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急性中毒全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卤代羧酸类及其他取代羧酸类

氯乙酸

【概述】

氯乙酸(chloroacetic acid)为无色或白色结晶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潮解,易溶于水,溶于苯、乙醇、甲醇、丙酮、氯仿和乙醚等。加热分解,生成氯化物。氯乙酸是生产羧甲基纤维素、苯氧乙酸、巯基乙酸、甘氨酸、靛染料等的中间体,制取硫乙二醇酸、甘醇酸等的原料,在制药工业中咖啡因、巴比妥类等制取也广泛使用。同时也用于制造香料、增塑剂、除草剂及表面活性剂等。生产、应用、装卸和运输氯乙酸液体和熔化物的劳动者,常因意外污染皮肤引起急性中毒。

氯乙酸可经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吸收。氯乙酸急性毒性属高毒,并有强烈的腐蚀性。其毒作用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肾脏。个别经呼吸道吸入中毒者,尚可出现呼吸系统损害。其中毒机制可能与其他含二碳原子乙酸盐一样可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初被转化为氯化柠檬酸酯,后者因不能被酶代谢而留于体内,引起中毒。氯化柠檬酸酯还可通过抑制乌头酸酶系统而阻断三羧酸循环,从而引起一些耗能多的重要脏器如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等的损伤。也有研究表明氯乙酸可使肝肾等组织中的巯基含量减少,从而使含巯基的组织活性降低,体内能量代谢发生障碍,导致中毒。实验发现氯乙酸中毒大鼠肝、肾中的巯基含量减少。

【临床表现】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早期可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以及定向力障碍、烦躁、谵妄和惊厥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随后出现中枢抑制和昏迷。有报道氯乙酸中毒后中枢兴奋和抑制交替出现。反复抽搐多发生在中度中毒以上者。严重脑水肿是导致氯乙酸中毒死亡的原因之一。

2.心血管系统损害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脏损害,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室性早搏、房颤、非特异性心肌损害和心肌酶活性增高等。重者还出现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个别出现心力衰竭。

3.肾脏损害 轻者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阳性、红细胞和管型等,较重者尿量减少,并呈现进行性肾功能不全,重者可在12小时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这可能系休克所致,也可能是因为横纹肌溶解所致肌红蛋白和草酸盐在肾小管沉积引起的肾小管坏死。

4.皮肤直接接触可出现红肿、水疱,伴有剧痛,水疱吸收后出现过度角化,经数次脱皮后痊愈。若皮肤污染面积>10%,可引起全身中毒,甚至导致死亡。

5.吸入中毒,早期表现为眼部疼痛、流泪、畏光、结膜充血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以后发生支气管炎,严重者出现肺水肿。

6.代谢性酸中毒和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多见。实验室检查可见血pH、HCO3-、AB、SB、BB减少,CO2结合力下降等。轻度酸中毒临床表现不明显或仅出现乏力、呼吸稍促、食欲不佳等。随着酸中毒程度加重,临床上可出现呼吸加快加深(Kussmal呼吸),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循环功能明显障碍以及意识障碍等表现。低血钾常见,偶可在中毒1~2天后出现低血钙。此外,心肌酶异常(CK、CK-MB、LDH活力增高)多见,血清ALT、AST和肌酸激酶升高提示有广泛地组织损伤。

【诊断要点】

根据短时间内大量氯乙酸接触史,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肾脏等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急性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测提示代谢性酸中毒、血清氯乙酸浓度增高等,可诊断急性氯乙酸中毒。氯乙酸中毒一般在接触后1~3.5小时出现,其潜伏期的长短与接触浓度、时间及皮肤受污染的面积和现场急救处理有直接关系。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疾病主要有其他无机酸灼伤并发中毒、酚灼伤并发中毒、急性脑血管病等。血清氯乙酸浓度测定含量增高,可作为接触氯乙酸的佐证。

【处理原则】

1.立即脱离中毒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脱去污染的衣物,并用大量清水或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污染皮肤至少15分钟;眼污染时应分开眼睑用清水缓流冲洗至少15分钟;经口中毒病人应立即用清水洗胃,不主张催吐。然后使病人静卧、保暖、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皮肤污染面积>1%时,应收入院观察。

2.早期、足量、短程给予糖皮质激素,以防治肺水肿。

3.纠正酸中毒和低钾血症,保持适量尿量和碱化尿液以避免肾小管中肌红蛋白沉积,及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

4.动物实验结果表明二氯乙酸治疗氯乙酸中毒有效。美国官方已批准二氯乙酸作为一种研究药物,瑞典国家医疗产品部已允许二氯乙酸作为有生命危险的氯乙酸中毒患者的解毒剂。在我国,二氯乙酸尚未获得药物批准。

氟乙酸(钠)

【概述】

氟乙酸(fluoroacetic acid)为无色结晶,溶于乙醇,燃烧时产生绿色火焰。曾被用作杀鼠剂,现国内已禁用。可经消化道侵入体内。常因误服、食用器皿污染或口服自杀而致中毒,也有因吸入其粉尘或皮肤污染所致。氟乙酸急性毒性属高毒,毒作用表现存在明显的物种差异,如狗中毒常死于抽搐和呼吸麻痹,而猴、马和兔中毒后中枢神经系统表现很少见,而常死于心室颤动。大鼠经口LD50为4.68mg/kg;兔静脉注射LD50为0.25mg/kg;小鼠经腹腔注射LD50为13mg/kg;大鼠腹腔注射LD50为3~6mg/kg;大鼠吸入LD50为10g/m3。在体内与细胞线粒体的辅酶A结合形成氟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氟柠檬酸,抑制乌头酸酶,阻断三羧酸循环中的柠檬酸氧化,使柠檬酸在组织内大量积聚,造成机体代谢障碍。这一过程称为“致死合成”。因本品渗透入细胞及“致死合成”的生化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故中毒的潜伏期较长。

【临床表现】

1.氟乙酸中毒主要损害的靶器官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

2.低浓度接触其粉尘,可有眼、鼻黏膜刺激症状。

3.口服30~120分钟后,首先出现呕吐、大量流涎、上腹疼痛、精神恍惚、恐惧感、四肢麻木、肌肉颤动、视力障碍等,然后出现癫痫发作样抽搐,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呼吸抑制及心律失常。患者可因心脏骤停、抽搐发作时的窒息或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诊断要点】

根据短时间内大量氟乙酸接触史,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在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为急性中毒。生物样品中如检测氟乙酸增高,对诊断中毒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鉴别诊断。

【处理原则】

1.口服中毒者立即催吐、洗胃和导泻。皮肤污染者立即用清水彻底冲洗。

2.解毒药物 可使用乙酰胺2.5~5g,加0.5%普鲁卡因2ml肌注,每日2~4次,可连用3~5天。

3.积极控制抽搐,防治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

其他卤代羧酸类化合物

详见表2-10-2。

表2-10-2 其他卤代羧酸类化合物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