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与序幕
马拉松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的窗口,它的足迹,就是时代的足迹。
发展史人物|张亮友 专业运动员
马拉松,田径大家族的一员。
在1981年北马诞生前,马拉松只是全运会一个比赛项目,社会和行业关注度非常低。直到2011年后城市马拉松高热,情况才彻底改变,马拉松成为一项大众热衷的潮流运动。
现在,马拉松同时兼有奥运争光、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职能,越往后,后两种色彩越浓。
从全民健身的角度来看,马拉松是一项重大成就,这是中国田径界几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政绩。
段世杰、罗超毅、杜兆才和于洪臣等人先后担任田径中心主任,其中段世杰和杜兆才升任体育总局副局长。他们敢于闯创、敢于负责的品格非常突出,在马拉松发展上用力颇深。
如果说领导层之间的交接传承简单明晰,那么运动员及跑者,也就是现在的跑族,其溯源就没那么容易了。
先来看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体育大背景。
那时候,体育地位至高无上,指挥过千军万马的贺龙元帅出任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前身)主任,一干十七年。体育系统最初的管理接近战时体制,运转军事化、目标单一化。
所有这些,都向人们表明,体育必须而且要很快出成绩。
好消息接踵而来。1957年,戚烈云和郑凤荣水陆并进,分别打破男子蛙泳和女子跳高世界纪录,国人为之疯狂。而前一年,举重选手陈镜开力拔133公斤,成为中国破世界纪录第一人。
关于新中国马拉松第一个全国纪录创造者,张亮友的名字不断见诸各类媒体,但在《中国田径运动百年》一书中,仅表述为:“合肥举行安徽省马拉松测验,张亮友跑出2∶52∶34.6的成绩。”[1] 比赛时间是1957年12月22日。而《中国田径运动史》则明确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马拉松成绩是2∶52∶40,由夏启宇于1957年11月24日在江苏省马拉松比赛上创造。[2]
不过,有关“张亮友是中国马拉松第一人”的说法流传甚广,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田径》杂志也多次确认。
可以确定的是,马拉松在1957年由江苏和安徽同时起步,特殊的经济和人文环境,令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发祥地。
六十一年后,2018年,92岁的张亮友与徒子徒孙相会于肥东国际半程马拉松,泫然慨叹:国运才是马拉松的基础赛道。他的脑海中反复闪现肥东那条尘土飞扬的公路——店埠到梁园。
张亮友是安徽淮南煤矿工人,两年前以省运会长跑冠军身份到上海参赛,买到一本马拉松知识读本。虽然不识字,但他请人代读,照本苦练,自觉神功大成。
到哪里一显身手呢?
有困难找领导。张亮友一连写了三封信,收信人都是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
不久,组织上来人了解他的真正实力,张亮友当即从肥东县的店埠一气跑到梁园。一个来回比全马还多出三百米,对方满意而去。
那次试跑距今已六十多年,对当时的情形,张亮友依然历历在目:“边跑边心里打鼓,万一距离不够呢,不成欺骗组织了吗?”
几个月后,一场省级测验赛来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的马拉松赛之一。
时间是1957年12月22日,规模12人,地点安徽肥东,张亮友第一个冲线。他回忆说,当日风沙逼人,地面坑坑洼洼,跑到一半时饿得不行,便找路边挑着箩筐的村民,讨了三块麻饼吃。
仅仅依参赛人数,我们就可以了解当时中国马拉松的实际情况。
安徽和江苏的觉醒,呼唤着全国性赛事的出现。
一场内蒙古高原酝酿的风暴即将来临。
1958年11月3日,首届马拉松锦标赛在北京举行,起、终点均设在先农坛体育场。组委会特邀奥运冠军扎托佩克到场指导。这名退役未久的捷克斯洛伐克人看上去仙风道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他8天内狂揽男子5000米、10000米和马拉松三枚金牌,成为时代传奇。
在奥运冠军眼皮底下,内蒙古作为重要门派登台,从此名动江湖,一脉相延。
“蒙派”创业团队,以专业眼光视之,皆出身草莽。他们本着响应“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初心日练不辍。
这批人身上有时势造英雄的成分。张云程系开鲁县小学教师,刘一祥来自海拉尔税务局,郑昭信则是通辽粮食局职工。业余爱好为人生找到一条新路,命运就此改变。
这场比赛,郑昭信2∶21∶17夺冠,张云程2∶21∶43居亚。共81人超过张亮友的全国最好成绩。
扎托佩克大惊失色,情绪有点激动。他1952年奥运会夺金成绩是2∶23∶03。
以简单数字对比,中国青年的水平还在奥运冠军之上。
一年后的首届全运会也是“蒙派”一统天下,张云程2∶29∶55居第一,郑昭信第二,刘一祥第六。
在彩云之南横断山脉的鹤庆县,对日后中国马拉松影响深远的“滇派”代表人物张国伟呱呱坠地。鹤庆毗邻丽江,海拔两三千米,高原居民英才辈出。
“蒙派”的绝对统治持续到“文革”前夕,并以1965年4月全国马拉松测验赛张云程跑出2∶16∶57.4为巅峰,这一成绩可排当时世界第十位。我们细心比较后不难得出结论,就世界排位,20世纪60年代是中国男子马拉松的制高点。
1965年9月第二届全运会,刘一祥和张云程分获马拉松冠、亚军,成绩为2∶23∶27和2∶23∶57。
刘一祥退役后培养出刘总贵、单长明、吉日木图等,成为“蒙派”一代宗师。
在回望历史时,必须承认“蒙派”是中国马拉松开山鼻祖,而张亮友和夏启宇则是个人起点。
“滇军”对“蒙派”的反抗,其实很早就开始了。
张国伟无疑是历史性人物。
1977年,18岁的张国伟进入大理州体校,翌年入选云南省队,师从苏文仁。
苏文仁不是一般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破10000米全国纪录,5000米和3000米也很强。他对高原训练理论贡献颇多,十周训练法和小周期训练法影响深远。
虽然麾下有悍将许亮,1977年即夺得全国田径运动会10000米冠军,且打破全国纪录,但苏文仁还是把目光转向张国伟。他等待这样的苗子很久了。
还有一些地方也不甘当看客,比如上海。
张国伟进入体校的时候,上海五七体训班学生张远达已19岁,被提拔到市田径队,踩上了起跳的踏板,有资格对人生产生无穷想象。
张远达出身崇明岛农家,身材精瘦,自小善跑。1980年10月,第八届全国田径锦标赛首次将马拉松列入,他以2∶29∶00夺冠。
他有点生不逢时,尽管三年后成绩提高到2∶21∶23,也仅获得五运会第七。滇蒙两“军”实在太过强大了。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马拉松以全运会为轴心,蒙滇之争大势已成,“滇军”继1975年佤族大将肖国明夺冠后,1979年,许亮获四运会冠军。
许亮确实厉害,1980年3月又以2∶13∶32勇夺法国埃松马拉松季军,超过“蒙派”张云程保持十五年之久的全国最好成绩。
彩云之南万众欢腾。
此后,蒙滇二元体系,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如果把这种现象完全归结于两地领导的重视,那就低估了地理条件和地域人文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力。
即使今天,内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之争,依然若隐若现。
世界大趋势和中国社会本身的变化,始终是我们观察体育的第一角度。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不断改革开放,社会剧烈变化,代表社会价值转向的消息,像报春的燕子纷至沓来。
1980年4月10日,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获批成立,5月1日,公司在北京正式挂牌。此举具有破冰效应,向社会释放出重大信号。
10月,中国破天荒派三人参加第11届纽约马拉松。领队叶天在起点看到万头攒动,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比赛居然是城市大狂欢,43国14012人参加。
一个疑问深深缠绕着叶天,马拉松是专业比赛,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参赛?而且,我国顶尖运动员单长明跑出2∶31∶11,算是不错了,却仅排第143。另外两人的成绩为:刘总贵2∶37∶38,第242;方嫩顺2∶38∶49,第274。
由此可以得出一种解释,马拉松既可以是高水平的,也可以是大众的,甚至可以融为一体。
纽约给中国使者种下的城市大众马拉松理念,18年后才在北京开花结果。
改革开放后,国外的新东西不断涌入。
1980年,因发明跑鞋气垫技术而广受追捧的耐克在北京设立生产联络处。
草创于1957年的耐克于1972年正式成立,一对师徒菲尔·奈特和比尔·鲍尔曼洞烛先机的嗅觉,是其一直的成功之道。
为一探中国市场虚实,奈特曾在香港地区苦等三天,但还是没拿到签证。直到1980年,通过中国籍高管David Chang,奈特第一次来到北京。
这一年,后来的本土跑鞋大王丁水波刚刚10岁。
他出生于福建晋江陈埭镇,家境贫寒,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是村里的拖拉机手,常年奔波在外,丁水波很小便担起长子之责。8岁时,他一个人赤脚跑街串巷卖油条,9岁背着冰桶卖冰棍。童年生活的艰辛,历练出他的商业智慧、商业新知和对世界的认识。
丁水波与菲尔·奈特的商业叠合是2007年以后的事。借助马拉松,耐克与特步——中美商业跑步文化的两个代表,得到完美的实用性传播,并产生了巨大商业回响。
经过长期探索和奋斗,中国马拉松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盘,并在舆论和组织上为城市马拉松的破土奠定了基础。
[1] 全国田径理论研究会.中国田径运动百年[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 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中国田径运动史[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