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黑白到彩色
电影中对于物质现实色彩的还原和对声音记录的愿望同样原始。早期电影制作中常常使用染色法和调色法为影片添加色彩,这种色彩方案虽然参照了物质现实,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在效果上难以做到摹写和还原,带有鲜明的主观性色彩。即便是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彩色片的主要认知并不是对现实色彩的还原,更多是和幻想与奇观联系在一起。《浮华世界》(Becky Sharp)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长篇电影,也是第一部使用了新开发的特艺三胶片技术的影片,为彩色电影的普及制作奠定了基础。
早期电影采用的色彩系统是加色系统,其在商业上的使用主要存在于1908年到1914年。加色系统是在黑白胶片上分别用红色、绿色和蓝色滤镜拍摄三幅黑白图像,然后将这些图像按照拍摄时所使用的滤镜投影到屏幕上,最终当三幅图像叠加在一起时便形成了全彩色图像。但是从工艺效果上来看,这种加色系统中光学滤色器的加装就意味着只有一小部分光线可以到达底片和银幕,这样就造成了影像偏暗,往往是银幕面积越大,影像就越暗。特艺彩色公司开发的三胶片技术,通过棱镜将通过摄影机镜头的光线分别投到三条黑白胶片上,每一条胶片记录一种原色。相比传统电影彩色工艺中有限的红绿色范围,三胶片技术同时曝光三条黑白胶片,能够记录更加丰富和完整的色彩范围,可以产生高饱和度的色彩。但是由于复杂的光线分束系统造成摄影机需要特殊设计,因此摄影机往往体积巨大。同时,由于色彩管理上的经验欠缺,导演与“色彩主管”之间常常会产生工作上的交叉和冲突。三胶片技术减少了到达胶片的通光量,胶片感光速度都非常慢,造成了比黑白影片更大的照明需求量,胶片自身成本也更大。20世纪30年代中期,柯达公司推出的彩色胶片,可以同时在一条胶卷上的三个乳剂层中记录三种原色,早期主要用于16毫米和8毫米的家庭电影。1950年柯达推出了第一款35毫米彩色电影底片,是最早获得广泛成功的“单条彩色”工艺之一,最终取代了笨重的特艺三胶片技术。
印象派电影时期强调对电影影像语言的风格探索,黑白往往作为影像上镜头性的特点来把握,形成一种与现实世界的间离感。而彩色在早期电影中是作为一种幻想和象征段落来呈现的。摄影机和胶片技术的进步增强了影像对物质现实的复制能力,影像空间的色彩呈现也成为巴赞“完整电影”神话的重要元素。而随着艺术实践的深入,色彩的功能正暗合了原初电影中的色彩诉求,越来越多的电影艺术家认识到应该将色彩元素作为一种表意系统和造型手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现实还原。就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积累和文化构成来说,同样的颜色在不同的文化视阈下的意义是不同的。电影色彩受到情节的规定,反过来可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感受。红色在东方文化中代表着喜庆和吉祥,在西方一些文化环境中则代表着血腥和恐怖。除了文化差异外,在不同的环境下色彩的意义也是有差异的。蓝色常被认为是忧郁的代名词,这在英语里是非常直接的表示,但也可以表现宁静和恬淡。正是基于这样的差异,使用色彩造型也成为电影摄影中非常重要的创作手段。《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是一部黑白电影,但是我们在纳粹集中营里看到一个身着红衣的小女孩,在这个压抑绝望的氛围里,这一抹红色无疑代表着生者对于活着的希望。黑白与彩色常常用在一部影片里作为时空区分的依据,黑白代表着过去,彩色代表着现实。当然也有相反的,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恰恰就是代表着回忆。这种使用明显是给颜色赋予了对温暖回忆的追忆。时空色彩的构成成为影像表意和氛围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影像创作中,除了产生直观的视觉效果,色彩更重要的功能是传情表意。古典主义传统绘画讲究真实的色彩还原,通过光色的完美搭配表现作品求真求美的审美倾向。现代艺术对色彩的使用更加大胆,对色彩的功能意义开掘更加深入。现代艺术受到现代哲学、心理学的强烈影响,在创作中通过色彩、形状、线条等元素来表达一种心理精神状态。因此色彩的表意象征功能得到凸显。比如野兽派绘画色彩鲜艳、浓重,以此来表现情感的浓烈。而后现代艺术则更重视对人内心的精神状态的反映。
人们在进行视觉感知的时候,伴随着的是一连串的视觉思维过程,这种思维过程可以用来填补实际对象的缺陷,从而自动弥补被感知对象的缺陷。电影艺术也属于视觉感知艺术,我们在看电影的同时也伴随着连续的视觉思维。我们常说要有电影思维,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早在1932年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就借助格式塔心理学重点分析了电影艺术的心理特征和物理形象。而色彩在视觉感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物理空间中的视觉元素作用于心理场的反映常常被用来反映人物心理状态。通过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基础,可以把握色彩与人心理状态的联系,因此,对影视艺术的研究常常也借助色彩心理学来阐释电影艺术中色彩使用的创作意图和指导摄影造型的理论依据。色彩心理学是一种客观色彩要素向主观心内空间的映射,从而反映人物心理特征和刺激人物的行为反应。
在电影画面的创作中,摄影师除了要掌握色彩基本原理的使用,保证画面色彩构成的准确,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了解更深层次的色彩表意功能,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色彩符号意义,来为影片人物形象的塑造获得更多表现空间,通过色彩的视觉作用来剖析角色心理状态,为电影化的表达寻求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