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传统逻辑在贵州的传承
一 传统逻辑在贵州传承的历史背景
20世纪30—40年代,我国不少学者受苏联哲学界的影响,把西方传统逻辑视为形而上学加以批判。一些人提出形式逻辑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形而上学和方法论,是毫无用处的,是为辩证法所否定的。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不能与哲学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混同。这些错误的观点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50—60年代中国学术界就形式逻辑的对象、性质和作用,客观基础与辩证法的关系,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关系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这样的局面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并开始重视逻辑知识的普及。1955年,毛泽东在为一次中央会议做结论时说:“写文章要讲逻辑。……总之,一个合逻辑,一个合文法,一个较好的修辞,这三点请你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注意。”[20]1958年他把“学点文法和逻辑”作为一条“工作方法”提出。在毛泽东的倡导下,中国的逻辑学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到1966年“文革”发生前,全国逻辑工作者仅有300人左右。20世纪60—70年代,贵州学者在逻辑研究上并没有取得多少成就,仅在《贵州日报》上发表了几篇传统逻辑的短文。例如,钱耕森的《学点逻辑》(1961年9月9日,第3版)和《思维要合乎逻辑的规律》(1961年10月14日,第3版),刘宗棠的《什么是概念》(1962年9月1日,第3版),等等。“文革”时期,中国的逻辑研究基本上停顿了。
直到改革开放,科学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1978年、1979年两次全国逻辑讨论会召开,逻辑工作者迅速从“文革”的停顿中走出来,踏上了恢复发展逻辑研究的新征程。张同生在《贵州日报》(1978年11月11日,第2版)发表的《逻辑证明与实践》再次唤醒贵州逻辑学人。贵州的逻辑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可谓是传统逻辑在贵州传播迅速、影响深远的时期。此间,贵州逻辑学者经历了从学习逻辑理论到出版自己的逻辑著作,从邀请知名学者讲学到走出国门交流学术思想的过程。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传播和影响范围遍及贵州省内各大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起,贵州各高校陆续开设逻辑课程,使得年轻学子对逻辑学这一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二 传统逻辑在贵州传承的基本情况[21]
20世纪50年代末至“文革”前,虽然贵州逻辑学研究成果不多,但在教学传承方面仍有诸多开创性贡献。钱耕森等人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学点逻辑”的号召,不仅积极撰写逻辑文章,还开启了这一特殊时期贵州逻辑教学的新征程,为改革开放背景下贵州逻辑教学和研究储备了重要的逻辑教学资源。在这一时期做出传承贡献的除钱耕森外,主要还有陈若夫、杨信祥、张怀治、颜怀钧、任吉悌、刘诗钟、王明祥、霍壮如、于泽滨、刘宗棠等人。
钱耕森,男,1933年10月生,安徽省巢湖市人,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1952年肄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冯友兰、张岱年、江天骥等逻辑学家、哲学家,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贵州从事逻辑学教学研究工作,现系安徽大学资深教授、国际知名学者。钱耕森在贵州工作期间,曾给贵州大学与贵阳师范学院(今贵州师范大学前身)两校学生以及贵州省军区团以上干部和机关干部、铁四局总部的干校讲授逻辑课。1958年,钱响应毛主席到“一穷二白”的地方去工作的号召,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分配到贵州大学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工作,并参与筹建哲学系(当时,刚重建的贵州大学尚无自己的校舍,暂在贵阳师范学院内办学。因此,两校联合成立一个党委,统一领导两校)。钱来贵州工作时,正值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掀起“大跃进”高潮的峥嵘岁月。毛主席为了提高干部的素质,在工作方法层面,特地于1958年1月亲自撰写并下达《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他在有关条例中向广大干部提出了要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与理论。例如:(三十九)学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四十)学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四十一)学点历史和法学,(四十二)学点文学,(四十四)建议在自愿的原则下,中央和省市的负责同志,学一种外国文,等等。(四十三)学点文法和逻辑中的“学点逻辑”则缘于毛泽东主席深刻洞悉逻辑学的特殊重要价值,而被其重视和强调,并予特别提出。
1958年底1959年初,贵阳师范学院院长陈若夫,为了积极响应毛主席关于学点逻辑学的号召,决心亲自给全校教职工和文科学生上逻辑课。他上大学时曾经学过逻辑课。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再没有学过,更没有教过,也就差不多忘了,需要人帮助他备课。于是,他把两校(贵州大学与贵阳师范学院)学过逻辑学的年轻的助教抽调到他身边组成一个逻辑学备课小组,由杨信祥(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分配来贵阳师范学院的)、张怀治、颜怀钧(西南政法学院毕业分配来贵阳师范学院的)、任吉悌和钱耕森(北京大学毕业分配来贵阳大学的)[22]共同组成,由钱耕森执笔撰写逻辑学讲授提纲。至1959年4月,集体编写出逻辑学讲授提纲(初稿)的一部分,即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思维的基本规律,第三章概念的前5节,并铅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至今钱耕森还保存着一份当年作为集体教学成果寄给弟弟的铅印逻辑学书稿,让他也分享这份成果,同时也想培养他的逻辑兴趣。钱耕森在第1页上题记:“这是我们集体一九五九年上半年为贵州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同学编写的。更生(耕森)寄于一九五九(年),四(月)。”[23]团队集体编写逻辑教材一段时间后,便由钱耕森个人继续这项工作。钱一方面继续往后编写,一方面在陈若夫院长每次讲课之前的晚上去他家帮他备课(实际上是一起讨论和交流)——陈白天忙于办公,没有时间备课,钱只能在晚上和他交流,经常讨论到深夜才把课备好。陈坚持把逻辑课从头到尾讲完一遍。陈若夫的逻辑课,讲完了一遍以后,就交给钱耕森了。钱耕森随后就给贵州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两校的中文系和历史系的四个班级开设逻辑课。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分开时,一些名校分配来的助教被留在贵阳师范学院,钱耕森也继续给该校的中文系和历史系以及1960年成立的政教系讲授逻辑课。钱耕森教逻辑课不久,学院便将数学系毕业留校的刘诗钟分配来做钱耕森的助教。此外,青年教师王明祥等也跟钱耕森学过逻辑。据钱耕森介绍,他们对逻辑课很感兴趣,听课、课堂讨论、做练习、考试都很认真,学习成绩提高也很快。钱耕森至今还保留着1962—1963学年第2学期政教系一年级学生霍壮如同学听逻辑课的笔记本。霍壮如聪明爱学,并对逻辑学十分感兴趣,仅课堂笔记就记了10多万字。此外还有钱耕森进行了认真批阅的课堂作业,以及钱耕森对霍壮如同学笔记的评语。这本笔记本已保留了半个世纪,非常珍贵,基本上记录了钱耕森50多年前上逻辑课的主要内容。
由于钱耕森在贵大与贵师院上逻辑课的影响较大,《贵州日报》编辑部前来约稿。于是,钱撰写了《学点逻辑》一文,发表于《贵州日报》(1961年9月9日第3版),该文实为《贵州日报》上发表逻辑学专文的第一篇。钱撰写的《思维要合乎逻辑的规律》一文,发表于《贵州日报》(1961年10月14日第3版)。《贵州日报》拟续刊载逻辑学文章,后由刘宗棠继续撰写并发表。
钱耕森在黔教学期间,贵州省军区为了响应毛主席学点逻辑的号召,也邀请钱去讲逻辑学,讲给团以上干部和机关干部听。钱每周去讲两次,从头到尾讲了一遍,他们也坚持从头到尾认真听完。随后,驻在黔灵山脚下的铁二局(原西南铁路工程局)干校为了响应毛主席学点逻辑的号召,也邀请钱去给他们的干部讲逻辑学。那时,讲课是没有课时费的,但是,管吃饭(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吃粮特别紧张,有钱也无处买,有饭吃也就很实在了)。
贵州省教师进修学校的于泽滨老师和贵阳市干部业余大学的刘宗棠老师等对逻辑学很感兴趣,主动来贵大和贵师院听钱耕森的逻辑课,并不时和钱讨论逻辑问题。后来,他们都在各自的学校里开设了逻辑课,并成长为专业的逻辑工作者,当上了逻辑学教授。
刘宗棠(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提倡‘学点逻辑’,而且,有关逻辑学的学术讨论,在全国蓬勃开展。当时我在贵阳市干部业余大学工作,学校也要求开‘逻辑课’,我到贵大和贵师院听钱耕森老师讲逻辑,并得到钱老师的讲义,边学边教,得到很大的帮助,后来成为专业的逻辑教师。曾主编和参编三、四部逻辑教材。在《贵州日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贵州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报刊上发表过几十篇逻辑学文章。对于钱耕森教授引导入门,后来成为专业的逻辑工作者,非常感谢!”上述回忆系刘宗棠录于2015年11月28日召开的第十六次中国逻辑史全国学术研讨会(钱耕森提供)。刘宗棠教授现为贵州省逻辑学会顾问、贵州省儒学研究会理事、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中国逻大)贵州校友会荣誉会长。
钱耕森的逻辑课一直开到1964年四清运动后期,当时学校领导受极左思潮影响,对钱和其他由于家庭成分“高”或者所谓社会关系复杂的教师搞一刀切,统统调出政教系,钱本是政教系哲学教研室主任,教哲学与逻辑等专业课。钱被调到外语系后,也就和逻辑与哲学等课的教学无缘了。
由上所述,在1958年毛泽东“学点逻辑”的号召下,贵州也步入了这一特殊时期的逻辑学教育的道路,在这过程中,陈若夫应当是这一时期贵州大学和贵阳师范学院开设逻辑学教学的第一人。钱耕森在这一时期贵州逻辑学教育新征程中,也做了实质性贡献,他不仅帮助陈若夫备逻辑课(实为逻辑教研活动,一起讨论逻辑教学问题),还独立讲授逻辑课多年,编写逻辑学讲义,培养了一批学生、老师与干部,撰写并发表了一批逻辑学文章,为改革开放背景下的逻辑学教学和研究储备了重要资源。
三 传统逻辑在贵州传承的主要特点
1.时间较早,赓续不断
时间较早是西方传统逻辑传入贵州的显著特点。1905年王延直在贵州开始讲授论理学,为西方传统逻辑在贵州的传播开启了大幕。此后一百多年,西方传统逻辑在贵州传承传播,其影响日益扩大。传统逻辑从王延直开始在贵州省公立中学、贵州省优级师范两所学校教授至今,逻辑课程已经成为贵州省各个本科高校中部分本科专业学生所学习的课程。更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贵州大学获准设立文科逻辑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贵州文科逻辑学专业硕士点零的突破。这标志着贵州省开始以自己的师资力量来培养逻辑学专业人才,为贵州逻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后备力量。2006年9月,毕节学院成立了“逻辑与应用逻辑研究所”,此后又发展壮大为“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引进逻辑学科高级专门人才,逐步形成了在贵州省内多领域首屈一指、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逻辑学教学和研究团队。2014年10月,贵州民族大学成立“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由张学立教授兼任中心主任,以此为标志,贵州民大逻辑学科建设被提上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2015年11月,逻辑与认知交叉学科硕士点顺利获批,该硕士点以逻辑学理论、人类学(民族学)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人工智能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逻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认知过程的人工模拟,对人类语言意识、常识积累、信仰确立等认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不同民族文化背后的逻辑差异,探究逻辑差异与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促进跨文化的认知与交流。开设的逻辑学相关课程包括中西方逻辑史、认知逻辑、模态逻辑、心理逻辑、数理逻辑、人工智能等。作为当代逻辑学研究、文化研究和认知研究的前沿学科,弥补了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是研究人类心智的开创性方式,对于逻辑学、民族文化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12月,贵州民族大学成立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聘任蔡曙山教授为首任院长。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是全国首家以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相结合并以认知科学冠名的学院,下设四系二中心(认知科学与技术系,心理学系,教育学系,民族语言与文化系;阳明心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拥有“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省级重点学科,“逻辑与认知”“民族文化与认知”“人类学”和“教育学”四个硕士点,主要建设学科覆盖心理学、哲学和逻辑学、语言学和民族语言学、文化学和民族文化学等领域。该学院的成立既为逻辑学、认知科学在贵州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贵州高校的逻辑与认知学科建设搭建了新的平台。
2.研究深入,成果颇丰
中国逻辑学会成立之初,逻辑界展开了一场关于逻辑研究对象、传统逻辑现代化等问题的论争。在这个大背景下,贵州学者对逻辑学学科名称、研究对象、逻辑学教学改革、逻辑学研究内容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就传统逻辑的研究而言,其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扩展。一批学者就概念、词项、命题和判断、推理方式、论证方式和逻辑规律等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一批成果,出版了多部著作,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不少成果被CSSCI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及SCI、EI、ISTP收录。逻辑学科研项目立项数不断增多,其中不乏国家级项目,如蔡曙山教授主持的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语言、思维、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研究”,张学立教授主持的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八卷本《中国逻辑史》”第五子项目“中国逻辑的深化发展”、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中西方必然推理比较研究——以《九章算术》刘徽注为对象”、2016年度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专项资助自主选题项目“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思维与论证模式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黔西北濒危彝族钞本文献整理和研究”,张连顺教授主持的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佛教量论研究”,盛作国副教授主持的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儒家经典中的逻辑思想研究”,等等。此外,多项优秀学术成果获政府及国家与地方学术团体的奖励,如张学立教授的教材《大学逻辑》获贵州省第七届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论文《试论比较逻辑成为独立学科的合理性》获贵州省第八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0)、论文《从温公颐墨辩逻辑研究看中国逻辑的理论属性》获贵州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18)、著作《金岳霖逻辑哲学思想研究》获中国逻辑学会第二届优秀成果二等奖(当届一等奖空缺,2008)和贵州省第六次哲学社会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2005)、论文《回溯推理独立存在的合理性问题探微》获贵州省第二届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论文类二等奖(2007),等等。
3.开明开放,引智搭台
西方传统逻辑在贵州传承传播的又一重要特点是,坚持开放办学,引进逻辑教学科研人才,同时搭建了必要的逻辑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平台。
1980年,以高校文科逻辑课程教师为主的贵州逻辑小组在贵阳师范学院(现贵州师范大学)政教系成立。时隔7年,贵州逻辑学会(贵州省哲学学会下的省二级学会)成立。其后,在省高等教育研究会之下又成立了贵州省逻辑教学研究会,同属省二级学会。1990年成立省一级学会贵州制约逻辑学会。2011年12月底,成立了省一级学会贵州省逻辑学会,挂靠贵州师范大学和毕节学院,常设机构在毕节学院。2004—2006年,《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开辟了逻辑学专栏,每期刊发逻辑学论文。2006年起,《毕节学院学报》开辟逻辑学专栏,不仅为毕节学院的校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支持学科、省级重点学科——“逻辑学”学科的建设提供支持,也为广大逻辑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成果发表和学术争鸣的宝贵阵地。2015年1月,《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增设“逻辑与认知”专栏,由蔡曙山教授担任栏目主持人,该栏目于2015年首期刊发,成为高校学报中每期发表逻辑学术论文的连续性期刊。《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逻辑与认知”专栏以逻辑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语言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等与认知科学相关学科的研究为征稿内容,学报至今已发表逻辑学术论文50余篇,这些都为贵州逻辑学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平台。
自20世纪80年代起,贵州开始举办全国性和地方性逻辑学术会议,1982年7月20日至8月4日,中国逻辑学会逻辑与语言研究会和贵州省哲学学会逻辑组、贵州大学哲学系在贵州大学联合举办“语言逻辑讲习班”;1982年8月,中国逻辑学会逻辑与语言研究会和贵州省哲学学会逻辑组在贵阳召开了中国逻辑学会逻辑与语言研究会年会;1995年7月,中国逻辑学会法律逻辑专委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召开;2009年9月,贵州大学举办了“当代中国逻辑学史”学术研讨会;同月,国际逻辑会议(LOGIC,2009)暨著名数理逻辑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庄志达教授60华诞庆祝活动在贵州大学举行。2010年由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学史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毕节学院召开。2012年11月,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毕节学院、贵州逻辑学会等单位和学术团体承办的“中国逻辑学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贵阳隆重举行。2014年10月,由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科学通报》杂志社和《科学中国人》杂志社联合主办,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逻辑学会和贵州省计算机学会共同承办的第六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在贵州民族大学召开。2015年11月,由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贵州省逻辑学会联合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科研处共同承办的第十六次中国逻辑史全国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孔学堂召开。2016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逻辑室、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皮尔士研究中心、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逻辑、文化与认知研究中心”、科研处共同承办的皮尔士逻辑与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孔学堂召开。在“走出去”的同时,也注重“请进来”。例如,1982年7月,邀请周礼全、诸葛殷同和江天骥在语言逻辑讲习班讲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简·库辛勒兹(Jan Coossenacts)、中山大学的鞠实儿和熊明辉、南开大学的任晓明等一批知名学者也应邀来黔讲学。此外,贵州民族大学聘请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蔡曙山为全职教授,担任该校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逻辑学科首席专家和“逻辑与认知”硕士点负责人,开启了与清华大学逻辑与认知科学学科的合作;贵州大学引进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鞠实儿教授作为贵州省“候鸟人才计划”学者,加强了与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的合作。这些工作拓展了贵州逻辑学者的视野,同时提高了他们与国内外知名专家对话交流的水平及能力,扩大了贵州逻辑学界在国内外的影响,促进了贵州逻辑学事业的发展。毕节学院还聘请了18位国内知名逻辑学者为其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贵州民族大学也聘请了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逻辑学科客座或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