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忽悠,接着忽悠!——楚怀王和张仪
一
公元前313年的一天,楚国王宫,一场忽悠大戏正在上演。
忽悠人的叫作张仪,身份是秦国使者。被忽悠的叫作熊槐,身份是楚国国君。
没错,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楚怀王”。
实际上,如果论出生地,这是楚人间的一次较量,因为张仪是地地道道的楚国人。
他为啥跑到了秦国?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楚国受气了。
有一次他参加楚国令尹的酒会,没想到,席中发生了失窃事件,令尹的玉璧丢了。
谁干的呢?
张仪成为头号嫌疑犯,因为在所有参加宴会的人中,他地位最低,最没有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不是“衣食不足”的张仪,能是谁呢?
典型的有罪推定,但能到哪里说理去。
一顿暴揍险些搞得张仪生活不能自理,回家还挨了老婆一顿说。这哥们心理素质太好了,他只问了老婆一句话:“视吾舌尚在否?”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废话,再怎么打也不可能伤及舌头啊。
“足矣!足矣!”只要舌头在,一切都没问题。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张仪辗转来到秦国,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混得风生水起,居然当上秦国的相邦。
他这次回到故地,不是想报复当年暴揍他的人,而是整个楚国。
秦王给他的任务很明确——拆散齐楚联盟。
这个联盟太可怕了,因为齐国、楚国都是大国,他们联起手来,秦国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
无利不起早,什么合纵,什么连横,说到底都是利益,没有甜头,楚怀王不可能答应。
张仪抛出的蜜枣是——商於六百里地。
这个诱饵足够诱人,远远超出楚怀王的预期,秦国够大方,够哥们!
不!不能答应!唯一站出来反对的是大夫陈轸。
你们不想想,秦国为何如此慷慨,目的是为了断绝齐楚关系,张仪是个国际级大骗子,我们怎能被他忽悠,拿到土地再与齐国断交不迟。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诱惑实在太大,大到可以忽略一切质疑。
楚使到了齐国,告诉齐王两国蜜月期结束,就此别过,各自安好。
接着该张仪兑现承诺了,楚怀王派使者跟着张仪回秦国,接收他答应的六百里地。
一入咸阳,张仪“摔”了。
不过,没人在事发现场,据说是不小心从马车上掉了下来,又据说摔得还不轻,反正是请了三个月病假,闭门养伤,拒不见客。
楚使急了,每天去张仪府上探听虚实,搞得像一个讨债鬼,就差拉横幅了。
张仪唱的哪出戏,大部分人都懂得,只有楚怀王是个例外。
他觉得张仪这样做,是因为齐楚没有彻底绝交,只有完全打消张仪的顾虑,六百里地方能到手。
怎一个脑残了得!
他找到一个勇士宋遗,派其出使齐国,任务只有一个——骂人。
骂谁呢?不用猜,齐国国君齐宣王。
宋遗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见到齐王,破口开骂,口吐莲花,什么难听说什么。
齐宣王怒了,宣布将楚国列入“流氓无赖国家”,从此一刀两断,然后“折节而事秦”,向秦国伸出了橄榄枝,从此“齐秦交合”。
张仪是时候宣布康复了!
他对天天守候的楚使表示愿意将秦王赐予自己的六里封地献于楚国。
有没有搞错?当时说的可是六百里,怎么转眼间变成六里了。
楚使血压瞬间爆表,好不容易见到张仪,却等来这样的消息,该如何回去向楚怀王复命。
但再难还是要回去。
可以想象楚怀王的反应,亏得没有心血管疾病,否则很可能当场就挂了。现在只有秦国的土地和张仪的人头才能平息他内心的怒火。
秦楚两军在丹阳接上了火,一战下来,八万楚军精锐灰飞烟灭,不仅没有攻占秦地,还把汉中郡丢了。
楚怀王彻底急了,像一个输红眼的赌徒,押上所有的筹码,倾全国之兵攻打秦国。
这样的赌局通常不会有什么好果子。
果不其然,楚军又败,割让两座城池后,秦国方才同意议和。
实在太憋屈,偷鸡不成蚀把米,楚怀王损失的何止是一把米。
张仪!张仪!张仪!
只要提到这个名字,他就会咬牙切齿,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敲其骨、吸其髓。
二
机会很快就来了。
两年后,秦惠王想用武关一带土地置换楚国的黔中地区。
“愿得张仪,不愿得地”,这是楚怀王的答复。
当初想要土地,结果被张仪玩弄了,如今为了报仇,连地都不要了。
秦惠王为难了,打心里想要黔中之地,但又不好意思劝说张仪去送死。
没想到啊没想到,张仪站出来,主动要求前往楚国。
什么叫尽责,什么叫担当,什么叫为主分忧,看看张仪就知道了。秦惠王感动得险些热泪盈眶。
无妨!无妨!不就是再去趟楚国嘛,没什么大不了的。张仪胸有成竹,信心由来有二:
一则秦强楚弱,奉秦王之命出使楚国,不看僧面看佛面,想必楚王不敢动手;
二则在楚国高层有关系,大夫靳尚是哥们,靳尚又能和楚国夫人郑袖说得上话,而楚怀王对郑袖言听计从。
最后表态,即使被楚王杀了,如能使秦国取得黔中的土地,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秦惠王挂在眼角的泪水终于滴落下来。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张仪来了,迎接他的是杀头”,楚怀王下令将张仪打入死牢,选个日子开刀问斩。
一切都在张仪的意料之中。
两条救命符,第一条是虚的,完全是说给秦惠王听的;第二条才是干货,用它才能保命。
张仪早就联络好了靳尚,靳尚又找到了郑袖。
宫中的女人最喜欢什么?吃醋。最怕什么呢?失宠。
靳尚开门见山告诉郑袖,秦王为了救张仪,不仅会割地,还会送来不少美女,到时候怀王见异思迁,你这个楚国夫人恐怕地位不保,不如求大王放了张仪,这才是双赢的局面。
枕边风果然好使,郑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表示,杀了张仪,秦国必派大军攻打楚国,恳请大王让我们娘俩搬到江南去住,免得让秦军欺凌屠戮。
楚怀王最见不得美人哭,罢了罢了,这次就饶了这个“大骗子”。
换作别人,出狱后定会立即开溜,万一楚怀王哪天反悔呢?
这才哪儿到哪儿,还没开始正式表演怎么就能走呢,张仪主动求见楚怀王,给他分析了一番天下大势,说来说去就一个意思,楚国只有和秦国交好,才是正确的选择,两国联手,其他几国可以忽略不计。
有个人终于忍不住了,此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就是千年来受人敬仰的屈原。他说:“前大王见欺于张仪,张仪至,臣以为大王烹之;今纵弗忍杀之,又听其邪说,不可。”
说要杀张仪的是你,放了他的还是你,说要断绝和秦国关系的是你,决定和秦交好的还是你,这究竟是几个意思。
你懂什么,“许仪而得黔中,美利也。后而倍之,不可”。楚怀王觉得这是一笔好买卖。
一切都与土地有关,当初为了得到地而轻信张仪,后来为了得到张仪而不要地,如今想着放了张仪而得到地。
遗憾的是,到最后,既没有得到张仪也没得到地。
三
这是两人最后的交集。
从此之后,彼此沿着各自的道路头也不回地走下去,张仪接着忽悠,楚怀王继续着脑残。
在新郑,张仪对韩宣惠王说:“秦国有勇士百万,一跃就是两丈多的战马,多到没法数清楚,顺从秦国就安全,和秦国对着干就危险,何去何从,您看着办。”
在临淄,张仪对齐湣王说:“秦楚结成了盟约,韩国献出了宜阳,魏国献出了河外,赵国献出了河间,纷纷讨好秦国,齐国要想安定,除了和其他诸侯一样,齐国好像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在邯郸,张仪对赵武灵王说:“秦国相约齐国、韩国、魏国的军队,准备进攻赵国,这没有什么好相瞒的,最好的破解之法是在渑池与秦王见个面,请求罢兵,有事好商量,您看呢?”
在蓟都,张仪对燕昭王说:“燕国和赵国最为亲近,这完全是瞎了眼,赵王凶暴乖张、六亲不认,但赵王最忌惮秦国,如果燕国奉事秦国,赵国岂敢轻举妄动,燕国从此无忧,您觉得如何?”
过程不重要,关键看“疗效”。效果如何呢?一百分!
这不是替张仪吹牛,司马迁老先生在《史记》中记述了诸王听完张仪忽悠后的反应:
韩王听仪计;齐王乃许张仪;赵王许张仪;燕王听仪。
按说张仪立下如此功勋,理应获得重赏,估计他心里也是这样想的,兴冲冲赶回咸阳。
计划赶不上变化,半路上传来消息,秦惠王崩了,秦武王即位。
怕什么来什么,张仪心里清楚,自己如此风光,根子在于秦惠王的信任,一直以来他和秦武王都不对付。
是时候考虑后路了。
不出所料,刚回咸阳,群起而攻之,大臣们斥责张仪:“无信,左右卖国以取容。秦必复用之,恐为天下笑。”
翻译过来是说:“张仪不讲信用,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
信用?有没有搞错,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信用算老几。
卖国?更是无稽之谈,张仪我不惧风险游说六国,随时有可能掉脑袋,秦国能有今天的外部环境,靠的是谁,别都揣着明白装糊涂。
一人难敌众口,况且众臣后面站的是秦武王。
更让张仪心寒的是,自己好不容易说服了众诸侯和秦交好,这些诸侯王听说张仪失宠,立马翻脸不认账,又恢复了合纵联盟。
伤心归伤心,但秦国是无法继续待下去了。
张仪发挥特长,成功忽悠秦武王同意自己前往魏国,一年之后,客死他乡。
张仪的一生是忽悠的一生,他靠巧言令色起家,最终也死于太能忽悠。
再说楚怀王。
公元前299年,就是张仪死后的第十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
去还是不去?楚国朝廷吵成一片,分为泾渭分明的两派。
主张不能去的是昭睢等人,人不能被同一条绳子绊倒两次,张仪的教训就在眼前,秦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怎么还能上当。
主张去的是子兰等人,秦楚交恶,完全是张仪从中作梗,如今张仪已死,障碍已消除。如不答应见面,秦王动怒,损失的恐怕不止八座城池。
再说,两国交战都不斩来使,更何况是国君。
有道理有道理,楚怀王下定决心:去,一定要去!
他也不想想,正是自己的祖先开了扣押外国君主的先例,春秋时楚成王曾经扣押过宋襄公。
既然楚人使得,为何秦人使不得。
楚怀王一去无回,入了武关,便遭扣留,然后被劫持到咸阳。
秦昭襄王的目的很明确——割地结盟,只要楚怀王点头,立马放他回国。
没想到,貌似脑残的楚怀王硬了一回,要杀要剐由你们,但想要土地——没门儿。
爱情诚可贵,自由价更高,若为国家故,两者皆可抛。
既然不识抬举,就继续在咸阳待着吧,总有一天会想通的。
楚怀王至死也没有想通,三年后,忧郁成疾,命丧咸阳。忽悠人的和被忽悠的,落了一个同样的结局——客死异乡。
按说这样一个糊涂国君,死就死了,不值得过于同情。
可是,史书记载,楚怀王遗体回到楚国时,“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几十年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打的是楚怀王的旗号。后来项梁、项羽索性找来他的孙子熊心,立为楚王,王号还是怀王。
他们这样做,说到底,是为了争取民心。
糊里糊涂的楚怀王为何如此深得民心?或许想不到,他只是糊涂一时,在大部分时间里英明得很。
任用贤能,恢复吴起变法的法令,变革强国的是他;
关注民生,留下“雪中送炭”典故,知民疾苦的是他;
攻灭越国,创建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商贸的是他;
六国合纵,从东西两方向攻秦,推为纵长的还是他。
如此一位牛人,到后来“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搞得自己身死异国,楚国一蹶不振,实在可悲可叹!
追根溯源,怪得了谁呢?
是张仪吗?没错,张仪很能忽悠,狡猾奸诈远胜于常人。不过,第一次上当情有可原,但总是被忽悠,就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了,猪撞树上尚且知道转弯,这位怀王却一条路走到了黑。
要说,谁都别怪,要怪就怪怀王被成功冲昏了头脑。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时候,成功也会成为失败的妈妈。
楚怀王就是典型,志得意满,妄自尊大,重用佞臣,最终走向毁灭。
所幸的是,深陷囹圄却严词拒绝割地要求,算是保住了最后一点颜面,也保住后世对他的怜悯和尊重。
只是,无法保住的是楚国的衰败。
他的儿子楚顷襄王熊横更加昏聩,正如其号,“大厦将倾”,秦国对怀王之死多少有些愧疚,有段时间没有对楚动武,这原本是楚国励精图治、东山再起的机会。
不过,对于熊横来讲,机会就是用来浪费的。
他“亲小人,远贤臣”,忙于狩猎,荒于国政,将直言进谏的屈原一贬再贬。
秦国不再客气,公元前278年,白起率军攻陷郢都,熊横狼狈出逃,楚国几乎灭亡。
直接的后果是,救国无望的屈原跳入汨罗江,从此有了端午节,也有了粽子吃。
读史明智,其实,细细想来,张仪并没有什么奇门怪技,能把楚怀王忽悠得晕头转向,只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贪。
“贪心不足蛇吞象”,如果不贪,任凭如何忽悠,想必也不会上钩。
照此说来,骗术在不断创新,但核心要义却没有变,对被骗的亦如此,贪念是决定因素,唯一区别是大贪和小贪之分。
大贪如楚怀王,想着商於六百里地,小贪更是数不胜数。
易中天先生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踌躇满志,二是万念俱灰,这实际上就是被骗前后的心理反应,更为可怕的是,中间往往没有什么过渡。
说句忠言,劝君莫做“楚怀王”,身边说不定就有一个“张仪”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