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电影摄影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无声电影时期

“无声电影”是指没有任何配音、配乐或与画面协调的声音的电影。早期电影的制作并非刻意追求“无声”形式,活动影像和留声机结合的愿景和电影发明本身一样古老,只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实现。然而早期电影并没有因为这种技术缺陷而停滞不前,无声电影往往在影像媒介的表达上具有先锋的探索性,电影艺术的语言系统也在这一时期确立。

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中将媒介的特有表现力作为艺术创作的追求,并以此来论证电影的艺术性。爱因汉姆力图通过写作来为无声电影时期的影像创作确立标准。爱因汉姆认为在记录现实的电影中,声音元素的缺失不应该被作为一种缺陷来看待,而是成为其“部分幻觉”理论的核心论点,通过电影影像和物质现实之间的差异来论证电影的艺术性。声音元素的缺失反而让影像媒介获得更加充分的表现力。“部分幻觉”理论基于知觉心理学比较了电影影像时空与现实物质时空的视觉呈现差异。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二者的不同:影像观看系统受到中心透视光学视点的支配;三维立体空间被平面化地呈现;影像记录被限定在一个特定的边框之内;镜头组接不受连续时空限制;电影时空无声无色。通过感知体验的差异,爱因汉姆强调要发挥影像媒介的表现力来探索电影的艺术性,而无声电影的这些不真实之处在爱因汉姆看来正可以加以利用。

影像发生机制受到传统绘画观看机制的制约。文艺复兴时期确立的中心透视逐渐成为西方绘画摹写现实的视点结构。摄影术的发明延续了这一观看方式,将开放的三维立体世界还原在一定画幅比例的二维平面之内。从古埃及人的二度平面到中心透视画法的变化体现出对现实空间还原的不同态度。中心透视法逐渐确立起正确模仿自然的科学标准,但同时排除了人眼观看的自由视点。按照透视比例,在事物正面得到正确保留的同时,在进入第三度空间深度时必然伴随着线条与正面之间的偏离。中心透视正是通过在深度空间上的变形创造深度感。中心透视的空间构成体现出近大远小,前后景在体积上产生鲜明的对比。同时,正如达·芬奇提出的空气透视法,随着向深度空间的远去,在色彩、亮度和轮廓的明晰度上都逐渐减弱。利用前后景之间在体积、变形程度、饱和度和清晰度上的差异来制造三维立体效果。影像通过中心透视的方法摹写的现实图景便和物质现实之间产生差异,在影像创作中利用这种差异则可以发挥影像媒介的表现力。

爱因汉姆提到,在电影《圣彼得堡的末日》(The End of St.Petersberg)中,导演费谢沃洛德·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利用中心透视将希望进城寻找工作机会的农民和前景中的沙皇雕像进行对比,前景中占据绝对体积优势的雕像和后景处形如蚂蚁的两位农民之间形成巨大反差。这样的视觉式样就发挥了影像自身独立的表现性,而不是借助文字、语言的说明。爱因汉姆将蒙太奇作为电影表现手段之一,通过镜头之间的组接摆脱连续时空的限制,让被表现物的意义得到丰富。不同于普多夫金对蒙太奇手段的极端强调,爱因汉姆反对将非叙境镜头与连续镜头进行组接。苏联蒙太奇电影常常将人物心理刻画和自然景物状态相结合,通过自然镜头来衬托和补充人物的心理状态。爱因汉姆认为这种手法在文学语言中是成立的,但是不同于文学语言对视觉形象塑造的模糊性,影像语言通过这种方式的组接容易造成连续镜头的中断,难以形成统一的视觉节奏。在爱因汉姆看来,声音的缺失正是电影艺术性的独特之处,让电影可以摆脱语言文字的束缚,直接通过影像媒介产生表现力。在分析声音元素时,爱因汉姆列举了用鸟群惊起乱飞的画面代替枪响的场面。一方面这是在无声电影时期对同期声音元素缺失的独特表现方式;另一方面,从表达效果来看,相比直接让观众看到枪响的画面,无声电影这种用动作的结果代替动作本身的方式更具表现力。通过惊起飞散的鸟群让观众仿佛是“看见”了枪声。

相比爱因汉姆强调单个镜头内的形式表现张力,爱森斯坦更加推崇画面之间的组接。受到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他力图在电影艺术中实践有机论,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将艺术作为自然和工业的结合。工业代表着对自然采取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而自然代表着变化和均衡的动态。尼克·布朗:《电影理论史评》,徐建生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第24页。在自然与工业的对立中包含着变化和冲突,但这种冲突并不是杂乱和随意的,这些变化和冲突都要受到统一律的约束,以此构成一个新的结构整体,超越工业和自然二者本身的单纯属性。在对蒙太奇的探索上,爱森斯坦也体现了不同的意图。相比普多夫金,爱森斯坦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认为蒙太奇的作用不仅是用来叙事交代,也不同于格里菲斯强调的对比作用,更重要的是用来修辞。通过影像之间的组接从而产生与二者全然不同的含义,这也给爱森斯坦通过形象来表达概念提供了基础。爱森斯坦采用音乐语言的方式来构成整部影片的影像安排,在有机论的指引下各部分的影像都具有整部影片的主题思想。影像在时间线上的推进和表意形成了整部影片的视觉节奏并构成统一整体。这也体现出当时苏联社会主义文艺的特点。影片《十月:震撼世界的十天》中用大桥升起阻断河流两岸和红旗被沉入河中的影像来表现布尔什维克运动的暂时受挫。大桥升起造成的桥面不再完整和交通阻断以及象征着布尔什维克的红旗被淹没的影像都极具修辞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