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快递网络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关快递网络优化的研究
(一)快递网络结构方面的研究
1.快递网络结构研究
在早期快递行业发展的情况下,Chestler(1985)发现在快递网络中存在着枢纽点(HUB),并针对这些枢纽点的选址进行了研究;O’Kelly(1987)首次提出将二元整数规划应用于解决轴辐式快递网络的枢纽选址问题。随后,大量学者开始对轴辐式网络进行模型和算法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类型。
第一类是改进O’Kelly提出的二元整数规划模型中的参数。W.Horner等(2000)发现枢纽间的运输折扣率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Pels等(2001)在运用不同参数调整的情况下对两类网络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Brueckner等(2003)在考虑航空公司成本以及飞行频率等因素后,分别运用全连通和轴辐式结构模型对其进行分析;柏明国等(2006)分析了几种网络模型参数对全连通航线网络和枢纽航线网络中航班频率、客流量以及单航班座位数的影响;Cunha和Silva(2000)认为节点至枢纽间的运输单价随着运量增加而减少,轴辐式网络中的每一条边体现了规模经济性;Lee等(2008)按枢纽是否有能力约束,将快递网络划分为有能力约束的轴辐式网络和无能力约束的轴辐式网络。此外,还考虑了交通拥堵对枢纽的影响。
第二类是进一步探究轴辐式快递网络结构。Lin等(2007)研究了随机需求下的轴辐式网络结构设计;Camargo等(2009)根据枢纽个数将快递网络分为单枢纽网络和多枢纽网络,并应用到法国、意大利、德国及欧洲10国铁路货运网络;Andreas等(2009)探究了单分配或多分配的无能力枢纽中心问题,列出该问题的整数规划公式,并提出了一种分支定界方法来解决多重分配情况;杨从平等(2016)设计了一个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快递网络优化算法,该算法从连通网络逐渐删除边际效益最低的边,迭代寻找最低连接成本的网络结构,并通过算例对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现有学者研究视域下的快递网络,已经从单纯全连通网络或轴辐式网络延伸到混合式网络,并对其中涉及的经济内涵进行了一定的挖掘,快递网络结构理论也日趋完善,但缺少对快递现实运行状况的考虑,例如快递配送的时效性以及成本约束等。因此,探讨快递网络结构的表现形式,以渐趋成熟的网络结构理论为基础,完善快递网络结构,使快递网络优化更符合实际。
2.快递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快递网络结构特征研究是进行结构优化和设计方法选择的前提。Armacost等(2004)在对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的快递网络进行分析时,指出了该公司的快递网络存在着分区的特点,而且在任意一个区域内都存在对该区域内货物进行收发的节点。由于运营模式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快递网络结构,即轴辐式网络结构和全连通网络结构,并详细阐述了两者的特征及差异;Megan Smirti等(2007)以联邦快递(FedEx)为例,研究金字塔式网络结构,并分别考量分拣成本和运输成本,比较每增加一层级对整体快递网络的影响及运作成本的变化。
快递网络拓扑方面,Yang等(2009)在探究快递网络拓扑特征时,从复杂网络视角,发现其表现为小世界、富人俱乐部现象,具有异配混合行为特征;黄建华(2009)构建了快递企业干线运输的复杂网络图,分析发现该快递网络具有无标度、小世界的表现形式,遭受随机干扰时呈现较强的鲁棒性,相反,遭受蓄意破坏时极其脆弱,并认为度值较大的节点对网络的影响较大,需要重视这些节点;张洪斌等(2009)以各网点为节点、运输路线为边对快递网络进行研究,发现快递网络可以看作依附于交通网络的一种特殊网络。快递网络整体呈混合式结构模式,以城市公路骨干架为基础,形成市内干线网、区内干线网和区间干线网三个层级。
现有学者关于快递网络结构特征的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实证方式对快递网络结构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复杂网络视角探究快递网络拓扑特征。这些研究为快递网络规划与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与现实生活中快递企业运作之间仍存在出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对快递网络主干的网络特征和节点特征也缺少细分和深入研究。
(二)快递网络规划和设计方面的研究
网络规划和设计,是快递网络优化的重点和难点。Barnhart和Sch-neur(1996)以航空快递为研究对象,构建出仅有一个枢纽点的快递网络结构模型。此外,选取辐射式网络结构进行物流资源整合。研究表明,在公路运输网络以及公路和航空相结合的混合网络的规划和设计上,轴辐式网络结构应用比较广泛。
但目前我国快递行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张健等(2008)在公路快递网络的基础上,对带有直达线路的复合式轴辐式网络与纯轴辐式运输网络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即在减少货物的转运次数、缩短服务时间以及降低运营成本后,带有直达线路的复合式轴辐式网络具有显著效果;戴韬等(2010)进行了非枢纽辐射式快递网络在多货物流情况下的规划分析;李莉等(2012)为实现提高快递配送效率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并满足中转货物的时效要求,选取轴辐式快递网络,规划设计枢纽选址和分配,并借助模拟退火算法,通过对适应度函数的标准化处理,构建了多目标轴辐式快递网络模型;张文彬(2014)以F快递公司为例,构建了航空快递枢纽中心选址模型,采用聚类分析法对节点进行分类,并运用重心解析法筛选出最优节点;赵晋等(2016)考虑到快递业务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允许城市之间开展直达递送而不需要经过中转中心,提出了在全局优化的视角下,构建允许直达的混合轴辐式快递网络规划决策模型,可降低网络总成本,同时在直达线路上能够有效减少迂回,提高服务时效性和服务水平;卢文涛(2016)分别对公路、铁路和航空运输进行研究,从成本惩罚、时间阈值两个方面构建数学模型,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三)网络和路径优化方法方面的研究
目前主要有两类路径及网络的优化方法,分别为精确算法和软计算方法,表1-1对这两类方法中的一些典型算法进行了对比。
表1-1 路径和网络优化方法的比较
在研究快递网络优化方面,Karkazis等(1995)采用分支定界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危险品运输的路线优化问题,同时提出在未来深入研究中应考虑天气、人口随机分布等不确定性因素。Kulak等(2012)运用基于聚类的禁忌搜索算法,解决多批量配送的路径优化问题,发现该算法具有参数可控的优点。Marie等(2018)运用蚁群算法,研究多式联运的最短路径问题,发现该算法适用于解决大规模问题。Braekers等(2012)研究多式联运码头集装箱路径优化问题,设出发地或目的地未知,以数量和距离为目标,设计一个含有时间窗的双目标规划模型,并分别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和禁忌搜索算法进行优化。
目前,研究网络和路径优化的算法越来越多,但大多仍只考虑单一目标,而快递优化涉及距离、时间、环境等众多因素,单一目标不能充分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学者最早的研究方向是中国邮政网络。胡向东等(2001)梳理了中国邮政主干网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多目标的分层决策模型,包括车次优化、路线优化和发运优化三部分。叶耀华等(2004)为解决省际转运问题,采用拉格朗日松弛法和列生成法,将其转化为带时间和容量约束的网络规划问题。樊建华等(2006)运用免疫算法求解车辆路径问题,可以实现解的多样性,避免收敛于局部最优解,同时可以有效地防止在进化的过程中失去最优解的可能。
随着快递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学者于2007年才将轴辐式结构理论应用于快递网络优化中。张健、吴耀华等(2008)将混合式轴辐式结构理论应用于公路货运规划中,构建含有直达线路的混合轴辐式网络,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杨忠振等(2011)用优化模型设计公路客运快递运输网络,使快件运输时间最小化,节省了快件的运输时间,提高了公路客运快递的运输能力。葛雪等(2013)以时间阈值及干线和支线运输的运价折扣因素为约束,以优化区域性快递网络为目标,建立了混合整数规划式的轴辐式网络模型。杨从平等(2015)在考虑快递网络配送成本的前提下,运用Floyd算法和Dijkstra算法,构建带有配送时间约束和节点最大流量约束的快递网络优化模型。贺冰倩等(2019)优化快递企业“最后一公里”快件收派的路线规划,通过改进的禁忌搜索算法在短时间内得到优化的路径结果,并在收派活动进行中动态处理新需求及实时更新收派路径,以提高收派效率。
目前,网络和路径优化中的目标函数处理过于简单。现有的目标函数通常只涉及运输成本,虽然有部分学者也将等待成本考虑在内,但都采取了简化处理。此外,货物在节点的时间阈值以及不同路段的运输费用与整个网络运营效率相关,且环境成本也是目前需要关注的因素。
二 关于快递网络运营机制的研究
快递网络运营机制是快递企业经营行为内外因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及运行方式的概括。
运营效率低下是制约全国邮政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徐剑等(2007)对区域物流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提高物流服务运营效率的快捷途径需依赖物流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并对运营机制的原则、主体、效益实现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构建高效和谐的区域物流信息网络体系以满足物流信息化面对的高层需求。王玲等(2016)运用两阶段DEA模型对全国邮政业的经营效率、市场效率和整体运营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全国邮政业整体运营效率低,地区差异大,市场效率明显高于经营效率。
运营效率直接反映运营机制的好坏,运营机制又决定运营效率的高低。李雷等(2018)研究了如何利用网络平台运营机制从平台中其他参与者处获取知识、提升NSD(网络+店铺+直销)绩效,构建了网络平台运营机制对内容提供商NSD绩效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内容提供商可以借助能力提供机制、交互机制和知识整合机制来提高运营效率。
因此,很多学者对物流运营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以期提高运营效率。李红等(2014)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保税物流体系存在管理体制协调度低、“两头在外”的运营机制不畅、产业服务理念不明确、缺乏需求支撑与拉动、硬件设施超前建设与忽视软件质量提升并存、运输网络建设不足、沟通腹地与市场的集疏运营效率低等问题,对此,应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张洪坤(2015)将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运营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供应链协同及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理论,探讨农产品供应链协同要素、物流组成形式、运营机制及盈利模式等问题,以期对未来农产品物流运营机制产生积极影响。李娟(2017)认为现代物流园区的运营机制决定了园区的发展方向和定位。吴智峰等(2017)在介绍福建省水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独特区域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运用SCP模型分析福建省水产品冷链物流运营机制的行业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的现行状态,从一体化产业信息平台构建、区域共享经济发展及低温物流集配中心空间布局优化三个方面提出改造福建省水产品冷链物流运营机制的理想模式。
目前对于快递网络管理运营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没有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本书还查找了其他领域运营机制的研究,以期获得一些借鉴。
丁金昌等(2008)从运营机制的角度探讨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创新高职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保障机制、共享机制、沟通机制。项国鹏等(2016)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深入分析加速器的运营机制,通过系统阐释加速器四大运营机制——准入机制、服务机制、盈利机制、退出机制,在全面梳理国外加速器发展经验及深入分析全国现阶段加速器运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加速器运营建设的对策建议。谭文浩等(2016)对财务公司在实践中如何有效与集团总部之间有效衔接的问题进行研究,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业务授权审核机制、经营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提出应重构集团基于利益协同的财务公司运作管控机制。
关于运营机制的研究,王玮等(2008)通过对社区博弈和资金互助博弈关系的分析,提出资金互助社运作的内在机制。赵丽梅(2014)选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构建联盟内部资源流动网络模型,并提出降低成本和风险的基于数字出版平台沟通和基于网络购物平台交易的联盟运营机制。
大量学者在运营机制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冯新舟等(2010)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主要通过知识及创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来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在研究组织知识创新体系及其运营机制之后得出结论,即组织知识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运营机制包括决策机制、动力机制及保障机制。吴媛婷等(2010)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全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运营现状、瓶颈因素,并提出运营商与政府“协同”运营的解决方案,以弥补运营机制的不足。刘峰(2017)立足于SMG运营机制的创新实践,从机制驱动、生态转型、运营创新等方面进行解读,并提出使媒体运营保持活力的方法有坚定改革理念、实行机制创新与驱动。
综上所述,当前相关文献主要集中探讨企业的运营机制,没有涉及快递网络,并且目前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效率评价体系。本书在此基础上,首先界定快递网络运营机制的相关概念并提出快递网络的运营机制;其次以快递网络为研究对象,寻找最适合的快递网络运营效率评价方法,构建快递网络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的结果来分析快递网络的经营效率。
三 关于快递模式变革的研究
模式变革最早由哈佛大学的教授Kuhn在其1962年所著的《教育模式变革》一书中提出。“模式变革”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创新式的、发现式的、颠覆式的变革。Hedlund(1994)则建立了一种知识管理模型,设计了两种管理模型的异构结构。
“管理模式变革”一词在各个领域均有出现。在科研技术行业,顾立平(2018)指出,无论是对于图书馆工作还是对于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来说,科研模式的变革都是一种新的挑战。在教育行业,郑立海(2015)从四个维度解析教育管理的逻辑框架,探讨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及对于教育的深刻影响,得出我国教育需要立足于大数据时代进行模式变革的结论。在农业管理方面,田丽(2016)从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的视角,深入探究我国农业转型的特点、趋势以及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的必要性。在销售行业,孙赫强等(2018)认为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传统的产供销模式,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商业机会对销售行业进行模式变革。在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做过快递企业模式变革的研究。
在国外,学者们关于商业模式变革的研究成果显著,Gamboa等(1995)、Tsoukas(2002)、Osterwalder(2005)、Johansson(2015)以交互式设计的方法对报业商业模式变革做了分析,Kleppe(2017)、Strüber等(2017)对大型企业管理模式的成功变革进行了研究。
在国内,早期关于管理模式变革的研究多集中在企业的变革过程与变革效果层面。张学峰等(1998)提出组织变革与创新的主要理论有系统理论、权变理论、行为理论。李桦(2001)认为企业管理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管理者必须要有对组织结构或工作制度进行变革的能力。另一位学者涂超(2004)认为变革是企业长期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难题。王众托(2001)则围绕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展开讨论。叶明海和邱旻(2007)着眼于企业的变革管理模型,提出想要企业变革成功,建立一个基于现实的管理模型是有指导意义的。逯笑微等(2008)就环境对企业组织变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当环境的变化超出了企业组织的适应性范围,企业将进行变革。
随着人们对管理模式认识的加深以及管理学者对不同行业领域模式创新的深入考察,现阶段关于模式变革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杨海波(2017)对科技管理模式变革进行了研究,张云霞等(2017)、陈丽等(2017)、杨治国(2018)对教育模式的变革进行了研究。
国外从管理创新的角度,根据整个快递行业的服务体系状况对相应的模式变革进行探究的现有文献较少,多数是通过实证分析、案例分析的形式,针对具体某家快递公司的运营方式的不足之处,提出解决的模式方案。
在国内,关于快递网络模式变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快递业服务模式变革和快递业盈利模式变革两个方面。在快递业服务模式变革方面,赵玉洲等(2016)针对快递服务定价机制改革,提出我国价格形成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存在价格恶性竞争且价格战对快递服务的发展造成价格监管力度偏弱的后果,定价机制亟待改革。在快递业盈利模式变革方面,李磊等(2013)针对快递行业定价模式的弊端,提出分步法定价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快递行业的恶性竞争。研究中所用的工具主要是企业创新模式理论,涵盖人文社科学、市场经济学、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领域,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话题发散法、案例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研究问题。
四 有关快递网络模式创新的研究述评
在快递管理模式的创新方面,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深入发展,多数学者提出模式创新应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郭勤贵(2016)提出在未来各实物都将与互联网发生联系,物与物互联、物与人互联,企业如果没有与互联网结合,将止步于现状。王彦(2016)探究了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思维对企业产生的影响,总结出企业自身需要不断变革创新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程华(2002)分析总结出企业应与互联网创造的条件进行资源互补,深度融合发展。孔凡柱(2017)提出“互联网+”能够精简传统的经营模式,推进传统行业的转型和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促使企业进入新的发展形态。“互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扩大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应用范围,将线下的多数企业连通。因此将“互联网+”和快递业有效结合,有助于快递企业网络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在国内,关于“互联网+”与快递的结合,陈庆(2014)研究了全国传统民营快递业的发展模式,并进行了实例分析,提出了全国区域民营快递业的发展举措。纪辰曦等(2015)比较了集中代收代取服务模式、第三方终端节点联盟模式、智能提取柜这三种运营模式的成本收益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赵小鹏和宋新(2016)通过分析“O2O+众包”模式的特点,指出该模式在快递运营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即缺乏有效监管、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存在安全漏洞等,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姚本辉等(2016)基于三种O2O全民快递商业模式,即“O2O+众包服务”、亚马逊开发的“ON MY WAY”服务、“京东到家”和“京东众包”服务,提出O2O全民快递的发展前景。张超等(2016)通过互联网手机软件这一平台,研究在校大学生使用新型校园快递服务模式的可行性。李海东等(2017)从共享经济、共享物流的角度出发,探讨基于共享数据平台和师生用户之间快递信息的高效传送和共享,提出具有共享物流特性的校园快递服务模式。王进(2018)分析总结了快递服务模式的发展,即从传统的服务模式到近年来出现的快递自提柜等新型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现有的末端配送服务模式,并指出了影响因素。
在国外,Lee等(2008)提出一种设计速递服务网络的方法,用来协助服务中心的整合终端机和延长截止时间,使快递员的增量利润最大化。Zhuang等(2015)提出了Shapley值法及改进的利润分配模型,探讨了高校快递联盟成立后的利润分配问题。在国内,崔潇云(2011)在分析总结全国物流企业盈利模式现状的基础上,从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物流组织网络、物流信息网络入手,分析了物联网对物流企业盈利模式的影响。陈志新和杜昕俊(2016)在分析传统快递业盈利模式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指出在“互联网+”形势下快递企业应积极利用云计算、互联互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行创新和转型,并提出产业融合扩展的新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互联网背景下快递企业运营模式或管理模式时,更倾向于对快递企业的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阐述,或对快递企业目前所面临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分析给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但是,缺乏对全国快递网络管理现存问题的深层剖析与研究,更缺乏对我国快递企业管理模式的全面梳理,以及对当下适合我国快递企业变革与创新管理模式的探究。有关快递网络管理模式的变革,相关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并且缺乏有针对性的成果。
五 区域快递网络发展水平评价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发展规模和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快递与农业、制造业和电子商务等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虽然快递业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各区域快递业发展不平衡,其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我国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区域,快递企业密集度逐渐减少。所以学者们开始关注快递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针对我国快递业存在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目前学者们从信息化发展水平对快递业发展的影响、快递业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快递业区域发展失衡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首先,针对我国快递业发展区域失衡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解文涛(2009)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份物流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得出全国各省份物流发展水平具有差异性,并对各地区发展失衡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刘云和李敏(2011)对西部快递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了导致不均衡的因素有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新型消费模式的发展、快递供给状况等。段水利(2015)从经济水平、信息化水平、基础设施、人才资源等方面构建了快递业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并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了影响我国快递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得出经济水平决定快递业发展水平的结论。王宝义(2016)通过对我国区域进行分组,测算快递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得出我国快递业发展省际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且不平衡趋势不断加剧的结论。秦立公等(2015)运用DEA模型对广西快递业发展综合效率进行测评和优化。
其次,关于快递业与电子商务之间的相互影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如Atif(2004)从快递的价格、服务水平和配送效率等方面研究快递业对电子商务发展是否具有影响。周晓利(2012)探讨了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快递业的突出问题,并准确地提出促进我国快递企业发展的六大措施。于宝琴等(2013)运用SERVQUAL模型对网购环境下的快递服务业进行模糊评价,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指出现阶段网购环境下快递服务质量得分较低。张兰等(2015)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1991~2013年我国快递业发展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即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互联网发展相关指标与快递业关联度最大。陈宾(2016)应用VA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快递业与电子商务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有着协同发展的趋势,但快递业发展滞后影响着二者更深一步的协同发展。
此外,随着我国信息化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快递业发展水平也有大幅度的提升。学者们也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信息化水平提升对我国快递业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如卜新华等(2012)认为信息化水平的逐渐提升是提高快递业发展速度的重要手段。苑春荟等(2016)构建了我国快递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并对快递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实施提出五个方面的建议。
综上所述,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结合现有的国内各地区数据对我国快递业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就目前研究情况而言,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缺乏结合数据的区域快递业发展水平的定量研究。本书将对快递业发展水平进行定性分析,并结合数据实证,构建城市快递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评价体系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我国快递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提升我国快递业发展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