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骨骼肌结构与体能
任何的身体活动与体育运动中,都是借助骨骼肌(skeletal muscles)收(伸)缩完成的,人体共有600多块骨骼肌,约占体重的40%。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直接影响到运动时的表现,也是体能的基础。
一、骨骼肌的结构
(一)骨骼肌的结构
骨骼肌是由特殊分化的具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肌纤维)所组成,并且由结缔组织(connective tissue)所覆盖和接合在一起。每一条肌纤维均由一层称为肌内膜(endomysium)的结缔组织所覆盖,多条肌纤维组合一起便构成了一个肌束(muscle bundle或fasciculus),并由一层称为肌束膜(perimysium)的结缔组织所覆盖和维系。每条肌肉可以由不同数量的肌束组成,再由一层称为肌外膜(epimysium)的结缔组织所覆盖和维系。这个在肌肉内由结缔组织所形成的网络最后联合起来,并连接到肌肉两端由致密结缔组织(dense connective tissue)构成的肌腱,再由肌腱把肌肉间接地连接到骨骼上(图9-1)。
图9-1 肌纤维结构及组成
引自:T.Jeff Chandler,Lee E. Brown. Conditioning for Strength and Human Performance.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2008.
(二)肌纤维的组成
在光学电子显微镜下,骨骼肌纤维呈深浅相间的横纹,所以骨骼肌又称作横纹肌(striated muscle)。肌纤维膜(sarcolemma)之内是一种红色并带黏滞的液体,称为肌浆(sarcoplasm),当中悬浮着细胞核、线粒体、肌红蛋白、脂肪、糖原、磷酸肌酸、三磷酸腺苷(ATP)及数以千计线状的蛋白丝,称作肌原纤维(myofibrils)。肌原纤维内的肌节(sarcomeres),就是肌肉收缩的单位。肌节主要由两种肌原纤维微丝(myofilaments)所组成,肌动蛋白微丝(actin filament)和肌球蛋白微丝(myosin filament)。肌肉收缩就是由于肌动蛋白微丝在肌球蛋白微丝之上滑行所致。
(三)肌纤维类型
根据生理、代谢和形态差异,骨骼肌纤维有不同的亚型分类,依据收缩速度分为慢肌纤维(slow-twitch fibers)和快肌纤维(fast-twitch fibers)两大类,慢肌纤维亦称作红肌纤维或Type Ⅰ纤维;快肌纤维亦称作白肌纤维或Type Ⅱ纤维,甚至可以再被划分为ⅡA,ⅡB两类。快肌纤维直径较大,由较大的运动神经元支配,无氧代谢能力强,收缩速度快、力量大。慢肌纤维毛细血管网较丰富,且线粒体含量多、体积大,有氧代谢能力强,收缩速度慢,持续时间长。
成年人的肌肉内,在同一个体的不同肌肉中,在同一块肌肉的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肌纤维的比例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小腿比目鱼肌(soleus)的慢肌纤维就比其他的腿部肌肉多25%~40%,而三头肌(triceps)的快肌纤维则比其他的手部肌肉多10%~30%。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耐力项目运动员倾向有较高比例的慢肌纤维,力量或速度项目运动员则有较高比例的快肌纤维。而且拥有较高比例慢肌纤维的人,其最大摄氧量亦较高。
表9-1 不同类型肌纤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区别
续表
二、骨骼肌的功能
骨骼肌属于随意肌,即其运动受人的意识支配。骨骼肌通常是通过肌腱附在骨骼的两端,其收缩及舒张可以带动骨骼的移动,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动作。根据肌长度和肌张力的变化可以把肌肉收缩分为三种类型。
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为等长收缩,又称为静力收缩。肌肉等长收缩时由于长度不变,因而不能克服阻力做机械功(表9-2)。
表9-2 向心、离心和等长收缩的比较
三、骨骼肌的供能系统与体能
从运动生物化学的观点分析,运动员体能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运动过程中能量的供给、转移和利用的整合能力高低。这三个供能系统主要是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在短时间高强度运动中,主要由磷酸肌酸(CP)分解和糖氧酵解快速合成ATP;而在中低强度运动状态下,ATP主要通过有氧供能系统提供。
运动时能量消耗与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等因素有关。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三磷酸腺苷(ATP),ATP在ATP酶的作用下释放能量满足一切生理活动。骨骼肌细胞内ATP的浓度低,安静时约为6mmol/kg湿肌,而肌肉收缩时所需要的ATP量为10mmol/(kg·s)。ATP合成的途径有三条:
(一)磷酸原供能系统
磷酸肌酸是肌纤维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当肌肉收缩且强度很大时,随着ATP水平的下降,CP分解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为肌肉提供能量。CP全部分解时也只能维持数秒钟的时间,其供能的意义在于快速再合成ATP,与速度和爆发力素质有关。在静息状态下,肌酸在肌酸激酶(CK)的催化作用下,利用ATP提供的能量转变为CP,CP浓度可达ATP浓度的5倍,也就是说,CP是机体重要的能量储存方式。
(二)糖酵解供能系统
运动时间持续在10秒以上,且强度很大时,机体所需要的能量已远远超过磷酸原供能系统所能提供的能量。此时,机体运动所需要ATP再合成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糖酵解。运动时,随着细胞内ATP和CP的消耗,细胞质内的ADP、AMP、Pi和肌酸大大增加,激活了细胞内的糖分解过程,产生大量的丙酮酸和NADH,而且,其生成速率远远超过线粒体内的氧化速率,结果,丙酮酸和NADH在细胞质基质中大量积累,导致细胞内产生较多的乳酸。
糖酵解的能源物质为肌糖原和葡萄糖,通常情况下,在以最大强度运动6~8秒后,糖酵解供能过程被激活,肌糖原迅速分解参与供能,成为维持极量强度的重要供能系统。在全力运动30~60秒时,糖酵解供能速率可达到最大,约是磷酸原输出功率的一半左右,但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为2~3分钟,主要与人体的速度耐力素质有关。无氧酵解供能的重要意义是在机体缺氧情况下满足特殊细胞(如红细胞)的能量代谢,以及提供骨骼肌剧烈运动时的供能过程。
(三)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在有氧的条件下,糖、脂肪和蛋白质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并伴有能量生成的反应过程,称为有氧代谢。运动过程中,骨骼肌通过三大能源物质有氧代谢释放能量合成ATP,构成有氧代谢供能系统。
有氧代谢系统是人体主要的能量供能系统,有氧供能系统的能量物质来源广、储备量大,但有氧代谢过程复杂、供能速度慢,脂肪的氧化供能因耗氧量大,受氧利用率的影响,只有在运动强度低,氧供应充足的条件下才能被大量利用。
肌糖原是运动时主要的能源物质,在体内储量约300~400g,主要维持大强度有氧运动的供能。脂肪在体内储量丰富,理论上可供运动时间不受限制。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供能的地位不大,体内也没有以能源物质形式储存的蛋白质,在长于30分钟的大强度运动中才参与供能,并与肌糖原的储备有关。一般在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主要以脂肪酸和少量的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运动时脂肪供能比例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降低,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尤其在低强度长时间的运动中脂肪的供能地位较为突出。所以有氧供能系统是耐力运动项目的主要供能来源。
(四)供能系统与体能的关系
运动中各供能系统的参与比例主要与运动的强度、持续的时间及运动训练状态及膳食营养等有密切关系。运动中基本不存在单一供能系统供能的情况,肌肉可以利用所有的能量物质,只是时间、顺序和相对比例随运动状况而异。各供能系统合成ATP的功率不同,其中磷酸原的输出功率最大,其次是糖酵解及有氧代谢系统,且分别以50%的速率依次递减。各供能系统由大至小的顺序:磷酸原系统>糖酵解>糖的有氧代谢>脂肪酸的有氧代谢。
各供能系统以最大输出功率运动时,能维持的运动时间分别为:磷酸原供极量强度运动的时间一般6~8秒,最多不超过10秒,主要与速度、爆发力有关;糖酵解通常在30~60秒达最大输出功率,一般持续2~3分钟,主要与速度、速度耐力有关;超过3分钟以上的运动项目,主要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长时间大强度通常以糖的有氧供能为主,而长时间中低强度运动,脂肪的供能比例增加,时间越长,脂肪参与的比例越大。在超过30分钟的大强度运动中,蛋白质参与供能的比例有所增加,但不会成主要的供能物质。
1.不同类型体力工作的能量供应
运动训练的方式、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影响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比例,如100m疾跑中,无氧代谢占比达98%以上。
从表9-3可知,100m跑是典型的速度性项目,要求输出功率大的能量供应,以磷酸原系统为主,但无氧糖酵解仍占有相当高的比例。马拉松跑的持续时间长,运动中以有氧供能系统为主,但也有一定的无氧酵解供能。而且,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各供能系统所占的比例也会出现有利于提高成绩的变化。
表9-3 不同项目无氧及有氧代谢供能的比例
引自:Robert J. Maughan,Michael Gleeson. The biochemical basis of sports performanc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2.不同供能系统对体能的影响
磷酸原系统储备量小,维持时间短,但其能量可以快速动员,短时间内输出功率大,短距离跑、跳、投、冲刺、举重等需要在几秒内完成的运动,几乎全部依赖该供能系统。供能系统对运动训练的适应主要表现为提高运动员骨骼肌CP的储量和相关代谢酶的活性。
无氧酵解主要来自肌糖原和葡萄糖的无氧分解,是短时间大强度的主要供能系统。进行无氧供能能力的训练能显著提高人体酵解供能能力,在完成相同的定量运动时,专项训练者的血乳酸值相对较低;但在完成短时间力竭运动后,专项运动员的血乳酸值则比无训练者高,反映了有训练者肌肉中糖原及无氧酵解酶活性高。
有氧氧化系统主要利用糖和脂肪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生成大量的能量。有氧氧化系统是进行长时间耐力活动的主要供能系统,供能的功率相对低,但能源物质储备充足。其中最有效的能源物质是肌糖原,可以维持相对高强度的有氧运动,针对性的训练可以提高肌糖原的储备。肌糖原的储量也是肌肉耐力性体能的关键限制因素。另一方面,血糖的维持也依赖于体内糖原的储备,糖原储备耗竭时,血糖降低引起的中枢疲劳也是耐力性疲劳的重要因素。耐力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利用脂肪和氨基酸的能力,起到节省糖储备的作用,也有助于提高耐力性体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