,渴望找回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就可以尝试将阅读跟休闲娱乐结合在一起,让阅读重新融入我们的生活。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从绘本、故事书、涂色书、剪纸书开始的,成年人的阅读习惯也可以从“玩”开始,从适合我们看的绘本和图文书开始。年轻人可以看幾米的作品《不爱读书不是你的错》《幾米:躲进世界的角落》《我不是完美的小孩》《又寂寞又美好》等,慕容引刀的作品《微笑的咖啡杯》《刻在心里的画》《懂你的人会懂你的好》《让爱点亮》《童年的星星还在吗?》《爱你不是两三天》《爱上容易爱下去很难》等。稍微再长几岁的年轻人就可以看一些引发思考的图文书,例如蒋勋的《肉身觉醒》、老树的《在江湖》等,会有不同的感触。绘本和图文书的好玩之处在于,你可以在书上写写画画,提几个问题,自问自答。通过这些问答,书的内容也会被记住,一举两得。有些纯文字的书,如果读起来实在枯燥无味,可以通过提问和插图来增加其好“玩”度,以此激发自己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随兴所致,不用管读了几页,读了多少字,只要读过就好。

还有以摄影、绘画、美食和旅行为主题的书,都可以作为这个阶段的读本。总之,要让书像日用品一样,全面回归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在这些书中找到跟我们原有兴趣相关的内容,从书中学习一些生活技能,体会到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

慢慢地,翻书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当你想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学习某一方面的技能、解决某一类生活中的小问题时,就会有意识地去寻找相关图书来阅读。这是一个依托“有趣”培养我们与书连接的新路径,在大脑中开辟一条“生活与书”的新神经通路。大脑里本来没有阅读这条路,或者因为长期没有维护,这条路已经变得荆棘丛生了。现在,我们依靠“玩”,重新修一条阅读的脑路。

在将“玩阅读”应用到员工的阅读习惯培养时,可以选择轻松休闲类图书,或者通过绘画和游戏的形式,来建立员工对阅读的兴趣,让阅读不知不觉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2.趣阅读——读有趣的书

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些收获感,人就会逐渐产生兴趣。开始“趣阅读”之前,对阅读的认识不能过于庄重,想象太多阅读的仪式感,例如“安静的咖啡馆,细雨蒙蒙的下午”,或者“瑞脑香曳落灯花,红袖添香夜读书”,这对场景要求太高了。如果你距读书还差一个悠闲的下午,你离读书还缺一个明净的书房,那阅读只能是你的“心中落雁,梦中沉鱼”了。恐怕你还没找到合适的场景,阅读的时间早已经被其他事情占据了。现实的阅读就是包里放一本书,随时随地拿出来看两眼,随时随地思考,随时随地问问题,随时随地写两句感悟。手机电子书也可以阅读,但当面对密密麻麻的App时,你点开阅读App时的“敌人”太多了,也太强大了,所以很快你就会被其他有趣好玩的App吸引走。在刻意培养阅读习惯的时候,我建议看纸质书,通过对书的触感和灵感的记录,来强化大脑对阅读体验的记忆,这有助于培养阅读习惯。

在趣阅读阶段,可以读自己喜欢的图书类别。我建议从小说开始,例如你喜欢武侠、科幻、玄幻或者言情类题材,就可以将其作为继续培养兴趣的支撑点。受故事的吸引,你在阅读的时候会集中精力,不知不觉提高阅读速度,渴望知道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故事的结局。如果说“玩阅读”推荐的书不过是阅读殿堂门口的小花园,那么小说就是进入阅读殿堂的门了。从这个门走近阅读,很快就可以登堂入室了。

怎么进行趣阅读?尽量寻找相对较长的时间,可以选择睡前或者周末时间,地点可以是床、地铁、火车、飞机,时间充裕,可以随时入境。零零星星地读小说很容易忘记故事情节,没多长时间就会让人失去兴趣,在这个节点,你要刻意保护自己脆弱的兴趣,直到阅读习惯养成。

在这个阶段,我推荐海明威、马尔克斯、金庸、刘慈欣、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等作家的作品。太多的名家名作可供选择,你可以选择任何你感兴趣的作家和他的作品。小说就像人类最绚烂的智慧光芒,它带我们进入多维立体的精神世界,小说家驾驭着语言探测器,带我们穿越时空,体验精神世界的浩瀚宇宙。

在这个阶段,需要激发的是好奇心,好奇心将驱使你去探索更广阔的精神世界。

在培养阅读兴趣的路上,小说功不可没。在培养员工阅读习惯的时候,小说是一种重要的体裁,可以策划让员工讲述各种经典作品的活动。

3.浅阅读——读无趣的书

对阅读产生兴趣之后就进入浅阅读的阶段了,此时你就可以涉猎不太喜欢的门类了,进而扩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前两个阶段培养的阅读能力将帮助你勇敢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图书类别,好奇心和对求知的渴望会促使你去尝试更多的图书门类,涉猎更多的图书。

在这个阶段,你可以涉猎很多平时不太关注的领域,这可能激发自己新的兴趣,也可能因为枯燥而半途而废。在阅读这类图书之前,我有几点建议。

你要带着问题去读,在阅读这类图书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是什么?作者是想解决什么问题,还是想表达什么思想?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从书中找到答案,目标感会促使你战胜枯燥的感觉,打败厌倦心理。探索新的图书门类,最怕因为自己的偏见自动过滤掉一些好书,或因为观点不合而放弃阅读一本好书。时刻提醒自己,阅读会有这种偏见,确保自己每次放弃阅读仅是因为图书的确没有足够的价值,而不是固有的认知使你放弃。

你可以沿着阅读目标快速进行浅阅读,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泛读,找到自己想获得的价值和内容。泛阅读有利于开阔视野,增加看事物的角度,使人逐渐能够客观地认识一本书,认识一个主题,甚至一个领域。

在这个阶段,你可以读一些财经管理类、历史类、哲学类图书,一本书就可以打开一个未知的领域。如果让我说个数量,大概不同领域的图书需要读几百本吧,坚持一段时间后,知识面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变得广博,能力也有了系统性提升,各种东西都开始懂一些了。在跟别人交流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更有话题,更能听懂别人讲的内容了,跟别人对话也更有共鸣和深度了。此时,你的内心开始渴望表达自己的一些观点和想法。这个阶段激发的是分享欲,分享欲促使你去建立自己在一个领域的专业度,以此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和尊重。

浅阅读非常适合阅读实用类图书,实用类图书常常辅以大量的分析、有趣的故事和案例,让书变厚。目标明确,通过看书的目录和序言,你就可以抓住这类书的要点。所以,这类书适合快速阅读,阅读拓展活动、阅读分享比赛可以用这类书作为选题和内容。

4.深阅读——无趣地读书

经过广泛涉猎的浅阅读阶段,你会发现自己阅读的类别太杂,而对某个学科和专业了解得不够深。于是,你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工作需要,进行大量专注的深度阅读,思考并记录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试图寻求解决方案。同时,你开始系统地获取知识,打造你在这一领域的理论框架和思维体系,慢慢形成自己对这个领域的深度见解,并渴望跟相关的专家交流,以验证自己的收获。这个阶段就是深阅读。如果浅阅读形成的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山脉,那么深阅读就是在打造这片山脉的最高峰。如果浅阅读让我们找到很多看待事物的视角,那么深阅读能帮助我们形成有深度的认知,甚至洞察事物的本质。

尼采说:“面向大众的书常常散发着恶臭。”这句话相当刻薄,但也说出了大众阅读存在的深度不够的问题。在深阅读阶段,适合用精读方式去阅读经典图书。国内外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经典名著在这个阶段会进入你的视野,其他书逐渐被这些书的光芒掩盖,让你提不起兴趣。

我经常听到朋友说,只读经典书,言下之意是对其他类型的书嗤之以鼻。其实,这也是傲慢与偏见,因为每类书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价值,不必刻意排斥,也不必刻意批判。学会公正地评判一本书,读出它的价值,这也是一种胸怀。

如何进行深阅读?

首先,注重图书和作者的背景,在阅读前了解背景,有助于理解书中的内容。经典图书之所以流传下来,除作品经典之外,一定有其独特的历史原因,这是不能忽略的。

其次,对于书的内容,不能像之前的阅读一样囫囵吞枣,也不能一知半解。在这个阶段,你一定要有专心做学问的态度,对不懂的内容花时间找资料,找人请教,直到彻底明白。

再次,可以断断续续地读,也可以几本书穿插阅读。这些都不是问题,但对于每本书的每段内容都要彻底读懂,做阅读笔记,并撰写阅读心得。之前的三个阶段是为培养深阅读的能力,现在是在培养自己深阅读的治学习惯。

最后,要有怀疑精神。经典作品毕竟产生于特定时代,世易时移,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读书者需要有的态度。

深阅读是带领我们穿越无趣的人生、通往思想自由的必经之路。如果说人会有一生的灵魂伴侣,那么不要寄希望于某个人,因为真正的灵魂伴侣,要么在浩瀚的书海里,要么在尘封的书架上——书才是每个人真正的灵魂伴侣。

深阅读可以用于让员工探讨某个主题,例如从脑科学、心理学、营销学、美学、生物学等角度阅读图书,从不同角度探讨对创新的认识。这能够将几十本好书与一个探讨活动快速进行连接,是打破传统思维的很好的互动学习方式。

在阅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时间有长有短,第一个阶段有时会被人们略过。“趣阅读、浅阅读和深阅读”在人的阅读习惯养成后,就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变成一个人无形的选书和读书体系,伴随人的一生。很多人阅读,不太考虑自己的阅读行为逻辑,如同很多人天天忙碌,不考虑自己的工作逻辑一样。这时候,人已经变成了一个忙碌的机器,没时间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逻辑,也就无从谈起改变了。有些朋友阅读的书的类别常年不变,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例如,我认识的一位高管,只看经管类图书,对其他的书没有兴趣。试想一下,一位50多岁的企业高管只读经管类图书,我们可以说他多年专注,但会不会由此产生偏见?我只是提出疑问,这里不做评价。

在养成阅读习惯后就要坚持阅读,这样可以让一个人提高专业能力,形成广阔的视野,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具有活跃的创造力和对事物深刻的洞察力,从而受益一生。企业在帮助员工形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也培养了组织自身阅读的习惯。

在企业大力提倡阅读的环境下,帮助员工找回阅读兴趣之后,就需要提高阅读活动的参加积极性了。个体阅读是自我成长的方式,那么阅读活动就是群体成长的模式了。通过阅读活动,企业可以统一内部的沟通语言,提高沟通效率,激发企业的学习活力。而企业读书会是企业非常需要的组织阅读的形式。很多企业在内部组织阅读活动,第一场做起来就很困难,后面参加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就悄无声息地停下来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员工参加阅读活动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并寻找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