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腧穴临床发挥(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太渊

太渊,由于脉气大会于此,博大且深而得名,又名鬼心、太泉穴。《备急千金要方》说:“太泉主胸满噭呼,胸膺痛……”太泉即太渊也。因避唐高祖名讳,故唐时改称太泉。太渊,是手太阴之脉所注为输的输土穴,阴经以输代原,故而又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肺属金,土生金,因而为肺经母穴。是脉气聚会之处,又为脉会穴。

太渊主治肺之脏病、经病、气化病,以及与肺有关的脏腑器官疾病。对改善肺脏功能,消除肺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证候,具有一定功效。本穴(原穴)能泻能补,虚实皆治。虚者补其母,故肺气不足时常取母穴太渊。

【治疗范围】

1.肺、卫疾患

肺主肃降,司呼吸,为宗气出入之所,气机出入升降之枢。凡痰热蕴肺、痰浊阻肺、阴虚肺燥、邪热乘肺,致使肺失清宣肃降,气机升降出纳失常所表现的病证,以及久病气虚,劳伤过度或久咳损伤肺气,以致肺气虚弱的病变,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肺,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谓之娇脏,不耐寒热,外邪侵袭,首当其冲,因外感风寒、风热出现的体表、肺脏证候和“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出现的卫分证候,也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2.同肺有关的脏腑病

肺经分别和心、肝、脾、肾经的经脉、络脉和经别互相联系。因此,肺和他脏在生理上关系密切,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肺气壅滞或不足,影响大肠排泄则便秘,影响膀胱束约则遗尿;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则水肿。再如肝火犯肺、脾虚及肺、肺肾两亏、阴虚肺燥、心肺气虚等病理类型,均可配取本穴。

3.同肺气有关的心、血脉病

在全身具有代表性的八个特殊功能的会穴中,太渊是脉之会穴,为脉气会聚之处。《难经》云:“脉会太渊”,徐灵胎说:“太渊,属于太阴,在掌后陷中,即寸口也,肺朝百脉,故为脉会”。“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肺为相傅之官,辅佐心脏主宰人体血液循行。血行脉中,周流不息,虽有心脏主宰,但还必须依赖肺气的推动和调节,才能维持其正常运行。脉会穴之所以治疗脉病,是与“肺主治节”“肺朝百脉”有关。肺气虚弱或肺气壅滞,致使心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所表现的血脉、心、心血管病,宜取本穴施治。

4.经脉通路上的病证

用于患野和循经取穴,本穴还治疗穴位所在处的局部病和本经经脉循行通路上的肘、臂、胸、喉疾患。

【功能】

1.辨证取穴

用补法,补肺益气。类似人参、五味子、百合、炙甘草、阿胶、沙参等药的功效;用泻法,清肺宣肺,疏理肺气。类似桑白皮、瓜蒌皮、桑叶、黄芩、枇杷叶、白前、知母、麦冬、桔梗、橘红等药的功效。

2.局部取穴

用泻法,祛邪散滞,舒筋活络;用补法,有壮筋补虚之效。

【主治】

感冒、咳嗽、哮证、喘证、胸膜炎、虚劳、慢性鼻窦炎、咯血、肺痨、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鼻衄、失音、喉炎、扁桃体炎、消渴、无脉症、心悸、自汗、盗汗、痿证遗尿、脱肛、肢体麻木或疼痛或无力、手腕经筋失常、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狭窄性腱鞘炎。

亦治心绞痛、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中暑、便秘、癃闭等。

【临床应用】

1.咳嗽

取本穴,随补泻手法不同,可有清肺、宣肺、补肺之别。

(1)风寒犯肺型:

针泻太渊、大椎(加灸)、肺俞(加灸),疏散风寒,温肺止咳。

(2)风热犯肺型:

针泻太渊、合谷、天突,清热解表,宣肺止咳。

(3)痰热蕴肺型:

针泻太渊、内庭、丰隆,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4)痰浊阻肺型:

针泻太渊、丰隆、阴陵泉,祛湿化痰,宣肺止咳,类似二陈汤加味之效;或针泻太渊、丰隆,补阴陵泉或脾俞,健脾祛湿,宣肺化痰。

(5)肺阴不足型:

针补太渊、复溜,金水相生,滋阴养肺。

(6)肺气不足型:

针补太渊、合谷,补益肺气,固本止咳。

(7)阴虚肺燥型:

针泻太渊、肺俞(或尺泽),补复溜,养阴清肺;或针泻太渊、内庭,补复溜,清燥润肺。

(8)肝火犯肺型:

针泻太渊、行间、肺俞或尺泽,泻肝清肺以止咳嗽。

(9)肺脾两虚型:

针补太渊、太白,或针补太渊、脾俞、太白,健脾益肺,培土生金。

2.哮证

本病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主要在于内外合邪,痰气交阻,闭塞气道,肺失升降之职。在发作期,其病机主要在肺,治宜祛邪宣肺、豁痰利气为主,取泻本穴用以宣肺。缓解期,予以调补,从本图治,分别治宜补肺、健脾、益肾,取补本穴以补肺。针灸临床多见缓解期患者。

(1)肺脾两虚型:

配补阴陵泉、脾俞,或配补肺俞、脾俞、太白或足三里,补益肺脾,培土生金。虚中夹实者,上方可与取泻天突、丰隆,开痰利气之法,交替施治。

(2)肺肾两虚型:

配补太溪,或针补太渊、肺俞、肾俞、太溪,补益肺肾以培其本。虚中夹实者,上方可与取泻丰隆、阴陵泉,化痰祛湿之法,交替施治。

(3)肺气亏虚型:

配补肺俞、气海,补肺固本。虚中夹实者,上方可与取泻肺俞、丰隆,宣肺化痰之法;或与取泻天突、列缺、丰隆,化痰利气之法;或与取泻阴陵泉,补足三里健脾祛湿之法,交替施治,标本兼顾,虚实并治。

3.喘证

取补本穴用以补肺。

(1)肺气不足型:

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无所主。《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所说的:“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是指肺虚发喘之脉证。宜取补太渊、肺俞、气海或合谷,益气定喘。

(2)肺脾两虚型:

针补太渊、肺俞、脾俞,补益肺脾,若脾虚及肺者,针补太渊、太白、足三里,培土生金。

(3)肺肾气虚型:

针补太渊、太溪、气海,补益肺肾,益气定喘。属于肺肾俱衰,心阳亦同时衰竭以致喘逆加剧、烦躁不安、肢冷汗出、脉象浮大无根,乃属孤阳欲脱的危候,宜急补关元、气海、太溪,扶元救脱,镇摄肾气;或急补气海、关元、神门,回阳救逆,益气复脉。

4.过敏性鼻炎

多因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微感风寒或风热而发。证见鼻塞不通,鼻流清涕,喷嚏时作,鼻腔发痒,并见鼻黏膜苍白和水肿,亦有兼见多汗等。取补太渊,泻曲池、上星(加灸)、迎香(或用食指肚在迎香处沿鼻唇沟上下擦动,使之发热),疏散风寒,佐以补肺;或在停发时,针补太渊、合谷,泻迎香,补肺固表,佐以宣通鼻窍。

5.失音

取肺经的太渊穴,治疗失音中喉喑。《仁斋直指方论》说:“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声音出于肺而根于肾,肺脉通会厌,肾脉挟舌本,“足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所以,喉喑多与肺肾有关。叶天士说:“金实则无声,金破亦无声”。针灸临床多见慢性失音。凡肺燥津伤、肺气亏虚、肺肾阴虚和肺肾气虚型的喉喑,均可配取本穴。

(1)肺燥津伤型:

针泻太渊、内庭,补复溜,清肺养阴润燥。

(2)肺肾阴虚型:

针补太渊、复溜,滋补肺肾,金水相生,则水源不竭,以达补声音之门、益声音之根的目的。

(3)肺肾气虚型:

针补太渊、合谷、太溪,或补太渊、气海、太溪,补益肺肾之气,使肺肾之气充沛,则声音复常。

(4)肺气亏虚型:

补太渊、合谷、肺俞,补益肺气,以固其本。

6.消渴

根据程钟龄《医学心悟》指出的“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的治则,上消和下消均可配取本穴。前者,配补复溜,泻内庭,润肺清胃;后者,针补太渊、复溜、太溪,滋肾补肺。

7.心悸

取补本穴,治疗肺气不足,无力推动血行,血行障碍,心络瘀阻或心失所养之心悸。前者,配补合谷补益肺气,以益行血,泻神门或内关通心络,共奏益气行血、祛瘀通络之效;后者,配补神门或心俞(补肺气,益心气),泻内关(通心络),共奏补心益气、通络行血之效,或配补神门、心俞,益气养心安神。

8.痿证

取本穴治疗肺热熏灼型和肺肾两虚型之痿证。

(1)肺热熏灼型:

因温邪犯肺,肺热伤津,水亏火旺,筋脉失养而成痿躄者,针泻太渊、内庭,补复溜,清热润肺,养阴柔筋。若患病时间短,不配取患野腧穴收效亦佳。

(2)肺肾两虚型:

肾藏精,精血相生,精伤不能灌溉四末,血虚不能营养筋骨。肺主气,为高清之脏,肺虚则高源化绝,化绝则水涸,水涸则不能濡润筋骨而发为痿证者,针补太渊、合谷、太溪或复溜或肾俞,补益肺肾,以益筋骨。以上辨证处方,可与患野取穴的局部疗法同时或交替施治,标本兼顾。

9.遗尿

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之气不足,膀胱之气不固所致。取本穴用于与肺有关的遗尿。

(1)脾肺气虚型:

即尤在泾所说的:“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金匮要略》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证见尿频量少,滴沥不禁,少腹坠胀,疲劳益甚,气短懒言,四肢倦怠,舌质淡红,脉象虚软无力,咳嗽、跳高时尿液排出等。此系肺脾气虚,下陷少腹,膀胱被下陷之气所迫,无力约束所致。针补太渊、阴陵泉、中极,益气止溺;或针补太渊、合谷、足三里,培补中气,益气升陷。

(2)肺肾气虚型:

张景岳说:“小水虽制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肺为水之上源,肾主化气行水,肺气虚弱,能影响于肾,肾水不足,亦能影响于肺。肺肾气虚,遗尿难愈。可针补太渊、太溪,补益肺肾;或针补太渊、太溪(或肾俞)、气海或合谷,补益肺肾之气,以约束膀胱而止遗尿。

10.肢体麻木、疼痛、无力

是指四肢或肢体某部发生麻木、疼痛、无力而言。“肺朝百脉”“脉会太渊”,人体血液循环,除由心脏主宰外,还要赖于肺气的推动和调节。肺气虚弱,无力推动血行,致使气虚血滞或气血亏虚所表现的以上症状,均可配取本穴。如气虚血滞者,针补太渊,泻三阴交,或加补合谷,益气行血。气血虚亏者,针补太渊、三阴交,或加补合谷,补益气血。

【病案举例】

例一:

王某,男,17岁,南阳地区煤炭供应站家属。1976年9月14日初诊。

主诉:

四肢痿软已月余。

现病史:

开始两下肢发软,不能站立,两天以后两上肢亦不会动,手指不能握拳持物,咀嚼障碍,食欲不振,以“传染性多发性神经炎”于8月18日收住我院内一科治疗。住院治疗二十天后病情好转,从9月1日开始四肢能活动,于14日转我科协助治疗。病房曾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维生素B6等内服药。

刻下症:

两上肢无力,左手发软,不能持物,两下肢酸软不能行走,左重于右,大便三天一次,尿少色黄,口干口渴,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脉象细数。

辨证:

肺肾两虚,筋脉失润,发为痿证。溲黄、口干及舌苔、脉象的改变,均属阴虚有热之象。

治则:

补肺养阴,濡润筋脉。

取穴:

针补太渊、复溜。二十五至三十诊加补肩井穴,益气升举。隔一至二日针治一次。

效果:

三诊后手能端碗,下肢较前有力,能扶拐杖行走数步;六诊后左下肢走路基本正常;十诊后右上肢能上举,扶杖能行走,有时去杖也能行走,肩、肘、股、膝弯部之大筋发紧疼痛;十五诊后出院;二十四诊后能自己步行三里1路,右膝窝强硬已不明显,两上肢能举重但无力;二十七诊后痿证基本治愈;二十八诊至三十诊巩固疗效。在针治期间,病房配用内服维生素Bl、维生素B12、维生素B6、地巴唑、山莨菪碱之类药物。

1 注:非法定计量单位,为维持李世珍先生记载原貌,特予保留。

随访:

三个月后其父告知治愈未发。

例二:

黄某,男,28岁,住南阳县靳岗公社。1965年元月9日初诊。

主诉:

咽喉干强已年余,冬夏两季复发。

现病史:

一年多来,自觉咽喉部干强不适,声音低微,甚则失音,喝水湿润则舒,伴有潮热,时觉气短、腰部疼痛、咳痰等症状,脉象细数。

辨证:

此系肺虚水亏之证。肺虚则不能生水,肾水不足,不能濡润咽喉,故出现上述肺虚水亏之证。

治则:

补肺生水,滋肾养阴。

取穴:

针补太渊、复溜。

效果:

一诊后咽喉干燥发强减轻,有精神;二诊后气短及腰部酸痛减轻,咽喉较前湿润,但黎明时仍干强;三诊后原有症状基本治愈,恐复发,巩固疗效再针治一次。

【腧穴配伍】

1.太渊与肺俞配伍

太渊与肺俞穴配伍称“俞原配穴法”。太渊是肺经的原穴,又是肺经的母穴,肺俞是肺脏经气输注于背部之处。二穴都与肺脏有密切联系。两穴配补,具有补肺气、增强肺脏功能的功效;两穴配泻,具有清肺宣肺、镇咳平喘的功效。它们不仅直接治疗肺脏疾病,还治疗在病理上与肺脏功能失常有关的疾病,对改善肺脏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2.表里原穴配伍

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太渊与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合谷配伍,属于表里原穴配穴法。二穴配补,具有补中气、益肺气、益肺固表的作用,增强补益肺气的功效;二穴配泻,具有清宣肺气、疏卫解表的功效。

3.针补太渊

配补心俞,或加补神门,补益心肺;配泻间使或内关,理气宣肺;配补中府,补肺益气;配补太白、阴陵泉或脾俞,补益肺脾,培土生金;配补复溜,金水相生,滋阴养肺;配补太溪(或肾俞)、气海,补益肺肾之气。

4.针泻太渊

配泻行间,清肝宣肺、泻肝理肺;配泻丰隆、天突,降痰宣肺,止咳平喘;配泻丰隆、内庭,清痰降火,宣肺止咳。

5.太渊与肝、脾、肾经有关腧穴配伍

肺赖肾水滋养,津液濡润,才能发挥清肃治节之职,脾土为肺金之母,脾气虚弱,亦可导致肺气不足。因此,肺之虚证,多配补脾经有关腧穴补益脾气和肾经有关腧穴滋补肾阴。肺之实证,多由外邪侵肺、肝火犯肺和痰浊阻肺以及痰热蕴肺所致。宜配取本经和他经有关腧穴,祛逐外邪。如配泻肝经有关腧穴泻肝;配泻治痰腧穴化痰、降痰、开痰利气。

【讨论】

1.经旨浅识

参见列缺一节“经旨浅识”。

2.子母补泻法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说:“肺泻尺泽补太渊”。肺虚证,补本经的太渊穴,是因肺属金,本穴五行属土,土能生金,土为金之母,太渊是肺经的母穴。所以,虚者补其母,补太渊以补其肺虚证。亦可配补母经中的母穴,即脾经的土穴太白,使脾土健壮,母能饲子,也就可以补肺虚。同时,肺金亦由虚转实,即能发挥制木的作用。木既受制,则无犯于土,土亦不亏,肺金得其培本,五行得以平衡,即可收到疗效。肺实病证,取泻本经的尺泽穴,其机制详见尺泽一节【讨论】。

3.刺灸注意事项

参见列缺一节【讨论】。

4.代用穴

本穴位于肌肉浅薄之处,穴下有桡动脉,操作较为不便。使用补肺益气之法,可取补合谷穴代之;使用清肺热,泻肺实之法,可取泻尺泽穴代之。

5.历代医家经验

本穴穴处有动脉,前人根据此处动脉搏动的强弱有无,以判断死生。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说:“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太渊绝者,死不治。”

【歌括】

太渊掌桡横纹头,肺之病证可寻求,

输土原母脉会穴,清肺宣肺肺虚瘳,

肺之虚实补或泻,针刺四分不宜灸,

麦味参胶桑蒌皮,百合芩橘前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