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烟火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不作死就不会死——赵武灵王和公子章

换个方式讲历史,上来先提一个问题:秦始皇嬴政在哪里驾崩的?“沙丘”。

恭喜你,答对了!

下一道题:在嬴政死前八十五年,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死在此地,他是谁呢?

想必知道的人并不多。

公布答案:赵武灵王赵雍,和他一起死掉的还有他的长子公子章。

嬴政之死是因为身体不做主,是天意,怪不得谁。赵雍的死完全是自找的,用现在的话叫作“作死”,请注意,这里“作”的读音。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赵武灵王的一生:生得伟大,死得憋屈。

“伟大”到什么程度,梁启超说他是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评价相当之高,这样说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及后来的康熙乾隆爷孙俩,都不在话下。

过了,显然有些过了。

话说回来,大学问家梁启超老先生不会闭着眼睛乱说一通,在千年史册上,赵武灵王确实应有一席之地,至少说起战国历史,少了他肯定差点意思。

因为正是在他手上,赵国走向了强盛。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十五岁的赵雍刚刚登上国君之位,便面临着灭国之危。

本来赵国想着低调举办赵雍老爸赵肃侯的葬礼,没有向其他诸侯发出邀请,但魏、齐、楚、燕、秦不请自来,来就来吧,还各自带来一万兵马。

这是要干吗呢?

黄鼠狼给鸡拜年,肯定没安什么好心,想着趁赵雍年幼,合伙捞一把,当然如果能够灭掉赵国,瓜分土地,那再好不过。

对于年少的赵雍,这样的开端足够惊险,足够刺激!

自古英雄出少年,十五岁的赵雍表现出远超年龄的成熟,三招下来,转危为安。

第一招:重用老爸留下的相邦肥义、叔叔公子成,让他们运筹帷幄,制定退敌之策;

第二招:宣布赵国进入戒严状态,命令赵军一级戒备,准备随时战斗,击退来犯之敌;

第三招:联合韩国、宋国,形成反制,重金贿赂越国攻楚,楼烦击燕,使得其后院起火。

精彩!精彩!精彩!

完全是系统思维,内政、外交、军事三管齐下,招招见效。

一切准备就绪后,赵雍发话:吊唁使者可以来,军队就算了。

五国本就是乌合之众,想着“趁火打劫”,能捞多少是多少,一看赵国戒备森严,再加上后方不稳,便一哄而散。

虚惊一场,但吓得不轻。

这件事是赵雍成长路上的催化剂,他看清楚两件事:一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是弱国无外交,武力不强一切都白搭。

这两点认识太重要了,直接影响了赵雍的治国方略。

赵雍治国概括而言六个字——“不掺和”和“强军力”。

当时最时髦的事情是“合纵连横”,今天几个诸侯国联手攻伐一国,过一段时间,又重新组合收拾曾经的盟友,杀来杀去,不亦乐乎,都想着火中取栗,捞些实惠。

赵雍奉行“孤立主义”,你们斗来斗去和我有什么关系,“坐山观虎斗”岂不更好。

有得必有失,赵国不掺和,地位受到影响,其他诸侯相互捧场纷纷称王,独独赵雍“不居王号,仍称赵侯”。

不就是一个名号嘛,有什么了不起的。有句话说得好:低调攒人品!

话虽这样说,但低调通常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能高调谁愿意低调呢。

事实上,赵雍继位后相当长的时间,赵国屡屡挨打,饱受屈辱,史书说:“赵孱弱,屡见欺。”被秦国、齐国欺也就算了,居然还被中山国欺负。

中山国不是“战国七雄”,但对于赵国来讲,却如鲠在喉,因为赵国国土被中山国拦腰截断,一分为二,首尾不能相顾。

赵雍苦苦思索如何改变局面,不一定欺负别人,但总不能一直被别人欺负吧。

谁承想,这场思考竟长达十九年,赵雍终于憋出了大招——变法。

不至于啊,变法又不是什么新鲜事,值得用如此长时间琢磨吗?

先前有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不过这些变法都是大臣主导,而赵国的变法完全朝纲独断,只许成功不能失败。

于是乎,“胡服骑射”闪亮登场。

顾名思义,改穿胡服,练习骑射。赵雍下令这项改革举措适用范围是“将军、大夫、适嫡子、戍吏”。

这摆明是向胡人学习,盖因为在赵国与中山国、楼烦、林胡、匈奴等游牧民族作战中,赵雍看到了骑兵的威力。

一言以概之,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谈何容易,王公大臣觉得是不是搞反了,一直以来都是胡人学习汉人,怎么转眼间胡人变成了老师。

虽千万人吾往矣,赵雍这次是铁了心。“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你们想笑话就笑话吧,看看谁能笑到最后。

赵国从此迎来了一个新时代!

“赵欲国强,必灭中山”,军力增强的赵雍将矛头指向了这个“眼中钉”。

赵国连年进攻,连战连捷,中山国被动挨打,土地越打越少,直到公元前296年,都城被克,第二年,彻底灭国。

赵国终于统一了,隔绝百年的两块国土合为一体。

变法的效应不断外溢,一直羸弱的赵国终于雄起了,短短几年时间,疆土扩展了近三倍,所谓“时赵之强,甲于三晋”,成了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诸侯。

赵武灵王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他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万众子民。

可未曾想到,很快他亲手将自己推下了神坛。

原因出在两个儿子身上。

大儿子叫作赵章,通常称他为公子章,他的老妈是韩国的宗室,不幸的是很早就去世了。作为嫡长子,公子章早早被立为太子。

翻翻史书,太子之位很不靠谱,立得越早越是危险。没做过统计,不过可以拍胸脯说,最终能成功上位不会超过五成。

公子章就是“悲催”太子之一。

赵雍遇到一个绝世美女吴娃,宠爱得不得了,两人生下一个娃,叫作赵何。可惜红颜薄命,吴娃年纪轻轻就死了,死前恳求赵雍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这个女人给了赵雍无限欢乐,一辈子唯一的请求,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不到十岁的赵何上位,年长十岁的公子章被赶下了台。

这种废长立幼的现象并不少见,赵雍肯定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

不过别着急,他很快成了古代历史的“NO.1”,赵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国君之位传给太子赵何,从此自称为“主父”。

不对!不对!有人可能跳出来质疑,太上皇还有一些,唐高祖、唐明皇、乾隆帝都是,怎么能说赵雍是“空前绝后”呢?

最大的区别是,这些太上皇放弃皇位多少都有些外界因素,赵雍则是完完全全心甘情愿:

论身体,正值壮年,吃嘛嘛香;

论威望,群臣皆服,万民敬仰;

论地位,如日中天,无人能及。

好端端的君王不做,为何去做什么“主父”?

谁都不是赵雍肚子里的蛔虫,自然不知道他意欲何为,况且史书对此语意不详,只能从后来发生的事情,做个基本推断。

最大的可能是赵雍想建立二元政治结构,由肥义、公子叔等辅佐赵何处理国政,而他领兵打仗,开疆拓土。

换句话说,赵何做国家元首,他做三军统帅。

或许这里面还有他的一个梦想作祟——灭秦,因为他找到了绝佳战法。

以往东方六国攻秦必须先攻占函谷关,但往往只能望关兴叹,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天险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赵雍找到的路线不是由东到西,而是由北向南,从云中郡经九原,穿过陕北直取咸阳,以闪电战平灭秦国,然后扫清五国,一统天下。

妙!实在是妙!

不是简单想想,赵雍是要真干,接下来做出一件更加骇人听闻的事情——跑到咸阳“微服私访”。

他假扮成赵使的随从,进入秦地,勘察地形,面见秦王,探究虚实。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这实在太过冒险,果然,秦王感觉这个随从不太对劲,隐约感到一股帝王之气,等醒悟过来派人去抓捕时,赵雍早已绝尘而去。

赵雍对得住他谥号中的那个“武”字,胆识相当过人,令人叹为观止。

遗憾的是,这是赵雍最后的高光时刻,因为后院起火了。

还是要从二元政治结构说起,初期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主父赵雍率军攻灭中山,赶走林胡,消灭楼烦,疆土不断扩展。国君赵何在肥义等人辅佐下,内政处理得当,越来越有贤君的样子。

但平衡注定是短暂的。

不按常理出牌的赵雍又做出了惊人的举动,想着将赵国一分为二,让公子章在代郡称王。

赵雍为何如此“任性”,史书给出的解释是——同情。

同情谁呢?当然是被废的太子公子章。

在赵雍看来,这个废太子更像自己,而且多次随父出征,屡立战功,只是因为自己太喜欢吴娃,才废长立幼,心里对这位长子多有愧疚。

有件事更加刺激到赵雍敏感的神经。

有一次,他看到哥哥公子章在朝堂上向弟弟赵何朝拜,并乖乖听着赵何的训示,心里感到非常不是滋味。

这种反应太奇怪,君君臣臣本应如此,怎能与哥哥弟弟混为一谈。

要笔者说,“同情”只是一个幌子,背后是另外两个字——权力。

更确切地说,赵雍对禅让君位有些后悔了。

他虽然手握兵权,但国君毕竟是一号人物,况且在肥义、公子叔等人的辅佐下,赵王何地位越来越稳固,赵雍感到自己的话越来越不好使。

不管承认不承认,他的地位降格了,再这样下去,“主父”和臣子没啥区别。

糊涂!太糊涂!当年让位简直就是为自己挖了一个深坑。

世上没有后悔药,让出去的位置不好再收回来,否则会被天下人耻笑。

如何办呢?很简单——兄弟相争,老爸得利!

不过,步子不能迈得太大,先要把氛围搞起来。赵雍有意经常与公子章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准备两份,还让公子章的仪仗用度与赵王何几乎一样。

更要命的是派田不礼去做公子章的国相。

田不礼是什么人呢?原是宋国重臣,把国家搞灭亡后跑到赵国。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他到了公子章身边后,煽风点火,使得本来心灰意冷的公子章,对于权力的欲望死灰复燃。

一场可怕的阴谋如约而至。

公元前295年,赵雍说是要到沙丘为自己选看墓地,让两个儿子随行,赵王何居一室,赵雍和公子章居一室。

田不礼跳出来,对自己主子表示这是除掉赵王何的绝佳机会,蠢蠢欲动的公子章禁不住忽悠,借用赵武灵王的令符请弟弟到主父宫议事。

只要赵王何敢来,事情就成功了一大半。

遗憾的是,赵王何没来,肥义来了!

姜还是老的辣,肥义感觉不对,于是替赵王何赴约,临走之前,叮嘱赵王何加强防卫,如果自己回不来,立即通知公子成和李兑赶来勤王。

肥义果然一去无回。

公子成、李兑按约率军赶到,一场激战后,田不礼被杀,公子章跑到了主父宫。

赵雍面临着重大抉择——这个儿子救还是不救?

其实没得选,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公子章横死在自己面前。

但一切都无济于事,此时此刻,赵雍是泥菩萨过河,哪里能保护得了公子章。

公子成、李兑犯难了,他们敢杀公子章,但却不敢动赵雍半根指头,毕竟他是“主父”,是当今国君的父亲,但是不除掉赵雍,如果他以后来一个秋后算账,该如何是好。

怎么办?只有一个法子——围而不杀。

这一围就是三个月,断粮断水的赵雍,最后竟然去掏鸟窝抓雏鸟吃。

活到这个份上,真有些生不如死了。

没有任何反转,不久后,这位戎马半生的一代雄主活活饿死在主父宫。

纵横沙场的赵雍应该预想过各种死法,但独独没想到到头来会成为一个“饿死鬼”。

或许有人要问,他的那个国君儿子呢?

等待,一直在等待,等着自己老爸饿死的消息,然后下令打开主父宫,为赵雍收尸。

结局就是这么个结局,该怪谁呢?

怪不得公子章,他从小被立为太子,赵何夺走了他的继承权,想夺回来再正常不过,说到底,他只是老爸和弟弟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怪不得赵王何,他接受禅让继位,处处受到老爸的掣肘,险些在沙丘丢掉了人头,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

始作俑者正是赵雍,本来心甘情愿让位,却又感觉大权旁落,借助大儿子起来夺权,想坐收渔翁之利,这无疑是一招险棋,更是一步臭棋。

历史上最令人唏嘘的便是如此。

如果您一直昏庸或残暴,有这样的结局,顺理成章,咎由自取。但如果英武半生,落得这样的下场,多少有些令人感到不是滋味。

春秋战国时期各有一个,春秋时的齐桓公,战国时的赵武灵王。

最高兴的莫过于秦国,如果没有这场内乱,赵武灵王按照既定计划伐秦,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至少不应有后来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军被坑杀的惨剧。

赵雍死后谥号为“武灵”,有些奇怪,居然是一个褒义词和一个贬义词组合在一起,“武”很贴切,“灵”的意思是瞎胡闹、瞎折腾,就后期的表现,不能算冤枉他。

千年风尘过去,只是有件事一直搞不明白,这样一段精彩的历史风云居然没有人理会,完全可以拍出一部历史大剧。

该有的元素都有,赵雍和吴娃的故事是缠绵的感情戏,沙丘之乱是动人心魄的权谋戏,两子夺嫡是吸引眼球的宫廷戏,深入咸阳是扣人心弦的英雄戏,再加上平灭中山国的大规模战争场面。

这样的剧想不火都难,您说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