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才是人生成功的姿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放低姿态免人妒

在为人态度方面,要掌握低调的人生哲学需要学会放低自己的姿态。为人处世高调张扬,容易打击别人的自尊心,伤害他人的感情,并且还容易招来妒忌,给自己的成功道路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困难。相反,如果我们在平时说话放低调门,做人放下身架,则会让我们保持一颗冷静的内心,灵活处理人生的得失成败,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你就会避免遭受妒忌,越来越受人欢迎。

把光环让给别人

人皆有好名之心,内心常有一种出人头地的渴望,期待着有一天能“一片走红”而成名人。于是,我们常常发现,那些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一点成绩的人,认为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是多么的应该被别人景仰。他们的眼睛中只看见自己,不停地炫耀自己。吹嘘自己,俨然一副趾高气扬之态。殊不知,他的这种行为令别人十分反感的,这样使他离成功越来越远。

你要讲述自己的故事,先要静下来倾听别人的故事;你要成为公众的焦点,先要学会把光环让给别人。这时,你的内心会升起一种奇妙的平静感,你的成功自然地昭示着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你会越来越受人欢迎。

能让功名的人,反而会留下美名。能把光环让给别人的人,反而得到更多的荣耀与赞美。

后汉隐帝时,大将郭威曾任两军招慰安抚命。他领兵平定以李守贞为首的三镇(河中、永兴、凤翔)割据后,回到了开封(当时叫大梁)。

郭威入朝参拜后汉隐帝,皇上对他进行安慰,并赐予金帛、衣服,玉带等一大堆奖品,郭威一一加以推辞,道:“为臣自领命以来,仅仅攻克一座城池,有什么功劳可言呢!况且我又领兵在外,而镇守京城,供应所需,使前方不缺粮,这都是朝中大臣的功劳啊。”后来,后汉隐帝又提出加封郭威为地方藩镇,郭威还是不受:“宰相位在臣上,未曾分封藩镇,还有节度使也有功劳”。后汉隐帝越发觉得郭威淡泊名利,十分难得,打算再赏赐他,郭威第三次推辞道:“运筹策划,出于朝廷;发兵供粮,来源藩镇;冲锋陷阵,出于将士,功独归臣,臣何以堪之!”

郭威反反复复推辞,将功名归于大家,实在是一个很高明的做法。他这么做,不仅免遭上下左右的嫉妒中伤,而且在朝廷中留下了好名声,真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高调的人,汲汲以求得名,然而名声却离他而去;低调的人,拒绝名声放弃利益,把自己的光环让给别人,却往往能够留得美名传。明代小说《醉醒石》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姚一祥的小吏,曾经救济过一个外地的秀才,这秀才发迹后正巧做了姚一样的上司。为了报答姚一祥当年的周济之恩,上司让姚一样为几名真正冤枉的死囚说情,然后由上司将他们释放,并让姚一祥从囚犯家属那里每人收取一千金的人情。姚一样乘此机会开脱了七名真正冤枉的死囚,救了他们的命,然而并没向他们的家属索要金钱。上司以为姚一祥替囚犯洗冤,已得到了七千金的酬银,也足以报答当年对自己的周济之恩了,便让他带着七千金回家养老。姚一样没有为自己声辩,而是按照上司的指示离开了衙门。事后,上司了解到姚一样分文未取,十分感动,应众人之请,将姚一祥载人名宦祠中。小说家最后写道:

而今姚君不得银子,竟说得了七千,谁肯如此冒空名,失实利?既能雪人之冤,又不利人之财,又不邀己之誉,以讨上台的奖赏,岂不大圣人、大菩萨的心肠?只怕这样人,古今来不多见的。

你看,姚一样放弃的不但是金钱,而且是“真心释冤”、“不爱钱财”的名声,但是,一旦真相大白,他得到的是“又不邀己之誉,以讨上台的奖赏”的“大圣人、大菩萨的心肠”的好名声。

不要告诉别人你更聪明

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士德·裴尔爵士曾对他的儿子做过这样的教导;“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

“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守拙”,是一种掩饰自己、保护自己、积蓄力量、等候时机的人生韬略,经常在敌对斗争中使用。如邓小平在抗日战争中就做了这样的指示:“要使敌人看不起我们,要善于采取一切手段麻痹敌人。”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这种策略仍经常被低调者所使用。

“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这种韬略还可用来维持与改善同他人的关系,特别是当你发现了他人的错误而又不能不指出时,使用这一策略尤其重要。因为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直接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因为这等于说:“我会使你改变看法,我比你更聪明。”这等于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断力,打击了他的荣耀和自尊心,同时还伤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还要进行反击,这时,你即使搬出所有的权威理论和所有的铁定事实也无济于事。为什么要给自己增加困难呢?

因此,在指出别人错了的时候,也应该做得低调一些,“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更聪明”。例如,你可以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或者也许是你自己错了的方式提醒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提醒他忘记了的,或者提醒他错了好像是他没说清楚的。这将会收到神奇的效果,无论什么场合,试问,谁会反对你说“我也许不对”呢?著名科学家玻尔就是这样一位极其尊重他人但又非常坚持真理的人。当他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时,他常常预先声明:“这不是为了批评,而是为了学习。”这句话后来成为一句名言被人印在一期物理杂志的封面上,作为献给玻尔的生日礼物。

一次,有人发表学术演讲,效果非常糟糕,玻尔也认为这个演讲“完全是瞎扯”,但他仍然热情地对演讲者说:“我们同意你的观点的程度,也许比你所想象的还要大!”

玻尔同爱因斯坦展开过一场为期近30年的学术大争论,两人的观点完全相对立,但爱因斯坦认为,在反对他的观点的阵营中,玻尔是最接近于公正地处理他所代表的学术观点的人。玻尔这种低调的态度及他在为人方面的其他杰出表现,不但有助于他取得巨大的学术与教育成就,而且使他深受人们爱戴,使他的为人往往比他的科学教育成就更为人们所仰慕和歌颂。有人把他称为“从天而降的佛祖”,有人颂扬他“与太阳神阿波罗的形象同辉”!

可见,低调一点,尤其是取得一定成就之后,你将会更平易近人、更受人尊敬。

不对他人说大话

行事谨慎低调的人,往往不会让自己卷入任何纷争中。办公室的是是非非每天都发生着,你可能是个很有正义感的人,忍不住要挺身而出“匡扶正义”,也可能你是个外向型的人,眼里看不惯嘴里要说出来,也可能你是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闲事少管的人……不管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你都得要和同事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相处下去。这就需要你掌握一些低调说话的招法,在他们中间塑造一种受欢迎和受欣赏的说话形象和风格,以便使身边的同事不至于小看你或者抓住你的某个话柄找你的麻烦。

与同事相处,要讲究分寸。话太少不行,人家会认为你不合群、孤僻、不善交往;话多了也不行,容易让别人反感,而且也容易让别人误解,认定你是个乌鸦嘴。所以说话一定要讲分寸,该说的,一定要说,说得到位。不该说的,一定不说,要恰到好处,适时打住。

不管同事怎样冒犯你,或者你们之间产生什么矛盾,总之“得饶人处且饶人”,多一句,不如少一句,凡事能够忍让一点,日后你出什么差错,同事也不会做得太过分,推你走向绝境。至于如何才能培养出这种豁达的情操,也是有办法的,比如让心思意念集中在一些美好的成就等,当你的报复或负面的思想产生时,叫自己停止再想下去!

当你偶然发现某位跟你十分投契的同事,竟然在你背后四处散播谣言,数说你的不是和缺点,这时你才猛然觉醒,原来平日的喜眉笑目,完全是对方的表面文章!

晴天霹雳之余,你会痛心地想,跟他一刀两断吧!然而大家是同事关系,你若摆出绝交态度,一定吃亏,一则别人以为你主动跟他反目成仇,问题必然出在你身上,这无形中给对方一个借口去伤害你,这样做太不理智了。

更何况你俩还有合作机会,加上上司最不喜欢下属因私事交恶而影响工作。

所以,你应该冷静地面对,千万别说出过火的话来,这样对谁都不利。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地在背后说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对此,你就得端正态度,把握好应对的分寸,处理时要低调一点,让那些准备兴风作浪的人自讨没趣。

总之,对他人的说长道短不予理会,便可避免一番唇枪舌剑。一时的压抑与忍让,换来长久的宁静,这样的做法虽低调些,却也值得!

让别人先吐为快

正因为低调的人不愿处处表现自己,而是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在他人面前,所以往往让人误认为其能力不佳。其实,适时的隐退和沉默也是一种智慧。

一个经常只顾自己说话的人,可以说很难把事情办成。社会上这种颇令人伤脑筋的人到处都有,他们对于自己总是近乎陶醉,常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他们经常以演说家的姿势从头说到底,这种人常常不管对方想不想听,总是兴高采烈地说个不停,似乎献宝般地大肆炫耀自己的所见所闻,不知哪句话就会把对方给得罪了。与其这样,不妨满足对方好为人师的心理,做个好学生。

古人云:“人之恶在于好为人师”,从中可见一般人都有这样的心理,除了爱听奉承话之话,也愿做别人的老师。

在日常生活和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在与他人交往时,你也不妨做一个忠诚的听众,把别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少说多听,做一个学生,给对方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甘为人徒”的根本所在。

日常工作中与人交往时,“闭嘴”可使你得到好处,有时可以帮你免掉自找苦吃之虞,有时还可以帮助你成功地做上一笔好买卖。

那么,是不是我们什么都不说,只一味地去听呢?当然不是。假如一句话都不说,别人即使不认为你是哑巴,也会认为你对谈话一点兴趣都没有,反应冷漠。这样会使对方觉得尴尬、扫兴,不愿再说下去。到底多说好,还是少说好呢?这就要看交谈的内容和需要了。如果你的话有用,对方也感兴趣,当然可以多说;倘若你的话没有什么实质内容和作用,还是少说为佳。即使你对某个活题颇有兴趣和见解,也不要滔滔不绝,没完没了,更不要打断别人,抢话争讲,因为那样会招致对方厌烦,甚至破坏整个谈话气氛。

专注认真地倾听别人谈话,向对方表示你的友善和兴趣,这样做的最大价值就是深得人心,能使双方感情相通,休戚与共,增加信任度。

在谈话过程中,你若耐心倾听对方谈话,等于告诉对方,“你说的东西很有价值”,或“你值得我结交”,等于表示你对对方有兴趣。同时,这也使对方感到他的自尊得到了满足。由此,说者对听者的感情也更进一步了,“他能理解我”,“他真的成了我的知己”。于是,二人心灵的距离缩短了,只要时机成熟,两个人就可以成为好朋友。

由此可见,适时的缄默对人际交往十分有益。让他人先吐为快,既表示了对其尊重,又能借机了解为人。此外,你低调的言行又会使对方感到你的和善、谦逊。这样看来,与其自顾自地滔滔不绝,倒不如将说话的机会让给他人。有人认为,言行低调可能会被人蔑视或忽略,得不到关注。事实上,低调一些,你会赢得更多的好感、机遇,以及朋友。

只要对人际关系融洽的人和人际关系僵硬的人作个比较,就会明白,越是善于倾听他人意见的人,人际关系就越理想。就是因为,聆听是褒奖对方谈话的一种方式。

敢于承认错误

世界上没有全知全能的人,每个人都有其不知的一面。不要因为顾及自己的地位、名望而非要把自己变成权威,姿态放低一些,取于承认自己的不知和不足,你得到的可能是更多的赞誉和尊重。徐存斋是明朝时候的人,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雅量的名臣。他自小勤奋好学,考取了功名。年纪轻轻的就已很有作为,并且遐迩闻名了。由于备受重用,明嘉靖年间,他还不到而立之年,就进了翰林院当编修。随后被派去“督学浙中”,当主考官,同时负责督察指导浙江中部的教育事宜。可想而知,他当时该是何等的年少气盛了。

有一次,他做督学判卷,徐存斋很认真地为每位士子评判八股文。在阅卷的过程中,他看见一篇文章,文笔清新,论点鲜明、论证分析严密。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发现这名秀才在行文中引用了“颜苦孔之卓”一句,徐存斋以前没有见过相关的典故,也没有查找资料,就以为这是秀才自己生搬硬套,是自己生造的语句,于是前面的好印象顿时全部消失,认为该考生学习不踏实,胡乱编造,无中生有。他眉头一皱,拿起笔来,划了个黑杠,批上两个字:“杜撰”。然后,“置四等”,等于现在的不及格,等着“发落”后,卷铺盖回家。凡是有主考的不佳评语,考生照例要到堂上“领责”,也就是去受训斥。

等成绩公布以后,试卷也都分发到考生自己手中。被徐存斋判为四等的那个考生,看到自己的卷子上“颜苦孔之卓”旁写着“杜撰”,觉得受到了督学的严厉指责,心里很是不痛快。到了中午该吃饭的时候,他还是迟迟不离开学堂。同窗的一个好友见他闷闷不乐趴在那里,就问道:“你怎还不去吃饭啊?待会饭就凉了。”那人一脸委屈地说:“督学批评我了,他说我文章里的一句话是杜撰的。他还给我判了第四等。我哪里有杜撰,明明就是那样的,我实在吃不下饭去。不行!什么督学呀?我得找他评理去!”说着抓起试卷就要起身,他的那位同窗急忙拦住了,说:“唉!你小声点!你还想不想求取功名了。他可是翰林院派来的督学呀,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气派。你怎能去他那理论呢?别说督学判的没有错,就算是督学果真是一时疏忽判错了,还真能给你改判吗?他们那样的大人物,怎会承认自己的学问不济,还你公道呢?别瞎想了,走吧!一起去吃饭吧!等回来好好跟督学说说,让他留下你,看你的表现。”说着拉着那个秀才就要走,那个秀才自认为自己有理,实在难解心中的结。挣开同窗的手,就跑出去了。

不一会儿,他便来到了徐存斋的书房,徐督学见着秀才急匆匆的进来,想是有事情要说。问他有何事。那个秀才见到徐存斋满脸愠色,恭敬地说道:“非常感谢您的指教,可是这句话确实是出白杨雄的《扬子法言》一书,并不是学生我自己编造的啊。”徐存斋听了这个秀才的一席话之后,颇有点肯于道歉的气度,敢于认错的作风,连忙从太师椅上站起来,致谢说:“我侥幸升官太早,学问不够,今天承蒙您的指教。”于是,拿笔将试卷改为了“一等”……

这事很快就传遍开来,人人都称赞徐存斋谦逊、豁达。后来徐公做了大学土,皇帝赐封为“太”。他去世后,皇帝又谥号为“文贞”。徐公的后代也都官位显赫。

主观世界的改造可以有两种渠道,一是靠自身,二是借用外力。徐存斋主动的认错,不耻纠错,恰是一种雅量的表现。

对于个人来说,认识是有局限的,即使是最有天才的人也是如此。所以要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能自我满足,而是要不断学习,放低自己的姿态,继承前人的智慧,接受今人的成果。这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

放下你的“身架”

对于每一个刚走人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要成就一番事业,并不一定一开始就得从事“高人一等”的职业。纵观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的经历,更多的人都是经历了别人眼中所谓“低人一等”的工作,积累了经验、增长了阅历,才取得最后的成功的。甚至有人就在那些所谓“低人一等”的职业上干出了成绩。

有一位大学生,在校时成绩很好,大家对他的期望也很高,认为他必将有一番了不起的成就。

他是有成就,但不是在政府机关或在大公司里有成就,而是卖蚵仔面线卖出了成就。

原来他是在毕业后不久,得知家乡附近的夜市有一个摊子要转让,那时他还没找到工作,就向家人“借钱”,把它买了下来。因为他对烹饪很有兴趣,便自己当老板,卖起蚵仔面线来。他的大学生身份曾招来很多不以为然的眼光,但却也为他招来不少生意。他自己倒从未对自己学非所用及高学低用产生过怀疑。

现在呢,他还在卖蚵仔面线,但也搞投资,钱赚得比一般人不知多多少倍。

“要放下身架。”这是那位大学生的口头禅和座右铭:“放下身架,路会越走越宽。”那位同学如果不去卖蚵仔面线或许也会很有成就,但无论如何,他能放下大学生的身架,还是很令人佩服的。这里并不是说放下身架就非得去做类似的事情不可,但在必要的时候,实在也应有这样的勇气。

人的“身架”是一种“自我认同”,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但这种“自我认同”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也就是说:“因为我是这种人,所以我不能去做那种事”。而自我认同越强的人,自我限制也越厉害,千金小姐不愿意和普通女同桌吃饭,博士不愿意当基层业务员,高级主管不愿意主动去找下级职员,知识分子不愿意去做“不用知识”的工作……他们认为,如果那样做,就有损他的身份。

其实这种“身架”只会让人路越走越窄,并不是说有“身架”的人就不能有得意的人生,但是,在非常时刻,如果还放不下身架,那么就会让自己无路可走。

你如果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架,也就是:放下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接连碰壁,好单位没人要,坏的单位又放不下面子,结果许多家公司都将这位博士拒之门外。这样高的学历,这样吃香的专业,为什么找不到一份工作呢?

万般无奈之下,这位博士决定不在乎面子,换一种方法试试。

他收起了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身份再去求职。不久他就被一家电脑公司录用,做一名最基层的程序录入员。这是一份稍有学历的人都不愿去干的工作,而这位博士却干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没过多久,上司就发现了他的出众才华:他居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绝非一般录入人员所能比的。这时他亮出了自己的学士证书,老板于是给他调换了一个与本科毕业生对口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在新的岗位上游刃有余,还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建议,这比一般大学生高明,这时他才亮出自己的硕士身份,老板又提升了他。有了前两次的经验,老板也比较注意观察他,发现他还是比硕士有水平,对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都非常人可比,就再次找他谈话。这时他拿出博士学位证明,并叙述了自己这样做的原因。此时老板才恍然大悟,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因为对他的学识、能力及敬业精神早已全面了解了。

这个博士是聪明的,碰了几次钉子后,他放下身份与架子,不在乎博土的面子,甚至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在实际工作中一次次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次地对自己刮目相看,他的形象就逐渐高大起来。许多年轻人初人社会时,往往把自己的一堆头衔、底牌全部亮出来,夸耀自己,结果或者让别人反感难以与人合作,或者招来很高的期望值而让人失望,稍有失误便不好翻身。倒不如放下身架,低姿态走入社会,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功。为何会如此呢?那是因为“放下身架”比放不下身架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

能放下身架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能放下身架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架的顾虑。

所以,即便你的水平再高,即便你的能力再强,即便你的头衔再多,即便你的人际再广,只有放下你的“身架”才可能真正提高你的“身价”。

聪明人不自招妒忌

自古以来“同行相妒”,而妒忌的力量是很可怕的,人行走商场,最怕非议,最怕树敌,因此还是谨小慎微比较可靠。胡雪岩对这一点深有感触,他说:“不招人妒是庸才,可以不招妒而自己做得招妒,那就太、傻了。”无论在他的中兴时期还是末路时期,他都非常注意自身的举动,行事低调,避免锋芒太露,因别人的嫉妒而招敌。

胡雪岩的不自招妒忌,是为了不在同行中处于孤立的地位,是一种深远的眼光。在创业之初,他的这种眼光就表现出来了。

胡雪岩因资助王有龄而被钱庄扫地出门,王有龄当官后,自然要感恩图报,给胡雪岩创业的机会。

不为赚钱而结怨,不抢别人的好处,这是调适人际关系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同时,为了不在同行中处于孤立地位,还有一条重要原则,即不自招妒忌。

胡雪岩要筹办自己的钱庄,实际上还身五分文。不过他已经筹划好了资金的来源,即以王有龄为官场靠山,凭他们的交情承办代理打点道库、县库的过往银两。代理道库、县库,可以用公库的银子来做钱庄的流动资本,而且公家银子不需付利息,这等于是白借本钱。当然,这样做有一项条件,那就是王有龄必须得一个署理州、县的实缺。当时王有龄刚刚仕途起步,还只是浙江海运局“坐办”,一来他还不具备真正给胡雪岩提供代理公款的条件,二来他自己也确实需要胡雪岩的全力相助,因此,他不同意胡雪岩立即着手开办钱庄。依王有龄的想法,等他在官场真正立足之后再着手胡雪岩的钱庄也不迟,反正他们的交情本来就不必瞒人。按当时官场通例,他把官库银子给胡雪岩钱庄“代理”,也是极普通的事情,不怕别人说什么。不过,胡雪岩不这样看。胡雪岩认为正因为已经有了代理道库、县库的筹划,所以更应该先立起一个门户来。王有龄此时刚刚得意,外面还不大有人知道,因而也正是一个机会。这时把钱庄办起来,即使内里只是一个空架子,外面也要弄得热热闹闹的,这样一旦王有龄放了州县,由自己的钱庄代理公库,公款源源而来,空的自然变成实的。倘若一定要等到王有龄放了州县得了实缺再来搭架子,那时浙江官、商两界都知道有个王有龄,也都知道王、胡之间的交情,虽然自己的钱庄能够得到代理官库的好处是一样的,或许钱庄生意的运作还会方便些,但外人的看法和说法却会大不相同,人们会说胡雪岩办钱庄是借了王有龄的官场靠山,也会说王有龄是动用公款交胡雪岩办钱庄,营商自肥,如果有人开个“玩笑”,告上一状,那也就真的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胡雪岩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做事要不落痕迹,不自招妒忌。商场上确实应该注意尽量不要招嫉。被人嫉妒,会在自己与同行之间造成一种无形的隔阂,生意上携手合作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特别是自我招摇,凡事把调门都拔得特别高,这样纯粹是自招妒忌,不但会容易使自己在同行同业中处于孤立地位,甚至还有可能使同行联起手来与你作对,果真如此的话,你也就会感到处处掣肘,四面支绌,要想获得成功,也就难上加难了。

从这一角度看,自招妒忌其实也就是在为自己树敌。而且,应该知道,由自招妒忌而树敌,这“敌”比通常意义上的“敌”还可怕,因为他常常隐在暗处,难以对付,表面上嫉妒你的人和你一团和气,暗地里却因为嫉妒你而给你下“绊子”,让你知道有对手却不知道对手在哪里,等你找到对手之后,也许你精心筹划开创的事业已经付之东流了。

所以,一个精明的商人,虽然知道遭人妒忌常常是免不了的,但决不自招妒忌。而他们不自招妒忌的方法,也不外乎与胡雪岩一样,第一,不在同行中锋芒太露,第二,不能总想着自己好事占全,第三,时刻注意得饶人处且饶人以化解可能产生的敌意。总之一句话,做事得不落痕迹。

清朝末叶,西化运动逐渐生根,朝廷特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处理涉外事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等于是现在的外交部。不过,总理衙门不管拿主意,算是第二线事务机构,真正与外国官商打交道的第一线衙门有两个,一个是设于天津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另一个则是设于南京的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朝廷派左宗棠到南京,当南洋大臣。左宗棠目空一切,到了南京就和李鸿章于上了,极力铲除李鸿章在江南地区的势力。李鸿章也不好惹,当然也出计谋打倒左宗棠。两雄相争,先斩对方羽翼。毫无疑问,胡雪岩是左宗棠最大的羽翼,也成了整个北洋系最显著的靶子。各种麻烦不打一处来,胡雪岩十分机警,见招拆招,一一应付。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胡家正赶上办喜事,他家三小姐要出嫁了。

胡雪岩派他亲信姨太太,带着大笔现银赶到上海,采购钻石珠宝,作为女儿嫁妆。这姨太太很能干,在租界里一家德国洋行,买到极为珍贵的一批钻石首饰。

这德国洋行的经理久仰胡雪岩“财神”之名,成交之后,提出不情之请,希望姨太太能同意,把这批钻石首饰在店里陈列一个星期,让店里大做广告,说是本店做成财神胡雪岩女儿出阁嫁妆的生意,以收广告之效。

德国经理这份请求,却让胡雪岩姨太太颇伤脑筋,她和胡雪岩在上海的死党兄弟古应春商量此事。一方面,现在外面整个北洋系人马都在等机会,等着找胡雪岩麻烦,胡雪岩好歹是朝廷红顶子宫,在上海滩这样招摇,很容易落人话柄,说胡雪岩铺张招摇,有碍官箴。所以公开展览首饰并不妥当。可是,要是拒绝要求,自然有话传出去,说是胡雪岩现在不比从前了,财力大为缩水了,连嫁女儿都拿不出像样的首饰,否则为什么不敢拿出来展示?要是真有这种传言,对胡雪岩的信用是一大打击,以后做起生意来,场面就要打折扣。

经过几方面思考,最后姨太太与古应春决定,展览还是展览,不过,既是在德国洋行里,那么,首饰旁的说明,就以英文、德文表示,不准写中文。这种做法,其实满鸵鸟的,但也不失为折中之道。

胡雪岩虽然是富敌王室的东南巨富,有财神之誉,但是,毕竟还是知道忧谗畏讥,尽管有部分实力,还是知道收敛,适时地放低调门。所,以,作为一个商人,一定要懂得不自招妒忌的道理,像胡雪岩一样,反躬自省,收敛锋芒。

放低一点你的调门

欧洲有一著名格言说:“愈是喜欢受人夸奖的人,愈是没有本领的人。”反之,我们也可以说:“愈是有本领的人,愈是不需要别人的夸奖。”一个有本事的人,没必要张扬着让别人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做人做事要放低一点调门,不但是对自己的一种自我保护,也是让他人敬佩的一种内在气质。

中国人常说,有本事要让别人去说。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喜欢自吹自擂的,因为别人的眼睛要比你的眼睛亮得多。就像1999年举行的那场世纪拳王大赛一样,虽然这场比赛被判为平局,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刘易斯获胜的,真正的拳王当是刘易斯,霍利菲尔德再怎样吹嘘也是没用的。

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战后,南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李将军还被送到爱浦麦特城去受审,签订降约。

格兰特将军立了大功后,是否就骄奢放肆、目中无人起来了呢?没有!他是一个胸襟开阔、头脑清晰的大人物,他绝不会做出这种丧失理智的行为来!

他很谦恭地说:“李将军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他虽然战败被擒,但态度仍旧镇定异常。像我这种矮个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较起来,真有些相形见绌,他仍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军服,腰间佩着政府奖赐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却只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装,只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条代表中将官衔的条纹罢了。”

这一番谦虚的话在人们听来,远比数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唯有对自己的成就发生疑问的人,才爱在人家面前吹牛,以掩饰那些令人怀疑的地方。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必自我吹嘘自我炫耀的,因为你的成绩,你的成功,别人会比你看得更清楚,而且会记在心上。

也许你以为格兰特将军的自谦,固然值得赞美,而李将军以败将的身份,居然也昂首挺胸、衣冠整齐,似乎有些示之骄傲吧?其实不然,李将军虽然战败,但仍能坦然忍受耻辱,这正是他勇敢坚毅的地方。他这样做,是表示他把失败当做一种经验,而非一种耻辱,如果能再给他一次机会的话,他仍能挺身奋战、争取光荣。所以他也可以说是不失为一位伟大军人的风度。他之所以与格兰特持相反的态度,并非不肯谦虚,实在是由于两人所处的环境不同。

格兰特将军不但赞美了李将军的态度,而且也没有轻视他的战绩。他认为自己的成功和李将军的失败,是综合因素所造成的。他说:“这次胜负是由极凑巧的环境决定的,当时敌方军队在弗吉尼亚,几乎天天遇到阴雨天气,害得他们不得不陷在泥淖中作战。相反的,我们军队所到之处,几乎每天都是好天气,行军异常方便,而且有许多地方往往是在我军离开一两天后便下起雨来,这不是幸运是什么呢!”

格兰特将军把一场决定最后命运的大胜利,归功于天气和命运,这正表示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始终没有被名利的欲念所埋没。曾经有人说:“愈是不喜欢接受别人赞誉的人,愈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

假使你常常为芝麻大的小事而得意忘形,接受别人的称赞,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当作一桩了不得的事情,那你无异是在欺骗自己,就像那些被魔术欺骗了的观众一样。从此你将走上失败之路,因为你早已没有自知之明,盲人骑着瞎马乱闯,怎么会有成功的希望呢?

实际上,只要我们仔细思考,就知道我们90%的成功,其实有不少机遇的成分夹杂在里边,我们应该看清这些机遇所在。即使是有点本事的人,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只不过是他比别人更幸运一点而已。所以,无论做什么事,调门还是放低一些为好。

以正确心态对待胜利

成功和失败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取得了胜利,要善于保持,要掩饰住胜利带来的喜悦,不能失去冷静,更不可恃强而骄,否则骄傲情绪一旦产生,失败也会接踵而至。

东晋建元八年,前秦王苻坚在统一了北方后,令其弟苻融率步骑兵25万为前锋,自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水陆并进,开始了对东晋的大举进攻。苻坚当时曾不无得意地说:“我这么多的人马,即使把马鞭子投在江里,也能叫江水断流!”东晋在前秦的攻击下,徐州、英城相继攻陷。苻融的前锋又很快攻下了寿阳,东晋的形势十万火急!

前秦大军压境,东晋政权内部矛盾重重。王公大臣各保其势,不愿出战。晋孝武帝司马阳如坐针毡,建武将军谢玄果断请战。孝武帝大喜,拜谢玄为前锋,都督徐、兖、青三州造军事。

谢玄和叔父谢石及刘牢之等率北府兵8万人迎击秦军。他决定要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在秦军没有集中的时候,挫败秦军前锋,激发东晋军士气。谢玄命令骁勇善战的将军刘牢之率领精兵5000人直捣洛涧,命令胡彬带领5000人增援寿阳,自己与谢石率大军阻击苻坚。刘牢之在怀远大败前秦军,斩杀敌将梁成,歼灭前秦军15000人,缴获大批粮草器械,首战告捷。

但增援寿阳的胡彬军受挫,只好退守硖石,并写信向谢玄求援。可是,书信被秦军截获。苻坚见信后,误以为东晋军已经不堪一击,便留大军于项城,自率轻骑兵8000人,赶到寿阳与苻融会合。

苻坚没有对战争的全局作综合的分析,刚刚获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功,就未能克制自己的骄傲之心,轻敌妄动,忍耐不住成功带来的喜悦。被,这种情感冲昏了头脑的他,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他又派东晋降将朱序到晋营来劝降。朱序原为梁州刺史,镇守襄阳,襄阳被前秦军攻破,兵败被俘,但他心向东晋。朱序到了晋营,便把秦军的虚实全部告诉了谢玄等人。

谢玄授计朱序说:“如果秦军退据淝水西岸,等待聚齐才进攻;那么,敌众我寡,我们难以取胜。我们决定主动寻找战机,速战速决。你回去后,设法使秦军军心涣散,动摇他们的军心;针对大部分汉人心向东晋的思想,鼓励他们率部投诚,做个内应,至少不抵抗晋军。”

朱序表示说:“襄阳被俘,变革投降,深负朝廷重恩,肝肠寸断,无日不思报效祖国,岂能甘受异族奴役,这次若能为朝廷、为将军尽点绵薄之力,实在是万幸。我一定不辜负将军的厚望,依计行事,打败秦军!”

谢玄送走朱序,命令谢石、刘牢之等率得胜之师占据淝水东岸;苻坚占据淝水西岸,两军夹淝水列阵。

为了迅速有效地歼灭秦军,谢玄提出了在淝水西岸与秦军决战的方案。刘牢之反对说:“西岸决战,必然失败,原因有三:一是我军在渡河中间,受到敌军袭击,必然失败;二是背水列阵,前有强敌,后无退路,必然失败;三是秦军十倍于我,我军孤立无援,必然失败!”

谢玄果断地说:“西岸决战,取胜是有把握的,秦军中大部分人心向晋朝,一部分被迫作战的羌、羯族人也不愿替秦军卖命,一旦打起来,他们会临阵脱逃。更兼有朱序把军队置于险地,可以鼓舞将士的士气,我的主意已定,听我指挥就是了!”

随后谢玄派使者去对苻坚说:“对方隔淝水而战,打起仗来不方便,请秦军在淝水西稍作退却,晋军愿到淝水西岸与秦军决一死战。”苻坚的部下说:“应该把敌军阻在淝水东岸,等我军云集后,再渡河消灭晋军,这才是万全之策。”

苻坚求胜心切,企图乘晋军半渡时,下令猛攻,全歼晋军于泥水之中,于是下令撤退。可是,秦军士卒不明白撤退的意图,误认为秦军失败了,便盲目地骚动起来。朱序见时机成熟,便在军中大声呼喊:“秦军失败了!秦军失败了!”秦军顿时大乱。

秦军中愿意作战的氏族人很少,其他族人都不愿作战,带头逃跑。大部队一混乱,再也制止不住。不少汉人在朱序的策动下,又兵变倒戈。

谢玄率领晋军,趁势迅速渡水进攻。秦军主将苻融亲自出马,想去阻止后退的秦军,结果坐骑被挤倒,为晋军所杀。秦军大败,奔逃溃散,自相践踏,投水而死的不计其数,淝水为之断流,苻坚也中了流矢,单骑北逃。他在路上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了。

苻坚由于过分骄傲,轻信自己几十万人能够消灭东晋,而且一开始也确实获得了一些胜利,但他立马自得起来,不忍成功,失败就紧随而来了。

所以成功与失败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差。忍败不易,但掩饰住胜利、成功的喜悦,以低调的心态去对待胜利,就更难了。刚刚取得胜利,就被这一点点胜利冲昏了头脑,必然导致最终的失败。

学会适时放弃

“放弃”是处世手段,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成大事者常用的一种有效“武器”。有的时候,你不得不对这件事情做一个了断,过多的争执只是一种损害,所以,你选择了放弃。放弃后你会一身轻松,有时间去从事自己愿意做的事;放弃后你也许真的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懂得了一点点人世门道的人,那样你在父母长辈面前就长大了。所以,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当然是必须要放弃的事情),你就放弃吧,过多的纠缠,又何必呢?你要多学学那些成大事者,因为他们是成功的,谁叫我们是个好虚心学习的民族呢?如果不学会放弃的话,吃亏的很可能是自己。所以,你应该向善于放弃的成大事者学习……

放弃也是一种风格,放弃意味着新的开始,放弃是一种豁达与快乐。试着放弃将使你学会欣赏、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一味地强求只能使你失去更多。人生在世,失去与得到的不胜其数,何苦要苦苦地追求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何不低调地放弃,淡然处之。

正是这样,许多事情,总是在你经历过以后才会真正的明白。就像感情的事,只有痛过了,你才会懂得如何的保护自己;只有傻过了,你才会懂得适时的坚持与放弃。有些事情仔细一想你就会明白,生活并不都是需要那些无谓的执著。学会了放弃,生活就好像变的容易了。

正如有句话说得好:“收拾好你的心情,继续走吧,错过了太阳,你将获得星星;错过了她,我才遇见了你。继续走吧,你终将收获自己的美丽。”

80年代,李嘉诚就有要收购香港码头九龙仓的意愿,虽然,在80年代中期,李嘉诚就已经做上了香港首席富豪的宝座。可当时他的实力和声誉,还都比不上船王包玉刚。在李嘉诚有意于九龙仓的同时,船王包玉刚也想第一个吃掉九龙仓,好为自己减船登陆后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事实非常明显,在自己收购九龙仓的时候,遭到了九龙仓故主怡和财团的强力抵抗,收购将会带来沉重的损失。以后,还有可能和包玉刚有遭遇战,这样自己说什么也不可能有胜出的机会。

而在华人商界,论实力,论与银行业的关系,能与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属,况且,现在包玉刚又有意于九龙仓。

李嘉诚权衡得失,胸有成竹,毅然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预料包玉刚得球后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并且他还会还一个人情。

事情真的和李嘉诚想的一样,当他把九龙仓的1000万股股票转给包玉刚后,他得到了丰厚的利润。

首先,他把原来10~30元市价买的九龙仓股票以30多元脱手给包玉刚,一下子就获利数千万元。更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的关系,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并成为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

李嘉诚在这次对九龙仓的战役中可谓是一本万利,他果断的放弃为他带来丰厚回报的做法,颇令人玩味。相反,如果李嘉诚不是以低调的心态处理这种事,而是一味地争强好胜,与包氏一决高低,势死得到九龙仓,那么就不会得到这么大的利益,也许现在的本嘉诚也许会是另一种样子。

低调者没有一种非要争强斗胜的心态,没有凡事都要求完美的风格,他们有的是正确选择,适时放弃的原则。拥有中国色彩第一人称号的于西蔓回国建立了“西蔓色彩工作室”。她将国际流行的“色彩季节理论”带到了中国,她使中国女性认识到了色彩的魅力。

于西蔓在日本学习的本是经济,但她在毕业后,凭着自己对色彩的爱好,苦学了两年,取得了相关色彩专业的资格,在当时,她成为了全球2000多名色彩顾问中唯一的华人。

在国外,她看到了中国同胞的穿着经常引起别人的非议,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她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觉,要让中国人也美起来。

随后,她放弃了在国外优厚的生活,毅然回到了祖国,并于1998年在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色彩工作室。面对中国消费群体的不同,刚开始时,于西蔓只是凭自己的主观确定了价位。

一段时间后,她发现这并不能适合大多数群体,同时也违背了她的初衷,要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什么是色彩。于是,她又重新做了计划,降低价位,并做了很多的辅助工作。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不仅仅是富婆,而且年轻的时尚一族也纷至沓来,连上了年纪的人也成了工作室的座上宾,热线咨询电话也响个不断。

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于西蔓说:她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懂得放弃,因为没有放弃就没有新的开始。

于西蔓几次放弃了自己令人羡慕的工作,而重新开始,是因为她深深地了解了自己的兴趣、特点及自身的价值。

在李嘉诚和于西蔓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把精力分散到其他的事情上,期望都有好的发展。学会适时放弃,才是成大事者明智的选择。

有时需要学会认输

人生亦忌恋战。有些事,大局既已无望了,就要赶快放弃,另谋出路,不可空耗自己,不可空耗一生。有的人碍于面子,而即使注定失败却不愿意认输。

抛弃虚荣心,哪怕降到低一档的地位上,只要确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就能干出更大的成就,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会认输,放低姿态,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为了那些稍可能实现的事情而枉废自己的精力。

不干可干可不干的事,不做可有可无的人,应是人的基本品格。所以,人要懂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学会认输。

学会认输,就是知道自己在摸到一张臭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学会认输,就是在陷进泥塘里的时候,知道及时爬起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塘;学会认输,就是学会承认失败,学会选择与放弃。

用美国股票大王贺希哈的话说:“不要问我能赢多少,而是问我能输得起多少。”只有输得起的人,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贺希哈17岁的时候,开始自己开创事业。他第一次赚大钱的时候,也是他第一次得到教训的时候。那时候,他一共只有255美元。在股票的场外市场做一名掮客。不到一年,他就发了第一次财,赚取了16.8万美元。他为自己买了第一套像样的衣服,在长岛买了一幢房子。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休战期来到了,贺希哈聪明得过了头,他以随着和平而来的大减价的价格,顽固地买下了隆雷卡瓦那钢铁公司,结果却受到了欺骗,只剩下了4000美元。这一次,他学到了深刻的教训:“除非你了解内情,否则,绝对不要买大减价的东西。”

但是他并没有被失败打倒,后来,贺希哈放弃证券的场外交易,去做未列入证券交易所买卖的股票生意。开始,他和别人合资经营,一年以后,他开设了自己的贺希哈证券公司。到后来,贺希哈做了股票掮客的经纪人,每个月可以赚到10万美元的利润。

1936年是贺希哈最冒险,也是最赚钱的一年。安大略北方早在人们淘金发财的那个年代,就成立了一家普莱史顿金矿开采公司。这家公司在一次火灾中焚毁了全部设备,造成了资金短缺,股票跌到不值5美分。有一个叫道格拉斯·雷德的地质学家,知道贺希哈是个思维敏捷的人,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贺希哈听了以后,拿出2.5万美元做试采计划。不到几个月,黄金就挖到了——仅离原来的矿坑25英尺。这座金矿,每年给贺希哈带来250万美元的净利润。

贺哈希懂得认输,输得起,所以才赢得彻底。有的人认为认输很难做到,其实,认输之所以难做到,是因为那些人把自己看得太高,不愿意放低自己。在我们所受的教育里,强者是不认输的。所以我们常被一些高昂而英雄的光彩词语所激励,以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精神和意志坚持到底,永不言悔。

但是,那些死胡同走到底却不知道回头的人,只能撞得头破血流,死不认输只会毁掉自己。这种人连自己都不能战胜,怎么可能成为强者,成为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知道适时地放低自己的目标,降低自己的要求,可以认输,取于重头再来的人。

人生道路上,我们常常被高昂而光彩的语汇弄昏了头,以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精神坚持死不认输,从而输掉了自己!故此,人活着有时需要学会认输。认输就是适时的放弃,放弃了才能再做新的,才有机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