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学实践.2020·第六分册:心血管综合问题与相关疾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心血管疾病合并肿瘤

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乃全球疾病负担之首。随医学科技发展,肿瘤患者生存率大幅度提高,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肿瘤患者亦越来越多。近年来,肿瘤心脏病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正在蓬勃发展。

早在2000年,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学协会,到2009年,欧洲肿瘤协会也成立了国际肿瘤心脏病协会。而在这一段时间内肿瘤心脏病学并未取得显著发展,主要原因是当时肿瘤心脏病学的定义和任务尚不明确。2010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举办的“癌症和心脏国际会议”上,肿瘤心脏病吸引了大批全球各地的肿瘤科和心脏科医师。自此,肿瘤心脏病学逐渐受到肿瘤科和心血管领域专家和学者的重视。2012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发表《欧洲化疗放疗及靶向药物所致的心脏毒性临床实践指南》,让肿瘤心脏病学领域有了自己的权威指南。2016年,ESC出版的《肿瘤治疗与心血管毒性立场声明》,成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心脏病学纲领性指南。该指南对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管理流程及其注意事项进行了规范化的推荐,极大地推动了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发展。紧接着,2016年12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也发布了《预防和监测成年肿瘤幸存者心功能障碍》的临床实践指南。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有多家医疗机构设置了肿瘤心脏病学独立诊疗单元,担负起肿瘤心脏病的临床诊治、科研、专业人才培训等多种任务,肿瘤心脏病学已深入人心。

我国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不亚于发达国家。2011年发表了我国首部肿瘤心脏病学的专家共识——《防治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中国专家共识》,并于2013年和2018年对该指南做出了更新。2015年,为了积极响应“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号召,肿瘤学者提出了“全方位提升”和“全周期促进”的“两全”管理模式,希望为未来肿瘤防控新模式提供可参考模板。“全方位提升”是指除了关注肿瘤患者的肿瘤治疗效果,还要关注肿瘤伴随或者肿瘤治疗导致的其他疾病,如心血管事件、骨折风险、精神健康等,开创“以患者为中心、跨学科全方位管理模式”,全方位地提升肿瘤患者的生存率。2016年6月,第一届中国肿瘤心脏病学会议在大连召开,宣告肿瘤心脏病学在中国正式成为一个亚专业,并确立了学科命名和研究领域。自此,我国肿瘤心脏病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肿瘤心脏病学或肿瘤健康管理的专题大会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肿瘤领域和心血管领域的大会也增设肿瘤心脏病专场。心血管科和肿瘤科医师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彼此的学术领域中,互相交流学习,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项目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18年8月,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学分会宣告成立,这是在肿瘤相关的学会中成立的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学专业学术组织,旨在进一步推动学科发展,让更多的肿瘤和心血管领域学者认识到学科的重要性,这预示着我国肿瘤心脏病领域新里程的开启。然而,我国肿瘤心脏病门诊起步较晚,目前仅有大连市、北京市、哈尔滨市、上海市等地的少数医院设有肿瘤心脏病学专科门诊,虽然是极为重要的尝试,但其受关注程度相较于国外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肿瘤心脏病学在我国近十年的发展,在诊疗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未来学科发展仍存在诸多挑战。首先,肿瘤科医师对合并其他学科问题认识不足,容易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其次,肿瘤患者常合并多种疾病,除心脏以外,还涉及影像科、营养科、心理科等多学科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最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有限,肿瘤心脏病学领域诸多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