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胸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概述】
胸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由背部骨骼肌无菌性炎症导致的胸背部疼痛,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近年呈年轻化趋势。其病因为风寒、疲劳、外伤或睡眠姿势不当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导致胸背部的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损伤、劳损,引起胸背肌筋膜纤维结缔组织水肿、血管痉挛及肌纤维收缩,大量致炎物质生成,刺激肌肉筋膜的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形成粘连。急性期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和有效治疗可转为慢性病变。
【临床表现】
有明显的诱因,包括局部或邻近部位的损伤或慢性劳损病史,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主要表现为胸背部慢性持续性酸胀痛或钝痛,疼痛呈紧束感、重物压迫感、麻木感,疼痛晨起加重,活动后减轻,过度活动又加重。可因局部受凉或全身疲劳等诱发疼痛或加重疼痛,遇热可减轻。重者可睡眠中痛醒,有时出现弹响。疼痛有时和情绪紧张有关。
【体格检查】
包括骨骼肌生物力学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激痛点检查等。通过触诊确定激痛点,诊断准确性较高。
1.激痛点 为受累肌肉上的一点或多点过度应激点,触诊时疼痛最剧烈且可引发牵涉痛,分为活跃性激痛点(Active Trigger Point)和隐性激痛点(Latent Trigger Point),其中活跃性激痛点可出现自发性疼痛,隐性激痛点则在受压下才会引起疼痛。活跃性激痛点,特别是肌肉中的痛性结节,可引起局部疼痛并放散至其他部位,一般不按神经节段分布。
2.伴有或不伴有脊柱侧弯,相应的肌肉痉挛、活动受限。可触及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增厚,可扪及条索、痛性结节。
【辅助检查】
目前尚无常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可证实肌紧张带或激痛点的客观存在。红外热像图检查时,一般炎症或急性软组织损伤,往往局部温度升高,而长期慢性劳损时,往往局部温度降低。胸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患侧与健侧的温差明显高于正常人,但诊断价值有限。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病史和体征结合以下几项可初步诊断。
(1)激痛点诊断:可触及骨骼肌压痛紧张带;紧张带上有高度敏感点;弹拨紧张带可引起局部抽搐反应;按压激痛点可使症状再现;存在自发性牵涉痛或经常引发牵涉痛。
(2)诊断性注射治疗:在激痛点注射小剂量局部麻醉药使疼痛消失。
(3)排除心肺疾病及局部占位病变。
(4)影像学与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2.鉴别诊断
(1)脊柱结核:
临床上早期有可能误诊为胸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其疼痛特点为持续性、进行性加重,无缓解期,位置较深,位于脊柱区域,有叩击痛。肌强直使局部脊柱屈伸活动受限,晚期可出现椎间隙破坏、骨破坏、病理性骨折,伴有椎旁脓肿等。
(2)胸椎小关节紊乱:
该病常伴有背部肌筋膜炎,主要表现为劳动后加重,压痛点较深,局部肌肉无条索状,浅层的痛点注射局麻药物多不能缓解,与气温变化无关。
(3)脊柱的原发肿瘤和转移性肿瘤:
肿瘤性胸背部疼痛多表现持续性夜间痛,胸椎MRI检查可帮助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为减轻疼痛,缓解骨骼肌的持续收缩和改善周围的血液循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肌松镇痛药、抗抑郁药及镇静催眠药等药物和激痛点注射局部麻醉药、肉毒杆菌神经毒素A(Botulinum neurotoxin A,BTXA)等,非药物治疗包括体外冲击波疗法、针灸、经皮电刺激、按摩和伸展训练等。
【康复和预后】
尽量在急性期进行早期治疗,避免发展为慢性疼痛。初步治疗获得好转后,应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工作习惯,改变坐姿,保证适当和适量的运动,避免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
(王祥瑞)