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探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理念篇: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相关理论

长期以来,党中央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建设都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增强,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1]

如果说十几年前思政课教师因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讲课底气不足,现在则可以理直气壮地讲了,不仅仅在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更重要的是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任何重大的理论都源自实践,都是对时代重要问题的回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所涵盖的或者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的普遍规律,或者是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规范或价值准则,或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或一般进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可谓对人类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总结,对学生而言是高度凝练的值得学习的间接经验。

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一般来说,个体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两个过程:一是理性化过程,指接受社会的思想政治观念并以此形成个体思想政治观念的过程,即“内化”阶段;二是社会化过程,指根据所形成的思想政治观念去行动的过程,即“外化”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遵循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形成和发展规律。实践教学是以直接体验的形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直接地、直观地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提高道德认识和社会责任感,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实践,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目的一样,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