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烟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本是同根生,相煎太着急——信陵君和魏安釐王

仲夏时节,魏国都城大梁。信陵君府上高朋满座,气氛比外面天气还热烈。

客人都到齐了,主人却没了踪影。

难道被放鸽子了?

不可能,天下人都有可能放鸽子,独独信陵君不会。

原因只有一个,信陵君是真正的君子,诚信、仁义是他最看重的东西。

信陵君到底干吗去了呢?他要去见一个人。

是什么样的人物让信陵君如此看重?要知道他可是国君安釐王的弟弟,魏国名义上的二把手。

他见的人叫侯嬴。

此人什么来头?说出来您可别不相信,他既不是王公大臣,也不是外国使节,只是一个看城门的,而且已经七十多岁。

有没有搞错?信陵君扔下一屋子客人,去请一个守门老吏。

信陵君行为之所以如此匪夷所思,是因为听说这位老头是一位高人。

上次他提着重礼去见侯嬴,人家压根儿就不见,吃了一个闭门羹。这次总算是见上了,但侯嬴表现得没有一点儿礼数,反而有些蹬鼻子上脸。

一来,一屁股坐在信陵君空出的位置上,让信陵君成了车夫;二来,提出要先绕道去集贸市场与杀猪卖肉的朋友朱亥见个面;三来,见到朱亥后,两人旁若无人谈笑风生,完全无视信陵君的存在。

信陵君的随从急了,但又不好发作,心里向这个老头抛出了无数个脏字。

信陵君的态度呢?据侯嬴观察,先是“恭”,后是“愈和”,反正“色终不变”。

这也太有涵养了吧。

侯嬴闹够了,信陵君带他到府上,介绍给全体宾客,又让坐上座,又给其敬酒,显得毕恭毕敬。

所有人都惊了,不知道信陵君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侯嬴总算有些不好意思了,表示他这样做只是想让自己成为小人,用来凸显信陵君礼贤下士的高大形象。

原来是为这个,有必要如此折腾吗?

信陵君觉得有必要,非常有必要!

很快,由侯嬴导演、信陵君主演的一场大戏拉开了帷幕。

剧名耳熟能详——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出剧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几经反转,放到今天,肯定会火。

不过追根溯源,这事儿起初跟魏国没有什么关系,源头是因为秦国攻打赵国。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军惨败。三年后秦国发兵围攻邯郸,赵国岌岌可危。

赵国丞相平原君赵胜的老婆是信陵君的姐姐,危难时刻,只能向老婆的娘家人求救。

魏安釐王刚开始答应了赵胜的请求,派遣大将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去救援。

魏军没走多远,魏王变卦了。

史书上说是因为秦王恐吓,如果胆敢派兵救赵,邯郸城破,秦军下一个目标就是大梁,您看着办。

其实用得着恐吓嘛,如实说,魏王压根儿就没想派兵,秦军刚在长平坑杀四十万赵军,换你是魏王,敢得罪秦国吗?只是碍于赵胜老婆是魏国公主的面子,装装样子罢了。

平原君赵胜急了!

魏王不成,就去找信陵君,他派人送信给信陵君,采用激将法,甩了三个问题。

一是公子一直以仁义著称,如今见死不救,袖手旁观,您还是君子吗?

二是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给我面子可以,难道您姐姐的面子都不给吗?

三是唇亡齿寒,如果赵国被灭,魏国难道能够独自苟活吗?

信陵君的面子挂不住了,况且他觉得赵胜说得有理。论单挑,谁都不是秦国的对手,如今只能合起伙来。

但自己只是二把手,老大不同意,能怎么办呢?

想来想去,只能单干了,为了名声,为了姐姐,为了魏国,信陵君决心铤而走险。

他带着三千门客,勉强凑够了一百辆战车,组成了敢死队,准备离开大梁,去和秦军拼命。

信陵君带着人马路过东门,想起了看门的侯嬴,专程前去拜访,说是拜访,更是诀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本来是很悲壮的事儿,没想到侯嬴都没拿正眼看他,冷冷地来了一句:“您多保重,我就不跟着去了。”

信陵君走了不远,心里顿觉不对,我对这老头怎么样,天下人都知道,如今我即将赴死,他怎么是如此态度。

不成,不成,一定要回去问个清楚。

没想到,人家侯嬴早就站在了东门外,猜到了信陵君一定会返回来。

紧接着,这位看门老吏开始了神仙级的表现。

先是全盘否定,公子您这么干,简直就是开国际玩笑,“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您这一块肥肉扔给了饥饿的秦军,都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那该怎么办呢?好办,只要你照着我说的方法做。

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在魏王的卧室——虎符,拿到它就可以调动魏军。

有一个重要的女人,也在魏王的卧室——如姬,她有机会偷出虎符。

只是,如姬怎么会去干这种掉脑袋的事情呢?

公子别忘了,如姬的父亲被人所杀,没人能为她报仇,她和你哭诉后,你就派人为她砍下了仇人的脑袋。

接下来该怎么做,就不用我教了吧。

牛掰不牛掰,一个看大门的将魏王宫里的秘密了解得一清二楚。

这还不算完,帮人要帮到底。

信陵君拿到虎符,第一时间就想去夺兵权,侯嬴一句话让他又犯了难——如果晋鄙不交兵权而要请示魏王呢?

怎么办好呢?只能敬酒不吃吃罚酒。

侯嬴向信陵君隆重推荐的杀手——屠夫朱亥。

接下来的剧情是“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四十斤的铁椎藏于袖中,不动声色,一击致命,这身手完全是职业水准。

所有的这一切,难道都在侯嬴的盘算中?没有人知道答案,因为侯嬴也死了。

信陵君出发前,侯嬴表示自己年岁高,不能随同前往,等信陵君到达晋鄙军营,自己将面北自刎,以报知遇之恩。

为何一定要自杀呢?实在有些搞不懂。

是怕魏王事后追责,还是认为已经实现人生价值,抑或是觉得活够了。

总之,不能抢了主角的戏,是时候领盒饭了。

公元前258年,赵国在楚、魏援军的帮助下,内外夹击,秦军大败,邯郸得救了。

仗打完了,回还是不回呢?

偷盗虎符,诛杀晋鄙,任何一件都是杀头的大罪。

更何况,国君哥哥对自己早有猜忌。

史书记载,有一次安釐王和信陵君下棋,北边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攻,安釐王颇为惊骇,信陵君说无须在意,这只是赵王在打猎,后经前方确认果真如此。

神了!信陵君表示这不算什么,赵王身边有自己的眼线,一举一动皆在监控之中。

这样说来,信陵君府简直就是一个情报机构,信陵君就是间谍头子。

安釐王细思极恐,远在邯郸的赵王都在他监控之下,近在咫尺的自己呢?

“是后魏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信陵君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吧,反正政务以后就别掺和了。

思来想去,信陵君做出最后的抉择:军队回去,自己和门客留下。

在赵国一住就是十年。

这十年,轻松休闲,他是赵国的大恩人,待遇都是高配。

这十年,忧心忡忡,秦国不断攻打魏国,大梁岌岌可危。

魏安釐王扛不住了,派使者到邯郸请求信陵君回国帮忙。

没想到,信陵君的态度是——不回!

不回就不回吧,他还对门客们放出狠话,胆敢给魏国使臣传话的,杀无赦。

这就有点奇怪了,信陵君到底爱不爱国,爱的是哪一国?赵国还是魏国?

唯一的解释——恐惧。

国君哥哥是真心实意,还是一个圈套,他心里一点谱都没有。

关键时刻,在赵国认识的门客毛公和薛公站了出来,没讲大道理,只说一句话,君子您有今天的地位,是因为有魏国,魏国没有了,您什么都不是。

回!抓紧回!信陵君下令车夫即刻套车回魏国。

兄弟见兄弟,两眼泪汪汪。

一切过往都翻篇儿了,当务之急是抗击强秦。

安釐王任命信陵君为上将军,将兵权全部交给他。信陵君由此迎来人生最高光的时刻。

谁说名声不能当饭吃,那要看是谁的名声。

信陵君派人向各国求救,诸侯们可以不给魏王面子,但信陵君这个面子必须给。

赵、韩、楚、燕四国二话没说,派出兵马交由信陵君指挥。诸侯们从来没有这么齐心过,他们相信信陵君的人品,更相信他的能力。

为数不多成功的一次合纵上演了。

所谓合纵,简单地说,就是六国联手对秦国进行群殴,每次都选个领头的,名为合纵长。

人多力量大,但人多心眼儿也多。

第一次合纵,公元前322年,合纵长楚怀王,名为五国,实际只有魏、赵、韩三国,结果联军被秦击败。

第二次合纵,公元前298年,合纵长齐湣王,齐、魏、韩、赵、五国联手,攻入函谷关,秦国割地求和。

第三次合纵,公元前297年,合纵长还是齐湣王,齐、赵、韩、魏、燕参加,还没交火就散了,算是以失败告终。

第四次合纵没有合纵长,但有个偶像级的总指挥——信陵君。

结果都知道了,信陵君带着五国联军,大败秦国大将蒙骜,秦军一路向西逃窜,跑回函谷关再也不敢出来。

六国被秦国占领的土地全部解放了!

六国人民好喜欢,都乐翻了。

十年之内两次将秦军打得如此灰头土脸的,大概只有信陵君一个人了。

他从此走上了神坛,接受无数人的膝盖。

有两个人坐不住了,一个是秦王,另一个是魏王。

前者容易理解,毕竟是敌人,是克星。但后者是兄弟啊,虽然不是一个娘生的,但老爸却是一个人。

只是,如果你是魏王,有这样一个出类拔萃的弟弟,心里会怎么想?

你说话,没人搭理。他招呼,全来帮忙。到底谁是一国之君?

没有存在感还是小事,如果哪一天信陵君盯上了王位,想取而代之,那是分分钟的事情。

不得不防!必须要防!

秦国更没闲着,还是老套路,打不过就离间。

相邦吕不韦派人带重金来到大梁,三招下来,将本就脆弱的魏家兄弟关系整到彻底破碎。

第一招,在大梁城里大造舆论,说是要庆贺信陵君登基称王。

第二招,找到晋鄙旧部,说服他们为主子报仇,说信陵君坏话。

第三招,重金收买一些朝中的投降派,天天在魏王面前咬耳朵。

魏安釐王下了决心,纵使这个弟弟再有本事,也不能再用了。

球踢到了信陵君一边。是趁机夺权还是乖乖交权?表面上是道选择题,实际上没得选,如果想夺权早就动手了,还能等到今天。

信陵君就是信陵君,是正人君子,不是野心家。

信陵君像是换了一个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酒色从此不离身。

什么天下大事,什么江山社稷,什么苍生子民,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们无比敬爱的公子,怎么会变成今天的模样?”三千门客心灰意冷,一个个离他而去另谋高就。

夜夜笙歌,醉生梦死,难道是信陵君想把过去没时间享受的补偿回来吗?当然不是。

有人所言准确至极:“信陵之于醇酒妇人,岂其所真溺孚?其心犯苦也!”

肉体的欢愉,酒精的刺激,只是一剂麻醉剂,使他暂时远离痛苦而已。

“哀莫大于心死”,他的心已经死了,拼命地掏空自己,只求身体也早日死去。

公元前243年,在酒池肉林中放荡了四年的信陵君去世,死因——纵欲过度,还有酒精中毒。

同一年,他的那位国君哥哥也死了。

十八年后,大梁城破,魏国灭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实何必呢?安釐王也不想想,如果信陵君对权力有欲望,他那个王位怎么能保得住。

这样无欲无求的人才不好好使用,完全是作死的节奏。

不过也没什么奇怪,魏国最不擅长的就是使用人才,最擅长的是为其他诸侯贡献人才,由此获得了一个荣誉称号——战国时期最大的人才输出国。

要命的是,它为死敌秦国贡献了三大名相。

商鞅,主持变法使得秦国强大。张仪,游说各国使得连横亲秦。范雎,提出远交近攻从而灭六国。

还有吴起、孙膑、公孙衍、魏章等,都是超一流的名将,流落他国,扭过头来都来收拾魏国。

无论哪个时代,什么最重要?人才。魏国实在太慷慨了,搞得其他诸侯都有些不好意思。

“失才亡魏”,一语中的。

信陵君不愿为异国卖命,却不能为本国效力,这是他的痛苦所在。

这看上去是个死结,谁让你能力如此突出,谁让你遇到了嫉贤妒能的国君哥哥,谁让你不愿放下面子取而代之。

所幸的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辛弃疾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信陵君只是一个贵族,但论点赞数量远远超过大部分君王。

壮志未酬的信陵君在后世居然拥有了许多狂热的“粉丝”。

最出名的一个小迷弟,叫作刘季,也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年轻时的刘邦游手好闲,跑去大梁追星,想投在信陵君门下,重新开启人生之路。

令他失望的是,信陵君早就死了。听说张耳得到了信陵君真传,他转而又投到张耳门下。

后当了皇帝,初心不改。刘邦每次经过大梁,都要恭恭敬敬祭扫公子墓,还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守冢,世代侍奉。

他自己就是一个大牛人,一生中只有两个偶像,另一个是秦始皇嬴政。

还有一个重量级“粉丝”——《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老先生。

战国四君子都有列传,但独独在《魏公子列传》中出现了一百四十七次“公子”,待遇远远超过其他三位。

“太史公曰”这样评价四位:孟尝君,用了“名不虚矣”来反讽;平原君,直接来了个“利令智昏”;春申君,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信陵君,“名冠诸侯,不虚耳”。

“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在司马迁的心中,信陵君是当仁不让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非要给信陵君找出点毛病,两个字——单纯。

赵王打猎的事情,完全可以不说,低调攒人品,没有必要暴露自己的实力。

杀掉晋鄙的事情,其实也没必要,晋鄙名声不错且没犯什么错误,完全可以先绑后放。

作践自己的事情,更没有必要了,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让干了退隐不就行了嘛。

再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万一秦国来犯,还能有为国效力的机会。把身体整垮了,一切也都垮了。

单纯不代表可爱,成熟更不代表奸诈,“大智”再加上点“若愚”才刚刚好。

不管怎么说,盖棺定论,信陵君铸就了六国最后的辉煌。

一千多年后,他的另一个“粉丝”李白喝高了,想起了自己的偶像,大笔一挥,写下了荡气回肠的《侠客行》: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魏之无忌,公子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