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尺泽
尺泽,前人依其是手太阴之脉所入为合的合水穴,自寸口上量盈尺而得名,又名鬼受、鬼堂,为手太阴肺经之子穴。
依尺泽穴位所在、肺经子穴及肺之生理、病理,本穴是主治肺之实证、热证常用穴。
【治疗范围】
1.肺系病证
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外邪侵袭,肺卫首当其冲。取泻肺经的子穴,有清肺热、宣肺气等作用。因此,凡外邪袭肺、痰浊阻肺、痰热蕴肺、阴虚肺燥、邪热乘肺等致使肺气不利、气机失常所引起的病证,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肺开窍于鼻,因肺热出现的鼻疾患,亦可配取本穴。
2.经脉通路上的病证
位于肘横纹桡侧的尺泽穴,其针感沿手太阴经下行经鱼际至拇指,上行循臂上达肺系而通肺脏。依其手太阴经脉和经别的循行、针感的走向和穴位的所在,本穴还治疗本经经脉循行通路上的肘、臂、胸和喉咙疾患。
3.经筋病
手太阴之筋,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本穴所在处经筋弛缓、拘急,如肘臂挛痛、肘窝经筋失常等,亦都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功能】
1.辨证取穴
用泻法,清肺热、宣肺气。类似黄芩、桔梗、桑白皮、瓜蒌皮、桑叶、知母、枇杷叶、白前等药的功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有泄血散热之功。
2.局部取穴
用泻法,舒筋活络、宣通气血;用补法,有壮筋补虚之功;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祛瘀通络。
【主治】
咯血、咳嗽、哮证、喘证、秋燥、肺炎、肺痨、百日咳、麻疹、胸膜炎、喉炎、鼻衄、扁桃体炎、癃闭、痿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消渴、肘窝经筋挛急。
亦治感冒、鼻渊、酒渣鼻、丹毒、咽炎等。
【临床应用】
1.咯血
咯血之证,责之于肺,因肺络受伤所致。取泻肺经的子穴,用以泻肺热。
(1)风热伤肺,肺金燥热,热损肺络引起的风热伤肺型咯血。配泻肺俞、合谷(或曲池),疏风清热,清肺宁络;或配泻肺俞、膈俞,清肺宁络止血。
(2)热壅于肺,化火伤阴,肺络受伤引起的肺燥阴虚型咯血。针泻尺泽、补复溜,清金润肺。
(3)木火刑金,肺失肃降,咳伤肺络引起的肝火犯肺型咯血。配泻肺俞、行间,清肝肃肺。
针治咯血,是从调治病因、调理病机入手,以治其本,而收止血之效。若大量出血针灸难以控制时,应及时采用其他急救措施。
2.咳嗽
本病为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取泻肺经的子穴,治疗肝火犯肺、痰浊阻肺、痰热壅肺和阴虚肺燥型咳嗽。
(1)肝火偏旺,上烁肺津,炼为胶痰,留恋肺中,肺失治节导致的肝火犯肺型咳嗽。配泻行间、肺俞,平肝泻火,清肺降逆。
(2)脾虚停湿,湿聚生痰,痰浊水饮上渍于肺,肺气升降出纳失常导致的痰浊阻肺型咳嗽。证见咳嗽痰多,痰白略黏,易于咳出,胸脘痞满,口淡食少,舌苔白腻,脉象濡滑等。配泻阴陵泉、丰隆,有二陈汤加味之效;或配泻丰隆,取补阴陵泉,健脾祛湿,宣肺化痰。
若痰浊不化,蕴而化热,痰热壅肺,肺失清肃所致的痰热壅肺型咳嗽。取泻尺泽、丰隆、内庭,清热化痰,宣肺利气;或泻尺泽、丰隆(配透天凉)、天突,清热化痰,宣肺止咳,类似清气化痰丸之效。
(3)燥热伤肺,津液被烁,肺气不利引起的肺燥阴伤型咳嗽。证见喉痒干咳,咳而无痰,或痰细如线粉,不易咳出,鼻燥咽干,咳甚胸痛,舌红少津,舌苔薄黄,脉象细数等。针泻尺泽,补复溜;或泻尺泽、肺俞,补复溜,养阴清肺。如燥邪消烁肺阴,干咳不愈,舌红少津,形体消瘦者,可泻尺泽、内庭,补复溜,清肺润燥。
3.肺痨
在使用抗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对于增强体质,改善症状有一定的辅佐作用。本病多见水涸金燥,取泻本穴,清肺、宣肺,用于阴虚肺燥型和肺金燥热型。前者配补复溜,养阴清肺;或配泻内庭,补复溜,清肺养阴润燥。后者配泻肺俞、鱼际,清泻肺热,利气止咳。
4.百日咳
取泻本穴,用于痉咳期。因痰热互结,邪阻肺络所致,证见咳嗽阵作(痉挛性咳嗽),咳时发憋,面赤握拳,弯腰曲背,涕泪俱出,阵咳之后,深吸气时喉有哮鸣,咳甚则呕吐黏痰或食物,眼睑浮肿,甚则结膜充血或鼻衄,舌红,舌苔薄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指纹红或深红等。配泻丰隆、内庭,清热化痰,宣肺降逆;或配泻丰隆化痰浊而降逆气,点刺少商清肺火而肃肺气,点刺四缝穴镇咳,共奏清肺化痰、止嗽降气之效。
5.麻疹
疹前期,病在肺卫,取泻本穴,清肺疏卫有助于宣透。出疹期,病在气分,针泻尺泽、合谷,有助于清气宣透,若见阳明热盛者,针泻尺泽、内庭,清热宣透。
6.扁桃体炎
本病属于中医学的乳蛾、喉蛾。取泻本穴,清泻肺热,治疗外感风热型、肺胃热盛型和肺阴不足型。
(1)外感风热型:
外感风热邪毒,或感冒风寒化火上炎,直达咽喉,搏结喉核所致。证见寒热头痛,体倦节痛,扁桃体深红高肿、灼热疼痛,吞咽困难,脉象浮数,舌边微红,舌苔白或兼黄等。配泻天容、曲池或合谷,或配泻廉泉(向患侧略斜刺)、合谷,点刺少商出血,疏散风热,清利咽喉。
(2)肺胃热盛型:
由肺胃积热,内蕴热毒,上熏咽喉而发病。证见突然高热,咽部疼痛,吞咽困难,扁桃体周围红肿或化脓起腐,伴有烦躁口渴、尿赤便秘、口臭等症状,舌质红,舌苔黄厚,脉象滑数等。配泻翳风(患侧)、内庭或解溪,清肺胃之热,消肿止痛。若复感风热而发病者,上方加泻合谷或曲池,疏风清热,清利咽喉。
(3)阴虚火旺型:
肺阴亏虚,津液不足,虚火上炎所致者,证见扁桃体微红微肿,疼痛不剧,或仅有哽哽不利感觉,晨轻晚重,伴有口干舌燥、低热、异物感、咳嗽等症状,脉象微弱或细数等。配补复溜,点刺少商出血,养阴清肺以利咽喉。若每因感受风热而发者,配泻曲池,补复溜,疏风清热,清肺养阴。
7.癃闭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贮溺之所,其气化之出,有赖于膀胱与三焦气化功能的健全,三焦气化功能失常,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取肺经的合水穴尺泽,主要治疗上焦肺热气壅,气逆不降,肺气失宣,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致的癃闭。配泻肺经的鱼际或太渊清肺热、宣肺气和膀胱募穴中极通利水道,共奏清肺利尿之效。
8.痿证
多见肺热伤津、肝肾亏虚、湿热浸淫、气血亏虚等类型。取本穴主治《素问·痿论》篇所说的“肺热叶焦,发为痿躄”之肺热伤津型痿证。肺之津气来自后天水谷之精微,经脾气散精,上输于肺,复经肺之输送,转注全身,濡养筋骨经脉,以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肺金畏火,温邪犯肺,肺受热烁,则津液受伤,高源化绝,肺热叶焦,而筋脉失润,痿躄乃成。证见痿软不用,咳呛喉干,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而兼热痛,舌红苔黄,脉象细数等。针泻尺泽、内庭,补复溜,清肺润燥,养阴荣筋。严重者,上方与取患野腧穴交替施治。病程短者,不配患野腧穴,收效亦佳。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本病与中医学的春温、风温相似。取泻本穴,治疗病在卫气,即卫气同病型。证见发热恶寒,无汗,口干咽燥,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嗜睡或烦躁,神志尚清,面色潮红,或皮肤有稀疏出血点,舌质红,舌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滑数等。配泻合谷、内庭或解溪,曲泽放血,以收清热疏表解毒之效。
10.肘窝经筋挛急
手三阴经之经筋都结于肘窝部。此处经筋拘急(多见于中枢性瘫痪患者)所出现的屈而不伸或肘臂挛急,可针泻肺经的尺泽、手厥阴经的曲泽和手少阴经的少海,舒筋活络,祛邪散滞。
【病案举例】
例一:
张某,男,3岁,住本院小儿科。1975年8月4日初诊。
主诉(代述):
四肢痿软已二十一天。
现病史:
于二十一天前发烧三天,退烧三四天后,出现四肢不能活动,言语及哭啼声音低微等症,以“多发性神经炎”收住我院小儿科治疗。在治疗期间曾合并肺炎,现已治愈。
刻下症:
四肢不能活动,不会端坐,颈项发软,饮食减少,口唇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于今天由小儿科病房转针灸科治疗。
辨证:
温热犯肺,肺热伤津,津液不布,筋脉失养之痿证。
治则:
清肺养阴。
取穴:
一诊至九诊针泻尺泽,取补复溜,十诊至十四诊上方加补环跳。
效果:
四诊后四肢已能活动,且比针前有力;五诊后能端坐;九诊后两下肢活动有力;十二诊后能立起扶物行走,但下肢较软;十四诊治愈。
例二:
王某,男,52岁,住南阳县安皋公社安皋大队。1966年10月8日初诊。
主诉:
患哮证二十余年。
现病史:
二十多年来,哮证每因内宿痰火,外感风寒即复发。此次发病十余天,呼吸困难,气道发紧,喉中痰鸣,抬肩撷肚,口鼻气热,咳吐黄稠痰,不易咳出,舌苔薄黄,脉象滑数。
既往史:
有便秘病史数年。
辨证:
痰热犯肺,气道不利之热哮。
治则:
清热宣肺,化痰降逆。
取穴:
针泻尺泽、丰隆。隔一至二日针治一次。
效果:
一诊后哮喘减轻,仍吐黄痰,口鼻气热;三诊后哮喘停发,大便通利;四诊至七诊巩固疗效期间哮证未发,精神良好。
随访:
1968年9月21日告知两年来一直未复发。
例三:
刘某,男,59岁,住舞阳县平安公社杨楼大队。1981年11月14日初诊。
主诉:
左侧上肢沉困痛已二十多天。
现病史:
二十多天前不明原因,左侧颈和肩部强硬困痛,十天后痛至前臂,继而整个上肢麻木不仁,呈倒血样憋胀痛,持物无力。伴有左侧腰腿酸痛,感受寒凉加重等症状。平素头痛头晕,口苦咽干。
辨证:
气血阻滞,经脉不畅之上肢痛。
治则:
通经活络止痛。
取穴:
针泻左尺泽、肩髃、臂臑。
效果:
二诊后麻痛减轻,三诊治愈。
随访:
1982年3月15日回信告知针愈,至今未发。
【腧穴配伍】
1.针泻尺泽
配泻肺俞、合谷,清肺止咳,宣肺平喘;配泻肺俞、膈俞,清肺宁络止血;配补复溜,养阴清肺;配泻行间,清肝肃肺;配泻丰隆,清肺化痰,止咳平喘;配泻丰隆、阴陵泉,祛湿化痰,宣肺止咳;配泻合谷,清热宣肺;配泻丰隆(或中脘),补阴陵泉或脾俞,健脾祛湿,宣肺化痰;配泻丰隆(配透天凉)、天突,类似清气化痰丸之效;配泻丰隆、内庭,清热化痰,宣肺止咳降逆;配泻廉泉、合谷,疏风清热,清利咽喉;配泻迎香,清肺热宣鼻窍;配泻肺俞、风门、丰隆,清热化痰,宣肺平喘,类似定喘汤(张时彻方)之效。
2.针泻尺泽、内庭,补复溜
清肺润燥,类似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方)之效。咳嗽、肺痿、秋燥、肺痨、咯血、失音、痿证等病,凡适用此法此汤者,都可取以上三穴或加减腧穴施治。
【讨论】
1.经旨浅识
(1)《素问·刺禁论》篇指出:“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应理解为深刺肘部的尺泽或曲泽穴,因刺过穴下陷脉引起内出血,使邪气内陷而气结于内,以致肘臂不能屈伸。此情况多因针具较粗引起。
(2)《素问·刺禁论》篇指出:“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有用三棱针刺本穴,因刺之较深,出血过多,出现上肢无力,时久方能复常。至于出血多立死,可能前人针具较粗,穿透了桡动脉血管,出血过多,因无条件抢救而致死亡。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中说:“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和《难经·六十八难》所说的“合主逆气而泄”,仅作临床参考。有些合穴并没有以上所述的作用。再者,十二经各有不同的病证,各经合穴的主治各有其特点,不可拘泥。如手太阴肺经的合穴尺泽,具有清肺作用,主治肺系疾患,“饮食不节得病”和“逆气而泄”的病证,不属本穴的治疗范围。
2.子母补泻法
《十二经子母穴补泻歌》说:“肺泻尺泽补太渊”。肺实病证,取泻本经的尺泽穴,是因肺属金,本穴五行属水,金能生水,水为金之子,尺泽是肺经的子穴。所以,实者泻其子,泻尺泽以泻其肺实。肺虚病证,取补本经的太渊穴,其机制详见太渊一节【讨论】。
3.历代医家经验
(1)本穴是治疗肘和肘臂筋脉疾患的常用有效穴,为历代医家所公认。如《席弘赋》云:“五般肘痛寻尺泽”;《玉龙歌》云:“两手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筋紧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通玄指要赋》云:“尺泽去肘疼筋紧”;《胜玉歌》云:“尺泽能医筋拘挛”;《肘后歌》云:“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深刺去不仁”;《针灸甲乙经》云:“手臂不得上头,尺泽主之;肘痛,尺泽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尺泽治风痹肘挛,手臂不得举”;等等。
(2)尺泽穴处有动脉,前人根据此处动脉搏动的强弱有无,以判断生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病本于肺。尺泽绝,死不治”。又说:“少阳之复,大热将至……尺泽绝,死不治”。
【歌括】
肺子合水名尺泽,位于肘窝偏桡侧,
清泻肺热宣肺气,泻刺八分肺实克,
效如黄芩枇杷杏,还有苏蒌与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