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三国鼎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最后的交代

公元222年,三国历史上发生了太多有影响力的事情。这一年,对于刘备来说,绝对是他一辈子中最倒霉的年份,不但夷陵惨败,十年的积蓄毁于一旦,而且蜀汉政权还死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刘巴、许靖、马超等人相继去世。

马超在去世前给刘备上书:“臣家门亲族二百余人,几乎全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堂弟马岱,应让他继承马家业已衰败的宗庙祭祀。所以,我把此事托付给陛下,别无他求。”

临死之前,马超希望刘备善待他的亲眷。此时,马超已经意识到,功名利禄到头来一场空,还是家人更重要。这一刻,当马超回首往事时,也许十分后悔当初他所作出的草率决定(造反),导致家族二百余口人死于非命。

马超病逝了,但他在正史上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况。

有人认为,马超是一个冷血无情的人,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不顾后果造反,导致家族门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而这样一个连父母妻子孩子都保护不了的男人还算什么男人?

也有人认为,马超是心狠手辣的屠夫,有勇无义,多次造反,破坏社会安定,残杀老百姓出气,这算哪门子英雄好汉?还有人认为,马超是一个智勇绝伦的英雄,纵横西凉,风光无限,取得了不俗的战绩,敢与曹操争雄,虽败犹荣,乃不失一时之雄。

其实,世间之事如此纷纷扰扰,人性如此复杂多变,评判一个人又岂能简单的定义,因为是与非、善与恶、对与错、好与坏都是相对的。

在汉末三国群雄之中,谁的双手不是沾满了鲜血,老好人是不能在乱世之中存活下去的(如刘虞),而群雄逐鹿讲究的是实力和资本。况且,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绝大多数人是禁不住诱惑的。

马超既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既不是英雄也非懦夫,而是一个有抱负、有私心的人,并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在乱世之中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为了实现理想,马超自负勇力,不顾一切往前冲,甚至有些不择手段。

当然,马超勇烈过人,但他权谋不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注定是做不到顶层的。后来,马超投靠刘备,得以善终,总算给他的人生画上了一个不完美但完整的句号。

刘备东征带去的一批文臣武将死的死、降的降,经过夷陵之战后蜀汉政权又死了一些将领,独当一面的人才变得凤毛麟角了。从这个时候开始,蜀汉政权的人才开始出现断层迹象,后期人才凋零的现象更加明显了。

夷陵之战对三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场战役影响了之后近四十年的历史局势,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此时,刘备守在白帝城,心情极其郁闷。刘备耿耿于怀夷陵惨败,恼羞不已,不久染上痢疾,身体健康状况急转直下,一病不起。

汉嘉太守黄元一向不被诸葛亮所喜欢,他和诸葛亮的关系不好。当听闻刘备的身体健康状况恶化,病情不断加重将不久于人世,黄元害怕诸葛亮执政后刁难他,便妄想先发制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起兵造反。

当时,刘备病情危重,便派人将诸葛亮从成都召来白帝城交代后事。诸葛亮前脚刚离开成都,黄元后脚紧跟着举起了反叛的旗帜。

黄元抓住诸葛亮离开成都这个空隙,举兵据郡反叛,纵兵出城烧杀淫掠,焚烧临邛城(今四川邛崃临邛镇)。

就这样,成都后方发生了一场叛乱,蜀汉政权面临着一次政治危机。

杨洪的表现

在这紧要关头,有一个人站出来献计,并迅速镇压了这场叛乱。

这个人就是杨洪。杨洪在汉中之战期间曾经替代法正代理蜀郡太守的职位,诸葛亮见他能干,不久后就让他担任益州治中从事。杨洪见黄元公然反叛蜀汉朝廷,立即启奏太子刘禅出兵镇压叛乱。

此时,刘禅只有十七岁,一个不经世事的少年,他第一次留守成都就发生叛乱,完全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个棘手复杂的问题。当时,成都比较空虚,诸葛亮又去了白帝城,所以黄元更加肆无忌惮地率领叛军在后方搞破坏。对于这种糟糕局面,大臣们都慌了神,不知道该怎么对付黄元。

就在刘禅惶恐不安之时,他接到了杨洪的奏书,建议派遣亲兵部队由将军陈曶、郑绰带队讨伐黄元。

对于杨洪这个平叛方案,朝堂众臣心里都没有底,议论纷纷。大家认为,如果黄元没有胆量率军前来围攻成都的话,他就会由越巂郡进入南中地区,割据南中当根据地反抗蜀汉。

南中位于西南云贵地区,即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是蜀汉的一部分领土。南中地处偏远地区,少数民族部落很多。当时,南中一带有一个首领叫孟获,他在此地区当山大王,与一些豪族首领勾结在一起反对蜀汉政权。如果此时黄元流窜到南中地区割地为王,再联合南中的山大王们一起造反,危害肯定非常大。两年之后,诸葛亮将率兵亲征南中。

不过,杨洪知道黄元这个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肯定他没有这种深思远虑。对于众位大臣的担忧,杨洪自信地为大家分析道:“黄元一向性情凶暴,不讲恩信,怎么会做到这一步呢?他举兵造反,只不过是想沿江东下,希望陛下平安无事,赦免他的死罪;如果陛下有什么不幸,他只会投奔江东求其活命罢了。现在只需殿下命令陈曶、郑绰两位将军率兵在南安峡口驻扎,堵截黄元的去路即可抓获他。”杨洪是一个果断干练的人,他坚决要求马上出兵,一战即可生擒黄元。

刘禅听从了杨洪的建议,派遣陈曶、郑绰率军按照杨洪所言去做,果然一战将黄元部队击溃。

黄元兵败顺长江下逃,想逃窜到江东乞求活命。此时,黄元已经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还没有启程就被亲兵捉住,绑缚押送到了成都。

对于黄元这个失败的造反者,蜀汉朝廷自然不会宽恕他了。于是,刘禅下令将黄元斩首示众,以儆效尤。

就这样,杨洪用他精准的判断力和出色的表现,将造反者黄元绳之于法。蜀汉政权能很快就平叛了这场造反活动,将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杨洪居功至伟。

白帝城托孤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刘备知道自己的时日不多了,急召诸葛亮和李严到永安托付后事。诸葛亮等人从成都风尘仆仆赶到永安宫中,一起接受皇帝的召见。刘备紧握着诸葛亮的手,对他说道:“您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完成统一大业。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佐,您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干,您可以自行取度。”

诸葛亮乍闻此言,汗流浃背,涕泣地答道:“臣愿竭智尽忠辅佐太子,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在病榻之前,当着蜀汉众臣的面全权委托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同时,刘备以尚书令李严为中都护,当作诸葛亮的副手统管内外军事,负责镇守永安以防御江东集团。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安排,引发了后世诸多的猜疑。有人认为,刘备让李严掌控军权镇守外地,是为了防备诸葛亮万一政变,李严可以带兵回成都清君侧。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只不过是想安抚益州本地的利益集团,起到平衡利益的作用。还有人认为,刘备安排诸葛亮与李严一正一副辅政,权力就不会独揽在一人之手,他们之间就会相互制衡,确保刘家的江山不会旁落到他人之手。

对于刘备的托孤,历来争论不断。还有一些“阴谋论”者认为,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埋伏下刀斧手试探诸葛亮的忠诚,倘若诸葛亮不当着众臣之面表明效忠的心迹,或者面露得意之色,斧头就砍下去了。我以为,这种“阴谋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未免将刘备的格局和器量看得太小了。

想当年,刘备去隆中诚邀诸葛亮出山时,他还是一个脚无立锥之地的落魄创业者。刘备与诸葛亮一见如故,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是不容置疑的。后来,刘备有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每一次出征都放心让诸葛亮全权负责坐镇后方,难道这不是绝对信任的表现吗?

关于白帝城托孤,我完全赞同三国陈寿的观点。

陈寿《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评论的:“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给予了他废立大权,甚至不存半点疑心将整个蜀汉政权托付给他,表明了他们之间的信任。

当然,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建立在长期的共事和考察之上的。自从诸葛亮出山以来,他已经辅佐刘备十五六年了。刘备知道诸葛亮忠贞不贰,政务水平高,办事谨慎,所以他放心让诸葛亮摄行全部军国大权,代行君主之实权将蜀汉政权发展壮大。刘备奋斗一生到了终点,尽管他登基称帝了,但并没有完全实现他的理想——统一全国仍然遥遥无期。

刘备充分信任诸葛亮,对诸葛亮的人品和能力没有丝毫怀疑,将辛苦几十年打拼下来的江山交给诸葛亮治理,是因为刘备相信诸葛亮能帮助他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一个皇帝给予一个托孤大臣无限大的权力治理国家,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他们实在是古往今来君臣的楷模。

当然,诸葛亮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和信任之情也感激在心,倾其所有精力和才能,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又给太子刘禅留下一道遗诏:“你与诸葛丞相共掌国事,一定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他。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只有贤德的人,才能使众人信服。”刘备不仅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而且还在遗诏中为刘禅开列了一些涉及治国安邦的经典书籍,谆谆告诫儿子要多读书多学习,做一个有作为的贤德之君。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留给儿子的遗诏,虽历经千年之久了,如今读来也颇令人唏嘘感慨。通读这道遗诏,其言辞非常朴实,字字带情,句句有理,情真意切,舐犊情深,感人泪下。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见,人类是有共同的感情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不分地位,不分权势,天底下几乎所有的父母对自己儿女的期待又是何其相似。

刘备交代完了后事,群臣退去,唯独留下了诸葛亮。刘备对诸葛亮说道:“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委之大任,您要对他多加考查。”

马谡,字幼常,他是马良的弟弟,颇有才华和名气,喜好议论军事谋略和兵法之道,并有独特的见解,深为诸葛亮所器重。

对于刘备这个提醒,诸葛亮不大在意,认为马谡才能器量过人、才堪大用,任用他为参军,后来北伐之时甚至让其为先锋大将。事实证明,刘备看人的眼光是精准的。

五年以后,当诸葛亮怀着愧疚的心情看着入狱的马谡,他将会回想起刘备告诫不要重用马谡的那番谈话。

这番交谈完毕后,诸葛亮退出了永安宫。刘备望着空荡荡的宫殿,陷入了回忆之中:自从涿郡创业以来,经历了太多的腥风血雨,如今二弟关羽死了,三弟张飞死了,荆州丢了,兵败夷陵……

恍惚之间,刘备梦回童年,回到故乡涿郡,他坐在“童童如小车盖”的大桑树顶上,指挥着一群小玩伴向他跪拜磕头,嬉戏玩耍……

刘备一生的人生经历,正如下所言:

贩履织席,胸怀大志,大桑树下,立下誓言;

结义兄弟,志同道合,携手向前,同甘共苦;

镇压黄巾,驰骋沙场,奋发图强,无怨无悔;

天下时局,风云变幻,投身其中,艰苦创业;

寄人篱下,备尝艰辛,屡遭挫折,永不放弃;

三顾茅庐,求贤若渴,卧龙出山,共谱佳话;

赤壁之战,大业初成,隆中对策,顺利进行;

荆州创业,站稳脚跟,霸占益州,开创伟业;

夷陵之战,损兵折将,一生之中,最大败绩;

白帝托孤,感人至深,君臣两人,最佳楷模。

弥留之际,刘备把儿子鲁王刘永叫到病榻之前,对他说道:“我死之后,你们几兄弟与丞相相处共事,都要把他当作父亲一样来看待。”

刘备对儿子们的最后遗言,寄托了他无限的希望,这是一个父亲临终前的最后心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农历四月二十四日,蜀汉开国皇帝刘备驾崩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岁。

自此,刘备传奇的一生谢幕!

传奇永载史册

回顾刘备的一生,他的人生经历波澜壮阔,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刘备从一个草鞋贩子奋斗到蜀汉开国皇帝,可以说他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打工皇帝”。

刘备出身于没落贵族,但他出生时家道早已衰落了。其父是一个小官吏,却不幸英年早逝。刘父撒手人寰后,留下一对孤儿寡母。刘备生活贫困,靠着与母亲一起贩履织席为业。刘备虽然是皇室后裔,拥有一个天子姓,但实际上他是一个标准的平民。少年时期的刘备,尽管家庭贫穷,但少怀凌云之志,从小就立下了帝王之志。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十五岁那年,刘备外出求学,开启了他传奇又坎坷的一生。刘备家贫如洗,靠着叔父的救济完成了学业,进入了社会。

刘备创业初期,各地四处奔波,寄人篱下;戎马生涯一辈子,败多赢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刘备多次像丧家之犬一样仓皇逃命,丢妻弃子,被人赶来赶去,脚无立锥之地。

四十岁那年,刘备已人到中年,依然一无所有,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

刘备饱尝失败之苦,但从来没有丧失斗志,百折不挠,始终不甘居于人下。刘备虽历经千辛万苦,但他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创业的激情从来没有退减。

到了天命之年,刘备的事业终于渐渐有了起色,终于一鸣惊人。从此以后,刘备的传奇事迹见诸史册。

刘备,一个真正的创业者,他从街头卖草鞋的小贩到建立蜀汉政权的皇帝,一路走来尝尽人间艰辛,有痛苦和迷惘,也有欢喜和成就,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刘备的成功之路,是流淌着泪水和鲜血之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受过多少委屈,忍过多少耻辱,吃过多少苦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对梦想的追求。

刘备把他传奇的一生留在了史册之中,千秋万载之后他奋斗的一生仍然令人感怀。

刘备的一生,就是一部人生奋斗史。在刘备的一生中,他坚持理想,相信自己;百折不挠,不甘人下;极度自律,永不放弃。

刘备拼命努力,不改初心,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提高了自己的历史地位,成为三国时代超一流的大人物。

在人的一生之中,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就能克服所有的困难,走上成功之路。

古今成大事者,他们身上必定怀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素质,如刘备对目标的坚持,对事业的执着,对志向的坚定不移。

当然,刘备作为一个传奇人物也是存在一些缺点的,如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在重大决策上固执己见等(发动夷陵之战就是例证)。

重结盟约

诸葛亮等人将刘备的灵柩从永安宫送回成都安葬,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于惠陵。

当年五月,刘禅在成都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史称后主。刘禅即位称帝后,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为建兴。同年,刘禅下诏立张飞长女为皇后,她是刘禅的第一任皇后,史称敬哀皇后。

刘禅是一个听话的孩子,他根据父亲刘备的遗诏将权力全面交给诸葛亮,并敕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于是,诸葛亮设立丞相府署,开设官府办公,自选僚属,全权处理国事。不久,刘禅又让诸葛亮兼任益州牧,赋予其一切国事裁决权力。自此,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实际上的主政者,全权处理朝中大小事务。

蜀汉正式进入了武侯治蜀时代,诸葛亮也走上了贤臣名相之路。

由于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输得相当惨烈,蜀汉政权遭受重创。南中地区的几个首领见刘备去世,蜀汉元气大伤,便同时起兵叛乱,妄图脱离蜀汉政权的管治。一时之间,南中地区叛乱四起。

诸葛亮考虑到新遭国丧,国力衰弱,故此时需要休养生息,暂时不便派兵镇压。同时,当务之急就是先与孙权恢复同盟,稳定国内局势,增强国力后再一举出兵平定南中的叛乱。

夷陵之战惨败,数万精锐部队毁于一旦,损失了大量辎重物资和阵亡了大批文臣武将。此时,蜀汉政权面临着空前的严重危机,可谓内忧外患。

当时,诸葛亮担忧江东集团知道刘备去世的消息后态度会出现改变,深恐孙权会对蜀汉有什么阴谋。自从四年前江东集团奇袭荆州,双方关系彻底破裂后,导致引发夷陵之战,尽管战后两家的关系一度缓和,但并没有恢复到以前的那种程度。所以,此时诸葛亮必须加强与孙权的联系,恢复两家的友好联盟关系,与孙权签订正式的盟约。

正在诸葛亮忧虑不知道派遣何人前往江东和谈之时,有一个人站出来分担了他的忧虑。这个人就是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邓芝是东汉司徒邓禹的后人,能言善辩,口才极好,是当时蜀国最为出色的外交使臣之一。当时,邓芝是蜀汉尚书,也即是诸葛亮处理日常政务的重要助手之一。

此时,邓芝觐见诸葛亮,说道:“现今主上(刘禅)年幼,刚刚即位,应该派遣使臣前往江东,重新与孙权结好。”

诸葛亮答道:“这件事情我考虑很长时间了,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经你提醒,我今天才得到了最佳人选。”当时,诸葛亮已经是蜀汉的实际主政者了,他不宜再亲自去江东,所以必须挑选一个出色的人才替他出使江东结盟。

邓芝急忙问此人是谁,诸葛亮指了指邓芝。

于是,诸葛亮派遣邓芝出使江东谒见孙权,商谈两家重新修好结盟事宜。

孙权作为江东的最高掌权者,对于邓芝的来访表现出了狐疑,怀疑蜀汉在刘备去世后国力已经衰竭了。对此,孙权还需要重新评判,到底值不值得再与蜀汉结盟。所以,孙权对诸葛亮此时派遣使者结盟一事犹豫不决,没有及时会见邓芝。

邓芝知道孙权的心思,想当面向他说明情况。于是,邓芝给孙权写了一封信,其信云:“我这次来也是为了江东集团考虑的,并不只是为了我们蜀国。”

孙权听闻邓芝话中有话,他的脑海中闪电般回想起十五年前诸葛亮在柴桑谒见他时所说的那番话。当年,诸葛亮临危受命出使江东,促进了孙刘联盟的建立。此事虽过去了十几年,孙权对当年的那一幕还记忆犹新。于是,孙权便召见邓芝,想听听他有何高见。

孙权与邓芝见面后,开门见山地问道:“我的确想诚心与蜀国和好,但是担忧蜀主年幼软弱。如今,蜀国弱小而外敌强大,如果曹魏趁虚进攻的话,我万分担心蜀国不能自保,所以我对结盟一事心存犹豫。”孙权是个务实派,直言不讳地将自己的担忧告诉给邓芝。

邓芝逐一分析道:“我们二国据有四州之地,大王您是当世英雄,诸葛亮也是一代人杰。蜀国有重重天险可以御守,凭此可以抵抗魏国的进攻,而江东有三江阻隔作为屏障。如果将我们两家的长处结合起来共为唇齿之邦,这样进可并吞天下,退可鼎足三分。如果大王您投靠魏国的话,魏国必定会要求您去洛阳朝拜,并会变本加厉要求您派遣世子进朝当人质。到时候,如果大王您不遵从命令的话,魏国就有了借口进兵前来讨伐。倘若事情发展到了那种地步,蜀国也必定会见机行事,随势顺流而下来分一杯羹。这样一来,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您的领土了!”邓芝用不卑不亢的语气娓娓道来,把两家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也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表述得一清二楚。

话说,孙权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无论是对蜀国也好,对魏国也罢,谁能给予他好处,他就与谁结盟。孙权听了邓芝的话,在心中默默地权衡利弊,沉思良久后说道:“您所言极是。”孙权自从接过兄长孙策的位子继承权柄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一路走来也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如今他的头脑很清醒也很成熟,知道怎么做才能趋利避害。于是,孙权与魏国断交,派遣使者回访蜀国,重新与蜀国建立联盟。

话说,此次孙权派遣访蜀的使节叫作张温。张温从小就注意修养节操,容貌奇异伟岸,擅长辩论,是一名出色的外交人才。张温以辅义中郎将身份出使蜀国,出色地完成了重建孙刘联盟的任务。

就这样,孙刘两家通过共同努力,互派使者加强联络,签订和平共处条约,互相结为同盟。

这是三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孙刘联盟得以重修于好。自此以后,孙刘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他们联手共同对抗魏国,三国局势得以出现稳定的对峙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