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探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部署、提出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传播的重要力量,也要顺应时代发展,推进自我创新。应该看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已经由间接点位式面向世界转变为直接全方位面向世界。更加开放的外部环境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世界舞台,也使其面临着多元文化交融、交锋、交汇的严峻挑战。如何既利用好世界舞台以广泛吸收借鉴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又确保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全球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内在的科学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是一门理论课程,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恰恰又在于其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本身,而必须把理论转化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为核心目标,把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而要想使一个人超越自身体验的局限性,形成更为宏观的思想政治观念,最好的方法是使其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见识,进而验证理论和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因此要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关键课程,就应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将理论学习过程打上实践活动的烙印,进而形成与个人生活特点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总之,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科学理论转化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由之路。正如习总书记在本次座谈会上所说:“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2]

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05方案”),将实践教学首次明确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围,肯定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地位。自“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形式、新方法,学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热度持续上升,以专著、期刊论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等为载体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各高校依据各自的地缘优势和学科特点积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评价、考核体系等都不断得到拓展,很多高校探索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相当高的参考价值,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可喜可贺。然而整体来看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依然存在较大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理论层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缺乏理论研究方面的准备,尤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存在分歧。比如,主流观点认为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辩论法、观看视频、经典阅读等都属于实践教学范畴,将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种形式。这种观点有矫枉过正之嫌,即把所有与“灌输”相对的教学方法都归类于实践教学,实际上是预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只有灌输和实践两种,非此即彼,结果是夸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用实践教学取代了除“灌输”之外的所有教学方法。这种预设根源是对实践和认识界限的理解偏差。实践离不开认识,实践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盲目的、偶然的行为不能被称为实践;认识也离不开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但是毕竟实践与认识属于不同的范畴,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辩论法、观看视频、经典阅读等整体上看仍属于认识的传导、流动,属于认识范畴,而非亲身体验、亲自动手的实践范畴。还有很多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认为实践教学的内容限于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尤其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而言,外延应限定于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领域。这种观点有教条主义之嫌,丢掉了生活实践这个广阔领域,结果是限制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在实际操作中很可能囿于场地、经费、安全、设施等实践教学条件而缺乏可行性与可持续性。这种观点对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视而不见,看不到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情感等人们关注的民生领域,尤其是大学生自身生存、发展、享乐方面的生活领域,在实际操作中自然是阻力重重、效果不佳。

第二,在操作层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课程形态和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运作机制及制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任务、特点出发,立足于校园资源、地缘优势、专业设置、整合学校乃至政府、企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总量较少,已有研究中可供借鉴的也不多。虽然各个学校情况千差万别,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但毕竟同类院校或同一地域等的实践教学经验具有共性,依然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有着明显区别。如何充分挖掘高校特有的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将艺术、美育、人文素质与成长成才等内容融入德育实践教学课堂,建立艺术化、美育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为全国高校提供可资参考和借鉴的思路、做法?仍需我们进行深入而又广泛的研究与规划。目前中央美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五位一体”实践教学方法入选了教育部择优推广计划,西安美术学院的“一画一课”荣获了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自2009年起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实践教学求索之路。

在整整10年的微电影实践教学的探索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使之成为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质课程,总结经验、组织力量编写一本微电影实践教学著作,显得很有必要。本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外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进行清晰的界定,同时结合当前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新要求以及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前沿研究思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要素构成和微电影实践教学的生成背景、组织实施、考核评价、保障体系、成效分析等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与总结,希望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运行提供一些参考。

多年的探索经验表明,微电影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载体,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可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选择。微电影实践教学的形成与发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探索“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学生知识的来源、经验的获得、观念的确立将更多地来自网络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根本决定性因素。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群体,其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心理动态都深受新媒体环境影响,同时新媒体技术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提供了开放多元、及时互动、精准高效的教学平台。由此,微电影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便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

其次,微电影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有利于发挥高等院校的自身优势。微电影兼具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经济建设、社会变迁、风俗文化、理想信念、人生价值、情感生活、热点事件等都可以成为微电影拍摄的素材,而这些恰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重点关注的内容;从形式上看,微电影包含审美等方面的要求,这些都是大学生美学素养的必备知识。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微电影实践教学加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艺术专业课知识方法手段的协调、集成和创新,为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实践创新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微电影实践教学作为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培养的纽带,有利于充分整合和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

再次,微电影自身特点决定其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载体。微电影制作方便,成本低廉,制作周期短,短时播放,形式多样,包括纪录、纪实、广告等视频短片,这些特点契合了微时代受众即时消费的诉求,让酷爱时尚的大学生用微电影这一艺术载体表达思想、传播文化、观察社会、体验审美。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而言,微电影作为一个崭新的载体,有着简洁高效的特点和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微电影的制作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同客观世界的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包括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介、方式,来承载和践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观点、基本思想,帮助学生从中汲取养分,丰富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这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选择;另一方面,微电影的灵魂在于创意,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微电影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在微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们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在场,用自己手中的笔、刻刀、摄像机、电脑软件、投影仪、手机等工具,来自由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体验、对民族和家乡的热爱、对社会变迁的感受、对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微电影自由创新的理念,为青年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让青年学生的创造潜力充分涌流。

总之,微电影实践教学的经验体会是,微电影改善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看法,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问题意识、批判意识、观察能力、总结能力、提取信息能力以及提升专业素养等,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大学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实践教学,成为很多学生毕业多年后美好而难忘的回忆。当然,微电影实践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微电影涉及拍摄、选址、选景、社会调查、采访等较为复杂的情境,指导教师又不能全程陪同指导,因此安全问题需要充分重视;二是依然难以杜绝“搭便车”现象,总会有学生实践意识淡薄,对社会实践缺乏主动参与性,在小组里仅仅是挂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全员参与性。

当前,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各院校的区位环境、类别层次、学生素质、教师水平等存在差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但相信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各方面的成果会越来越丰硕,各校之间也会加强互学互鉴。微电影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依然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创新,赋予新内容,谋求新发展,再上新台阶。新时代需要我们有新贡献,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还需要我们继续不懈的奋斗和努力。


[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网、《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982234。

[2]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网、《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98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