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烟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请让我放下这口锅——白起和赵括

公元前260年,长平,一场决定秦国和赵国命运的决战正在上演。

这一仗已经打了两年多,打到最后双方都换了主将。

秦国这边替补出场的是威名赫赫的白起,赵国那边则是初出茅庐的赵括。

要论能打,如果白起是个研究生,赵括充其量初中毕业。

要论出名,如果赵括是个“网红”,白起只是个一般明星。

要怪只怪小学课本,语文也学,历史也学,都讲了纸上谈兵,也都知道赵括这个反面典型。

历史果真如此吗?让我们跨越千年,来一次穿越之旅,探一探究竟。

首先穿越到白起这边,看看这位是否如史书上写得那般神乎其神。

常言道“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赵括的对手白起则比狼厉害得多。

“战国四大名将”荣誉称号的获得者,而且是头牌,还有一个更瘆人的绰号——人屠。

简单地翻一下这位战神的履历表,密密麻麻写着的全是战功:

公元前293年,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斩首二十万,获封国尉;

公元前292年,夺取魏国大小六十多座城池,升任大良造;

公元前278年,攻占楚国都城郢,楚国从此一蹶不振,获封武安君;

公元前273年,大破韩赵联军于华阳,斩首十三万。

更牛的是,结合敌情,因势而动,每次战法都不一样,伊阙之战是各个击破,鄢郢之战是掏心战术,华阳之战则是长途奔袭。

武安君,意为能抚养军士,战必克,得百姓安集。实至名归,无人质疑。

公布两组数据:白起一生大小七十余战,没有败绩;秦国前后消灭六国二百多万人,白起就占了一半。

两个大国为何会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较上劲儿呢?原因很简单,谁都不服谁。

秦国把其他五国都打了,只有赵国态度还相当强硬。秦国本就专治不服,赵国豪横表示尽管放马过来。

明眼人都知道,天下大势决定于秦赵的终极对决。

在长平之战的十年前,双方就曾在阏与打过一次大战。这一战打出了一个名将——赵括的老爸赵奢。

说出来,或许都不相信,赵奢在此之前压根儿没上过战场,所干的职业和打仗没有半毛钱关系。

赵奢从事什么工作呢?收税,而且一直没有换过工种。

他开始只是负责田地租税的小官,因为敢于怼平原君,因祸得福,受到赏识,连升N级,当上了总管国家税务的大官。

好好收税,颗粒归仓,怎么还掺和上军事了,更何况赵国有廉颇、乐乘这样的名将,要去打仗,怎么也轮不到赵奢呀。

奈何这两位不愿意去,觉得阏与铁定没救了,大王您就节哀顺变吧。

关键时刻赵奢站了出来,狭路相逢勇者胜,说什么也不能没打就认。

死马只能当活马医了,赵孝成王赐予他虎符,嘱咐一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撤。

瞎猫有时候真能抓住死耗子,谁承想,赵奢打仗比他收税厉害得多。

他用两招就把秦军整晕了。

第一招:率军从邯郸城出来,只走了三十里便安营扎寨,而且一停就是一个月。秦军从来没听说过赵奢这个名字,以为来了何等狠角色,没想到如此胆小如鼠,于是把兵力都调回到了阏与。

第二招:秦军一撤,赵奢下令全军日夜兼程,快速推进,但是到了距离阏与五十里的地方却又停住了,翘着二郎腿等着秦军到来。

秦军搞不清怎么回事儿,小步跑来,被占据有利地形的赵军击溃,一战损失十万人。

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破了!

赵奢一战成名,获封马服君,一下子成了位高权重的大红人。

如今流行跨界,推崇“斜杠青年”,只是赵奢斜得有些没边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赵奢的成功转型对赵国是利好还是利空呢?

这个问题看上去有些愚蠢。

但凡事就怕往深里想,如果赵奢还是个收税的,赵括很有可能不读兵书而学财会,如此不可能被派往长平战场,那……

遗憾的是,历史从来不相信假设。

十年后,赵奢死了,秦军卷土重来。

这次挑事儿的是韩国。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和远方的齐国拜把子、称兄弟,和中间的赵国相安无事,却将旁边的韩、魏揍得没形了。

韩王答应将上党郡献给秦国,反正守也守不住,不如送个人情。但上党太守冯敬却自作主张,要把上党献给赵国。

要还是不要?赵国的朝堂吵成一片。

赞成派是平原君赵胜,有便宜不占那不是傻子嘛,到嘴的肥肉怎能丢掉?

反对派是平阳君赵豹,如果敢要,秦国定会猛烈攻击,秦强赵弱,不能因小失大。

赵王最后拍板:要!

说好的事儿却变了卦,换作是普通人也会生气,何况是一直感觉相当良好的秦王。

公元前260年,秦昭襄王派将军王龁率大军攻占上党,赵国派出救火队长廉颇上场。

几次交手,赵军连吃败仗,损兵又折将。

廉颇急令修筑营垒,拒不出战,双方几十万大军就在这巴掌大的地方干耗着。

赵孝成王憋不住要出昏招了。

他想着派人到秦国议和,说议和,那是为了好听,实际就是示弱。

虞卿表示坚决反对,道理明摆着,赵国如今成为抗击秦国的一面旗帜,只要能挺住,其他国家会在关键时刻伸把手,一旦先了,其他诸侯想帮都不敢帮了。

赵孝成王不听,结果秦国开动宣传机器,对外大肆报道赵国服软了。

你都认了,还让我们怎么办,诸侯不再搭理,赵国变成了孤家寡人。

赵孝成王接着又要临阵换将,想着用赵括取代廉颇。

赵括自带光环,不仅有个名将老爸,而且从小熟读兵书,谈到兵法,口沫横飞,头头是道,连老爸都不在话下。

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一个奇才,但很奇怪,只有父母不看好他。

赵奢生前放出狠话,如果让这小子统兵打仗,赵国离死就不远了。

赵孝成王不信这个邪,执意让赵括赶往长平战场。

赵母坐不住了,只好亲自面见赵王,表示自己儿子身上有三条致命缺点:

一是恃宠而骄,刚打了几场小胜仗便开始嘚瑟,不拿正眼看人;

二是痴迷享乐,拿着赏赐到处买房,满脑子奢靡思想;

三是为将不仁,只知道让士兵卖命,不知道关心和爱护将士。

最后来了一个问句:这样的人怎能统率千军万马?

赵母不是故意抹黑儿子,真实意图是把丑话讲到前面,非要让赵括去,如果失败了,事后可不能追责。

赵孝成王犹豫了。

此时一个消息在邯郸城炸了锅,说廉颇打仗像女人,秦军最怕的是赵括。

后来知道,这是秦国派人故意散播的,这种做法现在叫舆论战,当时叫作离间计。

好吧,就这样决定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赵奢的儿子差能差到哪里去?

秦国得知赵国换了赵括,将自己的主将偷偷换成了白起,调令标为“绝密”,对外严密封锁消息。

赵括一直以为秦军主帅是王龁,交上火才知道面对的是白起,心里顿时拔凉拔凉的。

后来的结果都知道了。

赵括改变战法,主动进攻,白起假装败退,从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军分而割之,最后包了饺子。

赵括不仅自己战死,放下武器的四十万赵军被坑杀,只放走二百四十个小孩回去报信。

天下大事,从此基本定局。

读史存疑,有四个字很重要——独立思考。

如果说赵括只是一个背锅侠,各位诧异不诧异?

无论如何,都别着急否定对方,还是要讲事实,摆道理。先说第一个问题,赵括改变战法是否自作主张去作死。回答这个问题前,必须要搞清楚另一个问题,战争到底打的是什么?

统帅?兵力?战术?情报?都没错,但也都只是表面,说到底,后面需要靠四个字支撑——综合国力,如果再具体些,就是后勤保障能力。

孙子说得好:“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现代战争一日消耗通常以亿起步,而且是美元,古代打仗也不例外。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粮草,还怎么去打仗。

说起后勤保障,赵国似乎更占优势,毕竟长平距邯郸不过二百里,咸阳则在四百里之外。

如果只看数据,秦军就不用打了,但数据只能作为参考,有比它更重要的东西。

先说农业基础,秦国商鞅变法核心就两条——耕战,“农业”问题始终是国家头等战略,“种田光荣、打仗光荣”深入人心。

赵国更重视商业,毕竟做生意来钱更快。“商家错于道,诸侯交于路。然民淫好末,侈靡而不务本”,都跑去做生意,种田的人自然就少了。

再说自然条件,秦国拥有关中、巴蜀、江汉和河东四大粮食基地。赵国只有太原盆地和邯郸附近可以产粮,虽然没有具体统计数据,但有一点毋庸置疑,赵国的粮食产量远远小于秦国。

最后说运输条件,长平虽距离邯郸近,但中间要翻越太行山,咸阳虽远,但可以通过黄河、渭河转运。

翻山越岭和顺流而下,哪个更容易就不用赘述了吧。

一句话,赵国“底子薄”,根本耗不过秦国。

这就不难理解,赵国为何要向齐国借粮,得到的答复却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这就不难理解,赵王为何要让廉颇出击,得到的答复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不换思想就换人,廉颇老矣,让年轻人上。

史书没有记载,赵孝成王和赵括说了些什么,大概率是交了底,再不出击就没有机会出击了。

换句话说,赵括是带着赵王要求出击的命令来到前线的。

再说第二个问题,赵括果真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吗?

有一说一,纸上谈兵不假。司马迁老先生说:“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但实在搞不懂,为何千百年来一直把这个当作是赵括的诟病。

多读点书不好吗?学霸怎么了?

况且赵括并非只唯书不唯实,智取麦丘城就打得很漂亮嘛。

赵王给了一个月期限,他老爸赵奢却几个月都攻不下来,赵括急中生智,让几个俘虏带粮回去,然后往孤城里投粮,城中百姓将守将杀掉,献城投降。

几个俘虏,几袋粮食,兵不血刃,拿下城池,这难道不是对兵法的活学活用吗?

再说赵括升任主帅,除了赵母和廉颇的“好基友”蔺相如反对外,剩下的都举双手赞成。

这说明什么?众望所归。

到了长平战场,赵括同样不是孬种,口说无凭,三条为证。

第一,赵括到达前线,赵军将士大声欢呼,士气大震,可见其深得人心,并非浪得虚名。

第二,赵军被围四十六天,仅靠战马和野草充饥,但军心并没乱,一波又一波向秦军反复冲杀,可见赵括统兵能力不一般。

第三,赵军虽然败了,但秦军却也损失一半,只能算是“惨胜”,要知道秦国征用十五岁以上的全部男性上战场,兵力多达六十万人。

事后白起自己都承认:“今秦虽破长平,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他对自己的手下败将评价道:“赵括不死,将来必是秦军大敌。”

想必这场大战,对这位战神而言,远非轻松写意,而是战战兢兢。

事实应该很清楚了吧。

赵括主动出击,不是头脑发热,更不是纸上谈兵,如果像廉颇一样继续耗下去,先崩溃的很可能是赵而不是秦。

赵王没得选,只能选他,他也没得选,只能选出击。

只是该他倒霉,遇到的是一生未吃过败仗的白起。

话说回来,输给白起并不丢人,拉出当时六国中任何一位名将,哪一个敢拍胸脯说,一定能够战胜白起!

赵括打成这样,应该可以交差,是时候让他把背了几千年的这口大锅放下了。

可怜之人自有可悲之处,为赵括说了好话,也说说他的问题。

纵观长平之战,他最大错误是情报战太差劲儿,一直没有搞清楚对方的主帅是白起。

倘若早就察觉是“杀神”白起坐镇,赵括或许会换种打法。

换个角度来看,长平之战有点像一场争冠球赛。

必须取胜才能夺冠的一方,实力本来就不如对手,不能接受平局的他们,只能孤注一掷用前锋换下了后卫,对手见状有针对性地换了个中场核心,结果前锋没能进球,反而被对方攻破了球门。

都应该知道,我所说的哪一个是赵国,哪一个是秦国,哪一个是前锋,哪一个是后卫,哪一个是中场核心?

不过,球赛输了只是一时沮丧,大不了明年再来。而战争输了却是血流成河,很难再有复仇的机会。

特别是一场百万级别的大对决,失败的代价已经不能用“惨烈”来形容。

翻开史书,会看到如此评价:“长平之战,血流漂橹”,“蚩尤之战,不过于此矣”,“长平之下,流血成川”……

这一战,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最残忍的吉尼斯纪录——四十万赵军俘虏被坑杀。

有人提出质疑,夸张,有些夸张了!

他们认为只是二十万,还有人认为是三十万。无论哪个数字准确,至少是二十万人起步。

闭着眼睛想想,即使活埋二十万人,需要挖多大的一个坑。

赵括被乱箭射中倒地的刹那,他不会想到手下的几十万士卒会被活活埋掉,更不会想到自己会作为反面典型被后世笑话了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