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管理就这样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关于渠道管理的那些事

一、渠道和B2B(工业品)渠道的定义

渠道:是厂家为实现分销目标而受管理调控的外部关联组织。分销目标是厂家的目标,但是要通过组织中的渠道成员(经销商、增值经销商、总包、集成商等)来实现。相对于厂家自己的销售部门,渠道成员是外部销售组织。如果厂家业务人员不上班、不打卡、不拜访客户,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该扣奖金就扣奖金,甚至会被开除。对于经销商来说,进行类似管理或惩罚的难度系数增加了,这也是渠道管理中厂家遇到的最大挑战。

B2B(Business-to-Business的缩写,工业品)渠道:是指厂家产品通过渠道最终被企业、机关、学校、医院等购买和使用,这类渠道我们称之为B2B(工业品)渠道。本书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所指的渠道就是B2B(工业品)渠道。

二、厂家与渠道成员合作的理由

厂家要与经销商合作,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经销商有客户资源,厂家希望通过他把产品卖出去。有一句话说得好:“一流的厂家+一流的经销商=一流的经营业绩。”优秀经销商在当地或行业内有很好的人脉,在B2B销售模式中,涉及的客户关系更加复杂,和厂家相比,经销商能做厂家无法做到的事情。

第二,给最终用户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包括物流、配送,经销商要比厂家具有明显的优势。尽管现代物流越来越发达,但对于大部分相对偏僻市场的客户,经销商的物流配送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另外,安装调试、维护保养、抢修服务也需要经销商的协助与支持。

第三,厂家的资金可以得到保证。与对最终用户赊销相比,对经销商的赊销风险要小很多。厂家为了快速进入市场而又避免直接面对最终用户带来的风险,选择通过一定的让利来换取经销商的资金垫付。经销商对他们所服务的用户要比厂家熟悉得多——谁该赊,谁不该赊,他们门清!

当然,有些厂家有可能通过经销商做一些自己不方便做的事情。国内的市场太复杂,尤其是外企要想不涉足其中,就需要将很多工作交给经销商。即使直接接触客户,也需要通过经销商签合同保证资金安全。如果有一天客户、服务、资金这三大厂商合作理由都不存在了,理论上厂家可以做直销了。

三、渠道管理面临的挑战

经销商作为厂家外部销售组织面临的挑战,还由于厂家和经销商分属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可避免带来利益的冲突,主要表现如图1-1所示。

挑战一:对厂家来说,为了快速占领市场份额,希望在区域或行业里多设经销商;对经销商来说,希望在区域或行业里只有自己一家,可以掌控市场,获得稳定的利润。一个要市场,一个讲利润。

挑战二:厂家希望经销商同类产品只做自己的,如卫浴设备只做一家,退而求其次,哪怕同类但品牌定位不同,卫浴三大品牌不能同时做,否则顾此失彼就很难把自己的品牌做好;对经销商来说,目标是挣钱,产品系列齐全,客户要什么有什么,追求更多的利润。

图1-1 厂家和经销商的立场

挑战三:厂家经常跟经销商说:“你要看得远一点,今年不挣钱不要紧,明年会挣钱;明年不挣钱不要紧,后年会挣钱。我们要共同成长,先把这个市场做大。”经销商常常说:“对不起。厂家有愿景、有实力,我没有那么强的实力,没有办法陪你走那么远。如果今年不挣钱,我可能就要破产。”厂家是看长期发展,而经销商看短期获利。

挑战四:厂家希望经销商销售全系列产品,这样销量才会提升、有保障。经销商说:“对不起,我不做全系列产品。有些产品卖得好,有些产品卖得不好,我只想卖比较好销的产品,我又不是你的销售部,我做生意是为了挣钱。”

挑战五:厂家要提升运营效率,降低经营风险,要求先款后货。对经销商来说,最缺的也是现金,他的客户也要赊账,否则就有可能失去订单,所以要求厂家赊账和信用支持。

挑战六:厂家希望经销商及时沟通市场信息——大客户信息、友商动态,还要求有定期的书面材料汇报。经销商说:“我做生意很忙,哪有时间给你干这些不挣钱的工作。”其实,经销商还担心他的客户信息被泄露。

挑战七:厂家从渠道管理的角度总有些无法明说的担心,想掌握经销商下线客户的信息;如果经销商对厂家不信任,他是不会告诉你的,他怕你跳过他直接与下线客户发展业务关系。

虽然厂家和经销商有共同的利益: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客户满意度、最终实现利润,双赢是双方共同追求的目标。经销商能够为厂家提供客户平台、服务平台、资金平台;厂家为经销商带来了利润、现金流。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理应实现厂商双赢。但由于厂家和经销商分属不同的利益主体,双方存在长期和短期目标错位、自身利益最大化、经营观点不同等方面的矛盾,冲突难以避免。

其中,厂家和经销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冲突表现最明显。一般来说,经销商看得比较近,厂家看得比较远。如果经销商这个月不挣钱,下个月不挣钱,半年以后不挣钱,就要考虑是否继续合作下去。一年都没有挣钱,明年他可能就跟厂家说拜拜了。但是对厂家来说无法轻易退出一个行业,他要做十年甚至百年的经营,即使短期无法获得利润也要坚持下去。这就造成厂家跟经销商之间的一些矛盾和冲突。

例如:经销商不遵守游戏规则跨区域低价窜货,虽然完成了当年业绩拿到了返点、获得了利润,厂家业绩也不错,但把市场搞得一团糟,让其他经销商无利可图,最终放弃经营。经销商可以走人,再找一个新的品牌继续经营,而厂家必须收拾烂摊子。在B2B(工业品)销售模式中,经销商往往不愿意对大客户和项目的前期开发进行投资。

四、厂家管理渠道的目的

简单地说,厂家管理渠道的目的不是自我满足,而是通过影响经销商的行为,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既然厂家和经销商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冲突,厂家希望这个市场有序发展,不仅仅实现短期的利润,还要实现长期目标。因此,要按照厂家的游戏规则实现销售目标。请注意,如果不按规定,经销商甚至厂家也可以实现短期销售目标。例如:不理性促销、赊销;不规范市场行为,价格战、没有市场保护……但是,最终发现今年的目标实现了,明年有可能实现不了;或者明年实现了,后年这个市场做烂了。所以,对厂家来说,一定要有规范的市场,才能实现长期目标;对于商家来说,也可以持续实现利润,最终实现厂商双赢,这就是厂家渠道管理的目的。

济南薛某购买某品牌挖机时,银行的按揭贷款等许多材料并非薛某本人提供,而是由经销商4S店代为办理贷款手续,签名也非自己所为,是某品牌经销商销售人员代签(也可能是客户默许)。问题是机器工作125小时后出现故障,由于双方沟通不利,薛某以销售人员为了业绩提供虚假资料骗取贷款为由,拒绝履行合同付款义务,导致购买的挖机被暴力抢走,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这个事件众说纷纭,但对厂家的声誉造成恶劣的影响,很长时间都没有消除。

图1-2 厂家管理渠道的目的

五、厂商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既然渠道和渠道成员是厂家的外部组织,厂商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呢?目前经销商和厂家有三类关系:松散型、管理型、战略型。如图1-3所示。

图1-3 经销商和厂家的三类关系

1.松散型

渠道由相互独立的成员组成,经销商关心短期利益,关系在讨价还价中维持。而厂家也可以随时更换新的渠道成员,经销商也可以随时离厂家而去,双方缺乏安全感。例如:经销商这么跟厂家说:“你别管我把货卖到什么地方,也不要管我卖什么价格,你给货,我给钱就可以了。至于我如何经营,你不用管。”也许第一年可以,第二年厂家的销量目标也实现了,但是无法长期发展,因为这个市场是无序的,随时会崩塌。松散型就是没管理,厂家无法影响经销商,经销商也认为没有义务接受这种影响。松散型关系对本身实力不强,还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厂家来说,是普遍的一种选择。

2.管理型

渠道成员之间合作关系比较稳定,结成合作伙伴,经销商开始关心长期利益了,利润不是维系双方关系的唯一纽带。换句话说,经销商可以接受短期不挣钱,商家希望通过跟厂家的长期合作,未来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本书主要讨论的就是这种渠道管理方式。

就像企业领导和员工,必须有一方权威和强势一样。渠道管理的前提是厂家强势,至少是势均力敌,双方的实力对比决定了管理的沟通方式。例如:如果厂家的实力和品牌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可以强调厂家的规则与底线,经销商必须遵守,否则后果很严重。管理型的渠道关系中,厂家通过合理的渠道规划、经销商选择、经销商政策引导、经销商绩效评估等方法,实现双方更加持久的合作,在帮助经销商实现目标的同时,实现厂家的长期目标。如果面对强势经销商而厂家处于弱势地位,就很难谈所谓的管理,小厂家小品牌选择松散型的渠道关系,也是一种无奈和暂时的选择。

2019年8月,浙江台州有一场50年未遇的台风。一个经销商的仓库正好位于海堤内40米处,由于位置特殊,连保险公司也拒绝接受投保。在台风紧急警报发布后,该经销商还存有侥幸心理,以为台风未必在当地登陆。我们的渠道经理曾经劝诫其必须改变仓库位置并购买保险,该经销商也一直未有动作。但这次情况非同小可,我们的渠道经理特地赶往台州,再次规劝他马上把货物转移至安全的地方,这次他终于听了劝告。随后发生的台风和伴随的海啸在当地历史上是少有的,在同一仓库放货的另一客户遭受了重大损失,价值100多万元的水泥竟全部冲入了大海。事后这个经销商非常后怕,也非常感激我们的客户经理,庆幸接受了厂家的意见,虽然当时花1万多元的仓储和搬运费,但保住了价值60多万元的货物。后来,他对我们的渠道经理说:“其实厂家完全可以不关心,因为这完全是经销商买断的货,损失与厂家无关,但厂家把我当成合作伙伴,今后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与厂家合作?”

3.战略型

双方有共同的战略目标和价值观;厂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双方有充分的沟通和信任,就能构筑战略型厂商关系。这种渠道关系是渠道管理的最高境界,但不一定是每个厂商都必须达到的高度,当双方愿意发展战略伙伴的关系,甚至签订终身协议时,一方对于另一方的错误应有足够的耐心,愿意花费时间一起解决问题和误会。一方也不会寻找当前合作伙伴的替代者,即使替代者能提供更好的条件,也不会放弃现有的伙伴。厂商的战略伙伴关系不只是要求当前彼此忠诚,还涉及双方对未来的信心,以牺牲当前机会为代价进行长期投资,并等待回报的到来。因此,在决定建立这样的关系前,双方最好扪心自问:愿不愿意面对十年?愿不愿意一起做十年?如同婚礼上的誓言:无论顺境或逆境、富贵或贫穷、健康或疾病,对你忠诚直到永远。

卡特彼勒是全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他们与代理商的关系堪称厂商战略合作的典范。互惠互利、共同投资、共同承担责任是卡特彼勒与代理商合作的基础。卡特彼勒认为成功主要源于公司完善的分销体系,以及以分销体系为基础的产品支持和客户关系。虽然与竞争对手相比,卡特彼勒是更优秀的产品制造商,但是遍及全球的186家分销商是公司最显著的竞争优势。卡特彼勒的前董事长唐纳德·菲茨曾声称:“宁愿自斩右臂,卡特彼勒也不会放弃分销体系,绕过代理商直接向客户销售产品。”

在行业不景气的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加上日本企业低价竞争、美元贬值等原因,卡特彼勒的全球销量在一年中降低了40%。但卡特彼勒没有让经销商承担全部责任,这个决定让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1982—1984年,每天损失一百万美元,总共损失了9.53亿美元,但这三年间卡特彼勒并没有失去一个经销商。在墨西哥经济萧条期间,由于卡特彼勒的支持,五分之一的经销商都渡过了难关,而竞争对手的经销商几乎全军覆没。当经济好转时,卡特彼勒成为当地唯一的供应商。

从1925年到现在,不管经济周期如何起伏变化,卡特彼勒的全球186家代理商不离不弃,与卡特彼勒保持了近100年的稳定合作关系,堪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模范。卡特彼勒进入中国四十多年,专注发展了4家代理商且一直没有变化。其实这4家都有海外背景的代理商对国内的营销模式并不擅长,面对更加激烈的中国市场,期间也经历了很多艰难时刻,对卡特彼勒而言也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一些国内工程机械的同行百思不得其解,发展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开拓中国市场,是提升其市场占有率的有效方法,卡特彼勒为什么不做?因此,这是一家值得同行尊敬且坚持价值观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