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电影摄影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有声电影时期

有声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制作成本高、对默片时代探索的拍摄和剪辑技巧与声音的融合仍需探索,早期多数电影公司都对有声电影持怀疑和观望态度。20世纪20年代中期之前要实现声画同步十分困难,扬声器和放大器也难以满足影院放映的需求,这些技术条件限制了有声电影的发展。1927年华纳兄弟公司成功发行有声电影《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影片获得超过250万美元的票房,打破了华纳兄弟公司的票房纪录,商业上的成功向制片商证明了有声电影是一项值得投入的技术。《爵士歌王》不仅实现了音乐歌曲的同步记录,还同步记录了演员的同期歌唱和台词。影片采用“维他风”(vitaphone)声音系统,这种系统采用了西方电气公司的盘上录音系统。声音并未直接记录在电影上,而是在留声机上单独发行。

在无声电影时期,电影经历了长时间的影像语言探索,形成了具有完整系统而风格多样的形式特征。而这些影像表达式样在早期有声电影时期面临着同声音系统融合的问题。由于当时还没有出现具有指向性的话筒收音,摄影机必须放在隔音棚里以隔绝拍摄时发出的噪声。这样的局限导致演员的表演区域缩小,同时摄影机的运动受到限制。在多机位拍摄中,为了避免录音设备的穿帮,摄影只能局限在位置相近的区域之中,这样就造成了取景上的空间部分重叠。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在拍摄《璇宫艳史》(The Love Parade)时就避免使用多机位拍摄,将对白分镜头拍摄。声轨占据了胶片的左侧,造成早期有声片都是方形素材。声音录制还让噪声较大的弧光灯被淘汰,逐渐使用安静的白炽灯来照明。新型的全色感光胶片作为白炽灯照明的需要进入前期拍摄中,提供了更加出色的画面质量,让电影制作者可以在光照强度较低的环境中进行拍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大型灯具的依赖。对声音使用的技术难题,导致早期好莱坞有声电影对移动镜头、快速剪辑、多角度拍摄的使用受到限制,古典风格与声音技术之间存在冲突。直到1933年混音技术出现,才可以在后期单独录制画面的非叙境声音。混音技术的出现使得对声音的控制和制作更加灵活,不需要在场录制所有叙境声音,可以放在后期单独处理。摄影机上安装的金属隔音罩和麦克风吊杆的出现也使得摄影机运动更加灵活而不用担心噪声对录音的干扰。随着声音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有声电影的接受,1928到1929年间,美国有声电影院的数量从100家扩展到800多家。虽然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很多电影公司的影片仍然保留着有声和无声的双重版本,但有声电影逐渐成为世界电影的主流。

1928年,爱森斯坦、亚历山德罗夫、普多夫金签订《有声电影宣言》,探索声音和影像之间的蒙太奇关系。该宣言认为单纯拍摄人物对白会破坏依靠并置建立的蒙太奇观念,让影像节奏因对话而停顿。苏联电影制作者试图在声音和影像段落之间形成对位的蒙太奇关系,即声音不应该只是对影像信息简单地重复,声音可以增加影像的叙事容量。通过使用音响效果可以改变影像基调和氛围,而非叙境声音则可以让影像更富于内涵,传达影像之外的象征意义。苏联《有声电影宣言》显示出对声画关系的探索,声音的出现不只是满足了对现实场景复原和记录的需要。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声音与影像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美学需要,从纪实性要求转向探索现实空间中声画元素的处理。通过声画对位的处理,增加了影像和声音之间的结构张力,让影像获得更多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电影艺术语言由影像美学向视听美学过渡,并由此建立起不同的声画关系。摄影术和留声机发明之初的作用都是发挥其摹写和复制功能,通过电影这一时间客体确定下来,并在与人的意识相遇中提供现实的替代性感受。因此声音与画面之间表现为同步关系,电影中的影像和声音客观表现时空特征,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同步来弥合现实体验差异。这种手法常常用于纪实性段落,以增添真实性感知体验。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对位关系常常被用于表现象征性关系,通过看似平行进行的影像和声音,达到声音和影像之间的矛盾统一。《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中美军空袭的画面和瓦格纳的史诗音乐之间鲜明的对位,将影片的矛盾主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声音的发明对无声电影产生巨大冲击,除了面对声音和影像在技术上的融合问题,更深层次的是关于电影艺术的美学态度上和艺术实践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对立。无声电影时期的电影理论家,如爱因汉姆曾以声音的缺失作为电影艺术性的重要表征,而诸多“无声电影”时期的电影明星如哈罗德·劳埃德(Harold Lloyd)、莉莲·吉斯(Lillian Gish)在接触声音的时候也常常显得手足无措,由于缺乏舞台表演经验和对语言对话的表演经验,这些无声电影时期的表演明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相比之下,巴赞则热情拥抱声音的到来,认为支配电影发明的神话就是实现隐隐约约左右着19世纪从照相术到留声机的一切机械复现现实技术的神话。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第21页。从影像与现实的关系来看,声音元素的出现让影像世界离我们更近了一步,带领我们重返模仿自然的原初电影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