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腧穴临床发挥(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列缺

列缺,又名童玄、腕劳。“列缺为手太阴之络穴,因肺为华盖,有垂天之象,其络自此穴别出,经气由此而至手阳明经,有裂出缺去的现象,故用会意法取用这个名词为名”(《中医杂志》1962年11期“概述腧穴的命名”)。

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腧穴、络穴;通于任脉;具有疏卫解表、宣肺利气和宣畅经气的作用,为主治肺、喉、鼻、头项、面部疾患和肺经、大肠经体表循行通路上的病变的常用穴。

【治疗范围】

1.肺卫和肺系疾患

肺,上连气管,主肃降,司呼吸,为宗气出入之所,气机出入升降之枢。外邪侵肺、痰浊阻肺、痰热蕴肺而使肺失清宣肃降,气机出入升降不利的病证,属本穴的治疗范围。肺属卫,外合皮毛,为娇脏,外邪侵袭,首当其冲。外感风邪如风寒、风热出现的肺卫和肺系证候,以及“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出现的温病卫分证候,均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肺为水之上源”,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风邪外袭,肺气不降,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致的水肿,亦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2.经脉通路上的病证

肺开窍于鼻,喉司纳气内通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脉从肺系横出腋下,循臂下行,入寸口,手阳明之脉,起于食指,循臂上行,过肩项,上走头面。“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灵枢·经脉》),“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灵枢·经别》)。依其针感的走向、穴位的所在和本经经脉、经筋的循行和分布,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治疗外邪侵袭肺卫,或肺气壅热,或经气失畅所致的头、面、口、鼻、喉疾患,可收辨证和循经取穴双重效果。列缺还治疗肺与大肠经循行通路上的腕、臂、肘、胸胁、肩、项、头面等处的病变。

【功能】

1.辨证取穴

用泻法,疏卫解表、宣利肺气、宣通鼻窍。类似紫苏叶、荆芥、桑叶、桑白皮、菊花、牛蒡子、瓜蒌、杏仁、白前、桔梗、黄芩、苍耳子、辛夷、枇杷叶等药的功效;用补法,补肺益气。

2.局部取穴

用泻法,祛邪散滞,舒筋活络;用补法,有壮筋补虚之功。

【主治】

头痛、咳嗽、感冒、哮证、喘证、急性鼻炎、鼻渊、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单纯性喉炎、荨麻疹、颈项强痛、狭窄性腱鞘炎、腕关节软组织损伤

亦治面神经麻痹、水肿、落枕、腕下垂等。

【临床应用】

1.头痛

取泻本穴,主治风寒、风热和痰浊头痛。

(1)风寒头痛:

头痛项强,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口不作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配泻风池、大椎(或加灸)、阿是穴,疏风散寒,利窍止痛。

(2)风热头痛:

头目胀痛,发热恶寒或恶风,口渴咽痛,大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浮数。配泻风池、阿是穴、合谷或曲池,疏散风热,利窍止痛。

(3)痰浊头痛:

头痛昏蒙,呕恶痰涎,胸脘满闷,纳呆食少,舌苔白腻,脉象弦滑。配泻丰隆、阴陵泉,化痰降浊,类似二陈汤加味之效。

2.咳嗽

取泻本穴,用以宣肺、止咳、解表。

(1)风寒袭肺型:

无表证者,配泻灸肺俞、风门,疏风散寒,温肺止咳。有表证者,配泻天突、大椎(加灸),疏风散寒,解表宣肺。

(2)风热犯肺型:

有表证者,配泻合谷、尺泽,可收疏风清热、宣肺止嗽之效。

(3)痰浊阻肺型:

配泻丰隆、阴陵泉,祛湿化痰,宣肺止嗽。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壅肺所致者,配泻丰隆,补阴陵泉,健脾祛湿,化痰宣肺。

(4)痰热蕴肺型:

配泻内庭、丰隆,或配泻合谷、天突,清热化痰,宣肺止嗽。

3.感冒

感冒是病邪犯肺,卫表闭塞;或肺与肺卫同时感受外邪,使肺卫和肺失清肃所致。

(1)风寒感冒,取泻列缺,配泻大椎(加灸),散寒解表,类似麻黄汤之效。

(2)风热感冒,取泻列缺,配泻曲池,退热解表兼宣肺气。

若感冒兼见头痛或咳嗽症状明显者,可参考头痛或咳嗽有关处方配穴。

4.哮证

取泻本穴,治疗发作期之热哮和冷哮。

(1)痰热犯肺,气道不利,肺不宣降之热哮,配泻丰隆、内庭,宣肺清热,化痰利气。

(2)寒痰渍肺,气道受阻,肺不宣降之冷哮,配泻丰隆,泻灸风门、肺俞,温肺散寒,豁痰利气。如兼见风寒表邪者,配泻肺俞、大椎(加灸),类似麻黄汤加味之效。

以上处方,对于久哮肺脾气虚或肺肾两虚者禁用。特别是邪实正虚,发病哮急鼻煽,胸高气促,张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者,极易汗脱生变,更为禁用。

5.鼻渊

此病以鼻流脓涕,鼻塞,甚者头痛脑涨为主症,故又有“脑漏”之称。“鼻孔为肺之窍,其上气通于脑,下行于肺”(《疮疡经验全书》)。鼻者,肺之候,又为肺窍,手阳明之脉挟鼻孔,故肺经的络穴列缺为其常用穴。

(1)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火,热熏清窍所致者,取泻列缺、曲池(或合谷)、迎香,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2)风寒侵袭,肺窍不通所致者,取泻列缺、迎香、大椎(加灸),类似麻黄汤加味之效。

(3)胆热上移,熏蒸鼻窍所致者,取泻列缺、风池、丘墟,清泻胆火,宣通鼻窍。

6.慢性鼻炎

此病以鼻塞不通,嗅觉减退为特征。“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灵枢·脉度》)。肺气不宣,则窒塞不通。取泻本穴,用以宣肺祛邪。

(1)风寒袭肺,壅塞肺窍:

取泻列缺、上星(加灸)、迎香(或用食指指肚在该穴处沿鼻唇沟上下擦动,使之发热),或取泻列缺、迎香、大椎(加灸),共奏疏散风寒、宣肺通窍之效。

(2)肺胃蕴热,复感风热:

取泻列缺、曲池、风池,祛风清热,宣肺通窍。

7.单纯性喉炎

喉咙是足少阴、阴跷脉和手太阴之经脉、经别循行之处,喉连于肺,为肺之通道,又为气机呼吸之门户。取泻通于阴跷脉、肾经的照海穴和通于任脉、肺经的列缺穴,配泻局部的廉泉和点刺肺经的井穴少商出血,治疗因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或风热袭肺,肺失清肃,热邪上壅所致的喉炎,可收清热宣肺降火,以利咽喉之效。伴有外感症状者,上方减照海,可收宣肺解表、清利咽喉之效。

8.狭窄性腱鞘炎

此病是由外伤或劳损引起,中医学称“筋痹”,又称“筋凝症”。取泻本穴,可治疗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因损伤性炎症引起腱鞘增厚而发病者,证见腕部疼痛逐渐加重,握拳、外展时桡骨茎突剧痛,并向手指或拇指与次指及前臂放射,拇指运动无力,活动时疼痛且有摩擦感或弹响。配泻阿是穴,舒筋活络。

9.腕关节软组织损伤

取本穴主治桡侧副韧带损伤。因跌仆、劳动过度或直接暴力所致。局部肿痛,腕关节向尺偏时,桡侧患部痛重。取泻列缺、阿是穴,舒筋活血,消肿止痛。

【病案举例】

例一:

马某,男,36岁,南阳县石桥木荆社职工。1965年4月10日初诊。

主诉:

发烧、恶心呕吐已十多年,此次复发三天。

现病史:

十多年来每年夏季恶心呕吐发作一次。每因发热恶寒,全身困倦、头痛,即出现恶心呕吐,服药无效,均用点刺金津、玉液出血而收效。此次因脱衣受凉而复发。证见心内烦热,发热头痛,身困倦怠,四肢无力,恶心呕吐,口渴欲饮。体温37.9℃,舌下两旁静脉粗紫,舌红,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辨证:

胃火素盛,外感时邪,触动胃火上逆,则发生恶心呕吐。热盛伤阴,故口渴。脉象浮数,舌苔薄黄,发热头痛,均属内热夹表之象。

诊断:

感冒(内热外感)。

治则:

清热解表,泄血散热以止呕。

治疗:

初诊针泻列缺、大椎,点刺金津、玉液出血,血色黑紫;二诊(12日),上次诊后烧退,体温37.2℃,恶心呕吐已止,舌下静脉粗紫无针前明显。点刺金津、玉液,泻内庭(配透天凉,凉感走达面部和口腔部)。

随访:

1967年夏季此病复发,前来针治,告知此病经上两次针愈,两年未发。

例二:

贺某,女,60岁,601厂家属。1972年10月15日初诊。

主诉:

咽喉痛月余。

现病史:

一个多月来,咽喉疼痛,吞咽不利,口渴不欲饮,口鼻气热,鼻干无涕,食少,微咳,扁桃体肿大,舌苔薄白,脉象虚数。

既往史:

患子宫脱垂和小便失禁数年,至今未愈。

辨证:

肺热上攻,热郁喉咙。

治则:

清热宣肺。

取穴:

一诊、二诊针泻列缺、廉泉,点刺少商出血;三诊至六诊,针泻列缺、人迎。

效果:

二诊后咽喉干痛减轻,吞咽较舒;四诊后咽喉干痛、鼻干气热明显减轻;六诊治愈。

随访:

1973年7月患者针治小便失禁时告知此病未发。

例三:

董某,男,40岁,南阳县百货公司职工。1978年元月6日初诊。

主诉:

感冒已七天。

现病史:

七天来,恶寒头痛,身痛,鼻塞,耳鸣,少寐,口苦口干而渴,咳嗽吐痰,脉象浮数,体温39℃。素体阴虚火旺。因服中西药无效特来针治。

辨证:

内热外感,风寒袭表,肺卫失宣之感冒。

治则:

解表散寒,清热宣肺。

取穴:

针泻列缺、合谷、丘墟。

效果:

一诊针后即刻出汗,热退,头痛、耳鸣减轻,鼻气通,不恶寒,口不干不苦,痰少仍咳嗽;二诊治愈。

随访:

五个月后随访,未再感冒。

【腧穴功能鉴别】

1.列缺、合谷、外关、大椎、风门功能比较

它们都有解表的作用,但各有其特点,详见风门一节【腧穴功能鉴别】。

2.列缺、鱼际、少商、太渊、尺泽功能比较

它们都治肺疾患,但各有异同。

列缺穴:疏卫解表,宣利肺气;鱼际穴:清泄肺热,清利咽喉;少商穴:清利咽喉,清宣肺气;太渊穴:补肺益气,清宣肺气;尺泽穴:清泄肺热,疏卫解表。

3.列缺、风池、曲池、合谷功能比较

它们都有解表作用,但各有其特点,详见风池一节【腧穴功能鉴别】。

【腧穴配伍】

1.列缺与合谷配伍

列缺与合谷配伍称“原络配穴法”,亦称“主客配穴法”。是根据脏腑经络的表里关系配合的。二穴配泻,常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如风寒、风热侵袭于肺或肺卫的病证。

2.列缺与照海配伍

八脉交会八穴,是指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腧穴。《八脉交会八穴歌》:“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八法交会歌》:“列缺交经通照海”,《八穴配合歌》:“列缺能消照海疴”。通于任脉的列缺穴和通于阴跷脉的照海穴,通合于肺系、咽喉和胸膈,二穴配伍,主治咳嗽、胸满、咽喉不利等病证。

3.针泻列缺

配泻天突、大椎(加灸),疏散风寒,解表宣肺;配泻大椎(加灸),解表发汗,宣肺平喘,类似麻黄汤(《伤寒论》方)之效;配泻肺俞、曲池或合谷,退热解表,清宣肺气;配泻丰隆,宣肺化痰,止嗽平喘;配泻丰隆,补阴陵泉,健脾祛湿,宣肺化痰;配泻合谷、天突,清热化痰,宣肺止咳;配泻丰隆、内庭,清热宣肺、化痰利气,清热化痰、平喘降逆;配泻迎香、大椎(加灸),疏散风寒,宣通鼻窍;配泻丰隆、天突,开痰利气,宣肺平喘、止咳;配泻曲池(或合谷)、迎香,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讨论】

1.本穴针感

在不断地捻转运针的同时,其针感下行至拇指或次指,上行沿手太阴经或阳明经,循肘臂走至肩部、项部,少数病例走至颈项或胁肋部。

2.经旨浅识

《素问·刺禁论》篇指出:“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有用三棱针点刺本穴或太渊,因刺伤动脉,出血过多,出现手指持物无力,长久方能复常。至于出血过多立死之说,可能是针具较粗,穿透了桡动脉血管壁所致。

3.针灸注意事项

(1)本穴所在处肌肉浅薄,穴下有桡动脉,一般不主张使用艾灸,更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化脓灸,以防艾火灼伤血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说:“微数之脉,慎不可灸……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说明灸法若用之不当,会产生不良后果。

(2)由于本穴接近桡骨及桡动脉,宜用指切押手法进针,避开血管,针尖沿爪甲缓慢刺入,以免伤及血管及骨膜。在进针或捻针时,如有刺痛或剧痛感觉,则示刺伤血管壁或骨膜,宜缓慢提针向另一方向缓慢刺入。

4.历代医家经验

列缺是主治头痛、咳嗽、哮喘等病的常用穴,被历代医家所公认。《玉龙歌》载:“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席弘赋》载:“列缺头痛及偏正”;《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载:列缺善疗偏头患和痰涎壅上;《通玄指要赋》载:“咳嗽寒痰,列缺堪治”;《拦江赋》载:“头部须还寻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灵光赋》载:“偏正头疼泻列缺”;《杂病穴法歌》载:“喘急列缺、足三里”;《玉龙赋》载:“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十四经要穴主治歌》载:“列缺主治嗽寒痰,偏正头疼治自痊”;等等。

5.代用穴

本穴所在处肌肉浅薄,接近桡骨及桡动脉,操作如进针、提插等较为不便。使用疏卫解表、宣肺之法,治疗感冒、咳嗽、哮、喘和鼻、喉病证,往往取刺合谷、尺泽等有关腧穴代之。

6.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

详见公孙一节【讨论】。

7.辨证取穴治头痛

头痛是患者的一个自觉症状,出现在多种疾病中。头为诸阳之会,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头。外感诸邪,内伤诸疾,都能引起头痛。针灸治疗同样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根据病因、病位、病机、疼痛特点以及体征,运用四诊八纲,进行辨证施治,选取腧穴。若只根据《四总穴歌》的“头项寻列缺”,《十四经要穴主治歌》的“列缺……偏正头痛治自痊”和《席弘赋》中的“列缺头痛及偏正”,等等,凡是头痛患者都取列缺穴,这种不分病理类型,不加辨证分析的治疗方法,失去了整体治疗辨证取穴原则,其效果往往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本穴虽是治疗头痛的常用穴、有效穴,但并不是对所有头痛都可治疗。例如对肝阳上亢、血虚、气血双亏、肾精亏虚型之头痛,收效不佳。因为列缺偏于治疗外感头痛,对于风寒、风热和痰浊头痛收效较好。

【歌括】

肺络列缺手交叉,食指尽处桡内查,

通于任脉行肺系,宣肺利气效堪夸,

疏卫解表咳喘哮,多泻少灸五分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