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发展历程
实践教学思想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主张的“身教重于言教”、柏拉图的“寓学习于游戏”、亚里士多德的“美德在于实践”、夸美纽斯的劳动教育、卢梭的“归于自然”等西方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他们意识到实践与教育相结合对个体协调发展以及社会改造的功用,提出了劳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并且在理论的设想与践行中表现出了尊重个体内心需求、尊重个性的鲜明特点。我国孔子的“学以致用”、朱熹的“大学之道,知之深而行之大者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以及王夫之的“第一不容缓则莫如行”等强调实践的教育思想,对“知”“行”关系展开更为深入的讨论,表现出反对空虚无用、远离实际的倾向。但整体来看,实践教学思想的正式形成,是近一个世纪的事。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死板的教学计划和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的西方学校教育受到了公众的普遍质疑,众多学者对学校教育与生活世界相隔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改变以往的授受式教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教育运动”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欧美国家兴起,它们与当时时兴的西方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相结合,提出了诸多如“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等主张,标志着实践教学思想的正式形成。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建设。党的教育方针在不同时期对实践教学的表述方式虽然有些许差异,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都是一以贯之。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历了从普遍要求大学生参加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到自觉地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再到归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范畴但又设置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的发展历程。
一 现代西方实践教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实践教学是西方在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和行为主义教育哲学并强调教育职业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学实践形式,今天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正式纳入其理工农医类学科的教学规程中。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代表人物杜威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角度出发对教育及其实践方式展开探讨,认为教育是一种经验的改造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因此他反对传统教育将系统化、逻辑化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方式,认为这种方式会使得教学内容和课程外在于学生,完全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因为不可能被学生接受,这种关系应该倒过来,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杜威强调教育须以社会生活为背景,赋予教育以实践意义,也赋予实践活动以教育意义,力图使学校生活成为受教育者学习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的契合点,从而使教育既合乎受教育者需要又合乎社会需要,而非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从而改变教育脱离生活实践、脱离受教育者的情况,使之更有益于受教育者发展和社会改造。
行为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斯金纳以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思想作为研究基础,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任何动物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而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严格地说,人的行为是多年来在物质环境和社会或文化环境中偶然形成的条件反射的结果,可以通过不同方法使人们形成条件反射,使其按照某些方式去行动或改变其行为的某些方面,其中控制体重、吸烟和饮酒就是这方面的极好例证。他提出的程序教学主要分为四个步骤:一是按照顺序依次给学习者少量信息;二是观察学习者的反应,对其行为中正确的反应加以强化,错误的行为则予以改正;三是及时反馈,即学生反应之后应立即告知其反应是否正确,并作出相应调整;四是学生按照自己定的步调,进行程序学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促使欧美各国开始反思自己的科技和教育,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因为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化而受到指责。在“学科结构化”“回归基础”的口号下,学科主义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应用性知识被删减,取而代之的是科学概念和原理。教学方法以理论演绎为主,科学实验等实践教学活动变成了纯粹以验证科学知识及加深学习层次为目的的教学手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科主义课程教学模式弊端日益显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始盛行,驱除理论权威、缩小理论与实践教育的差距和让生活实践走入学校的呼声重新高涨,一大批如模拟公司、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教学、引导探究教学等注重学生实践的教学方法在西方国家逐渐盛行,并成为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
二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政治路线,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长期以来把政治运动作为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的做法。1981年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课堂教育、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与实际锻炼恰当地结合起来,各科教学都要贯彻思想教育,还要组织学生适当参加劳动、军训、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才。”自1987年起,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高校普遍组织开展起来。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德育工作要加强实践环节,高中和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技文化服务、军政训练、勤工俭学等活动。自1996年起,开创了持续20余年的大中专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大中专学生参加。
这一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纳入了教育教学计划。高校的团委、学工部、院系团总支等部门纷纷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度还不高。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实践教学还没有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没有明确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范畴。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成与发展
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98方案”)之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与提升成为重要任务,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环节被首次提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并指明“要注意抓好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看(录像)、走(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教学环节,特别要重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力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有新的突破”。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
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加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文件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围绕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这就肯定了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正式地位,把实践教学明确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畴。
2008年9月,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5号文件)中再次明确提出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着重强调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确保不流于形式。该文件明确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相对独立地位,从而使实践教学由一个教学环节或一种教学方法逐步演变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开展实践教学的主力军。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实践教学的创新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文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比如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落实学时学分制,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完善实践教学激励评价机制,注重价值引领等,这些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坚实而全面的政策和法规保障,也将开启实践教学创新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