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鸿门宴:刘邦与项羽
一
祖龙巡幸天下时,决想不到,亡他大秦的两个人,正在人群里驻足观看。
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刘邦。
他俩还一人贡献了一句观皇帝有感。
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这是赤裸裸的野心,完全不加掩饰。
刘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就个寻常的羡慕嫉妒恨,我们偶尔也会发出类似的感慨,没什么大不了的。
你们发现了没有?
项羽从小就知道他要什么,还为自己树立了人生目标,随时随地为之而奋斗,所以项羽行事往往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势必要争当时代的弄潮儿。
刘邦更像是被时代裹挟着前进,他从小想当个游侠,行走江湖,最大的愿望是给信陵君当门客。入秦后,法家禁侠,刘邦回乡当了个泗水亭长,因一时心软放走了刑徒,被迫在芒砀山落草为寇。待到天下反秦时,他回家,可县令要抓他,他走投无路,造反,不是他有多大野心,只是不想再继续落草而已。可谁知一起兵,竟越打越顺,他加入了反秦联盟,见了大世面,在怀王的鼓励下攻入关中,这时候他的梦想又变成了当关中王。可项羽不肯,给他赶到汉中,这下刘邦又得反项,反着反着把自己反成了诸侯中的领袖,项羽败亡,他在万众瞩目下称帝。
刘邦不是生来就有的大志向,这一步步走来也是身不由己,最终不过在时势使然中被逼着成就了一番帝业而已。
当年大泽乡起义,引动天下反秦,项羽跟随叔父起兵,他们是早有预谋的,这叫英雄造时势,所以到了后来,项羽的选择也总是在逆天而行。
而刘邦更多的是不想在山里头喝西北风了,实在没办法,这才反了秦,这是时势造英雄,所以到了后来,刘邦的选择往往是在顺势而为。
那么,一个逆天而行,一个顺势而为,是刘胜项败的原因吗?
我们要把这个话题给讲透,还是得从“怀王之约”开始说起。
二
公元前208年,陈胜战死,章邯挥师东进,意欲再次平定关东地区。
这时候,有三个人想接过陈胜的反秦大旗,领导关东义军。
他们分别是:齐王田儋、楚王景驹、楚将项梁。
章邯东征,要料理魏国,田儋来救,中伏惨死,出局;景驹被秦嘉立为楚王,旋即败给项梁,也出局;放眼天下,只剩下项梁能接替陈胜,来担当反秦联盟的新任领袖。
范增建议,让项梁别学陈胜自立为王,应该“缓称王”,拥立楚王子孙,收拢楚国民心。
项梁在民间找到了楚王遗胄熊心,拥立他为“楚怀王”,方便收揽人望,团结各方势力反秦。
项梁扶保的楚怀王,原本是个牧童,谁都知道,这是项梁用来装点门面的吉祥物,就像曹操手里的汉献帝,朱元璋手里的小明王,等到他们霸业大成,就会毫不留情地丢弃手中的这颗棋子。
可没人能预料到,定陶一战,项梁居然战死了。
楚怀王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立刻从盱台赶往前线,趁项梁新死、群龙无首之际,用亲信接管了军队,将项羽架空,逼迫他效忠自己。
这时候的章邯在打败项梁后,觉得楚国已不足为虑,就没乘胜追击,而是北渡黄河,同王离的长城军团联手,一起对付赵国。
这给了楚怀王喘口气的机会,他趁机召开诸侯大会,确立了自己在反秦联盟中的领袖地位,还正式订立了联盟纲领:我们关东义军反秦,目的在复兴六国,灭亡秦国。
至于秦国的土地,共同瓜分不切实际,楚怀王就宣布:“谁先入关中,谁就当关中王。”
这就是“怀王之约”。
这个约定可不是楚怀王为激励将士的随口一说,而是他基于自身政治利益而做出的谨慎考量。
当时楚怀王虽然让心腹宋义掌管军队,可这支军队毕竟是项家带起来的,军心还在项羽那边。楚怀王根基不稳,急切需要一个政治盟友来互帮互助,而这个人,数来数去,也就只有刘邦了。
毕竟刘邦是在景驹失败后带资进组的,不是项梁的嫡系,顶多算个客军,这样的人自然是楚怀王的第一拉拢对象,他需要刘邦支持他,帮他遏制项羽的势力。
所以,这个所谓“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其实是楚怀王为了拉拢刘邦,专门许给他的好处。所以当项羽提出由他西进灭秦的时候,当然会被楚怀王一口回绝。
楚怀王让项羽跟宋义去河北救援赵国,却指名道姓地把灭秦的任务交给了刘邦,可以说这个“怀王之约”早在发起之初,就内定了将会是刘邦。
然而,虽说楚怀王的夺权堪称教科书式的傀儡逆袭,只奈何不幸,他遇到的人,是神勇无二的战神项羽。
三
楚怀王的失算,在巨鹿之战。
当时,王离的长城集团将赵王围困在巨鹿城,而这时章邯又带领中央军团赶来,秦军两大主力会师,人数多达四十二万之众。
想当初,章邯灭魏,就是先将魏王困在临济,围而不打,故意设下陷阱,引诱齐楚联军来救,结果埋伏奏效,齐王战死、魏王自焚,秦军重创了联军一次。
而如今,章邯又故技重施,让王离带长城军围住赵王,而他就在后方保障粮道,以赵王为饵,设下埋伏,来钓各路诸侯的援军。
赵王果真四处寻找救兵,诸侯联军也确实纷纷赶来,而且联军人数未必少于秦军,可他们也知道,秦军是在围点打援,第一个冲进去的绝对死无葬身之地。
如今他们缺少了项梁这样的核心人物,各路诸侯一盘散沙,各自都想保存实力,盼望着别人第一个先上,去当那个必死无疑的“炮灰”。
所以,各路联军在赶到战场后,都选择了安营扎寨,一个个都做起了“壁上观”。
这时,宋义和项羽姗姗来迟,也学起联军,远远地安营扎寨、停滞不前。项羽请命进军,宋义跟他讲,赵王已不可救,还不如等秦赵二虎相争,我们再坐收渔翁之利。
项羽暴脾气,怒而发作,借着三军将士对项家尚存的忠心,私自斩杀了宋义,自领军队开赴巨鹿战场。
回想当年,秦将王翦领六十万大军灭楚,楚国大将项燕不敌,拔剑自尽,楚国灭亡。时年九岁的项羽,亲眼目睹了祖父自杀,国破家亡,那种对秦人的国仇家恨,十六年来从未曾停歇。
如今,前方的统帅正是当年王翦的孙子王离,而他身为项燕的孙子,项羽要在巨鹿,为他爷爷找回当年兵败的场子。
回溯上两千年的时光,不知道在巨鹿大战的前夜,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少将军,他到底是怀揣着怎样的心情入眠的呢?
四
巨鹿之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个圈套。
项羽虽然掌握了军队,不过五万子弟兵,秦军却多达四十万,还个个都是精锐,这怎么打?
作为战神的项羽,他意识到,这次战争的关键点,是那些观望的诸侯们。因为,诸侯联军不少于秦军,如果他们众志成城、一致对外,这一战就还有生机。
项羽刚刚渡河,凿沉了船,砸烂了锅,他告诉将士们:等咱们打赢了秦军,用他们的锅吃!
他破釜沉舟,既是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更是做姿态给诸侯联军们看。——我既然来了就没打算回去,这第一个动手的“傻子”由我来当,你们这下总该放心参战了吧?
项羽也没有盲目冲击王离的包围圈,而是先让英布、蒲将军率军两万,绕过去袭击章邯的粮道。
我们都知道,粮道一般很长,为了保障粮食运输,章邯肯定要把二十万中央军分散开,而粮道骤然被两万人袭扰,换谁都会猝不及防。
章邯的第一个反应,是赶紧把军队收拢起来,组织成一团,而这一过程毫无疑问需要时间。
项羽要的就是这个时间差。
章邯要组织军队应付英布,就不可能在第一时间支援王离,只要项羽动作够快,秦军就会从原先的四十万,短暂地变成王离的二十万。
项羽亲领三万楚军,朝王离杀奔而来,他与麾下的江东子弟兵奋勇冲杀,九战九胜,杀涉间斩苏角擒王离,秦军全溃。
诸侯联军见项羽愈战愈勇,就如同鹅城人民看到黄四郎被张麻子砍了一样,也纷纷重拾被丢掉的勇气,争先恐后地加入战场。
原本有利于秦军的局势顿时逆转,而当章邯这边把中央军团集结完毕,却发现长城军团已然全军覆没,这场巨鹿之战,秦军一败涂地了!
这一战,奠定了“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无上威名,全天下都为之侧目。
在战胜之后,项羽昂首阔步走向联军大营,各路诸侯无不羞愧地低下了头颅。
每个人都心照不宣,面前这个年轻的将军,即将接替他的叔父,成为无可置疑的新任反秦领袖。
五
项羽为何能打赢巨鹿之战?
许多人,都把原因归结在项羽神勇无敌、王离智商“捉鸡”上。但这个最多算主观因素,但还有客观上的原因,长期被历史学家忽视。
项羽虽然用战术遏制了章邯的行动,使中央军团没有参战,但即使面对王离的长城军团,他在人数上还是不利。项羽面对的这支军队是当年驱逐匈奴的百战雄师,又不是乌合之众,怎会在短时间内,就被他的区区三万人冲垮,继而在诸侯联军的踩踏下全线崩溃呢?
人们忽略了一点:地利。
战场发生在巨鹿城边,可巨鹿的地貌是怎样的?
秦汉时期的巨鹿城,森林环抱,湿土泥泞,这个地理环境对关中的秦人很不友好,但生活在江汉平原的楚人倒是如鱼得水,在熟悉的环境下作战,对楚兵大为有利。
因为巨鹿附近的森林地貌,秦军无法集中组织,王离还要分兵去监视北方的诸侯们,从项羽“九战九胜”的记录可以判断出,长城军团至少分了九块,平摊下来,二十万人每个地方最多两万出头。
这样一算,项羽三万人,虽然在总体上是劣势,但在局部上是优势。在秦军施展不开的地利加成下,项羽可以冲垮长城军,其实不在意料之外,这时诸侯联军再一拥而上,王离只能回天无力、坐等被擒。
章邯见王离全军覆没,连忙退军,与项羽继续对峙,可他又受到了赵高的猜忌,万般无奈之下投了项羽,直到这一刻,项羽的威势涨到了顶点,成功将军事的胜利转化为了政治的胜利。
楚怀王的苦心布局被一个军事天才无情粉碎,他再次变回了项氏家族的傀儡,现在,他唯一的指望,就是入关灭秦的刘邦。
而这个时候,刘邦已经顺利打进咸阳,灭秦了。
六
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风评向来拉胯。
他唯一宿敌项羽的至情至性,将他衬托成了一个自私虚伪的小人。
他粗鄙无文,脏话连篇,没事就箕踞而坐,给儒冠上撒尿,他还洗脚会客,在见郦生时,就出言不逊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何为乃公?就是“额嫩爹”的意思,这和项羽的贵族风度一比,不免落了下乘。
他小心眼儿,年轻时游手好闲,领着兄弟在嫂子家吃饭,嫂子嫌,不给做,他就记了仇,等当上了皇帝后,他给侄子封了个羹颉侯羞辱他;他被项羽追杀,为了马车能跑快点,竟多次把儿女推下了车,每个有孩子的父母,看到这段都大呼不能接受;项羽要煮他爹,他不急,竟还说:“咱俩既然是结拜兄弟,那我爹就是你爹,你要煮咱爹,别忘了分我一杯羹。”
以上种种,将刘邦的高傲侮慢、全无心肝表露无遗,任何一个人看到这些事,都对这个地痞流氓生不起半分好感。
可偏偏是这样一个大伙儿都瞧不上的人,还就能提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定鼎汉室四百年江山,这你还真没脾气。
有人讲,刘邦能得天下,纯粹是因人成事。
而帮助他成事的,就是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
刘邦自己总结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如张良;坐镇中央转输军粮,不如萧何;连兵百万纵横天下,不如韩信;他能取天下,是用好了这三个人。
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发出疑问:既然汉初三杰个个都才干卓越,何必还要屈从如此不堪的刘邦?
其实,这点司马迁早就从《史记》中给了我们答案。
七
先谈张良。
张良的祖上五世相韩,秦灭韩后,他弟死不葬、家财散尽,抛弃了贵族身份,整日与地痞流氓为伍,见惯了世界的参差,也悟透了这人世间的阴暗面。
他在博浪沙刺杀嬴政,被全国通缉,在一路上逃命途中,居然还能顺手把项伯这种杀人犯给救了,这是贵族公子哥儿能干出来的事?
可以想象,韩国灭亡后,原先那个贵公子张良,一定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黑暗,才能抽筋扒皮、脱胎换骨地将自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张良第一次见刘邦时,二人一见如故。他给刘邦讲《太公兵法》,刘邦爱听,不论他说什么,刘邦都言听计从。
他欣喜,因为这些话他也给别人讲过,可就是讲不通,唯独刘邦一点就透,因此他认定刘邦是天授,将来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他们都是自市井间摸爬滚打出来的,价值观大同小异,张良的那些计策,贵族不屑用,平民听不懂,只有刘邦这种人,既有平民的通透,也有贵族的见识,才能领悟张良妙计。
所以,张良认定刘邦就是他的知己,他的计策,只有刘邦懂得,能用,其他人都不能,于是就只跟着他了。
再谈萧何。
萧何是沛县的主吏掾,唯独对刘邦青眼相待。刘邦出去惹祸,萧何给兜着,他到咸阳去送徭役,别的小吏都赠三钱,就萧何给了五钱。
这就离谱,萧何好歹是个县吏,放现在也算个处级干部,为何偏对地痞刘邦与众不同?
其实,刘邦不是个小人物,他早年仰慕信陵君,想给偶像当门客,可等到他长大,信陵君已经过世,他就投奔了跟过信陵君的张耳。
张耳是魏国名士,大泽乡起义后,他跟随陈胜起兵,拥立武臣为赵王,灭秦后,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他被封为常山王。刘邦跟过这样的大人物,还一同游历了数月,在此期间定然开阔了眼界,也耳闻了许多天下秘辛。
可以讲,刘邦从小虽没项羽那般问鼎天下的野心,可也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只要逮到个机会,他就会出去闯荡,像这种“从大城市回来”的人,纵然一事无成,可在这乡县的方寸之地,依然是众人崇敬的存在。
再后来天下糜烂,各地都在反秦,大家推举萧何、曹参当头儿,他俩怕被灭族,不肯,推刘邦,可见这时候当领导,很大可能会沦为背锅侠。
还记得我小时候选班长,就三两个好学生在选,大多数同学都不敢参选,不是不想,而是不敢,这就是天生当不了领导的人。正如萧何、曹参,这俩人或有治国的才能,可没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这就注定他们不是能当一把手的命。
可面对众人推举,刘邦就能欣然应允,从这里既可以看出他勇于任事的胆略,还可看出他能得人心的名望,这才是一位领袖该有的气场。
最后是韩信。
韩信早年不顺,挨过饿,钻过胯,去从军也不受重用,给项羽当过执戟郎中,提建议,不听。
直到他投了汉军,在萧何的引荐下,被刘邦推衣解食拜为大将军,这才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当年,楚汉争霸,韩信在北方异军突起,成了刘项之外的第三大势力,可以左右天下局势。
项羽派人拉拢,许以厚利,想要韩信助他;韩信帐下谋士也劝,让他趁现在自立为王,两方都不帮,给他来个三足鼎立,可通通都被韩信拒绝了。
因为韩信在本质上是个“士”,崇尚的是“士为知己者死”,把知遇之恩看得比性命还重,这就是春秋遗留下来的士之风度。
他早年坎坷、饱受屈辱,没人看得起他,是刘邦给了他一切。他曾自述,汉王待他甚厚,给他车,给他衣,给他食,他不能向利背义,而这就注定了他不可能背叛刘邦。
刘邦与韩信,曾有过一段著名的对话。
他们二人谈兵,韩信讲,带兵不是越多越好,因为每个将军带兵,都会有个上限,要是高出这个上限,对将领来说有害无益。
刘邦问:“我能将多少兵?”
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刘邦问:“那你呢?”
韩信答:“臣多多而益善耳。”
刘邦就笑:“你既然带兵多多益善,怎么还被我擒了?”
韩信道:“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所擒也。”
韩信之所以夸刘邦是天授,甘愿为他的帐下之臣,就是因为这个:“刘邦擅将将”。
在管理学上,管理普通员工和高级人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方法。韩信所长,是管理普通士卒,可刘邦不一样,他能把管理士卒的将军们拿捏得死死的,所以韩信只是一个统帅,而刘邦可以当君王。
作为一个领导者,凡事不必事事躬亲,毕竟,没谁可以做到全知全能。
所以,刘邦不需要和文官比治理,不需要和武将比打仗,不需要和谋士比策划,他只需要“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自己搞管理收人心,听意见委职务,把专业的人才给他驾驭好,也就是韩信说的“将将”,这便足够了。
八
刘邦会用人,这点没人质疑。但我要说刘邦会打仗,你可能要犯嘀咕,心想这么个二流子还懂军事?
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刘邦不会打仗。在他起兵之初,三打丰邑,屡战屡败;破进关中,攻入咸阳,这是捡漏;彭城一战,他带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被项羽三万楚军杀得丢盔弃甲,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
其实刘邦不是不能打,他只是不如项、韩能打。用现在的话讲,刘邦是个学霸,他的军事才华足以跻身第一梯队,然而他遇到了身为学神的项羽、韩信,这才把他的光辉给掩盖掉了而已。
英布后来谋反时,就讲过,自己所忌惮的,就是韩信、彭越与刘邦而已,现在韩、彭已死,刘邦老了,他无所畏惧,反了吧。——英布是项羽麾下第一猛将,曾在巨鹿之战中勇冠三军,他尚且如此畏惧刘邦,你要说刘邦不会打战,英布怕是第一个要跳出来骂娘。
刘邦经常有败绩,是因为他的军事生涯有个明显的成长过程,在起义之初的屡战屡败,再到从百战余生中慢慢汲取经验,逐步成长,最终打进咸阳,为一方诸侯,这时候他还没得韩信,全凭的是他自己的本事。
再到后来,刘邦称帝,先后对付彭越、陈郗、英布,这时候也没韩信帮他,他还不是照样一一歼灭诸侯、平定诸藩,这就等同于他亲自上阵,把六国再灭了一次。可这一时期,人们都惦记他兔死狗烹过河拆桥了,反而忽略了能做到这些的刘邦究竟有着怎样的将略。
可以讲,在楚汉之际,论军事指挥,项羽和韩信是天花板,是那个时代每个将领都无法逾越的高峰。而次一档的,就是刘邦、彭越、英布、章邯、龙且这哥几个,且,刘邦在这些人中可以排第一,说他是项韩之下第一人,当之无愧。
刘邦也只是在对上项羽时才会那么狼狈,在面对章邯、陈郗、英布的时候,没韩信帮他,照样打得顺风顺水。甚至,即使正面对上项羽,他虽然打不过,可也能做到死不了。要知道,项羽之前遇到王离、章邯、田荣这些对手,可都是一战定乾坤,只有碰到刘邦,虽能一直把他压着打,可却始终无法彻底将他消灭,这还是项羽军事生涯的头一遭。
刘邦在专业领域上,不如各自专精的汉初三杰,可这不代表刘邦本身就很弱,作为提三尺剑纵取天下的开国皇帝,怎么可能只是因人成事?
论打仗,他只是不及项羽、韩信罢了,尤不失为优秀统帅。
论筹谋,在没有张良献计的状况下,他也能纵横捭阖,废臧荼、取韩信、诛彭越,平定四方,立白马之盟。
论治理天下,即使没了萧何,他也能擢拔新的人才替补,尤其在用人和权术上,堪称古今无双,连萧何也要望尘莫及。
无数人都在骂刘邦是小人,认为要没汉初三杰,刘邦必不能成事。
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张良遇到刘邦前,不过是一刺客;萧何遇到刘邦前,不过是一县吏;韩信遇到刘邦前,也不过是项羽帐下一执戟郎中。
正是他们遇到了刘邦,曾经四处亡命的刺客,成了千古留名的谋圣;曾经埋没沛丰的小吏,成了经国治世的宰相;曾经处处碰壁的执戟郎中,也铸就了一代兵仙的不朽神话。
老板能走多远,自然需要员工们的努力,可员工能走多远,也需要老板的引导与带领。
所谓老板和员工,从来都是互相成就的,伯乐和千里马,从来都是缺了哪一方,都别想走远。
九
公元前206年,鸿门宴上,项羽放了刘邦一马。
起初,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收降章邯,还许诺让章邯继承秦地,当雍王。
可当他领着四十万诸侯联军浩荡攻秦时,才发现刘邦已经灭秦。按照约定,谁入关谁就能当关中王,这是项羽断然不能容忍的,尤其是刘邦的部下曹无伤前来投诚,说刘邦立秦王子婴为相,要称帝,再不去阻止,就要生米做成熟饭了。
项羽听完勃然大怒,带军攻破了函谷关,直逼刘邦而来。在开战的前一夜,他大宴诸将,表示第二天要大开杀戒,干掉刘邦。
这时,项羽的叔叔项伯,因曾被张良救过一命,不忍见救命恩人被杀,就连夜偷偷潜入刘邦军营,想叫张良和他远走高飞。
可张良已死心塌地要跟刘邦,就把这事给刘邦讲了,他们一合计,和项羽开战是死路一条,就希望能讲和,而这个说和人,就是项伯。
在刘邦与张良的苦苦恳求下,项伯答应当中间人,给刘项二人说和,于是就出现了鸿门宴上的一幕。
在宴会上,刘邦亲自前来请罪,讲述自己断无称帝之心,打消了项羽的疑虑,二人冰释前嫌。
可项羽的谋士范增非要杀刘邦,项羽不肯,他就让项庄舞剑,趁机行刺刘邦,可都被一一化解了,最终刘邦安然离去。
就这样,项羽眼睁睁地放过了这个平生大敌,气得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现在的人看到这一段,无不为项羽扼腕叹息,感慨他妇人之仁,错过了杀掉刘邦的良机,结果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
那么,鸿门宴的来龙去脉,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首先,我们以“后来刘邦打败了项羽”来论证“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杀刘邦是错误的”,这就是个标准的马后炮,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当,事前诸葛亮没有几个。
站在项羽当时的视角上,他不杀刘邦,才是真正的明智之举。
第一,项羽有四十万大军,刘邦只有十万兵马,看起来项羽占尽优势。可问题是,项羽的四十万是诸侯联军,不是他项羽的私军,他的项氏楚军只有五万子弟,还指不定在巨鹿损失了多少,一旦真的开战,诸侯会不会帮他还两说。即使项羽神勇,以五万灭掉了刘邦十万,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等到他刚一打完,还虚弱的时候,身边的诸侯若起异心,他该如何应对?
第二,项羽没开上帝视角,不可能知道刘邦在日后会成长为他的毕生宿敌。在他眼中,此时刘邦只是众多诸侯中的一个,又不是唯一的竞争者,杀了他根本没有太大意义。就算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也不代表刘邦麾下的十万兵马就会凭空消失,大概率萧何、曹参会收拢兵马,据咸阳与项羽拼死一搏,即使项羽不惧,可一直这样没完没了打下去,跟着他入秦分赃的其他诸侯也要不满。
第三,刘邦是灭秦的第二大功臣,一旦受诛,其他诸侯难免人人自危。他们会想,刘邦有亡秦之功,尚且不能幸免一死,更何况他们?项羽好不容易凭借巨鹿之战,确立了自己在诸侯中的盟主地位,而如今刘邦又没有取死之道,他就听信一个二五仔的话,把刘邦给杀了,岂不是让刚刚安定下来的诸侯再一次离心离德?
我们看历史,切记要抛弃掉自己的后见之明,尤其是不要用事后去衡量事前,更应该站在当事人的视角上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
项羽当时的首要目的,是完成他的分封大计。他不杀刘邦,从来不是什么妇人之仁,一个能对降军痛下杀手、动不动就屠城灭国的屠夫,怎么可能在关键时刻仁慈?无非就是他觉得,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所付出的代价比得到的利益要高而已。
在那场千古鸿门宴上,真正的博弈双方,从来不是项羽和刘邦,而是项羽和楚怀王。
当年,楚怀王趁项梁战死,用宋义架空了项羽,还拉拢了刘邦当自己的同盟,为了取信刘邦,连关中王都给许了出去,所以即使到了鸿门宴的时候,项羽和刘邦在名义上,都还是隶属于义帝旗下的将领。
只不过,项羽擅杀宋义,借着巨鹿之战的胜利,将诸侯团结在了自己的身边,完成了对楚怀王的绝地翻盘。
但直到其他诸侯都因巨鹿之战承认项羽的盟主地位时,楚怀王还有一颗棋子,那就是这个因入关灭秦、尚游离在联军之外的刘邦。
所以在鸿门宴上,项羽想要的不是杀刘邦,而是想逼迫刘邦抛弃楚怀王,和其他诸侯一样,加入到自己的联军阵营中来。
而刘邦只身赴宴、伏低做小,就已经传达了“我现在跟您混”的信息,项羽接到这个信号,实际上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自然没有必要再对刘邦赶尽杀绝。
在鸿门宴上,真正的赢家就是项羽,他不费一兵一卒就取代了义帝,确立了自己诸侯霸主的地位,而刘邦和其他诸侯也在事后的分封中,不一而足地捞到了好处。
唯一的输家,其实是那个远在彭城,并未现身的楚怀王熊心。
十
鸿门宴后,项羽迎来了他人生中的至高时刻,他在戏下主持了联军的坐地分赃,分封了十八路诸侯。
历来对项羽的分封策略,都颇多诟病,其实这还是史学家们在当事后诸葛亮。因为项羽的分封思路,从来不是恢复六国,让天下重回春秋战国时代,而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把大国拆分成小国,方便自己称霸,甚至逐一征服,达到取秦皇而代之的目的。
齐国被一拆为三,即齐、济北、胶东,还都是从齐王的部将中提拔为王,却故意漏了个功劳最大的田荣没封,让田荣自己对付三国去,这下齐国再也无力威胁西楚,果然在分封后不久,齐国就爆发了内战。
赵国被一分为二,代王赵歇,常山王张耳,可故意多出来个陈馀不封,本来张耳、陈馀是刎颈之交,可因这件事反目成仇,果真很快就发生了内斗。
燕国也是切了一刀,给分成了燕国和辽东国,让韩广和臧荼互相制衡。
韩国地处中原,兵家必争之地,项羽必然要拿捏在手中,所以他开始分封的是韩王成,却没让韩王成上任,而是把他一直软禁在西楚,他一死,立刻转封给亲附自己的韩王昌,进而成功操控韩国。
魏国更是被项羽勒索,他将魏王豹迁移到河西故地,霸占了魏国的部分土地,直接收归西楚所有。
最为凶悍的秦国,则被分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秦人恨死了这三个卖国贼,他们民心尽失,只能依赖项羽的权威来苟延残喘。
至于刘邦则被赶到了巴蜀,被三秦牢牢地锁死在汉中之地,任凭刘邦有通天彻地之能,在水浅之地,真龙也难以飞腾。
再看看项羽给自己封的西楚,真是占尽天下之精华。东制齐地,北扼燕赵,西临三辅,南边的九江、临江、衡山则都交给了自己的三个亲信部将,这三人都是他的心腹,连杀义帝熊心这种脏活,都是项羽交代他们干的。
有人讲,项羽没听韩生的话定都关中,还嚷嚷着要不富贵还乡,犹如锦衣夜行,气得韩生出门就说楚人沐猴而冠,他听了就把人家给烹了,由此可见,项羽格局太小,气量不够,没什么大局观。
这一说法经不起推敲。项羽在巨鹿和新安先后杀了四十万秦军,关中父老家家缟素,都和项羽有不共戴天之仇,项羽在一个满是仇恨他的地方定都,他这心该是有多大?
他选择定都彭城,虽不是关中那样在盛世中坚守自保、固若金汤的大壁垒,却是乱世中弹压四方、平灭诸侯的桥头堡,这些都无不昭示了项羽进取天下的勃勃野心。
项羽在戏下分封十八路诸侯,目的就是让这些诸侯们大小相制、内乱频仍,自己则以霸主之名从中调解,甚至果断出兵征伐。在这一过程中,项羽就可以逐渐清洗掉不听话的诸侯,再慢慢换上自己的亲信,甚至把诸侯的土地直接收归西楚所有,通过这样磨盘式的碾压,项羽进可以统一中国,取秦始皇而代之,实现年轻时的豪言壮语,退可以效仿齐桓公,成为天下诸侯的共主,以无上权威而驾驭四海八荒,这些无一不体现了项羽过人的战略头脑和他心目中辉煌的政治蓝图。
然而,一个人的出现,彻底让项羽的伟大计划破产,最终在一连串的军事角逐中,项羽一败涂地、自刎乌江。
十一
项羽以天下为棋盘,众生为棋子,下了一盘大棋。
能勘破这盘棋局的人,有很多,但能够破局的人,只有韩信一个。
韩信在戏下分封不久,因在项羽处郁郁不得志,就投奔了刘邦,在萧何的推荐下,荣任汉国的大将军。
当时刚分封完天下,齐国的田荣因为没被封王,不服,闹事,项羽带领西楚主力前去弹压,逼杀田荣,将齐国打得半死不活。
项羽敢如此明目张胆地东进,就是因他在裂土封王上动了手脚。如今燕赵内斗,韩魏弱小,刘邦又被三秦困住,只要等到项羽平定了齐国内乱,能够专注西向,那么谁来了都无力回天,最终能得天下的必然会是他项羽。
但项羽不知道,一个叫韩信的破壁人,投了刘邦。
韩信打了个巧妙的时间差,趁着项羽打齐国的良机,来了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直接突破了三秦的包围圈,水淹废丘,逼杀章邯,从此海阔凭鱼跃,山高任鸟飞。
刘邦还定三秦后,从西边出关,团结五国诸侯,号称五十六万联军,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趁着项羽不在,一举偷了彭城,扰乱了项羽征服天下的节奏。
项羽也不是吃素的,见老巢被占领,立刻把主力留在齐国,自己亲领轻骑回师,带三万人奔袭刘邦,一顿暴捶,把刘邦联军打得落荒而逃,还一路紧追不舍,歼灭汉军十余万,淹死者不计其数,杀到雎水为之不流。
刘邦被项羽一路追杀,逃到京索一线,才勉强站稳了脚跟。
他跟张良商量对策,第一句话就是:“关东之地我不要了,都拿来封赏,有谁能跟我一起对付项羽?”
这时候关东还不是他的,都已经想着先拿去封赏人了,典型的公司还在草创期,上市还遥遥无期呢,老板已经开始撒股份、拉投资了。
张良告诉刘邦,让他善用三位大将:韩信、彭越,以及项羽手下的大将英布。——他要刘邦别学项羽,少讲情怀画大饼,就拿利益砸,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商量好对策,刘邦制定好了打法,可以这么讲:刘邦死磕项羽,虽打不过,但能跑路,借着成皋宛叶的山川地势,勉强能和项羽拉锯在荥阳一线。
彭越在东线不停骚扰,和刘邦打配合,迫使项羽两线作战,在东西之间来回折返跑。
英布在江淮折腾,袭扰楚军的大后方,也把项羽整得焦头烂额,不堪其扰。
刘邦、彭越、英布拼命牵制住项羽,让他无暇北顾,韩信乘机渡过黄河,在北方不断攻略诸侯、扩充地盘,灭魏破赵定代降燕,直到攻取齐国时,项羽发现不对了,连忙让手下大将龙且率主力前去阻止,谁知道龙且带去的军队直接被韩信淹没了。
刘邦的战略目的浮出水面,在齐国灭亡的一刹那,刘邦的地盘已经环抱住了西楚,完成了汉军对项羽的战略合围,项羽制霸天下的算盘彻底落空。
项羽恼羞成怒,让刘邦出来,咱们单挑,刘邦笑嘻嘻,说我斗智,不斗力,把项羽气得没辙。
这可不行了,形势逼人,项羽只能被迫求和,划分楚河汉界,各自回家。
刘邦不讲武德,乘机尾随偷袭,想捞一把便宜,结果被项羽发现,掏了一个回马枪,把刘邦暴揍了一顿。
刘邦一咬牙,没想到项羽山穷水尽了,还这么强悍,那好,我就再撒股份,封上一堆王,把全天下的牛人都聚集过来,大家一起来垓下打项羽。
刘邦不愧是顶级的资源整合大师,他用利益将韩信、彭越、英布、周殷等,凡是那个时代能叫上名字的英雄豪杰们都召集在了一起,集合众人之力,来围困这个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
他让韩信亲自上阵对位项羽,以绝对的兵力优势合围楚军,这一次,项羽没能再创造奇迹,败北了。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带领二十八骑溃围而出,到了乌江,霸王已是穷途末路。
他自述:起兵八年,七十余战,从未输过,如今战败,是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说罢,拒绝渡江,纵身杀入战场。
当他看到熟人的面孔时,猖狂大笑,自刎,到死也才三十一岁。
十二
项羽失败,是时势使然,可也有他自身的缺点。
他在和刘邦对峙时,多次将汉军打散击溃,但刘邦有萧何在后方源源不断地输送粮草,每次都能收拢军队,卷土重来。
项羽愕然发现,自己虽然屡战屡胜,可刘邦的人却越打越多,他的人倒是被慢慢地绞杀殆尽,范增病死,曹咎战死,周殷投降,连自己最信任的英布,都投了刘邦。
为何会这样?
如果只是一两个投奔刘邦,可以说是刘邦挖人水平高,但韩信、陈平、英布,甚至连自己的老乡吕马童,原先均在项羽阵营,可都不约而同地跳了槽,这个项羽就要检讨一下自己了。
关于这点,韩信、张良、陈平等人,都讲过相关原因——
大意是,刘邦慢而侮人,但慷慨大方,舍得封赏,跟着他有股份拿,大伙儿有奔头;项羽仁而爱人,但吝啬小气,不给实惠,连印信都摩挲旧了,还是不舍得给,只会画大饼,灌心灵鸡汤,跟他混没前途。
所以项羽众叛亲离,敌人越打越多,落得个举世皆敌的局面;刘邦屡战屡败,但人数却越打越多,最终集合全天下之力,围困项羽一人,焉能不胜?
现在的人,读史都瞧不起刘邦,觉得这是个不足挂齿的小人,反而对汉光武帝刘秀推崇备至,觉得这是个完美的皇帝,或对曹操赞誉有加,认为是一代枭雄,随便哪个都比刘邦要强。
然而,这些不过是我们普通人的看法,我们从不曾操控过一个国家的兴亡,也从没有主导过千万人的生死,所以任何点评,都不是与这些统治者们换位思考。但作为同行,倒是有一位皇帝说出了他对这几位君主的看法。
五胡十六国的时候,统一北方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曾经点评过几位君主:
“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意思是,他要是和刘邦生在一个时代,就甘愿俯首称臣,和韩信、彭越一起争先效命;要是和刘秀生在一个时代,那就和他一起并驾齐驱、逐鹿中原,谁胜谁负,尚未可知;至于曹操、司马懿这两个人,不过是欺负孤儿寡母、以狐媚取天下的小人而已,根本不值一提。
石勒不是屈居人下之辈,这样的一个连曹操、司马懿都瞧不上眼的王者,却心甘情愿为刘邦俯首效命,刘邦其人之魅力,可想而知。
十三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诸侯的推戴下,在泗水登基称帝。
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治理这个新生的西汉王朝。
秦始皇英雄一世,废诸侯,置郡县,将全国各地直属中央。可过刚易折,在他死后,秦朝猝然崩裂,二世而亡。
刘邦总结秦崩的教训,虽在骨子里“犹行秦法政”,但他不着急,很有耐心地慢慢来。如果说秦是霸道刚猛,西汉就是恩威并济,王道霸道掺杂着用,相对而言多了些安抚的手腕,更能让天下人接受。
比方,相对秦始皇的拒绝分封、全面郡县,刘邦在开国时就封了一堆诸侯王,郡县也有,分封也用,犬牙交错,温水煮青蛙,这种妥协起码在明面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可等待时机一成熟,刘邦就果断出手,逐步将封出去的异姓王收拾掉,换成自己的刘氏子孙。
在击败最后一个强势诸侯英布后,他拖着残躯,订立白马之盟,向全天下摊了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可就在刘邦深远布局之时,北方一个庞然大物正在蠢蠢欲动。
这个庞然大物,就是北方的匈奴。
刘邦要削藩,韩王信(不是韩信)畏惧,叛逃匈奴,引冒顿单于南下攻汉。
刘邦率军北上,企图阻止匈奴,汉匈两大帝国上百年的相爱相杀,在这一次交锋中,拉开了帷幕。
刘邦先在铜辊大破韩王信,又在晋阳大胜匈奴联军,就自我感觉良好,轻敌冒进。他亲率轻兵追击到平成,中了冒顿单于的埋伏,但刘邦据城而守,匈奴围攻七天七夜,未见进展,而汉军的大部队援兵也在赶来的途中,导致刘邦与冒顿都头皮发麻、骑虎难下。
这时候,陈平献策,让人贿赂冒顿的阏氏,枕头风一吹,冒顿立马借坡下驴,打开缺口,放刘邦突围。
这个事经常被人解读成“刘邦打不过匈奴”。其实,这只不过是刘邦先头部队被围住而已,汉军的精锐还没有到达,如果冒顿一意孤行,不放刘邦,那么就会演变成汉匈之间的大决战。
如果汉匈开战,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因为刘邦内部还有异姓王没收拾,没工夫把精力投放在与匈奴的角逐上。匈奴的西边还有月氏在虎视眈眈,冒顿这次南下攻汉,也不是要入主中原,而是劫掠一把财物,顺便试探下汉军的成色而已,他也没有做好要与汉朝战略决战的准备。
刘邦和冒顿都是聪明人,聪明人出手,自然点到即止。当陈平的使者到了匈奴军营,冒顿立刻对刘邦的意思心照不宣,二人很默契地罢兵言和,各自回家处理各自的事情了。
直到半个世纪后,等到汉朝收拾完了诸侯王,匈奴也将月氏赶到了中亚,双方这才再次兵戎相见。
只可惜,那时候匈奴遇到的对手,是汉武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