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通常从东汉末建安年间(196—220年)算起,经南北朝分立对峙,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年)结束,近四百年时间。建安是汉献帝刘协在位的第五个年号,曹操明奉刘协从洛阳迁都至许县,实则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既是东汉后期文学的延续,又展现了文学发展的新要素,成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
乱世是贯穿魏晋南北朝的显著特点,军阀割据、朝代更迭、社会动荡、民族矛盾激烈,自东汉末黄巾起义到魏、蜀、吴三国对峙。西晋统一,不过十余年即发生八王之乱。西晋灭亡,东晋偏安江左,北方为五胡十六国占据。东晋灭亡,南朝宋、齐、梁、陈相继更迭。北魏统一北方,又分裂为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最终由隋王朝一统天下。整个魏晋南北朝除了西晋平吴(280年)后短暂地南北统一外,其余时间均处于分裂状态。只有东晋和北魏政权超过一百年,其余王朝最长不过六十余年,最短仅二十余年。
门阀制度则是此一阶段王朝政治中最突出的现象,自曹丕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以换取“中正”官所代表的士族对皇权的支持,至东晋逐渐形成了皇权与士族共治天下的格局。南朝士族衰微,又恢复了皇权政治。总体而言,士人的思想不再轻易受传统儒学的限制,而有了更大的思想空间。学术思想上,玄学的兴盛、佛教的传播,共同打破了传统儒学的藩篱,带来多元的思想格局,也为文学和艺术拓展了更大的空间,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战乱频仍,政局凶险,门第悬殊,人生无常,激发了生命意识和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文学中的凸显。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家族主题、寒士主题、山水主题等等的风行,正是时代背景和文化心理下的真实体现。作家个性的突出、表达情感的浓烈、艺术形式的锤炼,成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诗、赋、散文、骈文、小说等各种文体都展现了新的面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汲取了赋体骈偶对仗营养的五言诗的崛起,曹植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位倾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至南朝永明年间,四声的发现与诗歌的创作融合,在诗歌声律上的拓展应用,对于近体诗的出现影响深远。
总集的编撰,如《文选》、《玉台新咏》等,前者收录30多种文体(有37、38、39种三说),后者只收录诗歌,文体辨析蔚然成风。文学批评和理论文章、著作大量涌现,如曹丕《典论·论文》、挚虞《文章流别论》、陆机《文赋》、李充《翰林论》、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任昉《文章缘起》等,或追溯文体源流,或界定文体边界,或概括文体风格。简言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文学区别于学术,凸显审美要素的文学自觉时代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