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颊痛
面颊痛又称为面齿痛,指颜面抽掣疼痛而言,有时痛连齿龈。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其痛区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西医学三叉神经痛、非典型面痛、面神经瘤引起的颜面疼痛以及面部疱疹后遗痛等,均可参考本部分内容进行辨证论治。
本病发生大多由于思虑过度,耗伤阴血,遂致阴虚阳亢;或因外邪侵袭,经络阻滞,气滞血瘀;或因风热或风寒夹痰阻络,肝郁化火,气虚血瘀所致,且疼痛日久,更可瘀阻脉络,不通则痛;膏粱厚味,痰浊内停,壅遏脉络,气血运行不畅,郁而作痛。治疗本病,须辨证分型论治。
⊙ 面痛一号方《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组成】
川芎20g 菊花 荆芥 丹参 当归 赤芍各15g 半夏 陈皮 蝉蜕 地龙 丹皮各10g 甘草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3次。
【功用】
疏风散热,涤痰活络。
【主治】
风热夹痰阻络面痛,面红目赤,喜冷,舌红苔黄,脉数,或伴有发热,微恶风寒。
【止痛原理】
方中川芎有升散之性,能上行头目,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又止痛,药理研究认为其具有解痉、软化血管的作用,在方中用为主药;菊花、蝉蜕清利头目;荆芥祛风解表止痛;丹参、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药性论》谓其“散诸痛”;地龙走窜通络,加强化瘀止痛之用;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散热,通络止痛之功。本方为对症止痛结合辨证、引经止痛。
⊙ 面痛二号方《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组成】
川芎20g 白附子6g 桂枝 半夏 防风 白芷各10g 羌活12g 细辛3g 丹参 地龙 当归各10g 甘草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3次。
【功用】
疏风散寒,涤痰通络。
【主治】
风寒夹痰阻络面痛,面不红,喜温,舌淡苔薄白而润,脉紧,或伴有发热及较重之恶寒。
【止痛原理】
方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味薄气雄,辛香行散,温通血脉,疏达气血,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并有引经之功,既能活血祛瘀生新,又能升清阳行气开郁,故为治头面痛之圣药;防风、羌活、白芷祛风散寒止痛,可兴奋血管运动中枢,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引药上行,加强川芎之药力;桂枝、细辛疏风散寒,细辛并有局部麻醉镇痛作用;白附子、半夏温经祛风,散寒涤痰通经络以止痛;丹参、当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地龙为虫类搜风通络之品,运用虫类灵动走窜之性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力,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风散寒,涤痰通络之功。本方为对症止痛结合引经、辨证止痛。
⊙ 面痛三号方《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组成】
柴胡10g 郁金15g 山栀 丹参 川芎 青黛 陈皮 丹皮各10g 地龙 当归 赤芍各15g 甘草5g
【用法】
水煎服,每日3次。
【功用】
清肝泻火,通经活络。
【主治】
肝郁化火面痛,目赤面红,胁痛胀满,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止痛原理】
方中柴胡、郁金透邪清热,兼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丹皮、山栀、青黛、地龙,四药合用清肝泻火,凉血通络;丹参、川芎、当归、赤芍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陈皮理气消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又缓急止痛。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对症止痛。
⊙ 面痛四号方《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组成】
黄芪30g 川芎12~15g 赤芍15g 当归10g 天麻15g 丹参24g 鸡血藤30g 牛膝9g 红花10g 茯苓 姜黄各15g 甘草10g
【用法】
水煎服,每日3次。
【功用】
补气活血,化瘀通络。
【主治】
气虚血瘀面痛,舌淡白或有瘀斑,脉沉细而弱。
【止痛原理】
方中黄芪大补元气,气行则血行,重用为君药;当归补血活血;川芎、赤芍、红花、丹参、牛膝、鸡血藤、姜黄活血化瘀止痛;天麻甘平质润,专入肝经,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之功,为治风之圣药;茯苓补益脾气,甘草和中而调药性,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本方为辨证止痛结合对症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