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三国鼎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曹丕的梦想

对于孙刘联盟重修旧好,最不满意的一个人自然是曹丕。曹丕自从篡汉称帝以来,他的心中就有了一个伟大的梦想:富国强兵,统一全国,完成父亲曹操的夙愿。因此,曹丕称帝后愉快地接受了孙权的称藩请求,希望用温和的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最后用天威来完成统一大业。但是,现实给了曹丕一巴掌,他的这个幼稚的想法根本是没有可能性的。事实上,江东集团多次忽悠曹丕,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与曹魏决裂,转而与蜀汉结盟。

曹丕见孙权调转过枪头来与他作对,他心中恼怒的小火山已经快要爆炸了。曹丕并不是一个宽容的人,孙权的欺骗已经消磨掉了他所有的耐心,所以曹丕恨不得马上率军逾越长江去攻打孙权。曹丕对孙权极度痛恨,准备御驾亲征江东,希冀实现他统一全国的伟大梦想。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七月,曹丕率军出发东巡,驾临许昌,决定动员曹魏的军事力量南征孙权。

对于曹丕的梦想,侍中辛毗是非常清楚的,但也知道此时还远远不到兴师动众的时候。辛毗劝谏道:“吴楚之人,他们凭险固守,很难驾驭。如果以道德取胜,他们自然臣服;如果道德衰败,他们自然会叛离。这种情况并不始自今日,古人就把他们视为心腹大患。今天陛下坐拥天下,那些对您不敬之人,岂能长久吗?”接着,辛毗又举例来论证他的观点,并继续说道:“从前南越尉佗称帝,公孙述号称天子,结果时间都不长,要么臣服,要么被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违背大道,所以不会长久保全。如有大德,谁人不心悦诚服呢?但是,今天天下刚刚平定,地广人稀。一般情况下,如果要率军远征,必须谋略在前,即使这样对外用兵还是要心怀忧虑,恐怕考虑不周。目前,我们连这些起码的事务都未办理妥当,所以我认为贸然远征实在无法取胜。如今,上策应当是依照范蠡的办法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依照管仲的成法治理国事;再效法赵充国的屯田方法,申明孔子安抚远方的政策,如此国力必定大大提升。十年以后再用兵,则可以一战而定江南!”

对于辛毗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曹丕听完后很是不耐烦,问道:“依你之见,难道还要把强敌留给我的子孙后代去消灭吗?”

辛毗丝毫不让,坚定地答道:“以前周文王把商纣留给儿子周武王去消灭,只因为他是深知时机并不成熟。如果时势不利,是可以容忍一时的。”

对于辛毗的建议,曹丕并不认可,认为这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曹魏兵甲几十万,国力雄厚,难道还不能打败孙权?

于是,曹丕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加给事中、录尚书事,留守许昌,负责主持朝廷的日常事务。曹丕安排好后方事务后,亲任主帅,驾驶龙舟,指挥船队沿蔡河、颍水横渡淮河,一路到达寿春。对于曹丕的这个军事行动,江东集团已经有所察觉,他们将积极作出应对之策。

一次别有目的的南征

当年九月,魏军的庞大战舰到达广陵。曹丕希冀利用优势兵力攻破江东集团的长江下游防线,直捣黄龙,拿下建业(今南京)。

曹丕的作战思路在理论上是不错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很有难度。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水深江宽,南方政权往往把长江当作抵抗北方军队进攻的天然屏障。曹丕想横渡长江天堑打败孙权,单靠优势兵力是不够的,必须具备天时、地利、人和。需要注意的是,在水上打仗一向是江东水军的长项,而且江东集团有当时最优秀的水军指挥官。孙权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他打败过许多极其厉害的人物,如曹操、关羽、刘备等人都曾经在他的手下吃过亏。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看,曹丕此时并没有具备消灭江东集团的条件。

当然,对于曹丕的来犯,江东集团讨论了应对之策。安东将军徐盛献计如下:沿着建业周边百里筑起围墙,修建篱笆,围墙上设置假城楼,用稻草人伪装成守城士兵,在江面停浮战船,派遣水军在长江中巡逻,利用假象给曹丕造成心理压力,逼迫他自动撤军。

诸将认为这个方案没有实用价值,这样做没什么意义。徐盛坚持己见,认为曹丕虽然牛气冲天,但十六年前赤壁之战的那把大火会警示他,所以曹丕在水上作战必定小心谨慎,宁愿信其真而不信其假,而这些足够给他心理震慑。孙权听了徐盛的分析,觉得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

于是,江东集团连夜开工,百里疑城一夜之间就摆好了。

果然不出徐盛所料,当曹丕率领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长江边放眼望向对岸,他看见江东军防备严密,军事措施绵延数百里。于是,曹丕心里生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而且他以前经常听一帮老臣长吁短叹赤壁的惨败并留下了心理阴影——打水仗不要着了敌人的道儿!

当时,又恰值江水正在猛涨,波涛汹涌。曹丕产生了畏惧之心,望江兴叹道:“魏国虽然有成千上万的铁骑,但在江河上也没有用途。既然江东集团已经有了防备,我们现在还不可以图谋吞并他们啊。”随后,曹丕乘坐的龙舟遇到暴风巨浪,在长江之中随风漂荡,差点造成了一起沉船事故。(《资治通鉴》:“帝御龙舟,会暴风漂荡,几至覆没。”)

要知道,古人迷信是通病,尤其行军作战更加讲究各种忌讳,逆天而行就是与老天爷作对。曹丕万万想不到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还没有踏进人家的地盘就遇到老天爷的谴责,种种预兆都在向他表明——赶紧撤军回去吧!

曹丕看见无利可图,便引军撤退,打道回府了。这时候,江东诸将才明白徐盛计策的奥妙之处,纷纷拜服(“诸将乃伏”)。

就这样,曹丕企图渡过长江攻打建业的计划就此流产了。

曹丕这一次大规模的南征徒劳无功,但也不意味着此次出师完全无功而返,他在这次对外用兵的过程中顺便整肃了青、徐二州的豪强势力,达到消除地方叛乱的目的。

青州和徐州一带存在着以臧霸等人为首的割据势力,他们虽然归顺曹魏,但拥有独立的地盘和兵力,这对曹丕的统治来说是一个隐患。据史料记载,曹丕这次亲征孙权到达广陵的时候,调换青、徐二州的将领和郡守(“赦青、徐二州,改易诸将守”),借机剥夺了臧霸等人的兵权。有历史学家推测,曹丕御驾亲征的真实目的并不是向孙权兴师问罪,而是以此为幌子平定青、徐二州的割据势力,彻底解决了青、徐二州豪霸割据一方的问题,增进了魏国的稳定,巩固了北方的统一(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

在这里,还要再提一个重量级的人物,这个人就是贾诩。

回顾贾诩的一生

在曹丕这次征伐孙权的前一年,即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太尉贾诩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七岁。

纵观贾诩一生的所作所为,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影响三国历史进程的关键性人物。贾诩的谋略对汉末三国影响之巨,是同时期任何一位谋士都比不上的。在三国成形前的历史阶段,每一个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关键事件,贾诩的身影都在其中。同时,贾诩的每一次出场都意味着有大事发生。

在董卓被诛后,西凉集团即将解散,贾诩在关键时刻献计让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可以说,贾诩的这个计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进程。经过李傕、郭汜之乱后,贾诩果断离开李傕,辗转投靠张绣。此后,曹操南征张绣,张绣投降,后又因寡婶事件导致张绣降而复叛。张绣采取贾诩的计谋突然发难曹操,导致曹操长子曹昂在宛城之战中阵亡,这直接影响了曹魏集团的继承人问题。官渡之战期间,贾诩拒绝袁绍使者招降张绣,极力“劝张归曹”。张绣归降曹操,不仅减轻了曹操在军事上的压力,而且为曹操增添了一支生力军,在曹操最后能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从而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可谓功不可没。潼关之战,曹操采纳贾诩的“挑拨离间”之计离间了马超与韩遂的关系,最后曹操大获全胜,消灭了“关中十部”的主力,从而控制了关中地区。贾诩精通权谋之术,在曹魏集团内部的夺储之争到了最白热化的时期才暗中协助曹丕,最后曹操立曹丕为王世子。贾诩能成为魏文帝(曹丕)的帝师,靠的是精准的判断力和一流的智谋。

从以上列举的贾诩人生之中经历的最主要的事件看,贾诩所做出的每一件事情都对后面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贾诩是一个聪明绝顶之人,他的智谋也是一流的,他在三国时期众多谋略家中更是屈指可数的。在谋略方面,他算无遗策;在处事方面,他经达权变。贾诩不仅有非凡的智商,还有超高的情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居功自傲,不贪恋权力,不攀交权贵,懂得在乱世漩涡里审时度势,懂得在权谋斗争中明哲保身,懂得在功成名就时急流勇退,最终得以善终。

曹魏集团名臣如云,谋士似雨,能像贾诩这样以高龄之年寿终正寝的知名谋臣不多。曹操帐下的谋臣中,有忧愤而死的(如荀彧),有劳累而逝的(如荀攸),有英年病逝的(如郭嘉),有恃功被杀的(如许攸),有废黜而终的(如毛玠),有犯错被杀的(如杨修),有因谗冤死的(如崔琰)……可见,在曹操手下做谋臣,善终并非易事。但是,贾诩不仅向曹操充分施展了其才智,而且从来没有被曹操嫉恨过。

在中国历史上,功勋之臣能够寿终正寝且不祸及子孙的,实在是少之又少。贾诩不仅深谙人性,而且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也知道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情,所以他永远是隐藏在幕后的。说得直白一点,贾诩会说话、懂变通,善于为人处世,左右逢源。

如果要说贾诩一生之中最大的“人生污点”,那可能就是献计反攻长安了。贾诩的这条“毒计”导致天下再次大乱,生灵涂炭。然而,这对当时的贾诩来说,他教唆李傕、郭汜反攻长安只不过是保命之举。贾诩并不是一个甘愿牺牲自己性命而拯救天下的人,而这也是他人性中自私的一面,但脱离当时的现实去苛责也似乎并不合适。当然,贾诩也知道他罪孽深重,西凉军反攻长安成功后他不仅拒绝了高官厚禄,而且以一己之力在李傕与郭汜之间周旋,从而保护了许多忠臣良相。——这也算是将功补过。

简言之,贾诩不仅是一个真正的军事谋略家,而且也是一块将人性的善恶都映照出来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