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传四邻,誉为先生
由于陆慕韩的名医效应及自家的大儒背景,程莘农挂牌行医之初顺风顺水。在跟随老师学习的过程中,许多患者由他侍诊,由此拥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大多患者身体不舒服了,还是愿意找程莘农。程莘农从恩师辞世的悲痛中走出来,牢记师父教育和训导的点点滴滴,坚持“富贵不跌价,贫贱不轻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就这样,年仅19岁的程莘农很快被百姓接受,慕名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每日少则二三十人,多则四五十人。因此,友人送给程莘农一张“慕韩陆夫子授程莘农先生医道”的牌匾。看到恩师的中医学术在自己手中得到延续,看到一位位患者通过自己的诊治而康复,程莘农倍感欣慰,同时也觉得任重道远。就这样,程莘农正式走上了悬壶济世的医学之路。
但是独立挂牌坐诊的岁月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程莘农年纪尚轻,整个淮阴有名气的医生不下数十人,而且大多是拥有多年临床经验的老中医,论经验、论辈分、论影响,程莘农在淮阴医学界一时都难以服众。加之,程莘农的精湛医术把越来越多的患者吸引到自己的堂下就诊,其他医生的诊所日益冷清,招致了他人的嫉妒。
尽管困难重重,但程莘农意志坚定,早已经把医学事业视为继承师父的遗志。替百姓消除痛苦,实现人生价值是他毕生追求的梦想。程莘农继续坐堂应诊,丝毫不敢怠慢。对那些认为自己是“黄头小儿,难成大器”的资深医者,程莘农也毕恭毕敬,虚心求教。随着程莘农治愈的患者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他的医术也越来越得到认可,前辈们也逐渐接受了他,交流沟通,切磋琢磨,共商推进中医发展大计。对那些看不起医者的儒士,程莘农也秉承着仁爱之心,总是以礼服众,有一件在乡间口口相传的趣事正能说明这一点。
当时的儒士张石逸,幼时曾拜在程序生门下学儒,说来也可称得上是程莘农的师兄。他天资聪慧,机敏过人,加之对儒学满腔热血,专习孔孟儒道多年,不说功成名就,也称得上是小有所成,在淮阴算得上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先生。而正是这位和程家渊源深厚的儒士,最看不起医学和医生,是众多儒士中蔑视医者的代表。无巧不成书,这样一个看不起医学的人也遭遇了病痛的折磨,演绎出了后来的趣事。
一天,他突然不知道得了什么病,疼痛难忍,苦不堪言。他起初不肯就医,但实在难受,最后不得不放下架子,去医馆求治。虽说明知自己与程家有旧,自己算是程莘农的师兄,但张石逸决意不去程莘农堂下求治。奈何他求诊的医生都对他的病束手无策,大家都劝他去找程莘农治疗。不知是命中注定,还是上天对他的小惩,最后不得不“屈尊”来到程莘农堂下。一向尊师重道的程莘农早前也听说过张石逸对自己的不屑,但他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在他眼中,现在的张石逸只是一个痛苦的患者,为他治病才是最为要紧的事情。他热情地接待了师兄,“望、闻、问、切”之后,开了四剂药。他诚心诚意地再三嘱咐张石逸隔日再来回诊,如此这般两次,只四剂药,便奇迹般地治好了张石逸的无名之疾。别人无力回天的难疾在程莘农这里被快速攻克,这让心高气傲的张石逸大为折服。他开始思考自己的顽固观点,对中医不再那么抵触,并为昔日的行为感到些许惭愧。待到病情痊愈,他提笔写下六个大字“居然回春之效”,赠予程莘农,以表示对其精湛医术的赞赏。虽然“居然”二字也稍有轻视之意,但也传达出了他的钦佩之感。
古语有云:“仁者爱人”,拥有一颗仁爱之心是一个人的最高品质,又有:“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之说,知易行难,但是程莘农却做到了这一点,他有一颗澄澈的心,又掌握了独到的医术,称得上“仁心仁术”。
有一位患有破伤风的患者,病情已严重到角弓反张、伏地不起的地步。虽已服用了大量药物,但仍然不能减轻。程莘农详细询问了病情,并切脉了解病情。医者尊典,创新更重,他决定除了用治疗破伤风的药物之外,还大胆重用“青黛”,结果患者经数剂而痊愈。
佳话传千里,登堂求医的患者越来越多,门庭若市。熟悉陆老诊法的患者惊呼:“怪哩,陆老显灵喽!”这是对程莘农的极高评价。面对日益增多的赞誉,程莘农并没有因为自己取得的小小成绩而骄傲自满,他自谦说,自己是在医学经典和临床实践中推陈出新,都是前人告诉自己的,并没有什么奥妙和秘诀。程莘农虽然年纪轻轻,却能活学活用恩师的用药思想和诊疗医术,用“陆氏化温”法治疗温病是程莘农活用老师方法的杰作之一。曾有一位温病患者,一到夏天就会出现肠胃不适,其实也不算顽疾,但是在平时的饮食中,总是小心翼翼,受限诸多,稍有不慎,肠胃就会疼痛不止。这位患者找到了程莘农,他对症下药,此人很快就痊愈了。被病痛困扰多年的患者,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连连称赞程莘农是神医。
常言道:“乐极生悲”,谁曾料到这位患者病愈后食欲大振,一顿饭竟然吃下一盘饺子。肠胃不适的患者最忌暴饮暴食,结果旧病复发,胃肠出血不止,中医名其为“食复”。于是,又赶忙来找程莘农诊治。此时,他果断用犀角地黄汤加减一剂药给患者服下,少顷,血便止住了,此后,该患者又连服数剂调理,最终痊愈。
这些活生生的医学案例足以证明程莘农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创新能力强。
所谓“仁心仁术”,单有妙手回春的医术是远远不够的,拥有一颗以患者健康为一切出发点的大仁之心才更为重要。由于用药精准,治愈者极多,程莘农当时已经小有名气。慕名前来的各种患者越来越多,但是在那个年代,战乱频发,劳苦大众手里哪有钱财。而中药又很贵,贫苦人家如遇大病,需要有珍贵药材为引,他们更难以承受。有的患者遇到无力支付药费的情况,便放弃了治疗,听任疾病蔓延。然而这种情况在程莘农这里却鲜有发生,他深知师父教他悬壶济世之术是为了让他救治众生,如此至慈至仁的医德医道怎么能在自己手里中断。医者常见生老病死,但内心不能麻木不仁,要倾己之力,让每个蒙受疾病折磨的人获得解救。陆慕韩在世时常常教育程莘农“救人如灭火”,不论地位尊卑贵贱,全部一视同仁。这些饱含医德的大义微言,都在年轻的程莘农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程莘农懂得,要继承和发扬的不仅仅是师父的医术,更为重要的是大医仁心的医德。在程莘农挂牌应诊的岁月中,德医双馨一直是他追求的目标。
不管是日常坐堂期间,还是休息时间,来找程莘农诊治亦或请他出诊,只要是患者需要,他从没有拒绝。因为在他的眼里,患者的安危是至关重要的,自己牺牲一点休息时间不算什么,但凡可以为患者消除病痛,甚至可以使一个人重燃生命的希望,自己的牺牲又算得了什么。事实上,程莘农也是这样做的,而这时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出道、名不见经传的医生,从走上医学道路的那天起,便开始践行“患者至上”的信条,而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虽然得到了众人的肯定,但程莘农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反而更加努力钻研,力争做到更好。他深知学无止境,在行医的同时时刻不忘继续加强中医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基础。他继续苦读《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藏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潜心研究各种临床案例。他的研究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以指导实践为最终目的。他仔细研究书里的理论体系,找出每本书对同一或者近似病案的共同解决方法,加以对比研究,开宗明义,指导临床。通过焚膏继晷式的钻研,程莘农的医术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强化了中医临证的辨证思维,提高了临床诊疗能力,并能将中医的理法方药,融会贯通,通过“解剖麻雀”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程莘农医馆外所挂的牌匾
由于程莘农热情的服务和良好的诊治效果,患者们不仅称其为“小程先生”,还在水渡口程家门前捐赠一块“程氏医室”匾牌,这足以看出百姓对程莘农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医德医道,也印证了“慕韩陆夫子授程莘农先生医道”。每每看到自己治愈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喜笑颜开,程莘农心里无比欣慰。程莘农深知坐堂行医的重大社会责任,更加兢兢业业做好工作,继续为乡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